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水胡椒、蝎虎草、黃花草、土細辛、鵝巴掌、水楊梅、小桑子、糯虎掌、野桑椹、小回回蒜、鴨腳板、山辣椒、小虎掌草、青果草、水虎掌草 |
漢語拼音 | hui hui suan |
英文名 | Herb of Chinese Buttercup |
藥材基原 | 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茴茴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70cm。須根多數(shù),簇生。莖直立,多分枝,中空,密生開展的淡黃色糙毛;~與下部葉有長達12cm的葉柄;為三出復(fù)葉3深裂,裂片狹長,上部有少數(shù)不規(guī)則鋸齒,具長柄;側(cè)生小葉不等2-3裂,具短柄;莖上部葉較小和葉柄較短;小葉兩面及葉柄均有糙毛;ㄐ蛴休^多疏生的花;花兩性,單生,直徑6-12mm;花梗有糙毛;萼片5,狹卵形,長3-5mm,外面被柔毛;花瓣5,寬卵圓形,長達7mm,黃色,基部有短爪,蜜槽有卵形小鱗片;雄蕊多數(shù),花藥長約1mm;花托在果期伸長,圓柱形,長達1cm,有白短毛;心皮多數(shù),無毛。瘦果扁平,長3-3.5mm,無毛,邊緣有寬約0.2mm的棱,喙極短,呈點狀,長0.1-0.2mm;ā⒐5-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江西。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700-2500m的平原與丘陵、溪邊及田旁水濕草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采收,常鮮用或曬干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全草長15-50cm。莖及葉柄均有伸展的淡黃色糙毛。三出復(fù)葉,黃綠色,基生葉及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寬卵形,長3-12cm,小葉2-3深裂,上部具少數(shù)鋸齒,兩面被糙毛。花序花疏生,花梗貼生糙毛;萼片5,狹卵形;花瓣5,寬卵圓形。聚合果長圓形,直徑6-10mm;瘦果扁平,長3-3.5mm,無毛。氣微,味淡。有毒。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溫;有毒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
功效 | 解毒退黃;截瘧;定喘;鎮(zhèn)痛 |
功效分類 | 祛濕藥;滲濕利尿藥 |
主治 | 主治肝炎;黃疸;肝硬化腹水;瘡癩;牛皮癬;瘧疾;哮喘;牙痛;胃痛;風(fēng)濕痛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外敷患處或穴位,皮膚發(fā)赤起泡時除去,或鮮草洗凈絞汁涂搽,或煎水洗。內(nèi)服:煎湯3-9g。 |
用藥禁忌 | 本品有毒,一般供外用。內(nèi)服宜慎,并需久煎。外用對皮膚刺激性大,用時局部要隔凡士林或紗布。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中國藥植圖鑒》:全草為引赤刺激劑,并用治氣管疾病。民間用以外包寸口,治瘧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癬。 2.《陜西中草藥》:降血壓,消炎退腫,退云翳,治高血壓癥,哮喘,食道癌,惡瘡癰腫,角膜云翳。 |
考證 | 出自《救荒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Ranunculi Chinens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 |
科屬分類 | 毛茛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