朱氏玉堂曰∶凡疹初未見標之時,先必身熱,頭疼咳嗽,或作吐作瀉,或鼻塞,鼻流清涕,噴鼾,眼胞腫,腮赤,煩躁不寧,細看兩耳根下,頸項連耳之間,以及背脊之下至腰間,必有三五紅點,此乃疹之報標。若無紅點之證佐,當以別證論,此屢試屢驗者也。如果有紅點與前證相同,宜用宣毒發(fā)表湯加芫荽作引,以托之出外,不必拘泥。吐瀉疹出,而吐瀉自止。蓋熱蒸胃則吐,熱沖大腸則瀉,此乃疹之常候,不必憂其吐瀉之不止也。昔人云疹出六腑,或因有此證而云然也。凡出疹見標之后,形似麻粒,大粒而尖,稀疏磊落,再后成片紅色滋潤者順,若神清氣爽者更順。若初出一時涌出不分顆粒,深紫色者險,黑色者逆,不可視為泛常,不可用藥失序,不可過用攻表,不可驟用寒涼,調治之法避風忌葷,兼忌穢惡,惟在用藥宣發(fā)其毒,以盡出之于外。雖紅腫之甚,狀如漆瘡,亦不足慮,以其出之于外,即可免夫內攻,此證若調治得法,用藥合宜,百不失一,若調治失宜,則殺人易如反掌,可不慎哉。
初發(fā)熱時必當發(fā)表,見標之后發(fā)表而兼清涼,通身上下,通紅總成一片,手足之末上下相同,無有空處此為出透,可用清涼解毒之劑,不必兼用發(fā)表之藥,一解即愈。
又有一種疹,初出眼胞腫,白夾赤色,聲啞唇腫掀翻,鼻干,鼻扇氣喘,口燥煩渴,腰疼腹脹,人事昏沉,口鼻出血,煩亂狂叫,二便出血,此系毒瓦斯郁遏于內名曰閉證,最為難治,用宣毒發(fā)表湯內加酒炒黃芩七分,麻黃五分,若能托疹標出外,漸次出現或可望生,若不出現則無救矣。但凡疹證鼻出血者毒重,口出血者毒尤重,二便出血者毒更重,且危矣。初起手足心如火熱者毒重,初起腳冷如冰者毒更重。
若初見疹標尚未出透,失于清解,誤用芩熱之劑以致毒蘊于胃,口鼻出氣腥臭,必生牙疳,宜用化毒清表湯加石膏二錢;若已出透速收速散,身熱不退,余毒流注大腸里急后重,紅白相兼已成痢證,宜用清熱導滯湯。
若其人素稟虛弱,當出疹之際過于發(fā)散,出透之后過用寒涼,解毒以致虛弱之極,骨瘦神疲,面無紅色,且不能多食,食多即吐,急用香砂六君子湯去半夏加麥冬以補之。種種壞證不可不慎。
上海強氏按云∶若非脾胃虛弱,少食吐食,而但本原虛損,朝涼暮熱,咳嗽痰多,將成骨立者,俗名痧勞,恐補脾礙肺,香砂惟恐不宜。
疹之出也,出三日而始盡。每日出二次,子時出者巳時散,午時出者亥時散,經三日而出,六次出透,稠密無縫,方為吉兆,昔人有云痘喜稀疏,疹宜稠密,雖如漆瘡,通紅一片,亦不足為慮。
若甫彌月及至半歲一歲之間,時值天氣炎熱,或出奶疹痧疹風癮等疹,不在正疹之列,亦不由于胎毒而致,可以母須用藥,(德按∶可用蔥白三寸泡湯服之)其疹自散,此類內因變蒸,外感風熱而出,乃皮膚小恙,常見出一次,又出一次及有連出不已者,無關利害,倘要用藥微用疏風清熱之劑,一服即愈。凡出疹發(fā)熱三bhskgw.cn/shouyi/日見標者為順,遲至五六日不見標者為逆,神氣清爽者為順,昏沉者為逆。病家知禁忌者逆可以變順,不知禁忌者順亦變逆,當于出疹之家明言之,防于未然,一體告戒。
一忌葷腥煎炒
疹初出時以至出凈之日,俱忌食葷腥即素菜亦忌煎炒,恐葷腥煎炒能助胃火,昔人云∶葷痘素疹。誠哉是言也。
二忌恣食生冷米粥
疹初出時以至出透之日,未免口渴煩躁,想飲冷水不妨少與飲些,以解其煩渴,然不可多飲,若土產荸薺甜秋梨甘蔗汁及柿餅有霜者亦不妨間與食之,雖生吃無妨,切不可與米飲粥湯,及糕餅糖飴面食枝圓蜜餞之類,食之恐助毒火。倘覺饑餓則用開水煮飯,滯小半鐘調勻稀薄,溫服少食,淡食為宜。
三忌風寒
當出疹之時必須謹避風寒,若不避忌,風寒外束,疹即收回,要其再出甚為難矣,慎之慎之。
四忌房幃厭穢
人家生兒產女當出疹之時,各宜小心加意,謹慎潔凈內外,勿使穢污惡濁氣息觸犯出疹之人,一或犯之多致不救。
一忌驟用寒涼
當疹初出之時,雖有身熱煩躁,口渴等證,即以宣毒發(fā)表湯少加酒炒黃芩三五分以清之,切不可遽投黃連黃柏梔子等大寒之藥,恐冰其毒而內伏,疹不得外出矣,后雖設法宣表而疹終不得出,可不畏哉。
二忌誤用辛熱
疹初出時或有嘔吐之證,(德按∶王太仆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醫(yī)家必用蒼術二陳平胃丁香砂仁暖胃,或手足稍冷,必用桂枝肉桂溫其手足,殊不知作嘔吐者火熱蒸于胃也,今反以辛溫之味攻之,是抱薪而救火也。至于手足稍作冷者,熱極似寒之象,俟疹出透而手足自然溫和。醫(yī)不明此反以桂枝可達四支之末,肉桂可以溫經回陽,誤之又誤,陷人性命可不懼哉。
三忌遽用補澀
疹初出時多有瀉而不止者,其毒火亦因瀉而減,此殊無妨。倘或泄瀉過甚,則用加味四苓散一服立愈,切不可用參術訶蔻補澀之劑以圖速止。醫(yī)家不思肺與大腸為表里,風邪熱毒傷肺犯胃,火性急速下行,乃曰吾于清解藥中兼用些參術訶蔻,分兩又少何礙于事,一服不見立效,且曰分兩輕之故耳,于是多加分兩再服,而疹忽變證矣,重則腹脹喘滿而不可救,輕則變?yōu)樾菹⒘,纏綿不已,終歸夭命。不可慎哉。
若麻疹出凈之后,瀉黃紅色,乃內有伏熱,仍宜加味四苓散服之可也,且不可專用補澀。記之慎之。
加味四苓散
豬苓(七分) 赤苓(六分) 澤瀉(八分) 木通(七分) 黃芩(五分,酒炒) 黃連(二分,酒炒) 牛蒡子(五分,炒香研細) 車前子(七分,炒)
燈心五十寸同煎服。
初發(fā)熱,欲出未出時,宜用宣毒發(fā)表湯(今以半歲男女為式看其年之小大,隨證加減)。
升麻(三分) 干葛(八分) 防風(五分) 桔梗(五分) 薄荷(三分) 前胡(六分) 連翹(六分,去心) 枳殼(六分,麩炒) 荊芥穗(五分) 牛蒡子(六分,炒研) 木通(六分) 生甘草(三分,去皮)淡竹葉(一錢),同煎服。
天氣大熱加酒炒黃芩五分,天氣嚴寒加炒麻黃二分或三分。
麻疹已出面紅腫太甚宜用化毒清表湯。
前胡(六分) 干葛(七分) 知母(七分) 連翹(七分,去心) 元參(一錢) 桔梗(六分) 黃連(三分,酒炒)黃芩(五分,酒炒) 薄荷(三分) 梔子(五分,炒黑) 木通(六分) 防風(三分,不用亦可) 牛蒡子(七分,炒研) 天花粉(八分) 地骨皮(八分) 生甘草(三分)
淡竹葉一錢,燈心五十寸為引,同煎服。
若口渴加麥門冬去心一錢,石膏一錢五分,大便秘澀可加酒炒大黃七分。
疹已出透身熱未全退,毒瓦斯流注而成痢者,宜用清熱導滯湯。
黃連(五分,酒炒) 黃芩(七分,酒炒) 白芍(七分,酒炒) 枳殼(五分,麩炒) 青皮(五分)山楂(一錢,去核炒) 檳榔(五分) 濃樸(五分,姜汁炒) 當歸(五分) 陳皮(五分) 生甘草(三分) 連翹(八分,去心) 牛蒡子(八分,炒研)(德按∶倪涵初治痢方有木香二分,無連翹牛蒡子)
淡竹葉一錢,燈心五十寸為引,同煎服。
若紅多加紅花三分酒炒,地榆五分,桃仁去皮尖炒五分,秘澀甚者,里急后重之極加酒炒大黃八分。
以上三方聶氏手定,但其中變化相時看證,或加減一二味藥,又或斟酌分兩,或稍加減一二分,投之即得應效。
內廷訂方總以十三味,為式,只可少決不可多,如滿十三味則將淡竹葉 石膏入于藥引之內更覺妥當。予每看疹看其證候,相其時日,聞氣聽聲,觀形察色,然后參之以脈,始用宣毒發(fā)表湯表之,繼以化毒清表湯清之,總遵此二方加減逐日變化,若麻疹未透則前葛荊防為必用之藥,既透則前葛荊防為可去之劑,氣喘除升麻不用,便秘蒸大黃必需,疹色干焦生地歸尾要用,若還紫黑紅花紫草宜加,咳嗽氣急清肺飲除肺熱,口瘡口臭敗毒散清胃利咽,成方在此活法由人。麻疹已出透齊,用生犀角磨汁和服大能解毒。
凡疹后咳嗽氣粗宜清肺飲。
桑白皮(五分,炙) 地骨皮(五分) 麥門冬(一錢,去心) 柴胡(六分) 元參(八分) 桔梗(七分) 陳皮(三分) 黃芩(七分,酒炒) 石膏(一錢, ) 天花粉(八分) 生地bhskgw.cn/rencai/黃(一錢) 木通(七分) 生甘草(三分)
如肺熱亟去陳皮加丹皮五分,連翹(去心)六分,牛蒡子(炒研)六分凡疹后口臭口瘡唇爛,兼之咽喉疼痛宜敗毒散。
生地黃(一錢五分) 丹皮(七分) 柴胡(七分) 桔梗(八分) 薄荷(五分) 連翹(八分,去心) 牛蒡子(八分,炒研) 黃柏(五分,蜜水炒) 天花粉(八分) 黃芩(七分,酒炒) 元參(八分) 赤芍藥(五分) 金銀花(八分) 生甘草(三分,去皮)
石膏一錢,淡竹葉一錢,燈心五十寸為引同煎,再用生犀角磨汁和服,以上清肺飲敗毒散二方,予每調出疹,因時設法,想理度情用之,輒有效驗,敢以鄙見續(xù)于聶氏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