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外科心法要訣 嬰兒部 上課筆記
    

外科心法要訣教程:嬰兒部

卷十六 嬰兒部赤游丹毒胎毒初患赤游丹,腹肢先后內(nèi)外參,內(nèi)服外貼兼砭血,紅輕紫重黑難痊。【注】小兒赤游丹之證,皆由胎毒所致。欲發(fā)之時,先身熱,啼叫,驚搐不寧,次生紅暈,由小漸大,其色如丹,游走無定,起于背腹,流散四肢者順;起于四肢,流入胸腹者逆;虺跎

卷十六 嬰兒部

赤游丹毒

胎毒初患赤游丹,腹肢先后內(nèi)外參,內(nèi)服外貼兼砭血,紅輕紫重黑難痊。

【注】小兒赤游丹之證,皆由胎毒所致。欲發(fā)之時,先身熱,啼叫,驚搐不寧,次生紅暈,由小漸大,其色如丹,游走無定,起于背腹,流散四肢者順;起于四肢,流入胸腹者逆;虺跎螅庥脽崴丛,兼以火烘衣物,觸動內(nèi)毒,遂成此證。治之者,先宜砭出惡血,看血色紅者輕,紫者重,黑者死。次宜牛、羊肉片,遍貼紅暈處,微干再易,俟肉片不干,換如意金黃散,用藍靛清汁調(diào)敷。內(nèi)初服大連翹飲,次服消毒犀角飲。大便秘結,加生大黃三五分;若煩躁、唇焦、面赤者,宜服五;镜;若失治,毒瓦斯入里,腹脹堅硬,聲音雌啞,吮乳不下咽者,宜服紫雪散下之。一二日間,身輕腹軟,熱退身涼,砭處肉活,乳哺如常者生,反此者不治。

大連翹飲

連翹(去心) 當歸 赤芍 防風 木通 滑石(水飛) 牛蒡子(炒,研) 蟬蛻(去足,翅) 瞿麥 石膏( ) 荊芥 甘草(生) 柴胡 黃芩 梔子(生,研)車前子(各五分)
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八分,子與乳母同服。

【方歌】大連翹飲赤游丹,歸芍防通滑蒡蟬,瞿麥石膏荊芥草,柴芩梔子共車前。

消毒犀角飲

犀角(鎊) 防風(各一錢) 甘草(生,五分) 黃連(生,三分)
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四分,徐徐服之。

【方歌】消毒犀角飲黃連,防風甘草共和煎,赤游丹毒啼驚搐,氣粗身熱服之安。

五;镜

黑參茯苓 桔梗(各二兩) 牙硝 青黛 黃連 龍膽草(各一兩) 甘草(生,五錢) 人參 朱砂(各三錢) 冰片(五分)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金鉑為衣。每服一丸,薄荷、燈心煎湯化服。

【方歌】五;厩鍩崴,瘡瘤丹毒服即除,參苓桔草硝冰黛,黃連膽草黑參朱。

如意金黃散(見腫瘍門)

紫雪散(見舌部重舌)

胎瘤

嬰兒初產(chǎn)患胎瘤,胎熱瘀血是根由,色紫漸大熟透刺,放出膿汁自可瘳。

【注】此證由胎前孕母積熱,以致胞熱,更兼血瘀滯結而成。多生頭上及胸乳間,初如李核,漸大如饅,色紫微硬,漫腫不甚疼痛。嬰兒初生即有者,候過盈月熟透,方可針之,放出赤豆汁或膿水汁,其腫即消。初服五;镜,兼貼黃連膏;潰貼生肌玉紅膏,生肌斂口。若盈月后生者,必待膿鼓熟透針之。若瘤皮含血絲者,詳注于紅絲瘤。

五;镜(見赤游丹毒)

黃連青(見鼻部鼻瘡)

生肌玉紅膏(見潰瘍門)

紅絲瘤

嬰兒初生紅絲瘤,皮含血絲先天由,精中紅絲腎伏火,相傳患此終難瘳。

【注】此證一名胎瘤,發(fā)無定處,由小漸大,嬰兒落草,或一、二歲之間患之。瘤皮色紅,中含血絲,亦有自破者。治法雖同胎瘤,但此患由先天腎中伏火,精有血絲,以氣相傳,生子故有此疾,終變火證,潰處亦難收斂。

胎瘡

瘡始發(fā)頭眉間,胎中血熱受風纏,干癢白屑濕yin水,熱極紅暈類火丹。

【注】此證生嬰兒頭頂,或生眉端,又名奶癬。癢起白屑,形如癬疥,由胎中血熱,落草受風纏綿,此系干 ;有誤用燙洗,皮膚起粟,搔癢無度,黃水浸yin,延及遍身,即成濕 。俱服消風導赤湯,干者抹潤肌膏;濕者用嫩黃柏頭末,與滑石等分撒之。膿痂過濃,再以潤肌膏潤之。又有熱極皮膚火熱,紅暈成片,游走狀如火丹,治法不宜收斂,只宜外發(fā),宜服五;镜,亦以潤肌膏抹之;癢甚者,俱用烏云膏搽之。乳母俱忌河海魚腥、雞、鵝、辛辣、動風、發(fā)物,緩緩自效。

消風導赤湯

生地 赤茯苓(各一錢) 牛蒡(炒,研) 白鮮皮 銀花 南薄荷葉 木通(各八分)黃連(酒炒) 甘草(生,各三分)燈心五十寸,水煎,徐徐服。

【方歌】消風導赤醫(yī)胎 ,疏風清熱蒡黃連,白鮮生地赤苓薄,銀花燈草木通甘。

烏云膏

松香末(二兩) 硫黃末(一兩)研勻,香油拌如糊,攤南青布上少半指濃,卷成條,線扎之,再用香油泡一日,取出刮去余油,以火點著一頭,下用粗碗接之,布灰陸續(xù)剪去,取所滴藥油,浸冷水內(nèi)一宿,出火毒抹用。

【方歌】烏云膏搽胎 瘡,油拌松香末硫黃,布攤卷扎香油泡,火燃去灰用油良。

潤肌膏(見頭部白屑風)

五;镜(見赤游丹毒)

痘癰毒留經(jīng)絡中,發(fā)無定處腫不紅,留于肌肉為治易,結于骨節(jié)難成功。

【注】此證因出大痘,漿灌不足,以致毒漿不得透發(fā),留結經(jīng)絡之中,隨處可生。小如李者為毒,大如者為癰,漫腫不紅,亦無 痛,身熱多煩。若生單個者,毒在肌肉屬順,易治;連發(fā)數(shù)處者,船小載重屬險;若結于骨節(jié)之間,或成對發(fā)出者,其毒已盛,潰破之后,滲泄氣血,不能斂口屬逆。初發(fā)不可強消,俱宜服透膿散,外敷烏龍膏;膿熟針之,加味太乙膏貼之;若氣血虛弱者,兼服保元湯。潰后潮熱全退,毒瓦斯方凈,否則他處又發(fā)。忌生冷、硬面、發(fā)物。

保元湯

人參 白術(土炒) 當歸 黃耆(各一錢) 甘草(炙,三分)生一片,紅棗肉二枚,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保元湯補真元氣,脾胃虛弱服更宜,人參白術炙甘草,當歸姜棗共黃耆。

透膿散 烏龍膏(俱見腫瘍門)

加味太乙膏(見潰瘍門)

葡萄

葡萄疫同葡萄狀,感受癘疫郁凝生,遍身發(fā)點青紫色,毒攻牙齒類疳形。

【注】此證多因嬰兒感受癘疫之氣,郁于皮膚,凝結而成。大、小青紫斑點,色狀若葡萄,發(fā)于遍身,惟腿脛居多;甚則邪毒攻胃,以致牙齦腐爛,臭味出血,形類牙疳,而青紫斑點,其色反淡,久則令人虛羸。初起宜服羊角散,久虛者,宜服胃脾湯,米泔水漱口。以非疳散日擦四五次即效。近見中年之人下虛者,亦患此證,治法同前。

羚羊角散

羚羊角(鎊) 麥冬(去心) 黃芩 知母 牛蒡子(炒,研) 防風 元參(各八分)甘草(生,二分)
水二盅,淡竹葉十片,煎六分,食遠服。

【方歌】羚羊角散麥冬芩,知蒡防風草元參,葡萄疫發(fā)初宜服,煎加竹葉效如神。

胃脾湯

白術(土炒) 遠志(去心) 麥冬(去心) 沙參 茯神 陳皮(各六分) 五味子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盅,煎六分,食遠服。虛弱自汗者,去沙參,加人參、黃耆各五分。

【方歌】胃脾湯治葡萄疫,日久虛添羸弱宜,術遠麥冬五味子,沙參甘草茯陳皮。

非疳散

冰片(四分) 人中白( ,去臭氣,存性) 五倍子(炒茶褐色,存性,各一兩)
共研細末,先用米泔水漱口,后擦此藥。

【方歌】非疳中白 五倍,二味同研冰片兌,醫(yī)治諸疳患處擦,清熱止疼去臭穢。

胎驚丹毒

胎驚丹毒面初生,形如水痘根微紅,時出時隱延頸項,繼發(fā)丹毒赤游同。

【注】此證因孕母受驚,傳襲子胎。嬰兒初生之后,周歲以上,忽兩眼胞紅暈,面色青黯,煩熱夜啼,或面如胭脂,此屬伏熱在內(nèi),散發(fā)于面,狀如水痘,根腳微紅,時出時隱,延及頸項,繼發(fā)丹毒。初用四圣散洗目,其形色順逆,治法皆同赤游丹。若此患延及胸乳,痰喘抽搐,此屬火毒攻里,防變驚風,宜服百解散、五和湯救之。

四圣散

木賊 秦皮 紅棗子 燈心 黃連(各五錢)
共研粗末,每用二錢,水一盅,煎七分,去渣,頻洗兩目。

【方歌】四圣散治熱毒侵,木賊秦皮棗燈心,再入黃連研粗末,煎湯去渣洗目頻。

百解散

干葛(二兩五錢) 升麻 赤芍(各二兩) 甘草(生,一兩五錢) 黃芩(一兩)麻黃(炙,七錢五分) 肉桂(揀薄者,刮去粗皮,二錢五分)
共研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盅,姜二片,蔥一根,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方歌】百解驚丹毒內(nèi)攻,煎服不致變驚風,干葛麻黃芩桂草,升麻赤芍共姜蔥。

五和湯

大黃 枳殼(麩炒) 甘草(炙,各七錢五分) 赤茯苓 當歸(酒洗,各五錢)
共研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盅,煎七分,不拘時服。

【方歌】五和甘草并當歸,赤苓枳殼大黃隨,驚丹延乳添抽搐,煎服火毒即刻推。

滯熱丹毒

滯熱丹毒赤游形,傷乳多食滯熱生,較之赤游走緩慢,先宜消食次宜清。

【注】此證初發(fā),形若赤游丹,較之赤游丹游走緩慢。因嬰兒乳食過多,不能運化,蘊熱于內(nèi),達于肌表而生。發(fā)熱面赤,口酸,舌有黃苔,宜服保和丸,先消食滯。若唇焦便秘者,宜一捻金服之;丹毒仍作者,宜犀角散服之。其余治法,俱按赤游丹。

保和丸

白茯苓 半夏(制) 山楂神曲(炒,各一兩) 陳皮 蘿卜子(炒)連翹(去心,各五錢)
上研細末,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滾水化下。

【方歌】保和丸用茯苓夏,陳皮蘿卜子山楂,神曲連翹丸水服,能消乳積效堪嘉。

一捻金

人參 大黃 黑丑 白丑 檳榔(各等分)
共為細末,每服一字,蜜水調(diào)下。

【方歌】一捻金醫(yī)食火積,唇焦便秘服通利,大黃黑白丑人參,檳榔為末須加蜜。

犀角散

犀角屑 升麻 防己 山梔(生) 樸硝 黃芩 黃耆(各一錢) 牛黃(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竹葉煎湯調(diào)下,量兒加減用之。

【方歌】犀角散消丹毒赤,升麻防己共山梔,硝芩黃耆牛黃末,竹葉湯調(diào)服無時。

嬰兒瘡瘍

嬰兒瘡瘍?nèi)榛鸪,因食濃味滯火凝,更兼六yin氣感受,腫潰治法按疽癰。

【注】凡嬰兒生瘡瘍小,多由乳母七情之火,或過周歲能飲食者,由過食干焦?jié)馕,而生滯火,更兼六yin之氣感受,皆能成之。但發(fā)表、攻里、托里、消毒等法,及腫潰外治,俱按癰宜腫瘍、潰瘍門。嬰兒純陽,火證居多,非峻劑不能勝其病,但肌體臟腑柔脆,應效即止,不可過劑。

垂癰

嬰兒垂癰上 生,喉前結腫色紅疼,積熱凝結宜刺破,服五福丹抹冰硼。

【注】此證生于喉前上 ,下垂如珠,紅腫脹痛,不能吮乳。三四日后,宜用針刺一二分,放出膿血,其腫痛即減。由積熱凝結而成,宜服五;镜;兼用冰硼散,抹于癰處,日三抹之。乳母當忌魚腥、辣物。

五;镜(見赤游丹毒)

冰硼散(見口部鵝口瘡)

胎風

胎風初起皮色紅,狀如湯潑火燒同,證由孕母多積熱,清胃湯服即有功。

【注】此證又名胎赤,嬰兒初生,身熱皮紅,狀如湯潑火燒,由孕母過食辛香熱物,以致脾胃積熱。乳母宜服清胃湯,嬰兒亦飲少許,外皮 赤,用 石膏研細敷之。如無赤,乃孕母脾虛,用粳米粉敷之。若兒大,能食米面,身熱皮紅者,系腑熱內(nèi)蒸,濕氣外乘之故,即名玉爛瘡。宜如意金黃散,蜜水調(diào)敷,內(nèi)服導赤湯即效。

清胃湯(見齒部牙衄)

如意金黃散(見腫瘍門)

導赤湯(見口部口糜)

臍瘡

臍瘡兒臍被水傷,草紙燒灰敷最良,久而不愈風邪襲,恐發(fā)風癇緊緊防。

【注】此證由水濕傷臍所致。若久不愈,則發(fā)抽搐,又因風邪外襲也,恐變風癇。宜大草紙燒灰敷之,或加枯礬;或再加龍骨燒灰等分,入麝香少許,撒之即效。

臍突

臍突胎中積熱生,總由孕母失調(diào)停,兒臍突出腫赤大,宜清母子即臍平。

【注】此證兒臍突出,赤腫虛大是也。由孕母失于調(diào)停,兒在胞胎,受母積熱,既生之后,兒臍即腫。宜清母子之熱,兒臍不必敷治,恐反為害。如旬日外,兒臍忽腫,如吹不赤,捻動微響,或驚悸作啼者,宜用白芍藥東加薏苡仁,令兒服之,外以外消散敷之即愈。

白芍藥湯

白芍(酒炒,一兩) 澤瀉(五錢) 甘草(生,一錢二分) 肉桂(揀薄者刮去粗皮,一錢)
共研粗末,每用二錢,水一盅,煎四分,空心頻服。臍下痛加鉤藤一錢,生姜一片,食鹽五厘。

【方歌】白芍藥湯澤瀉甘,再加肉桂共粗研,專醫(yī)臍腫驚啼叫,空心煎服整二錢。

外消散

大黃 牡蠣 (各五錢) 樸硝(二錢)
共研細末,用活田螺數(shù)十枚,洗凈,再以清水半盆養(yǎng)之,過宿取田螺清水,調(diào)藥敷于患處,其螺仍放水中勿害,方效。

【方歌】外消散敷臍突冒,大黃 牡蠣樸硝,活田螺用清水泡,過宿取水將藥調(diào)。

陰腫

陰腫之證小兒生,久坐陰濕寒氣凝,或因怒叫氣結閉,寒熱虛實擇可行。

【注】此證即古名脫囊。由久坐陰濕之地,為寒氣所凝而成;間或有因怒叫氣閉,結聚于下而成者,俱宜用桃仁丸主之。若寒氣客于厥陰、少陰者,則陰囊腫痛,腹痛,冷汗,引縮二子入腹,痛止方出,謂之內(nèi)吊,宜烏梅散、勻氣散主之。有陰莖全縮不見,或不縮而陰囊腫大光亮,不燥不疼者,肝腎氣虛也,宜橘核煎湯,調(diào)勻氣散服之。囊腫及四肢俱腫,二便不利者,膀胱蘊熱,風熱相乘也,宜白牽牛散主之。若女兒陰戶腫脹者,心熱相傳也,宜導赤湯服之,或五苓散用薏苡、車前子煎湯調(diào)服。外治法,俱敷立消散,甚效。

桃仁丸

桃仁(去皮尖,炒微黃,七錢五分) 白蒺(微炒,去刺) 桂心 丹皮(各五錢) 黑牽牛(頭末,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粒大。每服十丸,黃酒送下。

【方歌】桃仁丸逐陰腫疾,怒氣閉結或濕襲,蒺藜牽牛桂丹皮,研末蜜丸如黍粒。

烏梅散

烏梅肉 甘草(半生、半炙) 元胡索(各五錢) 鉤藤鉤 乳香 沒藥(各二錢五分)
共搗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盅,煎七分服。

【方歌】烏梅散用乳香沒,鉤藤甘草元胡索,陰囊腫兼腹中疼,煎服必先研粗末。

勻氣散

桔梗(炒,二兩) 陳皮(去白,一兩) 茴香(炒) 縮砂仁(炒,各五錢) 甘草(炙,四錢) 姜炭(二錢五分)
共研細末,每服五分或一錢,白滾水調(diào)下。

【方歌】勻氣散因外寒侵,陰囊腫痛汗淋淋,桔梗陳皮甘草炙,茴香姜炭縮砂仁。

白牽牛散

白牽牛(半生、半熟) 甘草(炙) 橘紅 白術(土炒) 桑白皮 木通(各一錢)
水煎服。

【方歌】白牽牛散草橘紅,白術桑白皮木通,陰囊相兼四肢腫,能逐膀胱熱結壅。

五苓散

白術(土炒) 赤茯苓(各一錢五分) 豬苓 澤瀉(各一錢) 桂心(五分)
水煎服。

【方歌】五苓白術桂心加,赤茯苓除心火邪,豬苓澤瀉能分利,調(diào)和臟腑效堪夸。

立消散

赤小豆 風化硝 赤芍 枳殼 商陸(俱不宜見火,曬干,共研為末,各五錢)用側柏葉煎湯,候冷調(diào)敷腫處。

【方歌】立消陰囊腫痛注,因受風寒濕熱毒,赤小豆與風化硝,芍枳同研加商陸。

導赤湯(見口部口糜)

脫肛

小兒脫肛肺虛源,補中益氣湯居先,腫硬作痛除積熱,臟毒翻肛臟連丸。

【注】此證由小兒氣虛,肛脫于外,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白芍、煨姜主之。如腫硬疼痛者;有濕熱在內(nèi),當用清熱除濕之劑以清之;若生臟毒,肛門翻出者,以臟連丸為主。外治以五倍子、老蔥頭、樸硝煎湯洗之。腫用坎宮錠子涂之,俱效。

補中益氣bhskgw.cn/yaoshi/(見潰瘍門)

臟連丸(見臀部瘡門)

坎宮錠子(則腫瘍門)

肛門作癢

肛門作癢系蟲傷,下唇必生小白瘡,九味蘆薈丸與服,外撒銅綠雄黃。

【注】此證系小兒肛門作癢,由蟲蝕也。視其下唇內(nèi),必生小白瘡;或耳之前后,結小核如串珠者是也。書曰∶下唇有瘡,蟲蝕其肛。宜用蘆薈丸服之。外用雄黃、銅綠等分為末,撒之即效。

蘆薈丸(見齒部牙衄)

遺毒

遺毒稟受結胎先,無皮身赤未易痊,肌膚紅點次斑爛,染受尚可稟毒難。

【注】此證系先天遺毒于胞胎,有稟受、染受之分。稟受者,由父母先患楊梅,而后結胎元,嬰兒生后,則周身色赤無皮,毒攻九竅,以致爛斑,患此難愈,百無一生。染受者,乃先結胎元,父母后患楊梅,毒瓦斯傳于胎中,嬰兒既生,則頭上坑凹,肌膚先出紅點,次發(fā)爛斑,甚者毒攻口角、眼眶、耳鼻及前陰、谷道破爛。初宜人中黃細末三五分,土茯苓煎湯調(diào)稠,日用二三服。腫用太乙紫金錠水磨涂之。破爛者用黃柏蜜炙為末撒之,干用香油調(diào)搽。投藥應效者,后服二黃散,十中可保三四。若毒延遍身,日夜多啼,不吃乳食者,屬毒甚氣微,終難救治。

二黃散

胡黃連 山慈菇(各二錢) 甘草(生,一錢五分) 牛黃(七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分,蜜湯調(diào)服。

【方歌】二黃散治遺毒方,胡連甘草共牛黃,山慈菇研為細末,每服三分加蜜湯。

太乙紫金錠(見胸博脾發(fā)疽)

痘里夾癭

痘里夾癭生頸項,形如桃李瓜棗狀,證兼身熱多渴煩,痰氣凝結致此恙。

【注】此證結于頸項,或生耳后腋下,形如桃李棗瓜,身熱煩渴,由痰氣凝結所致。痘初起即發(fā)癭者,治宜托里、消痰、解毒,如木通、桔梗、生地、甘草、蟬蛻、芍藥、荊芥等藥,缺一不可;若芩連等藥,及耗爍之劑,俱不可用。若痘發(fā)在三四日而作癭者,則毒隨痘泄,毒隨痘灌,自可挽全而無害,宜服三消散。倘斯時紅腫將膿一潰,則元氣泄,而痘漿必不能充灌;乘未潰時,急用黃耆衛(wèi)元湯補之。若痘至七八日,灌漿時而發(fā)癭者,沖和飲子主之。若痘瘡蒼蠟色而作癭者,宜消毒兼保元氣;潰后宜生肌玉紅膏貼之。

三消散

當歸 赤芍 天花粉 甘草 牛蒡子(炒,研) 白茯苓 生地黃 紅花 蟬蛻(去足翅)木通 半夏(制,各八分)
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六分服。

【方歌】三消痘發(fā)三四日,痰凝結癭須當治,歸芍天花甘蒡苓,生地紅蟬通夏制。

黃耆衛(wèi)元湯

黃耆 人參 當歸 桔梗 紅花 甘草(炙) 白芍(酒炒) 防風(各一錢)
水煎,不拘時服。

【方歌】黃耆衛(wèi)元癭腫起,已潰未潰急補之,人參歸桔紅花草,防風芍藥服無時。

沖和飲子

麥門冬(去心) 人參 桔梗 當歸 黃柴胡 白芍(酒炒) 白茯苓 花粉 荊芥 防風 連翹(去心) 白術(土炒,各七分)
水煎服。

【方歌】沖和飲子麥門冬,參桔歸 柴芍苓,花粉荊防翹白術,痘發(fā)七天痰氣凝。

生肌玉紅膏(見潰瘍門)

痘疔

痘疔不與痘瘡同,俗呼賊痘是其名,色紫黯黑硬如石,諸證蜂起難灌膿。
疔有多般須宜記,再審何處發(fā)其形。卷簾疔生舌根底,大小不一最易明。
火珠疔生鼻孔內(nèi),闐塞噴火面赤紅。眼沿生疔名忘汲,腫如封蛤熱煩增。
豢虎疔于耳內(nèi)見,腎毒攻耳致成形。燕窩疔生兩腋下,面赤譫語更腫疼。
注命疔生足心里,紫筋直透足股中。透腸疔在肛內(nèi)發(fā),痛如錐刺一般同。
驪龍疔生尿孔內(nèi),身熱譫語便不通。法按疔名施醫(yī)治,自然諸證悉能平。

【注】此證名多,治不一法。痘生五六日間,或三五枚,或六七枚,雜于諸痘之間,其色紫黯,甚則黑硬如石,有此以致諸證蜂起,不能灌膿。如卷簾疔生于舌根底,小如黑豆,大似葡萄,令兒舌卷喉痛,急用銀鉤鉤破,盡凈惡血,隨以苦茶漱口,搽拔疔散,再以冰片、硼砂、青黛、黃連、薄荷、荊芥、炒僵蠶共為細末,吹用;鹬轲凵诒强變(nèi),闐塞噴火,面赤眼紅,亦用銀鉤鉤破,用黃連膏加冰片,滴入鼻孔,內(nèi)服瀉金散。忘汲疔生于眼沿,腫如封蛤,煩熱面紫,宜挑破用燕脂嚼汁點之,兼蒲公英、菊花煎湯洗之;炕凵诙鷥(nèi),于膿成之時,宜挑破搽拔疔散。燕窩疔生于腋下,腫硬面赤譫語,如疔在左腋潛注,則右體之痘沉伏失色,右亦如之,亦挑破去其根,用拔疔散搽之,服消毒飲子。注命疔生兩足心,腫硬如錢、如豆、如椒,有紫筋直透足股,挑之去凈血,用田螺水點之,次用慎火草綠豆浸脹,搗爛敷之。透腸疔生肛門旁,在六七朝腫硬如錐,挑之,銀花、防風煎湯令洗之,次用輕粉、珍珠、冰片、白蘞末涂之,內(nèi)服黃連解毒湯。驪龍疔生尿孔內(nèi),于五六朝身熱、譫語、眼翻、肢厥、腹脹、小水閉澀,急用蟾酥,牛黃、冰片,麝香研末,次用黃連細茶濃煎,候冷取半匙調(diào)末,以細軟稻心蘸之,送入孔內(nèi),服消毒飲子甚效。

瀉金散

犀角(鎊) 牛蒡子(炒,研) 紅花 生地 桔梗 赤芍 紫蘇 甘草(生,各一錢)
水煎服。

【方歌】瀉金散治火毒疔,面赤眼紅鼻內(nèi)疼,犀蒡紅花生地桔,赤芍紫蘇甘草生。

消毒飲子

白茯苓 生地 連翹(去心) 牛蒡子(炒,研) 紅花 甘草(生) 犀角(鎊) 木通赤芍(各一錢)燈心二十根,水煎服。

【方歌】消毒飲子苓生地,翹蒡紅花甘草犀,木通芍藥燈心共,善卻疔毒火證宜。

拔疔散(見牙齒部牙疔)

黃連膏(見鼻部鼻瘡)

田螺水(見臀部)

黃連解毒湯(見耳部黑疔)

痘里發(fā)丹

痘里發(fā)丹因熱極,宜施涼血散毒劑,涂抹內(nèi)服量寒涼,外用化斑湯洗浴。

【注】此證由內(nèi)熱甚極而成,內(nèi)宜服生地、牛蒡、芍藥、甘草、木通、荊穗等藥,其毒自消。腫痛者,加柴胡,羌活;頭頂盛者,毒湊上焦也,宜用炒黃連、柴胡、甘草、車前子、梔子等藥。外用化斑解毒湯洗浴,量服寒涼藥,及豬膽、京墨、冰片涂抹。丹之形色,與赤游丹毒參考。

化斑解毒湯(見肋部內(nèi)發(fā)丹毒)

痘爛

痘爛浸yin無完膚,水淬茶葉帶濕鋪,上隔草紙令兒臥,一夜膿干爛即除。

【注】此證系出痘破爛,身無完膚,膿水浸yin,沾粘衣服。宜用茶葉揀去梗,入滾水一炸,即撈起;再揀去梗,濕鋪床上,上隔草紙,令兒臥之,一夜膿干甚效。

痘風瘡

痘風瘡生先作癢,次延成片水浸yin,痘后遇風甚成癩,麥餞散搽效可申。

【注】此證由痘后遇風所致。先發(fā)細瘡作癢,次延成片,脂水漸長浸yin,宜滲濕救苦散搽之,兼避風、戒口;甚者,搔癢毒水浸yin,肌無完膚,即成痘癩,急用十全大補湯大補氣血,兼散風苦參丸以清熱解毒,二方合而服之。外涂麥餞散甚效。

滲濕救苦散

陀僧 滑石(各二兩) 白芷(五錢)
上研細末,于用白蜜調(diào)搽,濕則干撒。

【方歌】滲濕救苦散白芷,密陀僧研入滑石,痘風瘡起癢成片,白蜜調(diào)搽可去之。

麥餞散

小麥(炒焦,存性,一合) 硫黃(四錢) 白砒(一錢)
共研細,又加煙膠末八錢,枯礬末、川椒末各三錢,共和勻。先以蔥湯洗凈患處,香油調(diào)涂,油紙蓋扎,三日一換。

【方歌】麥餞痘風成癩恙,小麥炒加砒硫黃,次入煙膠枯礬末,川椒香油調(diào)上良。

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散風苦參丸(見發(fā)無定處癬)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針灸歌

人神走注須當記,足大趾兮屬初一,外踝二日股內(nèi)三,四日在腰五口寄,
六手七日內(nèi)踝存,八腕九尻腰背十,十有一日鼻柱間,十二日兮在發(fā)際,
十三注于牙齒中,十四常在胃脘聚,遍身十五十六胸,十有七日氣沖集,
十八股內(nèi)足十九,二十日在內(nèi)踝麗,二十一日手小指,念二外踝神所寓,
肝及足兮二十三,在手陽明念四日,二十五日足陽明,念六在胸念七膝,
二十八日伏于陰,念九即在膝脛室,三十日兮在足趺,人神所在刺灸忌。

十二時人神歌

子踝丑腰寅在目,卯面辰頭巳手屬,午胸未腹申在心,酉背戌頭亥股續(xù)。

十二支日人神所在歌

子不治頭君須認,丑日腰耳寅胸應,卯日鼻脾辰膝腰,巳手午心真捷徑,
未頭手足申頭背,酉行膝醫(yī)學三基背同其類,戌日在陰頭面間,亥日游行頭頸位。
十二支神禁灸歌,男除女破應該會。

十干日不宜用針,犯之病多反復

甲不治頭乙耳喉,丙肩丁背與心求;戊巳腹脾庚腰肺,辛膝壬當腎脛收,
癸日不宜針手足,十干不犯則無憂。

九宮尻神歌

尻神所在有根由,坤內(nèi)外踝圣人留,震宮牙口宜記,巽位還居乳口頭,
中宮肩骨連尻骨,背面目從干上游,手膊兌宮難砭灸,艮宮腰項也須休,
離膝肋脅針難下,坎肘還連肚腳求,為醫(yī)精曉尻神訣,萬病無干禁忌憂。

尻神圖 p04-34a266.bmp (缺)

此神農(nóng)所置,一歲起坤二歲震,逐年順飛九宮,周而復始,行年到處,則所主敗。

切忌針灸,慎勿犯之,否則變生他病。

升打靈藥固罐法∶

宜用陽城罐,將罐烤熱,搗大蒜于罐外遍擦之,再烤再擦,如是三四次;次以姜醋入罐內(nèi)蕩之煮之,以干為度;次用黃土二分、煤灰二分,以馬毛以鹽水合之,固罐一指濃,陰干,裂縫再固,必要完固聽用。

升打靈藥封罐口法∶

入藥畢,蓋鐵盞,用鐵絲 畢;用石膏、無名異等分,食鹽減半俱 過,為極細末,醋調(diào)成膏;次加炭火二三塊于盞內(nèi),燒盞熱,以筆蘸藥周遭涂之,隨干隨涂,以口平為率。一用石膏、生白礬、食鹽三味,等分為末,水調(diào)涂之如前。

煉金頂砒法∶

一斤,小罐內(nèi)炭火煨化,投白砒二兩于化烊鉛上,煉煙盡為度,取起冷定,打開,金頂砒結在鉛面上,取下聽用。

制寒食面法∶

用白面一斤,外再以面半斤,水調(diào)稠濃,趕成薄片二塊,將前面包合于內(nèi),周遭捏緊;于清明正日蒸熟,掛透風處陰干,用面包藏,勿經(jīng)女手,愈久愈效。


點擊查看:<<外科心法要訣>>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