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卷之下
    

針灸問對:卷之下

□或曰。病有宜灸者。有不宜灸者?傻寐剼e。曰。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則沉寒痼冷。二則無脈。知陽絕也。三則腹皮急而陽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蓋恐致逆也。針經云。陷則灸之。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 病有邪氣陷下…

或曰。病有宜灸者。有不宜灸者。可得聞歟。

曰。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則沉寒痼冷。二則無脈。知陽絕也。三則腹皮急而陽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蓋恐致逆也。

針經云。陷則灸之。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 病有邪氣陷下者。有正氣陷下者。邪氣陷下者。是經虛氣少邪入。故曰感虛乃陷下也。故諸邪陷下在經者。宜灸之。正氣陷下。宜藥升之。如補中益氣之類。)

經曰。北方之人。宜灸 也。為冬寒大旺。伏陽在內。皆宜灸之。以至理論。則腎主藏。藏陽氣在內。冬三月。主閉藏是也。若太過則病。固宜灸 。此陽明陷入陰水之中是也。

難經云。熱病在內。取會之氣穴。為陽陷入陰中。取陽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導之。此?。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饸怆m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又云。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熱甚而灸之。此為實實。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并中髓也。 經之所見。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世醫(yī)只知脈之說。不知病證之禁忌。若表見寒證。身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不渴。欲覆濃衣。常惡寒。手足厥。皮膚干枯。其脈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證。皆宜灸之。陽氣下陷故也。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蛎娉嗝纥S。嗌干咽干口干。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在外也。但有一二證。皆不宜灸。其脈必浮數。或但數。亦不可灸。灸之。災患立生。若有鼻不聞香臭。鼻流清涕。眼瞼時癢;蚯坊蛱。惡寒。其脈必沉。是脈證相應也;蜉p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雖面赤亦宜灸。不可拘于面赤也。機按。素難諸書。皆言陽氣陷下者。脈沉遲也。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冬月陰寒大旺。陽明陷入陰水之中者。并宜灸之。設脈浮者。陽氣散于肌表者。皆不宜灸。丹溪亦曰。夏月陽氣盡浮于表。今醫(yī)灼艾。多在夏月。寧不犯火逆之戒乎。或者因火而生熱脹發(fā)黃腰痹咽燥唾血者。往往有之。尚不知為火逆所致。寧甘心于命運所遭。悲夫。經曰。春夏養(yǎng)陽。以火養(yǎng)陽。安有是理。論而至是。雖愚亦當有知者焉。

或曰。嗽病多灸肺俞、風門何如。

曰。肺主氣屬金。行秋之令。喜清而惡熱。受火所制。為華蓋。居四藏之端。飲食入胃。熱? 嗽。其痰少者。肺火抑郁。不得宣通為咳?刃螌倩。痰形屬濕。風門、肺俞二穴。明堂、銅人皆云治嗽。今人見有痰而嗽。無痰而咳。一概于三伏中灸之。不計壯數。二穴切近華蓋。而咳與嗽本因火乘其金。茲www.med126.com復加以艾火燔bhskgw.cn/yishi/灼。金欲不傷得乎。況三伏者;鹜鹚。故謂之伏。平時且不可灸。而況于三伏乎。夫治嗽。當看痰與火孰急。無痰者;鹜鹚ァJ榔甙耍疄a火補金。間或可生。痰多者。濕盛也。降火下痰。其嗽自愈?v灸肺俞、風門。不過三壯五壯。瀉其熱氣而已。固不宜多灸。三伏之中。更不宜灸也。

或曰。頭目之疾。灸之何如。

曰。手之三陽。從手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督脈自尾閭抵脊。上頭至人中。頭者。手足三陽與督脈所會之地。故冬月之寒。頭無所畏。美酒之飲。面為之赤。是皆諸陽所致也。今有頭風頭暈。中風發(fā)致眼目耳鼻等疾。輒于頭部諸穴。多灼艾炷。是猶抱薪救火。安能濟耶。當看病在氣分血分。分類施治。庶得其宜?v使應灸。亦不過三壯五壯。以瀉熱氣而已。眼目疼痛。多由血熱。豈宜妄灸助熱。以傷其血哉。

或曰。人言無病而灸。以防生病何如。

曰。人之有病。如國之有盜。須用兵誅。其兵出于不得已也。針灸治病。亦不得已而用之。然。夫一穴受灸。則一處肌肉為之堅硬。果如船之有釘。血氣到此。則澀滯不能行矣。昔有病跛者。邪在足少陽分。自外踝以上。循經灸者數穴。一醫(yī)為針臨泣。將欲接氣過其病所。才至灸瘢。止而不行。始知灸火之壞人經絡也;蛴屑弊C。欲通其氣。則無及矣。邪客經絡。為其所苦。灸之不得已也。無病而灸。何益于事。

或曰。膏肓治百病。而諸家取穴之法不同。何歟。

曰。高下各去胛骨一側指許是穴。不可失之狹。狹則內犯大筋。不可失之闊。闊則外犯胛骨? 量則。分作八寸。以比橫寸之則。量之于背。蓋人有生而背突者。背常闊。而胸常狹。胸突者。胸常闊。而背常狹。安能保其無過與不及焉。又有兒時偏臥一邊。以致背有邊闊邊狹者。亦不可以邊之闊狹為拘。但當隨其一邊闊狹。相去胛骨一側指許為正也。人之項。有二大筋。夾脊而下。兩筋外空。為第二行穴俞。穴俞外。又有二大筋。大筋外空。為第三行穴俞。膏肓系在三行魄戶之下。神堂之上。若點穴。不出胛骨一側指許。則傷筋骨。非真穴也。世人又有四肋三間之說。揣按自大椎至三節(jié)之下。四節(jié)之上。準望于三四柱間定穴。指為四肋三間。用之不疑。瘦人椎骨分曉。用之可也。肥人揣按實難。又以指節(jié)寸量開三寸取穴。背高而狹者。全不合四肋三間之說矣。嘗是灸一骨立之人。用側指許法點之。方大悟四肋三間之妙。蓋人之胛骨。微有少曲。胛骨下廉上廉四肋之內。自有三間。膏肓正在四肋三間之中。即非脊骨三四椎之間也。世人多灸之者。蓋膏肓神明所居;驗樾案。則脂膏銷鑠。肓膜瘦薄。灸之而病或安者。以三焦主氣。為諸陽之府。氣病則陽虛而陰不得相附。膏肓在三焦部分。氣之所聚而行于諸陽。宜其主于氣病也。若治血病。吾未見其可者。晉侯夢二豎子在膏肓間。非秦緩不能灸也。以陽氣將絕。邪得專之故也。

或曰。古謂疽始發(fā)。灸之可使輕淺。何謂也。

丹溪曰。用火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惟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身上痛則灸至不痛。不痛須灸至痛。有因灸而死者。蓋虛甚孤陰將絕。其脈必浮數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無以抵當火氣。宜其危也。

或曰。灸之不發(fā)何如。

羅氏曰。覃公四十九歲病臍腹冷疼。完谷不化。足跗寒逆。精神困弱。脈沉細微。灸氣海、? 而愈。針書曰。凡用針。氣不至不效。灸之亦不發(fā)。大抵血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yǎng)故也。加以不慎。邪氣加之。病必不退。或曰。覃公所養(yǎng)。無不如意。何謂失其所養(yǎng)。曰。君言所養(yǎng)?隗w者也。此論所養(yǎng)。性命者也。覃公壯年得志。務快其心。血氣空虛。以致此耳

或曰。灸有補寫乎。

經曰。以火補者。無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寫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虞氏?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fā)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鹁驮镏x也。

或曰。周身經絡。及穴俞相去分寸。經穴起止。十二經納支干等條。古有歌括。亦可讀否。安可不讀。歌曰。手太陰肺中焦生。下絡大腸出賁門。上膈屬肺從肺系。系橫出腋 中行。肘臂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甲根。支絡還從腕后出。接次指屬陽明經。 陽明之脈手大陽。次指內側起商陽。循指上廉出合谷。兩筋岐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 外。肩端前廉柱骨旁。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支從缺盆直上頸。斜貫頰前下齒當。環(huán)出人中交左右。上夾鼻孔注迎香。 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齒。還出俠口繞承漿。頤后大迎頰車里。耳前發(fā)際至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內。一支幽門循腹里。下行直合氣沖中。遂由髀關抵膝臏。 跗中指內關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間通。一支別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經盡矣。 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后內踝前。上 循 經膝里。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嚨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宮。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支者還從心系走。直上喉嚨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 后肘內少海從。臂內后廉抵掌中。兌骨之端注少沖。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上循 外出后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兌 卻入耳。復從耳前仍上耳角。直者從巔腦后懸。絡腦還出別下項。仍循肩膊俠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內。一支下與后陰連。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貫胛俠脊過髀樞。臀內后廉 中合。下貫 內外踝后。京骨之下指外側。 足經腎脈屬少陰。小指斜趨涌泉心。然谷之下內踝后。別入跟中內侵。出 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直者屬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 手厥陰心主起胸。屬包下膈三焦宮。支者循胸出脅下。脅下連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 內。太陰少陰兩經中。指透中沖支者別。小指次指絡相通。 手經少陽三焦脈。起自小指次指端。兩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兩骨間。肘后 外循肩上。少陽之后交別傳。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絡心包膈里穿。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項耳后耳角旋。屈下至頤仍注頰。一支出耳入耳前。卻從上關交曲頰。至目內 乃盡焉。 足脈少陽膽之經。始從兩目銳 生。抵頭循角下耳后。腦空風池次第行。手少陽前至肩上。交少陽右上缺盆。支者耳后貫耳內。出走耳前銳 循。一支銳 大迎下。合手少陽抵項根。下加頰車缺盆合。入胸貫膈絡肝經。屬膽仍從脅里過。下入氣街毛際縈。橫入髀厭環(huán)跳內。直者缺盆下腋膺。過季脅下髀厭內。出膝外廉是陽陵。外輔絕骨踝前過。足跗小趾次趾分。一支別從大趾去。三毛之際接肝經。 厥陰足脈肝所終。大趾之端毛際叢。足跗上廉太沖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陰后。循 內廉陰股沖。環(huán)繞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逢。上貫膈里布脅肋。俠喉頏顙目系同。脈上巔會督脈出。支者還生目系中。下絡頰里環(huán)唇內。支者便從膈肺通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