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特異性脈診書稿(7)
    

脈法精微:特異性脈診書稿(7)

節(jié)和大多角骨構成;溝的內側界為腕尺側隆起,由豌豆骨和鉤骨鉤構成。腕骨溝的上方由于腕橫韌帶跨過,而形成一管,稱為腕管,內有屈指肌腱及神經血管等通過。

  ⑵掌骨

  掌骨共5塊,為小型長骨,由橈側向尺側依次為第1~5掌骨。掌骨也分一體兩端,近側端稱為底,與遠側列腕骨相關節(jié),其中第1掌骨底關節(jié)面呈鞍狀,與大多角骨相關節(jié)。體呈棱柱形,稍向背側彎曲。遠側端為掌骨小頭,呈球形,與指骨相關節(jié)。

 、侵腹

  指骨拇指為兩節(jié),其余各指均有3節(jié)指骨,由近側向遠側依次為第1節(jié)指骨(近節(jié)指骨),第2節(jié)指骨(中節(jié)指骨),第3節(jié)指骨(末節(jié)指骨)。指骨也是小型長骨,每節(jié)指骨也分底、體、小頭三部。近節(jié)指骨底為卵圓形凹陷的關節(jié)面,與掌骨小頭相關節(jié)。小頭的關節(jié)面呈滑車形式,稱指骨滑車,與中節(jié)的指骨底相關節(jié)。末節(jié)指骨的遠側端稍膨大且粗糙,名甲粗隆。

  二、上肢骨的連接

  上肢骨的連接包括上肢帶骨的連接和自由上肢骨的連接。上肢帶骨中,鎖骨的內側端與胸骨連接做成的胸鎖關節(jié),是上肢骨與軀干骨之間的唯一關節(jié),而肩胛骨則只由肌肉將之附于軀干骨上,所以上肢的運動較靈活且范圍也較大。上肢骨的連接主要包括肩、肘、橈腕及手部的關節(jié)。

  (1)上肢帶骨的連接

 。ㄒ)胸鎖關節(jié)

  胸鎖關節(jié)由鎖骨的胸骨關節(jié)面與胸骨柄的鎖骨切跡及第1肋軟骨的上面共同構成。關節(jié)囊附著于關節(jié)的周圍,前后面較薄,上下面略厚,周圍有韌帶增強。關節(jié)面略呈鞍狀,關節(jié)腔內有一近似圓形的關節(jié)盤,將關節(jié)腔分為內下和外上兩部分。胸鎖關節(jié)可做各個方向的微動運動,體現(xiàn)為鎖骨外側端的上提、下降和前后運動,此外,尚能做輕微的旋轉運動。

  (二)肩鎖關節(jié)

  肩鎖關節(jié)由肩胛骨肩峰關節(jié)面與鎖骨肩峰端關節(jié)面構成。關節(jié)囊較松弛,附著于關節(jié)面的周緣。另有連接于肩胛骨喙突與鎖骨下面的喙鎖韌帶(斜方韌帶、錐狀韌帶)加固。肩鎖關節(jié)屬平面關節(jié),可做各方向的微動運動。

。ㄈ)喙肩韌帶

  連結于喙突與肩峰之間,形成喙肩弓架于肩關節(jié)上方,可防止肱骨頭向內上方脫位。

  (2)肩關節(jié)

  肩關節(jié)由肩胛骨的關節(jié)盂和肱骨頭構成,屬球窩關節(jié)。關節(jié)盂周緣有纖維軟骨環(huán)構成的盂緣附著,加深了關節(jié)窩。肱骨頭的關節(jié)面較大,關節(jié)盂的面積僅為關節(jié)頭的1/3或1/4,因此,肱骨頭的運動幅度較大。關節(jié)囊薄而松弛,下壁尤甚,附著于關節(jié)盂的周緣,上方將盂上結節(jié)包于囊內,下方附著于肱骨的解剖頸。關節(jié)囊的滑膜層包被肱二頭肌長頭腱,并隨同該肌腱一起突出于纖維層外,位于結節(jié)間溝內,形成肱二頭肌長頭腱腱鞘。肩關節(jié)周圍的韌帶少且弱,在肩關節(jié)的上方,有喙肱韌帶連結于喙突與肱骨頭大結節(jié)之間。盂肱韌帶自關節(jié)盂周緣連結于肱骨小結節(jié)及解剖頸的下分。

  肩關節(jié)為全身最靈活的球窩關節(jié),可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huán)轉運動。加以關節(jié)頭與關節(jié)窩的面積差度大,關節(jié)囊薄而松弛等結構特征,反映了它具有靈活性運動的機能。肩關節(jié)周圍有大量肌肉通過。這些肌肉對維護肩關節(jié)的穩(wěn)固性有重要意義,但關節(jié)的前下方肌肉較少,關節(jié)囊又最松弛,所以是關節(jié)穩(wěn)固性最差的薄弱點。當上肢處于外展、外旋位向后跌倒時,手掌或肘部著地,易發(fā)生肩關節(jié)的前脫位。

  (3)肘關節(jié)

  肘關節(jié)由肱尺、肱橈和橈尺近側三組關節(jié)包于一個關節(jié)囊內構成,故稱為復關節(jié)。其中肱骨滑車與尺骨半月切跡構成肱尺關節(jié),屬于蝸狀關節(jié),是肘關節(jié)的主體部分;肱骨小頭與橈骨頭凹構成肱橈關節(jié),屬球窩關節(jié);橈骨頭環(huán)狀關節(jié)面與尺骨的橈骨切跡構成橈尺近側關節(jié),屬車軸關節(jié)。關節(jié)囊附著于各關節(jié)面附近的骨面上,肱骨內、外上髁均位于囊外。關節(jié)囊前后松弛薄弱,兩側緊張增厚形成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呈三角形,起自肱骨內上髁,呈放射狀止于尺骨半月切跡的邊緣,有防止肘關節(jié)側屈的作用。橈側副韌帶也呈三角形,附于肱骨外上髁與橈骨環(huán)狀韌帶之間。此外,在橈骨頭周圍有橈骨環(huán)狀韌帶,附著于尺骨的橈骨切跡的前后緣,此韌帶同切跡一起形成一個漏斗形的骨纖維環(huán),包繞橈骨頭。4歲以下的幼兒,橈骨頭發(fā)育不全,且環(huán)狀韌帶較松弛,故當肘關節(jié)伸直位牽拉前臂時,易發(fā)生橈骨頭半脫位。

  當肘關節(jié)伸直時,肱骨內、外上髁與尺骨鷹咀尖恰位于一條直線上,屈肘時則形成以鷹咀尖為頂角的等腰三角形,臨床上常以此鑒別肘關節(jié)脫位或肱骨髁上骨折。肘關節(jié)在伸直的情況下,若受暴力如跌倒時一側手掌著地,使肱骨下端向前移位、尺骨鷹咀則向后移,形成肘關節(jié)后脫位。當肘關節(jié)伸直,前臂處于旋后位時,臂與前臂并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的遠側端偏向外側,二者之間形成一向外開放的鈍角,稱為提攜角。

  肘關節(jié)的肱尺關節(jié)可沿略斜的額狀軸作屈伸運動;橈尺近側關節(jié)與橈尺遠側關節(jié)是必須同時運動的聯(lián)合關節(jié),司前臂的旋轉運動;肱橈關節(jié)雖屬球窩關節(jié),但只能配合上述兩關節(jié)的活動,即與肱尺關節(jié)一起,共同進行屈伸運動,配合橈尺近側關節(jié)進行垂直軸的旋轉運動,但卻失去矢狀軸的內收、外展運動的能力。

  (二)前臂骨間膜

  為一長而寬的堅韌結締組織膜,連結于橈尺兩骨的骨間嵴之間,但在前臂近側端此膜缺如。當前臂兩骨處于旋前或旋后位時,骨間膜松弛;而處于中間位時,骨間膜緊張。所以前臂骨折時,應將前臂骨固定于中間位,以防止骨間膜攣縮,影響愈合前臂骨的旋轉功能。

  (三)橈尺遠側關節(jié)

  橈尺遠側關節(jié)由橈骨的尺骨切跡與尺骨頭的環(huán)狀關節(jié)面,以及尺骨頭與橈腕關節(jié)盤的近側面構成,屬于車軸關節(jié)。關節(jié)囊較松弛,附著于尺骨切跡和尺骨頭的邊緣,其前后臂有韌帶加強。關節(jié)盤為三角形,尖附著于尺骨莖突根部,底連于橈骨的尺骨切跡下緣,上面光滑而凹陷,和橈骨的尺骨切跡共同與尺骨頭相關節(jié),下面也光滑而微凹,與月骨的內側部和三角骨的橈腕關節(jié)面相對。關節(jié)盤的中部較薄,周緣肥厚,與關節(jié)囊愈合。

  橈尺近側關節(jié)和遠側關節(jié)是聯(lián)合關節(jié),運動時,以通過橈骨頭中心與關節(jié)盤尖端的連線的垂直軸為樞紐,橈骨頭沿此軸在原位旋轉,而橈骨下端連同關節(jié)盤則圍繞尺骨頭旋轉。當橈骨下端旋至尺骨前面時,稱為旋前,此時橈尺兩骨交叉;反向運動,稱為旋后,此時橈尺兩骨并列。運動范圍約180,連同肩關節(jié)的旋轉,上肢的回旋可達360。

  (5)手骨的連接

  包括橈腕關節(jié)、腕骨間關節(jié)、腕掌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和指骨間關節(jié)。

 。ㄒ)橈腕關節(jié)

  橈腕關節(jié)由橈骨下端的腕關節(jié)面和關節(jié)盤的下面和關節(jié)盤的下面形成關節(jié)窩,與舟、月、三角骨的近側關節(jié)面聯(lián)合組成的關節(jié)頭共同構成,屬于橢圓關節(jié)。關節(jié)囊薄而松弛,附著于關節(jié)面的邊緣,周圍有韌帶增強。橈腕掌側韌帶和橈腕背側韌帶分別位于關節(jié)的掌側面的和掌側面。尺側副韌帶連于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橈側副韌帶連于橈骨莖突與舟骨之間。

  橈腕關節(jié)可作屈、伸、收、展以及環(huán)轉運動,其中伸的幅度比屈的小,這是由于橈腕掌側韌帶較為堅韌,使后伸的運動受到限制,另外,由于橈骨莖突低,在外展時與大多角骨抵接,因此,外展的幅度比內收的小。

  (二)腕骨間關節(jié)包括下列三組關節(jié)。

 、沤鼈攘型蠊情g關節(jié)

 、七h側列腕骨間關節(jié)

  上述二組是由相鄰接的腕骨間構成,均屬平面關節(jié),只能微動。

 、峭髾M關節(jié) 又稱腕中關節(jié),屬于球窩關節(jié),由近側列腕骨的遠側端作成關節(jié)窩,遠側列腕骨的近側端作成關節(jié)頭構成,關節(jié)腔略呈“S”形。由于受腕關節(jié)兩側副韌帶的限制,此關節(jié)僅能作屈伸運動,且幅度很小。腕橫關節(jié)一般和橈腕關節(jié)聯(lián)合運動。

 。ㄈ)腕掌關節(jié)

  腕掌關節(jié)由遠側列腕骨的遠側端與5個掌骨底構成。第2~5腕掌關節(jié)由一個共同的關節(jié)囊包裹。屬于微動復關節(jié)。但第1掌骨底與大多角骨之間構成的拇指腕掌關節(jié)為一獨立的關節(jié),屬于鞍狀關節(jié),可作屈、伸、收、展、環(huán)轉及對掌運動。對掌運動是第1掌骨外展,屈和旋內運動的總和,其結果使拇指尖能與其它各指掌面接觸,這是人類勞動進化的結果。

 。ㄋ)掌指關節(jié)

  掌指關節(jié)由掌骨小頭與近節(jié)(第1節(jié))指骨底構成,
共5個。拇指掌指關節(jié)屬于滑車關節(jié),主要作屈伸運動,微屈時,也可作輕微的側方運動,但運
動幅度均較小。其余四指為球窩關節(jié),可作屈、伸、收、展運動。

  (五)指骨間關節(jié)

  指骨間關節(jié)共9個,屬于滑車關節(jié)。關節(jié)囊松弛薄弱,關節(jié)腔較寬廣,關節(jié)囊的前面及兩側面有韌帶加強。指骨間關節(jié)只能作屈伸運動,由于受到屈肌腱和韌帶的限制,屈的幅度比伸的大。

                      股骨

  股骨是人體中最大的長管狀骨,可分為一體兩端。

  上端朝向內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頭,與髖臼相關節(jié)。頭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頭凹,為股骨頭韌帶的附著處。頭的外下方較細的部分稱股骨頸。頸與體的夾角稱頸干角,約為120~130。頸體交界處的外側,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轉子,其內下方較小的隆起叫做小轉子。大轉子的內側面有一凹陷稱為轉子窩。大、小轉子間,前有轉子間線,后有轉子間嵴相連。

  體粗壯,為圓柱形,全體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后面有一縱行的骨嵴,叫做粗線。粗線可分內側、外側兩唇,兩唇在體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兩端則逐漸分離。外側唇向上外移行為臀肌粗隆,內側唇向上前止于小轉子。兩唇向下形成兩骨嵴,分別連于股骨下端的內、外上髁,兩唇在股骨體下端后面圍成的三角形骨面,叫做腘平面。

  下端為兩個膨大的隆起,向后方卷曲,分別叫做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的下面和后面都有關節(jié)面與脛骨上端相關節(jié),前面的光滑關節(jié)面接髕骨,稱為髕面。在后方,兩髁之間有一深凹陷,叫做髁間窩。內側髁的內側面和外側髁的外側面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別叫做內上髁和外上髁。內上髁的上方有一三角形突起,叫做骨收肌結節(jié),為內收肌腱附著處。

運動上肢的肌肉包括運動上肢帶關節(jié)的肌肉和游離上肢關節(jié)的肌肉,前者包括胸鎖關節(jié)和肩鎖關節(jié),凡是跨越這兩個關節(jié)的肌肉具有運動作用,如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肩部周圍的肌肉以及鎖骨下肌和前鋸肌等。胸鎖關節(jié)可沿矢狀軸、冠狀軸和垂直軸三個運動軸進行運動。是上肢與軀干連接的唯一關節(jié),肩鎖關節(jié)屬平面關節(jié),可作上、下、前、后和旋轉運動,這兩個關節(jié)的活動度均較小。但由于它們的存在,尤其是鎖骨支撐肩部向后外方向,大大地擴大了游離上肢的活動范圍。下面僅歸納運動游離上肢關節(jié)的肌肉。
上肢帶肌共6塊,可分為淺、深兩層:淺層有三角肌、大圓肌和小圓。簧顚佑袑霞、岡下肌和肩下肌

   (1)三角肌起于鎖骨外側1/3、肩峰及肩胛岡,從前、外、后三面包繞肩關節(jié),形成肩部膨隆,其前部肌束行向外下后方,中部肌束行向下方,后部肌束行向外下前方,三部分肌束集中成粗壯的的止腱,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三角肌前部纖維復蓋肱二頭肌和喙肱。缓蟛坷w維復蓋岡上、下肌,小圓肌和大圓肌的止點及肱三頭肌長頭的起點。三角肌的作用為肩關節(jié)外展,前部纖維可使肩關節(jié)屈并旋內,后部纖維則可使肩關節(jié)伸和旋外。該肌受腋神經支配。

  (2)岡上肌起于岡上窩,肌束行向外側,經喙肩韌帶下方,從上方越過肩關節(jié),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的上部。岡上肌收縮使肩關節(jié)外展。臂外展運動,首先由岡上肌啟動,外展至30時,三角肌繼之,如岡上肌癱瘓,則臂外展困難。該肌受肩胛上神經支配。

  (3)岡下肌起于岡下窩,肌束行向外上,自肩關節(jié)后方跨過,止于大結節(jié)中部。其作用為使肩關節(jié)旋外。該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

  (4)小圓肌位于岡下肌下方,起于肩胛骨外側緣(腋緣)上2/3的背側面,纖維行向外上,從后方跨過肩關節(jié),止于大結節(jié)的下部。可使肩關節(jié)旋外。該肌由腋神經支配。

  (5)大圓肌位于小圓肌下方,起自肩胛下角的背面,肌束行向外上,經肱三頭肌長頭的前方,從前下方跨過肩關節(jié),止于肱骨小結節(jié)嵴、作用為肩關節(jié)內收并旋內。該肌受肩胛下神經支配。

  (6)肩胛下肌位于肩胛下窩,起始后肌束行向外,跨越肩關節(jié)前方,止于肱骨小結節(jié)。可使肩關節(jié)內收、旋內。該肌由肩胛下神經支配。

  

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抵止腱在肱骨大、小結節(jié)處,形成了從前、上、后三面包繞肩關節(jié)的腱膜板,并與肩關節(jié)囊相愈著,起著保護和增強關節(jié)穩(wěn)固性的作用,叫做肩袖或腱袖,當肩部受到劇創(chuàng)時,肌肉急劇收縮,可導致肱骨大結節(jié)撕脫性骨折或肩袖撕裂,引起肩關節(jié)痛和運動障礙。

  由背面觀察腋腔后壁時,可見三邊孔和四邊孔,在其周界的組成上,它們的上邊為小圓。◤那懊嬗^察時為肩胛下肌)
第八章 消化系統(tǒng)
由于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從而導致飲食沒有規(guī)律。故而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也就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至于這些脈我是如何摸索出來的也已經無從記起了,我想大概是在醫(yī)院學習的那段時間吧!
至于體液的分泌情況則是在臨床與游戲中所得。因為我除了自己的專業(yè)以外其他的可以說什么都不會,所以除了對一些病人的臨床觀察外連游戲也是脈診。當然也許恰恰是因為我其他的什么都不會才使我能堅持走到今天。在研究脈診期間由于有太多的痛苦與困難不堪回首,我也曾無數(shù)次想過放棄可又一想除了他我還會什么,還能做什么?當然除了他可以說我是一無是處,就連我的用藥、針灸、養(yǎng)生等等可以說都是來自我的脈診,就這樣也只能堅持下去。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才有我今天的成績。所以我覺得無論什么事都一樣只要看準了自己覺得是對的就要義無返顧勇往直前永不回頭,你就一定會成功。

(一)消化系統(tǒng)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

 1.消化管 由口腔至肛門,為粗細不等的彎曲管道,長約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又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和大腸等部分。臨床上通常把從口腔到十二指腸的一段,稱為上消化道;空腸到肛門的一段,稱為下消化道! 2.消化腺   是分泌消化液的腺體,包括大、小兩種。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小 消化腺則位于消化管壁內,如食管腺、胃腺和腸腺等。

(二)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   攝取食物,進行物理性和化學性消化吸收其中的營養(yǎng)物質,,并將剩余的糟粕排出體外。以保證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進行。

1.食管的損傷

食管是輸送食物的管道! 。ㄒ)食管的位置   上端平環(huán)狀軟骨弓水平連于咽,向下沿脊柱的前方、氣管的后方入胸腔,通過左主支氣管之后方,再沿主動脈胸部的右側下行。下段斜跨過主動脈胸部的前方至左側,穿過膈的食管裂孔至腹腔,續(xù)于胃的賁門! ∈彻芨鶕(jù)其行程分為頸、胸、腹三段。 。ǘ)食管的形態(tài)及狹窄  食管為消化管最扁窄的部分,長約25cm,從鼻前至食管末端的長度約42-45cm。食管全長有三個生理性狹窄! (1).第一個狹窄 位于咽與食管相續(xù)處,正對第6頸椎體下緣,距中切牙15cm! (2).第二個狹窄 位于食管與左主支氣管交叉處,相當?shù)?、5胸椎之間的平面,距中切牙約25cm。  (3).第三個狹窄 位于食管穿過膈的食管裂孔處,相當?shù)?0胸椎平面,距中切牙約40cm。  這些狹窄處是異物容易停留的部位,也是食管癌好發(fā)的部位。

食管損傷的診斷:食管在脈診中位于原始脈的關部略上,由于食物的性質或其它種種原因而引起黏膜層的損傷進而導致食管的損傷.以患者喜食辛熱為例,如患者過是食熱品則導致黏膜層受損脫落而引起充血.在脈診中則關部的指感如把貼在皮膚的橡皮膠撕落與炙手的感覺.如在相應的位置出現(xiàn)此脈便可推斷患者喜食辛熱之品。

胸腹部標志線和腹部分區(qū)   為了從體表確定內臟各器官的正常位置,通常在胸腹部體表,畫出若干標志線和分區(qū),這對描述內臟的正常位置、臨床診斷和病理檢查都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ㄒ)胸部標志線  1.前正中線 沿身體前面中線所作的垂線! 2.鎖骨中線 通過鎖骨中點所作的垂線。由于此線正通過男性乳頭,故也可稱此線為乳頭線! 3.腋前線 沿腋窩前緣(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線! 4.腋中線 沿腋窩中點向下所作的垂線! 5.腋后線 沿腋窩后緣(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線! 6.肩胛線 通過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線! 7.后正中線 沿身體后面中線(通過椎骨棘突)所作的垂線! 。ǘ)腹部標志線和腹部分區(qū)1.腹部標志線 。1)上橫線 通過左、右肋弓最低點(第10肋的最低點)所作的水平線! 。2)下橫線 通過兩側髂結節(jié)所作的水平線。 。3)垂線 由左、右腹股溝韌帶中點向上所作的垂線。  2.腹部分區(qū) 由以上四條線將腹部分成三部九區(qū)。其中兩條水平線將腹部分為腹上、中、下三部,再由兩條垂線與上述兩條水平線相交,就把腹部分成九區(qū)。即腹上部分成中間的腹上區(qū)和左、右季肋區(qū);腹中部分成中間的臍區(qū)和左、右腹外側區(qū)(側腹);腹下部分成中間的恥區(qū)(腹下區(qū))和左、右腹股溝(髂區(qū))! 

胰  (一)胰的位置  胰是人體第二大消化腺,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水平橫貼于腹后壁,其位置較深。 。ǘ)胰的形態(tài)結構[圖示]  1.胰形態(tài)細長,可分為胰頭、胰體和胰尾三部分! 2.胰頭部寬大,被十二指腸包繞。胰體為胰的中間大部分,橫跨下腔靜脈和主動脈腹部的前面。胰尾較細,伸向左上,至脾門后下方! 3.胰管位于胰腺內與胰的長軸平行。它起自胰尾部,向右行過程中收集胰小葉的導管,最后胰管離開胰頭與膽總管合并,共同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 。ㄈ)胰腺的功能 包括外分泌和內分泌功能! ∫认俚慕M織可產生胰液為外分泌功能;胰腺內的胰島細胞可產生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等物質屬內分泌功能。

腹膜  一、腹膜的配布和功能  腹膜為被覆于腹腔和盆腔內面及其臟器表面的漿膜。由間皮和結締組織構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狀。  1.被覆在腹壁及骨盆壁內面的腹膜,叫壁腹膜(腹膜壁層)! 2.被覆在腹、盆腔內臟表面的腹膜,叫臟腹膜(腹膜臟層)! 3.臟、壁腹膜相互移行所圍成的間隙,則稱腹膜腔。此腔在男性為完全閉鎖的囊;在女性因輸卵管腹腔口開口于腹膜腔,故腹膜腔可間接地通于體外! ≌H说母鼓で粌群猩倭繚{液,可濕潤臟器表面,從而減少臟器間的磨擦。腹膜具有分泌、吸收、支持、保護、修復及防御等功能。二、腹膜形成的各種結構  腹膜從腹、盆壁移行于臟器,形成了許多腹膜結構,主要包括①網膜 ②系膜 ③陷凹

2.胃病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食物由食管入胃,混以胃液經初步消化后,再逐漸輸送至十二指腸。(一)胃的形態(tài)及分部   胃的形狀和大小隨內容物多少而有不同。胃特別充滿時,其容量約有3000ml,但在極度收縮時(如饑餓),又可縮成管狀。胃有兩口、兩壁、兩緣和三部。 、賰煽冢喝肟跒槭彻芘c胃相續(xù)處,稱為賁門;出口為胃與十二指腸相續(xù)處,稱為幽門! 、趦杀冢何盖氨诔蚯吧戏;胃后壁朝向后下方! 、蹆删墸荷暇壏Q為胃小彎,下緣稱為胃大彎! 、苋浚鹤再S門向左上方膨起的部分稱為胃底;胃的中間廣大部分稱為胃體;近于幽門的部分稱為幽門部。幽門部中緊接幽門而呈管狀的部分,稱為幽門管;幽門管左側稍膨大的部分,稱為幽門竇。 。ǘ)胃的位置  胃充滿到中等程度時,約3/4位于左季肋區(qū),1/4位于腹上區(qū)。其賁門較為固定,約在第11胸椎的左側,幽門約在第1 腰椎的右側。胃前壁只有一小部分直接貼于腹前壁,其余被肝、膈和左肋弓所覆蓋。 。ㄈ)胃壁的構造   胃粘膜呈淡紅色,在胃空虛時粘膜有許多皺襞,充盈時,則皺襞減少或展平。胃的肌層發(fā)達,由外縱、中環(huán)和內斜共三層平滑肌構成。在幽門處,胃的環(huán)行肌特別增厚,形成幽門括約肌,粘膜在此處形成環(huán)形皺襞稱為幽門瓣,具有防止腸內容物逆流入胃的作用。

消化管的一般結構
  消化管各段的形態(tài)和功能不同,其構造也各有特點,但從整體來看,卻有類似之處。如自咽至肛門之間的消化管壁,都可分為四層,即由內向外分為粘膜、粘膜下組織、肌織膜和外膜。  (1).粘膜 是消化管壁最內層結構,由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層構成。粘膜具有保護、吸收、分泌等功能! (2).粘膜下組織 位于粘膜與肌織膜之間,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內含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等! (3).肌織膜(肌層) 多由平滑肌組成,一般可分為內環(huán)、外縱兩層。環(huán)肌、縱肌交替收縮,可推動食物逐漸下移。  (4).外膜 是消化管的最外層。腹腔內大部分消化管外膜主要為一層間皮,稱為漿膜。漿膜能分泌漿液,減少器官之間的摩擦。

胃病的診斷:在此診中將胃病分為胃液的分泌情況,胃炎,胃黏膜受損,胃潰瘍.

(1). 胃液的分泌情況:在脈中的位置為右側關部的血管外側,如果分泌過勝則指感為潤澤而滑利,如果分泌不足則此位置指感干澀而炙手.然后在根據(jù)腸液的分泌情況來分析大便是否成型.
(2)胃炎的診斷:在脈中的位置相當于原始脈診的關部略上,指下有一定的緊張度與炙手感.而病患的部位則需要經驗來決定。
(3)胃粘膜受損的診斷:在脈中的位置相當于原始脈診的關部略上偏于外側,指下有一略低于正常的位置同時既有緊張度又有炙手的感覺。
(4)胃潰瘍的診斷:基本與胃粘模的受損相同,所不同的是比胃粘模受損更為明顯略低與正常的位置更為明顯的加深。需要通過臨床的經驗加以鑒別。
3、十二指腸
(1)十二指腸腸液的分泌情況:在脈中的位置略低于胃的位置,如果腸液的分泌過勝則指感為潤澤而滑利,如果分泌不足則該位置的指感為干澀而炙手。
(2)十二指腸潰瘍的診斷:位置同上,指感與胃潰瘍的指感相同。

肝  肝是人體中最大的腺體。我國成年人肝的重量在男性為1230~1450g,在女性為1100~1300g。這里講述肝的形態(tài)、肝的位置及體表投影、肝的主要功能。

 肝的形態(tài)  肝血液供應豐富,為棕紅色,質軟而脆,受暴力打擊易破裂出血。肝呈楔形。可分為上、下兩面,前、后兩緣,左、右兩葉! 、 肝的前緣銳利;肝的后緣鈍圓,與脊柱相貼。 、 肝的上面凸隆,貼膈;
  ③ 肝的下面凹凸不平,與許多內臟接觸。下面有略呈“H”形的左右兩條縱溝和一條橫溝。左縱溝的前部內有肝圓韌帶;右縱溝的前部內容納膽囊,右縱溝后部內有下腔靜脈通過。連接左、右縱溝中份的橫溝為肝門,有門靜脈、肝固有動脈、肝左右管、淋巴管和神經等出入。  肝以其上面的肝鐮狀韌帶的附著線為界,分為左、右兩葉。左葉小而薄;右葉大而厚。

肝的位置及體表投影  肝主要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只有小部分延伸至左季肋區(qū),大部分為肋弓所覆蓋,僅在腹上區(qū)左、右肋弓間露出,并直接接觸腹前壁,肝的體表投影如下:
  1.肝上界和膈穹隆一致! 、 在右腋中線上,起自第7肋,自此向左,  ② 在右鎖骨中線平第5肋,  ③ 在前正中線越過胸骨體和劍突結合處, 、 至左鎖骨中線止于第5肋間! 2.肝的下界和肝前緣一致 、 與肝前緣一致。起自右肋弓最低點, 、 沿右肋弓下緣向左上行,至第8、9肋軟骨結合處離開肋弓, 、 經劍突下3~5cm斜向左上, 、 至左肋弓第7、8肋軟骨結合處進入左季肋區(qū),連上界左端! ≡诔扇烁股蠀^(qū)劍突下3~5cm范圍內,可能觸及肝的前緣,但在右肋弓下緣一般不應觸及,因此,在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況下,如在右肋弓下觸及肝臟,則認為有病理性腫大。在小兒,肝下緣位置較低,露出于右肋弓下屬正常情況。

肝的主要功能  肝的功能很復雜,其主要功能如下:  1.參與物質代謝 肝幾乎參與體內的一切代謝過程,人們稱它為物質代謝的“中樞”。它是肝內糖、脂類、蛋白質等合成與分解,轉化與運輸,貯存與釋放的重要場所。也與激素和維生素的代謝密切相關。  2.分泌膽汁 肝細胞分泌膽汁,幫助腸道內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并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成人的肝每日可分泌膽汁500~1000ml! 3.排泄吞噬功能 肝臟可以通過生物轉化作用對非營養(yǎng)性物質(包括有毒物質)進行排泄;對進入人體內的細菌、異物進行吞噬,以保護機體。

肝外的膽道

  肝外膽道包括膽囊和輸膽管道!  ∧懩摇  1) 位置和形態(tài) 略呈鴨梨形,位于肝右縱溝前部內,上面借結締組織與肝結合,下面由腹膜覆被。  2) 作用 有貯存和濃縮膽汁的作用。  3) 分部 膽囊從前向后可分為 ①膽囊底 ②膽囊體 ③膽囊頸 ④膽囊管  4) 膽囊底的體表投影 膽囊底為突向前下的膨大盲端,常在肝下緣處露出,其體表投影相當于右側腹直肌外緣與右肋弓相交處,當膽囊發(fā)炎時,此處可有壓痛。    輸膽管道 包括:①肝左、右管 ②肝總管 ③膽總管   肝內的膽小管逐漸匯合成肝左管和肝右管,兩管出肝門后匯合成肝總管下行, 肝總管與膽囊管匯合,共同形成膽總管。膽總管長約4~8cm,在肝固有動脈右側和門靜脈前方,下行于十二指腸上部的后方,至胰頭處進入十二指腸降部的左后壁,在此處與胰管匯合,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在開口周圍有奧狄括約肌,屬平滑肌。小腸內蛔蟲如鉆入膽總管,由于括約肌和膽道平滑肌痙攣性收縮,可引起腹上區(qū)劇烈疼痛。


                         4、肝炎

肝炎的診斷:在脈中的位置位于胃部的對側略上,肝炎在此位的指感為緊張度與炙手感明顯。

5、膽囊病


-----------謝謝樓主無私的提供.辛苦了..萬分感謝!.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