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痛 發(fā)頤 眉棱bhskgw.cn/shiti/骨痛 眼眶痛附)
頭為天象,諸陽經(jīng)會焉。若六氣外侵,精華內(nèi)痹,郁于空竅、清陽不運,其痛乃作。經(jīng)曰∶風氣循風府而上,為腦風。新沐中風,為首風。犯大寒,內(nèi)至骨髓,為腦逆頭痛。以上風寒痛。下虛上實,為腎厥頭痛。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為腸胃所生,頭痛甚,腦盡痛,手足青至節(jié),不治。陽氣敗絕,以上虛痛。條而列之,有因風、因寒、因濕、因痰、因火、因郁熱、因伏暑、因傷食、傷酒、傷怒、與氣虛、血虛、及真頭痛、偏頭痛、內(nèi)風擾巔、腎虛水泛、腎虛氣逆諸癥。因風者惡風,川芎茶調(diào)散。因寒者惡寒,桂枝羌活湯。因濕者頭重,羌活勝濕湯。因痰者嘔眩肢冷,為太陰痰厥頭痛,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因火者齒痛,連翹、丹皮、桑葉、羚羊角、山梔、薄荷、菊葉、苦丁茶。因郁熱者心煩,清空膏加麥冬、丹參,或菊花散。因伏暑者口干,荷葉、石膏、山梔、羚羊角、麥冬。因傷食者胸滿,香砂枳術(shù)丸。因傷酒者氣逆,葛花解酲湯。因傷怒者血逆,沉香降氣湯。氣虛者脈大,補中湯加川芎、細辛。血虛者脈芤,或魚尾上攻,眉尖后近發(fā)際為魚尾。四物湯加薄荷。真頭痛,客邪犯腦,手足青至節(jié),黑錫丹,炙百會穴。偏頭痛屢發(fā)日久不痊,菊花茶調(diào)散、芎犀丸、透頂散。內(nèi)風擾巔者,筋惕,肝陽上冒,震動髓海,三才湯加牡蠣、阿膠、白芍、茯神、炒甘菊花。腎虛水泛者,頭痛如破,昏重不安,六味湯去丹皮,加沉香,更以七味丸、人參湯下。因腎虛氣逆,為腎厥,玉真丸、來復(fù)丹。外如雷頭風,頭痛起塊,或鳴如雷震,清震湯。大頭痛,頭面盡腫,由天行時疫,甚則潰膿,普濟消毒飲。輕者發(fā)頤,腫耳前后,甘桔湯加薄荷、荊芥、鼠粘子、連翹、黃芩。眉棱骨痛,由風熱外干,痰濕內(nèi)郁,選奇湯。眼眶痛,俱屬肝經(jīng),肝虛見光則痛,生熟地黃丸。肝經(jīng)停飲,痛不可開,晝靜夜劇,導(dǎo)痰湯。
東垣曰∶頭痛每以風藥治者,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升天者也。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黃芩為主。陽明頭痛,自汗寒熱,脈浮緩長實,升麻、葛根、白芷、石膏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腹痛,脈沉緩,蒼術(shù)、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足寒氣逆,為寒厥,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厥陰頭項痛,或吐涎沫厥冷,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太陰少陰二經(jīng),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于膈,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
此六經(jīng)頭痛之治也。
寸脈緊急,或浮弦,或短,皆頭痛。浮滑為風痰,易治。短澀為虛,難治。浮弦為風,浮洪為火,細或緩為濕。
〔風痛〕川芎茶調(diào)散 見一卷傷風。
〔寒痛〕桂枝羌活湯 桂 羌 防 草
〔濕痛〕羌活勝濕湯 見一卷濕。
〔痰痛〕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 夏 麻 術(shù) 參 陳 苓 姜 麥芽 神曲 蒼術(shù) 澤瀉
〔郁熱〕清空膏 芩 連 羌 防 柴 芎 草 茶調(diào)三錢。
〔風熱〕菊花散 見五卷頭風。
〔食積〕香砂枳術(shù)丸 木香 砂仁 枳 術(shù) 陳 夏 荷葉包,陳米煨飯為丸。
〔bhskgw.cn/job/傷酒〕葛花解酲湯 見一卷濕。
〔傷怒〕沉香降氣散 見三卷郁。
〔氣虛〕補中益氣湯 見一卷中風。
〔血虛〕四物湯 地 芍 歸 芎
〔溫腎〕黑錫丹 硫黃 黑鉛 加沉香 附子 肉桂 茴香 故紙 肉豆蔻 金鈴子 木香 葫蘆巴
〔偏痛〕菊花茶調(diào)散 即川芎茶調(diào)散,加 菊花 僵蠶
〔偏痛〕芎犀丸 川芎 犀角 參 苓 辛 梔 麥冬 草 石膏 辰砂 片腦 阿膠
〔偏痛〕透頂散 見五卷頭風。
〔腎虛〕六味丸 七味丸 俱見一卷中風。
〔腎厥〕玉貞丸 見五卷厥。
〔通利〕來復(fù)丹 見三卷嘔吐。
〔大頭〕普濟消毒飲 見一卷疫。
〔耳腫〕甘桔湯 甘草 桔梗 荊 防 杏 葛 石膏 鼠粘子 元參 前胡
〔眉棱〕選奇湯 見五卷頭風。
〔肝虛〕生熟地黃丸 生地 熟地 甘菊 石斛 枳殼 防風 牛膝 羌活 杏仁 蜜丸。
〔滌飲〕導(dǎo)痰湯 見一卷中風。
〔寒厥〕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 附 辛
〔厥冷〕吳茱萸湯 見三卷嘔吐。
張氏女 患頭痛,每發(fā)須吐盡痰沫,痛乃止,診其脈沉緩,知為太陰痰厥頭痛。仿東垣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加減,愈。按太陰頭痛,必有痰也,蒼術(shù)半夏湯主之。少陰頭痛脈沉細,足寒而氣逆,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太陰、少陰二經(jīng)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于膈間,則氣不暢而頭為痛也。
侄 頭右偏痛,右上牙齦迄耳根緊掣,右鼻亦窒。一醫(yī)用大黃、滑石,失之沉降。一醫(yī)用柴胡、升麻,失之升提。予謂火郁生風,宜清涼發(fā)散,用辛以散風,苦以降火,參氣味主治。內(nèi)用羚羊角、山梔、甘菊(炒)、連翹、天麻(煨)、桔梗、丹皮、薄荷、鉤藤、青荷蒂。外用細辛、白芷、羌活、川芎、當歸、蘇葉,煎湯熏洗。日數(shù)次,汗泄鼻通,緊痛頓減。后于內(nèi)服原方去連翹,加知母(為其便燥),數(shù)服而平。
此癥多由少陽風火郁遏所致,其脈或左弦右沉,至陽升巔頂,兩寸必較浮大,此其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