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火
    

校注醫(yī)醇剩義:火

外因之病,風(fēng)為最多;內(nèi)因之病,火為最烈。風(fēng)者天之氣,火者人之氣也。火之為物,本無形質(zhì),不能孤立,必與一物相為附麗,而始得常存。故方其靜也,金中有火,而金不銷也;木中有火,而木不焚也;水中有火,而水不沸也;土中有火,而土不焦也;但見有金、有木、有水、有…

外因之病,風(fēng)為最多;內(nèi)因之病,火為最烈。風(fēng)者天之氣,火者人之氣也。火之為物,本無形質(zhì),不能孤立,必與一物相為附麗,而始得常存。故方其靜也,金中有火,而金不銷也;木中有火,而木不焚也;水中有火,而水不沸也;土中有火,而土不焦也;但見有金、有木、有水、有土,而不見火也。五行各有其用,五行惟火無體,火之體,即以金木水土之體為之體也。及其發(fā)而莫可遏也,銷金爍石,焚崗燎原,而炎威乃不可響邇矣。

人身之火,何獨不然,方其靜也,肺氣肅而大腸潤,金不銷也;肝氣平而膽氣清,木不焚也;腎氣充而膀胱通,水不沸也;脾氣健而胃氣和,土不焦也。一經(jīng)激發(fā),則金銷水涸,木毀土焦,而百病叢生矣。其因于風(fēng)者為風(fēng)火;因于濕者為濕火;因于痰者為痰火。陽亢者為實火;勞傷者為虛火;血虛者為燥火;遏抑者為郁火;酒色受傷者為邪火;瘡瘍蘊結(jié)者為毒火。又有一種無名之火,不歸經(jīng)絡(luò),不主病癥,暴猝舉發(fā),莫能自制,則氣血偏勝所致也。種種火癥,或由本經(jīng)自發(fā),或由他經(jīng)侵克,或有數(shù)經(jīng)合病,必察其所以致病之由,方能對病施治,業(yè)醫(yī)者尚慎旃哉!

肺火

肺火自本經(jīng)而發(fā)者,緣燥氣相逼,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肺氣焦?jié)M,微喘而咳,煩渴欲飲,鼻端微紅,肌膚作癢,潤燥瀉肺湯主之。

潤燥瀉肺湯(自制)

玉竹(四錢) 蔞皮(三錢) 桑皮(三錢) 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黃芩(一錢) 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苡仁(四錢) 梨汁(半杯沖服)

此方用玉竹、沙參、麥冬、貝母、蔞皮、杏仁,同于清金保肺湯。而梨直用汁,因火之烈尤甚于燥。金本畏火,東垣治肺熱如火,煩燥引飲而晝甚者,用一味黃芩湯,以瀉肺金氣分之火。先生因之,再加栝蔞、桑皮、苡仁,而肺家之實火可以下行而出矣。祖怡注。

心火

心火熾盛,五中煩燥,面紅目赤,口燥唇裂,甚則衄血吐血,加味瀉心湯主之。

加味瀉心湯(自制)

黃連(五分) 犀角(五分) 蒲黃(一錢) 天冬(二錢) 丹參(二錢)元參(一錢五分) 連翹(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淡竹葉(二十張) 燈芯(三尺)

此方以黃連清氣分之火,以犀角解血分之熱,丹參、元參、天冬、甘草以清養(yǎng)心臟,連翹、蒲黃、竹葉、燈芯以佐連、犀。再以茯苓佐甘草之甘淡,所以顧脾胃也。瀉心家實火,而不忘脾胃,所謂毋使過之,傷其正也!秲(nèi)經(jīng)》之真理,吾于先生得之矣。祖怡注。

心血大虧,心陽鼓動,舌絳無津,煩燥不寐,加味養(yǎng)心湯主之。

加味養(yǎng)心湯(自制)

天冬(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生地(五錢) 人參(一錢) 丹參(二錢)版(五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茯神(二錢) 柏仁(二錢) 棗仁(一錢五分)遠(yuǎn)志(五分) 甘草(四分) 淡竹葉(二十張)

同一心火,同一煩燥,前證為實火,此由陰血虛。用天王補心丹方,去桔梗、元參、茯苓、五味,而加龜版、茯神、甘草、竹葉,不獨心肝脾可資挹注,主血三臟俱已顧到,即與血同類之肺腎陰分,亦未放過。此方與心受燥熱養(yǎng)心潤燥湯,大半相同,所不同者彼用犀角,此用龜版;彼只用天冬,此兼用麥冬;彼兼用松仁,此只用柏仁;彼用汁,此用竹葉;更加棗仁、遠(yuǎn)志,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初學(xué)制方選藥,必須于異同中求之。治心方如此,其他諸方,亦何莫不然。祖怡注。

肝膽火

肝膽火盛,肋痛耳聾,口苦筋痿,陰痛,或淋濁溺血,加味丹梔湯主之。

加味丹梔湯(自制)

丹皮(二錢) 山梔(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 龍膽草(一錢) 夏枯草(一錢五分)當(dāng)歸(一錢五分) 生地(四錢) 柴胡(一錢) 木通(一錢) 車前(二錢) 燈芯(三尺)

此條見證,與本門后附見龍膽瀉肝湯相仿fo,而去黃芩、澤瀉、甘草,加丹皮、山梔、赤芍、夏枯草、燈芯,同樣能去肝膽實火。方雖小異,效力則大致相同。二方皆用當(dāng)歸、生地、補血涼血,以肝乃藏血之臟,瀉其腑必須顧其臟,且以舒其筋也。祖怡注。

脾火

脾有伏火,口燥唇干,煩渴易饑,熱在肌肉,加味瀉黃散主之。

加味瀉黃散(自制)

防風(fēng)(一錢) 葛根(二錢) 石膏(四錢) 石斛(三錢) 山梔(一錢五分)茯苓(三錢) 甘草(四分) 荷葉(一角) 粳米(一撮煎湯代水)

本方用瀉黃散去藿香而加葛根、石斛、茯苓、荷葉、粳米;從白虎湯法,去知母而添升陽散火意,清中有發(fā),發(fā)中有清,陽升火散,而無抑遏之患。此條當(dāng)與先生《醫(yī)方論》瀉黃散對比觀之,更易明白。祖怡注。

腎火

腎火者,龍火也。龍不蟄藏,飛騰于上,口燥咽干,面紅目赤,耳流膿血,不聞人聲,加味腎熱湯主之。

加味腎熱湯(自制)

磁石(四錢) 牡蠣(四錢) 生地(四錢) 白術(shù)(一錢) 白芍(一錢)人參(一錢) 元參(二錢) 甘草(五分) 豬腎(二枚煎湯代水)

生地、元參、白芍、豬腎,養(yǎng)陰益腎,顯而易見。加磁石以鎮(zhèn)之,牡蠣以潛之,二味腎家藥,亦顯而易見。用參、術(shù)、草等中州藥者,龍火上騰,必是脾胃砥柱失守所致;中州有砥柱,龍火必?zé)o由而上騰矣。祖怡注。

陽火可瀉,陰火不可瀉,況龍性難馴,逆而折之,反肆沖激。故丹溪滋腎丸,于滋陰藥中,加肉桂一味,導(dǎo)龍歸海,從治之法,最為精當(dāng)。茲更推展其意,制潛龍湯主之。

潛龍湯(自制)

龍齒(二錢) 龜版(八錢) 生地(五錢) 龍骨(二錢) 知母(一錢)黃柏(一錢) 人參(一錢) 元參(二錢) 蛤粉(四錢) 肉桂(四分) 鮑魚(一兩切片煎湯代水)

黃柏、知母、肉桂,取一陽居二陰之中,成為坎象。不用肉桂,則龍不肯歸bhskgw.cn/zhicheng/海。既用肉桂,尚恐知、柏之力不足以駕馭,故加人參、元參、生地以佐之。再用龍骨澀而兼鎮(zhèn),龍齒但鎮(zhèn)不澀;龜版、蛤粉、鮑魚,則潛陽即所以潛龍。而一味肉桂,處于群陰之中,當(dāng)亦馴服,而潛藏不顯矣。祖怡注。

胃火

胃火熾盛,煩渴引飲,牙齦腐爛,或牙宣出血,面赤發(fā)熱,玉液煎主之。

玉液煎(自制)

石膏(五錢) 生地(五錢) 石斛(三錢) 麥冬(二錢) 玉竹(四錢)葛根(二錢) 桔梗(一錢) 薄荷(一錢) 白茅根(八錢) 甘蔗汁(半杯沖服)

此方與胃燥玉石清胃湯,同樣用石膏、玉竹、生地、麥冬、石斛、蔗汁,而去人參、山藥、茯苓者,火之烈更甚于燥也。花粉、蛤粉,未嘗不能清化熱痰,去之而加葛根、桔梗、薄荷、茅根者,胃火已及血分,宜升陽散火,兼清血分也。以此方與玉石清胃湯比,彼為清潤,此為清散。觀于玉、石二味之互為重輕,亦可識其用意之所在矣。祖怡注。

小腸火

心經(jīng)之火,移于小腸,溲溺淋濁,或澀或痛,琥珀導(dǎo)赤湯主之。

琥珀導(dǎo)赤湯(自制)

琥珀(一錢) 天冬(一錢五分) 丹皮(二錢) 生地(五錢) 麥冬(一錢五分)木通(一錢) 赤芍(一錢) 丹參(二錢) 甘草梢(五分) 淡竹葉(十張) 燈芯(三尺)

此方用導(dǎo)赤散之生地、木通、草梢、竹葉全部,而加琥珀、天冬、麥冬、丹參、丹皮、赤芍、燈芯,兼清心小腸之火,而照顧金水,使火氣去而津液長。以琥珀為主者,不但能清心小腸之火與濕熱,而并善解毒,為淋濁癥圣藥也。祖怡注。

大腸火

肺經(jīng)之火,移于大腸,大便硬秘,或肛門腫痛,槐子湯主之。

槐子湯(自制)

槐米(三錢) 蔞仁(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蜜水炒) 天冬(一錢五分)蘇子(三錢) 玉竹(三錢) 麻仁(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四分) 金橘餅(一枚) 白芝麻(三錢)

槐米為大腸火重,大便見血之主藥。再加火麻仁、白芝麻、蔞仁、杏仁、蘇子,凡仁皆潤,即通用之五仁丸。

金橘餅以顧胃,枳殼以寬腸,玉竹、甘草以顧脾胃,天、麥冬以保金水,與小腸火之琥珀導(dǎo)赤散,有異曲同工之妙。祖怡注。

風(fēng)火

風(fēng)助火勢,其性上升。面紅目赤,口燥咽疼,法當(dāng)清潤上焦,使陽邪不能侵犯,兼用輕揚解散之品,俾上升者一舉而熄,消風(fēng)散火湯主之。

消風(fēng)散火湯(自制)

天冬(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元參(二錢) 茯苓(二錢) 桔梗(一錢)柴胡(一錢) 薄荷(一錢) 蟬衣(一錢) 桑葉(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牛蒡子(三錢) 蔞皮(二錢) 竹葉(十張) 黑芝麻(三錢)

桑、麻、柴、薄、牛、蟬、元、翹、桔、蔞、茯、竹,輕揚解散,清而不遏。加天、麥二冬,壯水即所以制火;三方皆用之,可以見二冬之功力所在矣。祖怡注。

濕火

重陰生陽,積濕化熱,濕火相乘,渴飲舌白,勝濕清火湯主之。

勝濕清火湯(自制)

茅術(shù)(一錢五分) 白術(shù)(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苡仁(八錢) 石斛(三錢)石膏(五錢) 知母(一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荷葉(一角)

方以二術(shù)、苓、苡、澤瀉、豬苓勝濕,即以石斛、石膏、知母清火。蒼術(shù)白虎湯去甘草、粳米之甘潤,加荷葉者,降藥已多,以升清者為反佐耳。祖怡注。

痰火

痰為頑濁之物,一得火勢,其性愈劣,甚則陽狂煩躁,語言錯亂,清火滌痰湯主之。

清火滌痰湯(自制)

丹參(二錢) 麥冬(二錢) 茯神(二錢) 柏仁(二錢) 貝母(二錢) 化橘紅(一錢) 膽星(五分) 蠶(一錢五分炒) 菊花(二錢) 杏仁(三錢) 淡竹瀝(半杯) 姜汁(一滴沖服)

繩甫先生云∶火本無質(zhì),得痰則實;痰本濕生,得火則燥。由此觀之,痰與火結(jié),有不擾其神明者乎。南星除痰之力,更大于半夏,以牛膽制之,則燥性殺,而兼清肝膽之火矣。化橘紅比普通之橘紅力大,以產(chǎn)地適當(dāng)有礞石也。再以竹瀝、姜汁、杏貝佐之,能開而且降,痰火有出路矣。用茯神、丹參、柏仁,顧其靈明之本也。再以麥冬之生胃津,菊花之清肝風(fēng)。以狂必由火而起,火必因風(fēng)而動,風(fēng)火熄而靈明復(fù),則擾動者得返其清靜之常,真精心架構(gòu)之方也。祖怡注。

實火

氣分偏勝,壯火升騰,發(fā)熱錯語,口燥咽干,陽狂煩躁,加味三黃湯主之。

加味三黃湯(自制)

黃連(五分) 黃芩(一錢) 黃柏(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丹皮(二錢)薄荷(一錢) 赤芍(一錢) 山梔(一錢五分) 水三鐘,煎一鐘,熱服。

三黃為瀉心、肺、肝、腎實火之方。加山梔名黃連解毒湯,見本門后第一張古方。再加薄荷、連翹散心肝,丹皮、赤芍涼血分,輕揚透發(fā)而不抑遏,以發(fā)熱煩躁,火郁必須發(fā)之也。此方見證陽狂煩躁,與痰火同,而有發(fā)熱、口燥、咽干,明明是氣分之火而不是痰火,從異點上著眼,故此方與痰火方無一味藥相同。祖怡注。

虛火

虛火者,饑飽勞役,正氣受傷,陽陷入陰,發(fā)熱神疲,飲食減少。東垣于此等證,用補中益氣湯,以升、柴升舉陽氣,又為之補脾和胃,此正有得于《內(nèi)經(jīng)》虛者溫其氣之旨,故甘溫能除大熱,開治陽虛一大法門。無如世之學(xué)東垣者,不辨陰陽虛實,雖陰虛發(fā)熱及上實下虛者,動輒升、柴,禍不旋踵矣。因自制和中養(yǎng)胃湯,以明宗東垣者當(dāng)師其意云。

和中養(yǎng)胃湯(自制)

黃 (二錢)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甘草(四分)當(dāng)歸(二錢) 料豆(四錢) 柴胡(一錢) 薄荷(一錢) 廣陳皮(一錢)砂仁(一錢) 苡仁(四錢) 棗(二枚) 姜(三片)

此方即補中益氣湯,去升麻加薄荷以代之,有逍遙散之意。再加茯苓以和脾,料豆以安腎,砂仁、苡仁以和中化濕,升中有降,不犯下焦,用東垣意而不執(zhí)其法,制方煞費苦心。祖怡注。

燥火

燥火者,血虛之所致也。血能養(yǎng)氣則氣不妄動,而陰陽得其平。營血一虧,則內(nèi)失所養(yǎng),而臟腑皆燥,火亦隨生,令人毛發(fā)衰脫,肌膚枯槁,身熱咽干,雪乳湯主之。

雪乳湯(自制)

生地(三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 熟地(三錢)五味子(五分) 天冬(一錢五分) 玉竹(四錢) 山藥(三錢) 人乳(一大杯)藕汁(一大杯) 水二鐘煎服。

血不養(yǎng)氣,氣不化津,臟腑皆燥,土焦水涸,二地、二冬、玉竹、山藥、當(dāng)歸、白芍,所以養(yǎng)血壯水者至矣。而方名以雪乳,用人乳、藕汁,潤至極矣,而更以五味之酸收以斂之,是合固本、生脈于一方,于肺燥肺火外,又別出手眼也,神乎技矣。祖怡注。

郁火

所欲不遂,郁極火生,心煩慮亂,身熱而躁,解郁合歡湯主之。

解郁合歡湯(自制)

合歡花(二錢) 郁金(二錢) 沉香(五分) 當(dāng)歸(二錢) 白芍(一錢) 丹參(二錢) 柏仁(二錢) 山梔(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 薄荷(一錢) 茯神(二錢) 紅棗(五枚) 橘餅(四錢)

此方用柴胡、當(dāng)歸、白芍、薄荷,逍遙散之半,去茯苓、白術(shù)、甘草、煨姜,而用合歡、郁金沉香、山梔、橘餅,舒郁順氣,清火達(dá)木,即所以安胃。又用丹參、柏仁、茯神、紅棗,則所以養(yǎng)心脾而緩肝急,使君火與相火俱安,而脾胃亦得太和矣。識得郁火與肝膽之火之分別,而后知兩方各有其合處。祖怡注。

邪火

酒色太過,下元傷損,腰膝無力,身熱心煩,甚則強陽不痿,加味三才湯主之。

加味三才湯(自制)

天冬(二錢) 地黃(五錢) 人參(二錢) 龜版(八錢) 女貞子(一錢)旱蓮(一錢) 茯苓(二錢) 丹皮(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黃柏(一錢) 杜仲(二錢) 牛膝(一錢五分) 紅棗(五枚)

此方以三才合二至,加黃柏、丹皮、茯苓、澤瀉,得知柏八味之半而強。紅棗與參合用,而解苦顧胃;龜版、杜仲與牛膝合用,而潛虛陽,引虛火下行,以固其腎氣,則水火可以既濟,而邪火可望不動矣。祖怡注。

毒火

瘍初起,腫痛大熱,煩渴引飲,黃金化毒湯主之。

黃金化毒湯(自制)

黃連(五分) 銀花(二錢) 赤芍(一錢) 丹皮(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土貝(二錢) 花粉(二錢) 菊花(二錢) 薄荷(一錢) 甘草(五分) 淡竹葉(二十張)

毒火

黃連解毒湯 治一切火熱,表里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咽干,錯bhskgw.cn/wszg/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fā)斑。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等分) 水煎服。

升陽散火湯 治表里俱熱,捫之烙手,及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并宜服此。

柴胡(八錢) 防風(fēng)(二錢五分) 葛根(五錢) 升麻(五錢) 羌活(五錢) 獨活(五錢) 人參(五錢) 白芍(五錢) 炙甘草(三錢) 生甘草(三錢)

共為末,每用五錢,姜、棗煎湯服。

涼膈散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

連翹(四兩) 大黃(二兩) 芒硝(二兩) 甘草(二兩) 梔子(一兩)黃芩(一兩) 薄荷(一兩) 共為末,每服三錢,加竹葉,生蜜煎。

當(dāng)歸龍薈丸 治一切肝膽之火,神志不寧,躁擾狂越,頭暈?zāi)垦#?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bhskgw.cn/tcm/2009/20090113020038_74751.shtml" target="_blank">耳鳴耳聾,胸膈痞塞,咽嗌不利。

當(dāng)歸(一兩) 龍膽草(一兩) 梔子(一兩) 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黃芩(一兩) 大黃(五錢酒浸) 青黛(五錢水飛) 蘆薈(五錢) 木香(二錢) 麝香(五分) 蜜為丸,姜湯下。

龍膽瀉肝湯 治肝膽經(jīng)實火,脅痛耳聾,膽溢口苦,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龍膽草(一錢) 黃芩(一錢) 梔子(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五分)車前(二錢) 當(dāng)歸(二錢) 生地(三錢) 柴胡(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瀉青丸 治肝火郁熱,不能安臥,多驚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腫痛。

龍膽草 山梔 大黃 川芎 當(dāng)歸 羌活 防風(fēng)(各等分) 蜜為丸,竹吐湯下。

瀉黃散 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瘡煩渴,易饑,熱在肌肉。

防風(fēng)(四兩) 藿香(七錢) 山梔(一兩) 石膏(五兩) 甘草(二錢)

共研末,每用三錢,蜜酒調(diào)服。

胃散 治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面發(fā)熱,或牙宣出血,唇口腫痛。

生地(四錢) 丹皮(二錢) 黃連(五分)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升麻(五分) 石膏(四錢) 水煎服。

甘露飲 治胃中濕熱,口舌生瘡,吐衄齒血。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石斛 茵陳 黃芩 枳殼 甘草 枇杷葉(等分)

每服五錢,一方加桂、苓,名桂苓甘露飲。又《本事方》加犀角。

瀉白散 治肺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喘咳氣急。

白皮(二錢) 地骨皮(二錢) 甘草(五分) 粳米(一撮) 水煎服。易老加黃連。

導(dǎo)赤散 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作渴。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葉(等分) 水煎服。

蓮子清心飲 治憂思抑郁,發(fā)熱煩躁,火盛克金,口苦咽干,漸成消渴,遺精淋濁,五心煩熱。

石蓮肉 人參 黃 茯苓 柴胡 黃芩 地骨皮 麥冬 車前 甘草

水煎服。

導(dǎo)赤各半湯傷寒后,心下不硬,腹中不滿,二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目赤,口干不飲水,與粥則咽,不與勿思,形如醉人。

黃連(五分) 黃芩(一錢) 犀角(五分) 知母(一錢) 山梔(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茯神(二錢)

加燈芯、姜棗煎。

普濟消毒飲 治大頭時瘟,頭面腫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黃芩(一錢) 黃連(五分) 廣皮(一錢) 甘草(五分) 元參(一錢)連翹(一錢五分) 馬勃(五分) 薄荷(一錢) 板藍(lán)根(三錢) 牛蒡子(二錢) 僵蠶(一錢五分) 升麻(五分) 柴胡(一錢) 桔梗(一錢) 水煎服。便秘加大黃。

紫雪 治內(nèi)外煩熱,狂易叫走,發(fā)斑發(fā)黃,口瘡香港腳,熱毒菌毒。

寒水石(八兩) 石膏(八兩) 滑石(八兩) 磁石(八兩) 升麻(四兩)元參(四兩) 甘草(四兩) 犀角(二兩) 金箔(一兩) 羊角(三兩) 沉香(二兩) 木香(二兩) 丁香(二兩) 樸硝(一斤) 硝石(一斤)

辰砂(三兩) 麝香(一兩二錢) 前藥共研細(xì)末,先將樸、硝二石兩味熬化,再入前藥末,微火煎,用柳木棍攪透,候汁將凝,加入辰砂、麝香,退盡火氣,密貯聽用。

人參清肌散 治午前發(fā)熱,氣虛無汗。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炙甘草(四分) 半夏曲(二錢)當(dāng)歸(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 柴胡(一錢) 葛根(二錢) 加姜、棗煎。

白術(shù)除濕湯 治午后發(fā)熱,背惡風(fēng),四肢沉困,小便色黃。又治汗后發(fā)熱。

人參(五錢) 赤苓(五錢) 炙甘草(五錢) 柴胡(五錢) 白術(shù)(一兩)生地(七錢) 地骨皮(七錢) 知母(七錢) 澤瀉(七錢) 共研末,每服五錢。如有刺痛,加當(dāng)歸七錢。

清骨散 治骨蒸勞熱。

銀柴胡(一錢五分) 胡黃連(一錢) 秦艽(一錢) 鱉甲(二錢) 地骨皮(二錢)青蒿(二錢) 知母(二錢) 炙草(五分) 水煎服。

二母散 治肺勞有熱,不能服補氣之劑者。

知母 貝母(等分) 研末,姜湯服三錢。

元參升麻湯 治發(fā)斑咽痛。

元參 升麻 甘草(等分) 水煎服。

清斑青黛飲 治熱邪傳里,里實表虛,陽毒發(fā)斑。

青黛(五分) 黃連(五分) 犀角(五分) 石膏(四錢) 知母(一錢) 元參(一錢五分) 梔子(一錢五分) 生地(四錢) 柴胡(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姜、棗煎,加醋一匙和服。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

玉屑無憂散 治喉風(fēng)喉痹,咽物有礙,或風(fēng)痰壅塞,口舌生瘡。

元參(五錢) 黃連(五錢) 荊芥(五錢) 貫眾(五錢) 山豆根(五錢) 茯苓(五錢)甘草(五錢) 砂仁(五錢) 滑石(五錢) 硼砂(三錢)寒水石(三錢) 共研末,每用二錢,清水化服。能除三尸,去八邪,辟瘟療渴。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