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性胃炎(CAG)常見,多以胃脘疼痛或脹滿為主要表現(xiàn),屬中醫(yī)胃脘痛或胃痞范疇。我們以清熱瘀法配合抗生素治療CAG取得了較理想療效。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我們收入院治療180例CAG病人,男104人,女76人,男:女為1.37:1,年齡32歲~72歲,平均42.3歲,35歲~55歲占74%(133/180)。180例病人全部經(jīng)胃鏡、病理檢查后確診,診斷標準以1983年全國胃病診治座談會紀要為依據(jù)。同時做幽門螺桿菌(Hp)檢查。
中醫(yī)分型 肝氣犯胃、氣滯血瘀型: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脹痛、攻竄脅背,郁怒誘發(fā)或使病情加重,噯氣,舌暗紅、苔白、脈弦。肝肋郁熱、陰虛血瘀型: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疼痛或脹滿,灼熱反酸,口干苦,食少,大便干,舌暗紅、少津,苔少或黃膩,脈細數(shù)或沉弦。脾胃虛弱、氣虛血瘀型: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痞滿或隱痛、時作時止、子夜痛甚,喜溫喜按,食少,乏力,便溏,舌暗淡、體胖有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或遲緩。
1.2 方法
中藥治療以瀉以湯(黃連、黃芩、大黃)加丹參、文本、三七粉為基礎方,針對不同證型加減治療。對肝氣犯胃、氣滯血瘀型加柴胡、白芍、厚樸、烏藥、生地榆等;對肝胃郁熱、陰虛血瘀型加柴胡、沙參、烏梅、公英、赤芍等;對脾胃虛弱、氣虛血瘀型酌情去大黃,加黃芪、黨參、肉桂、厚樸、茯芩、內金等?股刂委熞造o點氨芐青霉素(7g/d)和口服黃連素(9~12片/d,分3次)各15d,交替使用。3個月為1個療程。
2 結果
2.1 療效判定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病理未見異常。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未見異常,病理明顯好轉。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胃鏡、病理無變化。進展:臨床癥狀加重或胃鏡、病理惡化。
2.2 治療效果
病人主要臨床癥狀胃脘疼痛、痞滿平均減輕時間11d,平均消失時間40d,最長也可在60d消失。但病理形態(tài)學上的恢復比較緩慢,1個療程內完全恢復者極少,一般需2~3個療程。經(jīng)統(tǒng)計總顯效率62.8%(113/180),有效率88.9%(160/180),胃鏡、病理恢復情況見附表。治療前后均做Hp檢查,Hp檢出率66.7%(120/180),清除85.8%(103/120)。
表1 CAG病人180例胃鏡病理療效
指標 | 顯效 | 好轉 | 穩(wěn)定 | 進展 | 有效率 |
胃鏡 | 143 | 35 | 2 | 0 | 98.9% |
病理 | 113 | 47 | 19 | 1 | 88.9% |
3 討論
胃脘痛一病早在《內經(jīng)》中即有論述,《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胃脘痛,腹鎮(zhèn)脹,bhskgw.cn/shouyi/胃脘當心而痛”,《傷寒論》中記載“心下痞”亦即本病。其病因病機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與肝的關系密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指出“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沈氏尊生書·胃痛》指出“胃痛……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主疏泄,喜條達,通調三焦氣機,胃病之初多有肝氣郁滯,橫逆克脾,脾胃運化失常,氣滯血瘀;膽郁日久化火,灼傷胃陰,致肝胃郁熱,陰虛血瘀;久病正氣虧損,脾胃虛弱,此型復雜,或以陽虛氣虛為主,或兼有胃陰不足、寒熱錯雜,但久病入絡,總以氣虛血瘀為主要病機!督饏T要略》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我們反過來考慮,就不能見脾胃之病唯治脾胃,根據(jù)五臟相克原理,適當使用疏肝、清肝之品,肝脾同治。以上各型均有熱、瘀的病機,清熱化瘀法當是最完善的治法。
CAG病人Hp檢出率為66.7%(120/180),說明Hp與CAG關系密切,是主要致病因素,這一觀點已被國內外多數(shù)學者接受。由于Hp是致www.med126.com病菌,抗菌治療應是最有效的方法,消除了病因,也就阻止了疾病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再配合中藥治療,療效更理想。中藥治療以清熱化瘀為治療大法,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來看,清熱藥(尤黃連、大黃)對Hp有較強抑菌作用,活血藥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胃粘膜血液灌流量,有助于胃粘膜上皮細胞新陳代謝,生長出新的健康上皮細胞,使萎縮的胃粘膜逆轉為正常粘膜。因此清熱化瘀法配合抗生素治療CAG是理想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