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錄》下品)
【釋名】 (音祭)、粢bhskgw.cn/yishi/(音咨)。
時珍曰∶稷,從禾從 , 音即,諧聲也。又進力治稼也!对姟吩 良耜是矣。種 稷者必 進力也。南人承北音,呼稷為 ,謂其米可供祭也!抖Y記》∶祭宗廟稷曰明粢。
《爾雅》云∶粢,稷也。羅愿云∶稷、 、粢皆一物,語音之輕重耳。赤者名KT ,白者名芑,黑者名 。注見黍下。
【集解】弘景曰∶稷米人亦不識,書記多云黍與稷相似。又注黍米云∶ 米與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之不宜人,言發(fā)宿病!对姟吩啤檬蝠⒌玖,禾麻菽麥。此八谷也,俗猶莫 能辨證,況芝英乎?
蘇恭曰∶《呂氏春秋》云∶飯之美者,有陽山之 。高誘注云∶關(guān)西謂之KT 音糜),冀州謂之 (音牽,去聲)。《廣雅》云∶ , 也!抖Y記》云∶稷曰明粢!稜栄拧吩啤敏,稷也!墩f文》云∶“稷乃五谷長”,田正也。此乃官名,非谷號也。先儒以稷為粟類,或言粟之上者,皆說其義,而不知其實也。按∶ 勝之《種植書》,有黍不言稷本草有稷不載, 即稷也。楚人謂之稷,關(guān)中謂之糜,呼其米為黃米。其苗與黍同類,故呼黍為 秫。陶言與黍相似者,得之矣。
藏器曰∶稷、 ,一物也,塞北最多,如黍黑色。
詵曰∶稷在八谷之中,最為下苗。黍乃作酒,此乃作飯,用之殊涂。
頌曰∶稷米,出粟處皆能種之。今人不甚珍此,惟祠事用之。農(nóng)家惟以備他谷之不熟,則為糧耳。
宗奭曰∶稷米,今謂之 米,先諸米熟,其香可愛,故取以供祭祀。然發(fā)故疾,只堪作飯,不粘,其味淡。
時珍曰∶稷與黍,一類二種也。粘者為黍,不粘者為稷。稷可作飯,黍可釀酒。猶稻之有粳與糯也。陳藏器獨指黑黍為稷,亦偏矣。稷黍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結(jié)子成枝而殊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種,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黃、黑數(shù)種,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為黍子,不復(fù)呼稷矣。北邊地寒,種之有補。河西出者,顆粒尤硬。稷熟最早,作飯疏爽香美,為五谷之長而屬土,故祠谷神者以稷配社。五谷不可遍祭,祭其長以該之也。上古以厲山氏之子為稷主,至成湯始易以后稷,皆有功于農(nóng)事者云。
【正誤】吳瑞曰∶稷苗似蘆,粒亦大,南人呼為蘆 。孫炎《正義》云∶稷即粟也。
時珍曰∶稷黍之苗雖頗似粟,而結(jié)子不同。粟穗?yún)簿蹟簇,稷黍之粒疏散成枝。孫氏謂稷為粟,誤矣。蘆 即蜀黍也,其莖苗高碩如蘆。而今之祭祀者,不知稷即黍之不粘者,往往以蘆 為稷,故吳氏亦襲其誤也。今并正之。
稷米
【氣味】甘,寒,無毒。
詵曰∶多食,發(fā)三十六種冷病氣。不與瓠子同食,發(fā)冷病,但飲黍穣汁即瘥。又不可與附子同服。
【主治】益氣,補不足(《別錄》)。治熱,壓丹石毒發(fā)熱,解苦瓠毒(《日華》)。作飯食,安中利胃宜脾(《心鏡》)。涼血解暑(時珍!渡帯)。
【發(fā)明】時珍曰∶按∶孫真人云∶稷,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 勝之云∶燒黍稷則瓠 死,此物性相制也。稷米、黍穣,能解苦瓠之毒!痘茨先f畢術(shù)》云∶祠冢之黍,啖兒令不思母。此亦有所厭耶?
【附方】新四。
補中益氣∶羊肉一腳,熬湯,入河西稷米、蔥、鹽,煮粥食之。(《飲膳正要》)。
卒 不止∶粢米粉,井華水服之良。(《肘后》)。
癰疽發(fā)背∶粢米粉熬黑,以雞子白和涂練上,剪孔貼之,干則易,神效。(葛氏方)。
辟除瘟疫,令不相染∶以 米為末,頓服之。(《肘后方》)
根
【主治】心氣痛,產(chǎn)難(時珍)。
【附方】新二。
心氣疼痛∶高粱根煎湯溫服,甚效。
橫生難產(chǎn)∶重陽日取高粱根(名瓜龍)陰干,燒存性,研末。酒服二錢,即下。
(《別錄》中品)
【校正】《別錄》中品丹黍米,今并為一。
【釋名】赤黍曰 (音門)、曰KT (音糜),白黍曰芑(音起),黑黍曰 (音距),一稃二米曰 (音 。并《爾雅》)。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黍可為酒,從禾入水為意也。魏子才《六書精蘊》云∶ 禾下從氽,象細粒散垂之形。 勝之云∶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詩》云∶誕 降嘉種,維 維 ,維 維芑。 即 ,音轉(zhuǎn)也。郭璞以 芑為粱粟,以 即黑黍之二米者,羅愿以 為來牟,皆非矣。
【集解】弘景曰∶黍,荊、郢州及江北皆種之。其苗如蘆而異于粟,粒亦大。今人多呼 秫粟為黍,非矣。北人作黍飯,方藥釀黍米酒,皆用秫黍也!秳e錄》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間,江東時有,而非土所宜,多入神藥用。又有黑黍名 ,釀酒,供祭祀用。
恭曰∶黍有數(shù)種。其苗亦不似蘆,雖似粟而非粟也。
頌曰∶今汴、洛、河、陜間皆種之。《爾雅》云∶ ,赤苗。芑,白苗。 ,黑黍。是也。李巡云∶ 是黑黍中一稃有二米者。古之定律者,以上黨 黍之中者累之,以生律度 衡量。后人取此黍定之,終不能協(xié)律。或云∶ 乃黍之中者,一稃二米之黍也。此黍得天地中和之氣而生,蓋不常有。有則一穗皆同,二米粒并均勻無小大,故可定律。他黍則不然。 地有肥瘠,歲有兇穣,故米有大小不常矣。今上黨民間,或值豐歲,往往得二米者。但稀闊,故不以充貢爾。
時珍曰∶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白、黃、黑數(shù)種,其苗色亦然。郭義恭《廣志》有赤黍、白黍、黃黍、大黑黍、牛黍、燕頷、馬革、驢皮、稻尾諸名。俱以三月種者為上時,五月即熟。四月種者為中時,七月即熟。五月種者為下時,八月乃熟!对姟吩 鬯一卣,則黍之為酒尚也。白者亞于糯,赤者最粘,可蒸食,俱可作餳。古人以黍粘履,以黍雪桃,皆取其粘也。菰葉裹成粽食,謂之角黍!痘茨先f畢術(shù)》云∶獲黍置溝,【正誤】頌曰∶粘者為秫,可以釀酒,北人謂為黃米,亦曰黃糯;不粘者為黍,可食。 如稻之有粳、糯也。
時珍曰∶此誤以黍為稷,以秫為黍也。蓋稷之粘者為黍,粟之粘者為秫,粳之粘者為糯!秳e錄》本文著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諳,往往謬誤如此。今俗不知 分別,通呼秫與黍為黃米矣。 黍米(此通指諸黍米也)
【氣味】甘,溫,無毒。久食令人多熱煩(《別錄》)。
詵曰∶性寒,有小毒,發(fā)故疾。久食昏五臟,令人好睡,緩人筋骨,絕血脈。小兒多食,令久不能行。小貓、犬食之,其腳 屈。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李鵬飛曰∶五種黍米,多食閉氣。
【主治】益氣,補中(《別錄》)。燒灰和油,涂杖瘡,止痛,不作瘢(孟詵)。嚼濃汁,涂小兒鵝口瘡,有效(時珍)。
【發(fā)明】思邈曰∶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氣。
時珍曰∶按∶羅愿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蓋黍最粘滯,與糯米同性,其氣溫暖,故功能補肺,而多食作煩熱,緩筋骨也。孟氏謂其性寒,非矣。
【附方】舊二,新二。
男子陰易∶黍米二兩,煮薄粥,和酒飲,發(fā)汗即愈。(《圣濟總錄》)。
心痛不瘥,四十年者∶黍米淘汁,溫服隨意。(《經(jīng)驗方》)
湯火灼傷,未成瘡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炒焦研末,雞子白調(diào)涂之。煮粥亦可。(《肘后方》)。
閃肭脫臼,赤黑腫痛∶用黍米粉、鐵漿粉各半斤,蔥一斤,同炒存性,研末。以醋調(diào)服三
(《別錄》中品)
即赤黍也。《爾雅》謂之 。
瑞曰∶浙人呼為紅蓮米。江南多白黍,間有紅者,呼為赤蝦米。
宗奭曰∶丹黍皮赤,其米黃。惟可為糜,不堪為飯,粘著難解。
原曰∶穗熟色赤,故屬火。北人以之釀酒作糕。
【氣味】甘,微寒,無毒。思邈曰∶微溫。
大明曰∶溫,有小毒。不可合蜜及葵同食。
宗奭曰∶動風(fēng)性熱,多食難消。余同黍米。
【主治】咳逆上氣,霍亂,止泄利,除熱,止煩渴(《別錄》)。下氣,止咳嗽,退熱( 大明)。治鱉瘕,以新熟者淘泔汁,生服一升,不過三、二度愈(孟詵)。
【附方】舊二,新二。
男子陰易∶用丹黍米三兩,煮薄飲,酒和飲之,令發(fā)汗即愈。(《傷寒類要》)。
小兒鵝口,不乳者∶丹黍米嚼汁涂之。(《子母秘錄》)。
飲酒不醉∶取赤黍漬以狐血,陰干。酒飲時,取一丸置舌下含之,令人不醉。(《萬畢術(shù)》方)。
令婦不妒∶取 (即赤黍也),同薏苡等分,為丸。常服之。(同上)。
穣莖并根
【氣味】辛,熱,有小毒。
詵曰∶醉臥黍穣,令人生厲。人家取其莖穗作提拂掃地,用以煮汁入藥,更佳。
【主治】煮汁飲之,解苦瓠毒。浴身,去浮腫。和小豆煮汁服,下小便(孟詵)。燒灰酒
【附方】舊一,新三。
通身水腫∶以黍莖掃帚煮湯浴之。
腳氣沖心∶黍穣一石,煮汁,入椒目一升,更煎十沸,漬腳,三四度愈。(《外臺秘要》)。
天行豌瘡,不拘人畜∶用黍穣濃煮汁洗之。一莖者是 穣,不可用。(《千金》)。
瘡腫傷風(fēng),中水痛劇者∶黍穣燒煙,熏令汗出,愈。(《千金方》)
(《食物》)
【釋名】蜀秫(俗名)、蘆 (《食物》)、蘆粟(并俗)、木稷(《廣雅》)、荻粱(同上)、高粱。
時珍曰∶蜀黍不甚經(jīng)見,而今北方最多。按∶《廣雅》∶荻粱,木稷也。蓋此亦黍稷之類,而高碩如蘆荻者,故俗有諸名。種始自蜀,故謂之蜀黍。
【集解】穎曰∶蜀黍北地種之,以備缺糧,余及牛馬。谷之最長者。南人呼為蘆 。
時珍曰∶蜀黍宜下地。春月布種,秋月收之。莖高丈許,狀似蘆荻而內(nèi)實。葉亦似蘆。 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紅黑色。米性堅實,黃赤色。有二種∶粘者可和糯秫釀酒作餌;不粘者可以作糕煮粥?梢詽,可以養(yǎng)畜,梢可作帚,莖可織箔席、編籬、供爨,最有利于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誤矣。其谷殼浸水色紅,可以紅酒!恫┪镏尽吩啤玫胤N蜀黍,年久多蛇。
米
【氣味】甘,澀,溫,無毒。
【主治】溫中,澀腸胃,止霍亂。粘者與黍米功同(時珍)。
根
【主治】煮汁服,利小便,止喘滿。燒灰酒服,治產(chǎn)難有效(時珍)。
【附方】新一。
小便不通,止喘∶紅秫散∶用紅秫黍根二兩,扁蓄一兩半,燈心百莖,上搗羅。每服半兩
(《綱目》)
【釋名】玉高粱。
【集解】時珍曰∶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其苗葉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 苗高三、四尺。六、七月開花成穗如秕麥狀。苗心別出一苞,如棕魚形,苞上出白須垂垂。 久則苞拆子出,顆顆攢簇。子亦大如棕子,黃白色?烧ǔ词持。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狀。
米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調(diào)中開胃(時珍)。
根葉
【氣味】原缺【主治】小便淋瀝沙石,痛不可忍,煎湯頻飲(時珍)。
(《別錄》中品)
【釋名】時珍曰∶粱者,良也,谷之良者也;蛟品N出自梁州,或云粱米性涼,故得粱 名,皆各執(zhí)己見也。粱即粟也。考之《周禮》,九谷、六谷之名,有粱無粟可知矣。自漢以后,始以大而毛長者為粱,細而毛短者為粟。今則通呼為粟,而粱之名反隱矣。今世俗稱粟 中之大穗長芒,粗粒而有紅毛、白毛、黃毛之品者,即粱也。黃、白、青、赤,亦隨色命名耳。郭義恭《廣志》有解粱、貝粱、遼東赤粱之名,乃因地命名也。
【集解】弘景曰∶凡云粱米,皆是粟類,惟其牙頭色異為分別耳。 勝之云∶粱是秫粟,則不爾也。黃粱出青、冀州,東間不見有。白粱處處有之,襄陽竹根者為佳。青粱江東少有。 又漢中一種 粱,粒如粟而皮黑可食,釀酒甚消玉。
恭曰∶粱雖粟類,細論則別。黃粱出蜀、漢、商、浙間,穗大毛長,谷米俱粗于白粱。 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勝于諸粱,人號竹根黃。陶以竹根為白粱,非矣。白粱穗 大多毛且長,而谷粗扁長,不似粟圓也。米亦白而大,食之香美,亞于黃粱。青粱谷穗有毛 而粒青,米亦微青而細于黃、白粱,其粒似青稞而少粗,早熟而收薄。夏月食之,極為清涼。但味短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之。作餳清白,勝于余米。
頌曰∶粱者,粟類也。粟雖粒細而功用則無別也。今汴、洛、河、陜間多種白粱,而青、黃稀有,因其損地力而斬獲少也。
宗奭曰∶黃粱、白粱,西洛農(nóng)家多種,為飯尤佳。余用不甚相宜。
(《別錄》中品)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氣,和中,止泄(《別錄》)。去客風(fēng)頑痹(《日華》)。止霍亂下痢,利小便,除煩熱(時珍)。
【發(fā)明】宗奭曰∶青粱、白粱,性皆微涼。獨黃粱性味甘平,豈非得土之中和氣多耶?
頌曰∶諸粱比之他谷,最益脾胃。
【附方】舊四,新一。
霍亂煩躁∶黃粱米粉半升,水升半,和絞如白飲,頓服。(《外臺》)。
霍亂大渴不止,多飲則殺人∶黃粱米五升。水一斗,煮清三升,稍稍飲之。(《肘后》)。
小兒鼻干無涕,腦熱也∶用黃米粉、生礬末各一兩。每以一錢,水調(diào)貼囟上,日二次。 (《普濟》)。
小兒赤丹∶用土番黃米粉,和雞子白涂之。(《兵部手集》)。
小兒生瘡,滿身面如火燒∶以黃粱米一升研粉,和蜜水調(diào)之,以瘥為度。(《外臺》)。
(《別錄》中品)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除熱,益氣(《別錄》)。除胸膈中客熱,移五臟氣,緩筋骨。凡患胃虛并嘔吐食及水者,以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之,佳(孟詵)。炊飯食之,和中,止煩渴(時珍)
【附方】舊二。
霍亂不止∶白粱米粉五合。水一升,和煮粥食。(《千金翼》)。
手足生疣∶取白粱米粉,鐵銚炒赤研末。以眾人唾和涂之,濃一寸,即消。(《肘后》)
(《別錄》中品)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胃痹,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輕身長年。煮粥食之(《別錄 》)。健脾,治泄精(大明)。
【發(fā)明】時珍曰∶今粟中有大而青黑色者是也。其谷芒多米少,稟受金水之氣,其性最涼,而宜病患。
詵曰∶青粱米可辟谷。以純苦酒浸三日,百蒸百曬,藏之。遠行,日一餐之,可度十日;若重餐之,四百九十日不饑也。又方∶以米一斗,赤石脂三斤,水漬置暖處,一、二日,上青白衣,搗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亦不饑也。
掌禹錫曰∶按∶《靈寶五符經(jīng)》中,白鮮米,九蒸九曝,作辟谷糧,而此用青粱米,未見出處。
【附方】新七。
補脾益胃∶羊肉湯入青粱米、蔥、鹽,煮粥食。(《正要》)
脾虛泄痢∶青粱米半升,神曲炙搗羅為末一合,日日煮粥食,即愈。(《養(yǎng)老書》)。
冷氣心痛∶桃仁二兩去皮尖,水研絞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常食。(《養(yǎng)老書》)。
五淋澀痛∶青粱米四合,入漿水二升煮粥,下土蘇末三兩,每日空心食之。(同上)。
老人血淋∶車前五合,綿裹煮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飲汁。亦能明目,引熱下行。(同上)。
乳石發(fā)渴∶青粱米,煮汁飲之。(《外臺》)。
一切毒藥及鴆毒,煩懣不止∶用甘草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入黍米粉一兩,白蜜三兩。煎如薄粥食之。(《外臺》)
(《別錄》中品)
【釋名】 粟。
時珍曰∶粟,古文作 ,象穗在禾上之形。而《春秋說》題辭云∶西乃金所立,米為陽之精,故西字合米為粟。此鑿說也。許慎云∶粟之為言續(xù)也。續(xù)于谷也。古者以粟為黍、稷、粱、秫之總稱,而今之粟,在古但呼為粱。后人乃專以粱之細者名粟,故唐孟詵《本草》 言人不識粟,而近世皆不識粟也。大抵粘者為秫,不粘者為粟。故呼此為 粟,以別秫而配。北人謂之小米也。
【集解】弘景曰∶粟,江南西間所種皆是。其粒細于粱,熟舂令白,亦當(dāng)白粱,呼為白粱粟,或呼為粢米。
恭曰∶粟類多種,而并細于諸粱。北土常食,與粱有別。粢乃稷米,陶注非矣。
詵曰∶粟,顆粒小者是,今人多不識之。其粱米粒粗大,隨色別之。南方多 田,種之極易。舂粒細香美,少虛怯,只于灰中種之,又不鋤治故也。北田所種多鋤之,即難舂;不鋤即草翳死。都由土地使然爾。
時珍曰∶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長粒粗者為粱,穗小而毛短粒細者為粟。苗俱似茅。種類凡數(shù)十,有青、赤、黃、白、黑諸色,或因姓氏地名,或因形似時令,隨義賦名。故早則有趕麥黃、百日糧之類,中則有八月黃、老軍頭之類,晚則有雁頭青、寒露粟之類。按∶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云∶粟之成熟有早、晚,苗稈有高、下,收實有息耗,質(zhì)性有強弱,米味有美惡,山澤有異宜。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返道,執(zhí)業(yè)醫(yī)師勞而無獲。大抵早粟皮薄米實,晚粟皮濃米少。
(即小米)
【氣味】咸,微寒,無毒。時珍曰∶咸、淡。
宗奭曰∶生者難化。熟者滯氣,隔食,生蟲。
藏器曰∶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敗者,損人。
瑞曰∶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雁食粟,翼重不能飛。
【主治】養(yǎng)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陳者∶苦,寒。治胃熱消渴,利小便(《別錄》)。止痢,壓丹石熱(孟詵)。水煮服,治熱腹痛及鼻衄。為粉,和水濾汁,解諸毒,治霍 亂及轉(zhuǎn)筋入腹,又治卒得鬼打(藏器)。解小麥毒,發(fā)熱(士良)。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發(fā)明】弘景曰∶陳粟乃三、五年者,尤解煩悶,服食家亦將食之。
宗奭曰∶粟米利小便,故能益脾胃。
震亨曰∶粟屬水與土。陳者最硬難化,得漿水乃化也。
時珍曰∶粟之味咸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泄痢,皆腎病也。 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
【附方】舊五,新五。
胃熱消渴∶以陳粟米炊飯,食之,良。(《食醫(yī)心鏡》)
反胃吐食,脾胃氣弱,食不消化,湯飲不下∶用粟米半升杵粉,水丸梧子大。七枚煮熟,入少鹽,空心和汁吞下;蛟啤眉{醋中吞之,得下便已。(《心鏡》)。
鼻衄不止∶粟米粉,水煮服之。(《普濟》)。
嬰孩初生七日,助谷神以導(dǎo)達腸胃∶研粟米煮粥如飴。每日哺少許。(姚和眾方)。
孩子赤丹∶嚼粟米敷之。(《兵部手集》)。
小兒重舌∶嚼粟米哺之。(《秘錄》)。
雜物瞇目不出∶用生粟米七粒,嚼爛取汁,洗之即出。(《總錄》)。
湯火灼傷∶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頻敷之,能止痛,滅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調(diào)敷之。(崔行功《纂要》)。
熊虎爪傷∶嚼粟涂之。(葛氏方)。
粟泔汁
【主治】霍亂卒熱,心煩渴,飲數(shù)升立瘥。臭泔∶止消渴,尤良(蘇恭)。酸泔及淀∶ 洗皮膚瘙疥,殺蟲。飲之,主五痔。和臭樗皮煎服,治小兒疳。ú仄)。
【附方】新二。
眼熱赤腫∶粟米泔淀(極酸者)、生地黃等分,研勻攤絹上,方圓二寸,貼目上熨之。 干即疳瘡月蝕∶寒食泔淀,敷之良。(《千金》)。
粟糖
【主治】痔漏脫肛,和諸藥薰之(時珍)。
【主治】利小腸,除煩懣(時珍)。
【發(fā)明】時珍曰∶粟奴,即粟苗成穗時生黑煤者。古方不用!妒セ荨分涡∧c結(jié)澀不通,心煩悶亂,有粟奴湯∶用粟奴、苦竹須、小豆葉、炙甘草各一兩,燈心十寸,蔥白五寸,銅 錢七文,水煎分服。取效乃止。
粟廩米 見后陳廩米下。
粟 米 見后 米下。
粟糗 見后 下。
(音術(shù)!秳e錄》中品)
【釋名】眾(音終!稜栄拧)、糯秫(《唐本》)、糯粟(《唐本》)、黃糯。
時珍曰∶秫字篆文,象其禾體柔弱之形,俗呼糯粟是矣。北人呼為黃糯,亦曰黃米。釀 酒劣于糯也。
【集解】恭曰∶秫是稻秫也。今人呼粟糯為秫。北土多以釀酒,而汁少于黍米。凡黍、稷、粟、秫、粳、糯,三谷皆有 、糯也。
禹錫曰∶秫米似黍米而粒小,可作酒。
宗奭曰∶秫米,初搗出淡黃白色,亦如糯,不堪作飯,最粘,故宜作酒。
時珍曰∶秫即粱米、粟米之粘者。有赤、白、黃三色,皆可釀酒、熬糖、作 糕食之。 蘇頌《圖經(jīng)》謂秫為黍之粘者,許慎《說文》謂秫為稷之粘者,崔豹《古今注》謂秫為稻之粘者,皆誤也。惟蘇恭以粟、秫分 、糯,孫炎注《爾雅》謂秫為粘粟者,得之。 秫米(即黃米)
【氣味】甘,微寒,無毒。
詵曰∶性平。不可常食,擁五臟氣,動風(fēng),迷悶人。
時珍曰∶按∶《養(yǎng)生集》云∶味酸性熱,粘滯,易成黃積病,小兒不宜多食。
【主治】寒熱,利大腸,療漆瘡(《別錄》)。治筋骨攣急,殺瘡疥毒熱。生搗,和雞子白,敷毒腫,良(孟詵)。主犬咬,凍瘡,嚼敷之(《日華》)。治肺瘧,及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及食鵝鴨成癥,妊娠下黃汁(時珍)。
【發(fā)明】弘景曰∶北人以此米作酒煮糖,肥軟易消。方藥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瘡及釀諸藥醪爾。
時珍曰∶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熱,利大腸。大腸者肺之合,而肺 病多作皮寒熱也。《千金》治肺瘧方用之,取此義也!鹅`樞經(jīng)》岐伯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瞑,半夏湯中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大腸利則陽不盛矣。方見半夏條。又《異苑》 云∶宋元嘉中,有人食鴨成癥瘕。醫(yī)以秫米研粉調(diào)水服之。須臾煩躁,吐出一鴨雛而瘥也。
《千金方》治食鴨肉成病,胸滿面赤,不能食,以秫米湯一盞飲之。
【附方】舊三,新三。
赤痢不止∶秫米一把,鲗魚 二臠,薤白一虎口,煮粥食之。(《普濟方》)。
筋骨攣急∶詵曰∶用秫米一石,曲三斗,地黃一斤,茵陳蒿(炙黃)半斤。一依釀酒法服之肺瘧寒熱,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熱,善驚如有所見∶恒山三錢,甘草半錢,秫米三十五粒,水煎。未發(fā)時,分作三次服。(《千金》)。
妊娠下水,黃色如膠,或如小豆汁∶秫米、黃 各一兩,水七升,煎三升,分三服。(《梅師》)。
浸yin惡瘡有汁,多發(fā)于心,不早治,周身則殺人∶熬秫米令黃黑,杵末敷之。(《肘后方》)。
久泄胃弱∶黃米炒為粉。每用數(shù)匙,沙糖拌食。(《簡便》)
根
【主治】煮湯,洗風(fēng)(孟詵)。
(衫、慘二音。《救荒》)
【釋名】龍爪粟、鴨爪稗。
時珍曰∶ 乃不粘之稱也。又不實之貌也。龍爪、鴨爪,象其穗歧之形。
【集解】周定王曰∶ 子生水田中及下濕地。葉似稻,但差短。梢頭結(jié)穗,仿fo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搗米,煮粥、炊飯、磨面皆宜。
時珍曰∶ 子,山東、河南亦五月種之。苗如茭黍,八、九月抽莖,有三棱,如水中草之莖。開細花,簇簇結(jié)穗如粟穗,而分數(shù)歧,如鷹爪之狀。內(nèi)有細子如黍粒而細,赤色。其稃甚薄,其味粗澀。
【氣味】甘,澀,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濃腸胃,濟饑。
(音敗!毒V目》)
【釋名】時珍曰∶稗乃禾之卑賤者也,故字從卑。
【集解】弘景曰∶稗子亦可食。又有烏禾,生野中如稗,荒年可代糧而殺蟲,煮以沃地,螻、蚓皆死。
藏器曰∶稗有二種∶一種黃白色,一種紫黑色。紫黑者似芑有毛,北人呼為烏禾。
時珍曰∶稗處處野生,最能亂苗。其莖葉穗粒并如黍稷。一斗可得米三升。故曰∶五谷不熟,不如 稗。 苗似稗而穗如粟,有紫毛,即烏禾也!稜栄拧分^之 (音迭)。周定王曰∶稗有水稗、旱稗。水稗生田中。旱稗苗葉似 子,色深綠,根下葉帶紫色。梢頭出扁穗,結(jié)子如黍粒,茶褐色,味微苦,性溫。以煮粥、炊飯、磨面食之皆宜。
【氣味】辛、甘、苦,微寒,無毒。
穎曰∶辛、脆。
【主治】作飯食,益氣宜脾,故曹植有芳菰精稗之稱(時珍)。
苗根
【主治】金瘡及傷損,血出不已。搗敷或研末摻之即止,甚驗(時珍)。
(《拾遺》)
【釋名】稂(音郎)、 (《爾雅》作童粱)、野狼茅(《爾雅》)、孟(《爾雅》)、宿田翁 (《詩疏》)、守田(《詩疏》)。
時珍曰∶野狼尾,其穗象形也。秀而不成,嶷然在田,故有宿田、守田之稱。
【集解】藏器曰∶野狼尾生澤地,似茅作穗!稄V志》云∶子可作黍食!稜栄拧吩啤妹,野狼尾。似茅,可以覆屋,是也。
時珍曰∶野狼尾莖、葉、穗、粒并如粟,而穗色紫黃,有毛;哪暌嗫刹墒。許慎《說文 》云∶禾粟之穗,生而不成者,謂之 。其秀而不實者,名狗尾草,見草部。
米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作飯食之,令人不饑(藏器)。
【附錄】蒯草 藏器曰∶蒯草苗似茅,可織席為索。子亦堪食,如粳米。
(音墻。《拾遺》)
【釋名】
【集解】藏器曰∶東 生河西。苗似蓬,子似葵。九月、十月熟,可為飯食。河西人語
曰∶貸我東 ,償我田粱!稄V志》云∶東 子粒似葵,青黑色。并、涼間有之。
時珍曰∶相如賦“東 雕胡”,即此!段簳吩啤脼跬璧匾藮| ,似 ,可作白酒。 又《廣志》云∶粱禾,蔓生,其子如葵子,其米粉白如面,可作 粥。六月種,九月收。 牛食之尤肥。此亦一谷似東 者也。
子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益氣輕身。久服,不饑,堅筋骨,能步行(藏器)。
(《綱目》)
【釋名】茭米(《文選》)、雕蓬(《爾雅》)、雕 (《說文》。《唐韻》作KT 胡)、雕 胡時珍曰∶菰本作 ,茭草也。其中生菌如瓜形,可食,故謂之 。其米須霜雕時采之,故謂之凋 。或訛為雕胡。枚乘《七發(fā)》謂之安胡!稜栄拧贰脟В衽;薦,黍蓬。孫 炎注云∶雕蓬即茭米。古人以為五飯之一者。鄭樵《通志》云∶雕蓬即米茭,可作飯食,故謂之嚙。其黍蓬即茭之不結(jié)實者,惟堪作薦,故謂之薦。楊慎《卮言》云∶蓬有水、陸二種∶雕蓬乃水蓬,雕 是也。黍蓬乃旱蓬,青科是也。青科結(jié)實如黍,羌人食之,今松州有焉。珍按∶鄭、楊二說不同,然皆有理,蓋蓬類非一種故也。
【集解】弘景曰∶菰米一名雕胡,可作餅食。
藏器曰∶雕胡,是菰蔣草米,古人所貴。故《內(nèi)則》云∶魚宜 。皆水物也。曹子建《七啟》云∶芳菰精稗。謂二草之實,可以為飯也。
頌曰∶菰生水中,葉如蒲葦。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菰蔣草。至秋結(jié)實,乃雕胡米也。古人以為美饌。今饑歲,人猶采以當(dāng)糧。葛洪《西京雜記》云∶漢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籜、綠節(jié)、蒲叢之類。蓋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菰之有首者,謂之綠節(jié);葭蘆之未解 葉者,謂之紫籜也。
宗奭曰∶菰蔣,花如葦。結(jié)青子,細若青麻黃,長幾寸。野人收之,合粟為粥食之,甚濟饑也。
時珍曰∶雕胡,九月抽莖,開花如葦 。結(jié)實長寸許,霜后采之,大如茅針,皮黑褐色。 其米甚白而滑膩,作飯香脆。杜甫詩“波漂菰米沉云黑”者,即此!吨芏Y》供御乃六谷、九谷之?dāng)?shù),《管子書》謂之雁膳,故收米入此。其茭筍、菰根,別見菜部。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止渴(藏器)。解煩熱,調(diào)腸胃(時珍)。
(《拾遺》)
【釋名】
【集解】時珍曰∶陳藏器《本草》載蓬草子,不具形狀。珍按∶蓬類不一∶有雕蓬,即菰草也,見菰米下;有黍蓬,即青科也;又有黃蓬草、飛蓬草。不識陳氏所指果何蓬也?以理推之,非黃蓬即青柯爾。黃蓬草生湖澤中,葉如菰蒲,秋月結(jié)實成穗,子細如雕胡米。饑 年人采食之,須浸洗曝舂,乃不苦澀。青科西南夷人種之,葉如茭黍,秋月結(jié)實成穗,有子如赤黍而細,其稃甚薄,曝舂炊食。又粟類有七棱青科、八棱青科,麥類有青稞、黃稞,皆非此類,乃物異名同也。其飛蓬乃藜蒿之類,末大本小,風(fēng)易拔之,故號飛蓬。子如灰 菜 子,亦可濟荒。又《魏略》云∶鮑出遇饑歲,采蓬實,日得數(shù)斗,為母作食。《西京雜記》 云∶宮中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邪氣。此皆不知所采乃何蓬也?大抵三種蓬 子,亦不甚相遠。
子
【氣味】酸、澀,平,無毒。
【主治】作飯食之,益饑,無異粳米(藏器)。
(音網(wǎng)!妒斑z》)
【釋名】皇(《爾雅》)、守田(同上)、守氣(同)。
時珍曰∶皇、 ,音相近也。
【集解】藏器曰∶ 草生水田中,苗似小麥而小。四月熟,可作飯。
時珍曰∶《爾雅》∶皇,守田。郭璞云∶一名守氣,生廢田中,似燕麥,子如雕胡,可食。
米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作飯,去熱,利腸胃,益氣力。久食,不饑(藏器)。
(《海藥》)
【集解】藏器曰∶《博物志》云∶東海洲上有草名曰 。有實,食之如大麥。七月熟,民斂獲至冬乃訖。呼為自然谷,亦曰禹余糧。此非石之禹余糧也。
曰∶ 實如球子,八月收之。彼民常食,中國未曾見也。
時珍曰∶按∶《方孝孺集》有海米行,蓋亦 草之類也。其詩云∶海邊有草名海米,大非蓬蒿小非薺。婦女?dāng)y籃晝作群,采摘仍于海中洗。歸來滌釜燒松枝,煮米為飯充朝饑。莫 辭苦澀咽不下,性命聊假須臾時。
子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不饑,輕身(藏器)。補虛羸損乏,溫腸胃,止嘔逆。久食健人(李 )。
(《本經(jīng)》上品)
【校正】據(jù)《千金方》,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解蠡(音禮!侗窘(jīng)》)、芑實(音起!秳e錄》)、贛米(《別錄》。音感。陶氏作珠,雷氏作 米)、回回米(《救荒本草》)、薏珠子(《圖經(jīng)》)。
時珍曰∶薏苡名義未詳。其葉似蠡實葉而解散,又似芑黍之苗,故有解蠡、芑實之名。 贛米乃其堅硬者,有贛強之意。苗名屋 。《救荒本草》云∶回回米又呼西番蜀秫。俗名草珠兒。
【集解】《別錄》曰∶薏苡仁生真定平澤及田野。八月采實,采根無時。
弘景曰∶真定縣屬常山郡。近道處處多有,人家種之。出交趾者,子最大,彼土呼為珠。故馬援在交趾餌之,載還為種,人讒以為珍珠也。實重累者為良。取仁用。
志云∶今多用梁漢者,氣劣于真定。取青白色者良。
藏器云∶取子于甑中蒸使氣餾,曝干 之,得仁矣。亦可磨取之。
頌曰∶薏苡所在有之。春生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葉。開紅白花,作穗。五、六月結(jié)實,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長,故人呼為薏珠子。小兒多以線穿如貫珠為戲。九月、十月采其實。
曰∶凡使,勿用 米,顆大無味,時人呼為粳 是也。薏苡仁顆小、色青、味甘,咬 著粘人齒也。
時珍曰∶薏苡,人多種之。二、三月宿根自生。葉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莖開花結(jié)實。 有二種∶一種粘牙者,尖而殼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飯及磨面食,亦可同米釀酒。一種圓而殼濃堅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 也。但可穿作念經(jīng)數(shù)珠,故人亦呼為念珠云。其根并白色,大如匙柄, 結(jié)而味甘也。
薏苡仁
【修治】贛曰∶凡使,每一兩,以糯米一兩同炒熟,去糯米用。亦有更以鹽湯
【氣味】甘,微寒,無毒。詵曰∶平。
【主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久風(fēng)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氣(《本經(jīng)》)。除筋骨中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別錄》)。炊飯作面食,主不饑,溫氣。煮飲,止消渴,殺蛔蟲(藏器)。治肺痿肺氣,積膿血,咳嗽涕唾,上氣。煎服,破毒腫(甄權(quán))。 去干濕腳氣,大驗(孟詵)。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fēng)勝濕。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
【發(fā)明】宗奭曰∶薏苡仁《本經(jīng)》云∶微寒,主筋急拘攣。拘攣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故攣急不伸,此是因熱而拘攣也,故可用薏苡;若《素問》言因寒則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蓋受寒使人筋急;寒熱使人筋攣;若但受熱不曾受寒,亦使人筋緩;受濕則又引長無力 也。此藥力勢和緩,凡用須加倍即見效。
震亨曰∶寒則筋急,熱則筋縮。急因于堅強,縮因于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則引長。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三者皆因于濕,然外濕非內(nèi)濕啟之不能成病。故濕之為病,因酒而魚肉繼之。甘滑、陳久、燒炙并辛香,皆致濕之因也。
時珍曰∶薏苡仁屬土,陽明藥也,故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fēng)痹者用之。土能勝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按∶古方小續(xù)命湯注云∶中風(fēng)筋急拘攣,語遲脈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義。又《后漢書》云∶馬援在交趾常餌薏苡實,云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也。又張師正《倦游錄》云∶辛稼軒忽患疝疾,重墜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珠用東壁黃土炒過,水煮為膏服,數(shù)服即消。程沙隨病此,稼軒授之亦效!侗静荨忿曹幽松掀佛B(yǎng)心藥,故此有功。
頌曰∶薏苡仁,心肺之藥多用之。故范汪治肺癰,張仲景治風(fēng)濕、胸痹,并有方法!稘健分畏螕p咯血,以熟豬肺切,蘸薏苡仁末,空心食之。薏苡補肺,豬肺引經(jīng)也。趙君猷言屢用有效。
【附方】舊七,新七。
薏苡仁飯,治冷氣∶用薏苡仁舂熟,炊為飯食。氣味欲如麥飯乃佳;蛑笾嘁嗪谩#ā稄V濟方》)
薏苡仁粥,治久風(fēng)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良。(《食醫(yī)心鏡》)
風(fēng)濕身疼,日晡劇者,張仲景麻黃杏仁薏苡仁湯主之∶麻黃三兩,杏仁二十枚,甘草、薏水腫喘急∶用郁李仁三兩(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二食之。(《獨行方》)。
沙石熱淋,痛不可忍∶用玉秫,即薏苡仁也,子、葉、根皆可用,水煎熱飲。夏月冷凍飲料。 以通為度。(《楊氏經(jīng)驗方》)。
消渴飲水∶薏苡仁煮粥飲,并煮粥食之。
周痹緩急偏者∶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張仲景方)。 肺痿,咳唾膿血∶薏苡仁十兩(杵破),水三升,煎一升,酒少許,服之。(《梅師》)。
肺癰咳唾,心胸甲錯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微溫頓服。肺有血,當(dāng)吐出愈。(《范汪方》)。
肺癰咯血∶薏苡仁三合(搗爛),水二大盞,煎一盞,入酒少許,分二服。(《濟生》)
喉卒癰腫∶吞薏苡仁二枚,良。(《外臺》)。
癰疽不潰∶薏苡仁一枚,吞之。(姚僧坦方)。
孕中有癰∶薏苡仁煮汁,頻頻飲之。(《婦人良方補遺》)。
牙齒 痛∶薏苡仁、桔梗生研末。點服。不拘大人、小兒。(《永類方》)。
根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下三蟲(《本經(jīng)》)。煮汁糜食甚香,去蛔蟲,大效(弘景)。煮服,墮胎(藏器)。 治卒心腹煩滿及胸脅痛者,銼煮濃汁,服三升乃定(蘇頌。出《肘后方》)。搗汁和酒服,治黃膽有效(時珍)。
【附方】舊二,新二。
黃膽如金∶薏苡根煎湯頻服。
蛔蟲心痛∶薏苡根一斤(切),水七升,煮三升服之,蟲死盡出也。(《梅師》)。
經(jīng)水不通∶薏苡根一兩,水煎服之。不過數(shù)服,效。(《海上方》)。
牙齒風(fēng)痛∶薏苡根四兩,水煮含漱,冷即易之。(《延年秘錄》)
葉
【主治】作飲氣香,益中空膈(蘇頌)。暑月煎飲,暖胃益氣血。初生小兒浴之,無。〞r珍。出《瑣碎錄》)。
(宋《開寶》)
【釋名】米囊子(《開寶》)、御米(同上)、象谷。
時珍曰∶其實狀如罌子,其米如粟,乃象乎谷,而可以供御,故有諸名。
【集解】藏器曰∶嵩陽子云∶罌粟花有四葉,紅白色,上有淺紅暈子。其囊形如箭頭,中有細米。
頌曰∶處處有之,人多蒔以為飾。花有紅、白二種,微腥氣。其實形如瓶子,有米粒極細。圃人隔年糞地,九月布子,涉冬至春,始生苗,極繁茂。不爾則不生,生亦不茂。俟瓶 焦黃,乃采之。
宗奭曰∶其花亦有千葉者。一罌凡數(shù)千萬粒,大小如葶藶子而色白。
時珍曰∶罌粟秋種冬生,嫩苗作蔬食甚佳。葉如白苣,三、四月抽苔結(jié)青苞,花開則苞 脫;ǚ菜陌,大如仰盞,罌在花中,須蕊裹之。花開三日即謝,而罌在莖頭,長一、二寸,大如馬兜鈴,上有蓋,下有蒂,宛然如酒罌。中有白米極細,可煮粥和飯食。水研濾漿,同綠豆粉作腐食尤佳。亦可取油。其殼入藥甚多,而本草不載,乃知古人不用之也。江東人呼 千葉者為麗春花;蛑^是罌粟別種,蓋亦不然。其花變態(tài),本自不常。有白者、紅者、紫者、粉紅者、杏黃者、半紅者、半紫者、半白者,艷麗可愛,故曰麗春,又曰賽牡丹,曰錦被花。 詳見游默齋《花譜》。
米
【氣味】甘,平,無毒。
頌曰∶性寒。多食利二便,動膀胱氣。
【主治】丹石發(fā)動,不下飲食,和竹瀝煮作粥食,極美(《開寶》)。寇曰∶服石人研此水煮,加蜜作湯飲,甚宜)。行風(fēng)氣,逐邪熱,治反胃胸中痰滯(頌)。治瀉痢,潤燥(時珍)
【附方】舊一,新一。
反胃吐食∶罌粟粥∶用白罌粟米三合,人參末三大錢,生山芋五寸(細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姜汁及鹽花少許,和勻分服。不計早晚,亦不妨別服湯丸。 (《泄痢赤白∶罌粟子(炒)、罌粟殼(炙)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有人經(jīng)驗。(《百一選方》)。
殼
【修治】時珍曰∶凡用以水洗潤,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陰干細切,以米醋拌炒入藥。 亦有蜜炒、蜜炙者。
【主治】止瀉痢,固脫肛,治遺精久咳,斂肺澀腸,止心腹筋骨諸痛(時珍)。
【發(fā)明】杲曰∶收斂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
震亨曰∶今人虛勞咳嗽,多用粟殼止劫;及濕熱泄痢者,用之止?jié)。其治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宜深戒之。又曰∶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藥也。治痢 亦同。凡痢須先散邪行滯,豈可遽投粟殼、龍骨之藥,以閉塞腸胃。邪氣得補而愈甚,所以變癥作而淹延不已也。
時珍曰∶酸主收澀,故初病不可用之。泄瀉下痢既久,則氣散不固,而腸滑肛脫?人 諸痛既久,則氣散不收,而肺脹痛劇。故俱宜此澀之固之,收之?dāng)恐。按∶楊氏《直指方?云∶粟殼治痢,人皆薄之,固矣。然下痢日久,腹中無積痛,當(dāng)止?jié),豈容不澀?不有此劑,何以對治乎?但要有輔佐耳。又王碩《易簡方》云∶粟殼治痢如神。但性緊澀,多令嘔 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用醋制,加以烏梅,則用得法矣。或同四君子藥,尤不致閉胃妨食而獲奇功也。
【附方】新八。
熱痢便血∶粟殼(醋炙)一兩,陳皮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烏梅湯下。(《普濟方》)。
久痢不止∶罌粟殼(醋炙)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姜三片,煎八分,溫服。又方∶粟殼十兩(去膜),分作三分,一分醋炒,一分蜜炒,一分生用。并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都钒僦猩ⅰ糜盟跉ぃ壑)、濃樸(姜制),各四兩,為細末
小兒下痢∶神仙救苦散∶治小兒赤白痢下,日夜百行不止。用罌粟殼半兩(醋炒為末,再以銅器炒過),檳榔半兩(炒赤,研末),各收。每用等分,赤痢蜜湯服,白痢沙糖湯下。 忌口味。(《全幼心鑒》)。
水泄不止∶罌粟殼一枚(去蒂膜),烏梅肉、大棗肉各十枚,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經(jīng)驗》)。
久嗽不止,谷氣素壯人用之即效∶粟殼去筋,蜜炙為末。每服五分,蜜湯下。(危氏方)。
久咳虛嗽∶賈同知百勞散∶治咳嗽多年,自汗。用罌粟殼二兩半(去蒂膜,醋炒取一兩),烏梅半兩,焙為末。每服二錢,臥時白湯下。(《宣明方》)。
嫩苗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作蔬食,除熱潤燥,開胃濃腸(時珍)。
(《綱目》)
【釋名】阿片。
時珍曰∶俗作鴉片,名義未詳;蛟啤冒ⅲ揭舴Q我也。以其花色似芙蓉而得此名。
【集解】時珍曰∶阿芙蓉前代罕聞,近方有用者,云是罌粟花之津液也。罌粟結(jié)青苞時,午后以大針刺其外面青皮,勿損里面硬皮,或三、五處,次早津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陰干用之。故今市者猶有苞片在內(nèi)。王氏《醫(yī)林集要》言是天方國種紅罌粟花,不令水淹頭,七、八月花謝后,刺青皮取之者。案∶此花五月實枯,安得七、八月后尚有青皮?或方土不同乎?
【氣味】酸,澀,溫,微毒。
【主治】瀉痢脫肛不止,能澀丈夫精氣(時珍)。
【發(fā)明】時珍曰∶俗人房中術(shù)用之。京師售一粒金丹,云通治百病,皆方伎家之術(shù)耳。
【附方】新四。
久痢∶阿芙蓉小豆許,空心溫水化下,日一服。忌蔥、蒜、漿水。若渴,飲蜜水解之。 (
赤白痢下∶鴉片、木香、黃連、白術(shù)各一分,研末,飯丸小豆大。壯者一分,老幼半分,空心米飲下。忌酸物、生冷、油膩、茶、酒、面,無不止者?诳剩燥嬅诇。一方∶罌粟花未開時,外有兩片青葉包之,花開即落,收取為末。每米飲服一錢,神效。赤痢用紅花者;白痢用白花者。
一粒金丹∶真阿芙蓉一分,粳米飯搗作三丸。每服一丸,未效再進一丸,不可多服。忌醋,令人腸斷。風(fēng)癱,熱酒下;口目 邪,羌活湯下;百節(jié)痛,獨活湯下。正頭風(fēng),羌活湯下。偏頭風(fēng),川芎湯下。眩暈,防風(fēng)湯下。陰毒,豆淋酒下。瘧疾,桃、柳枝湯下。痰喘,葶藶湯下。久嗽,干姜、阿膠湯下;勞嗽,款冬花湯下。吐泄,藿香湯下。赤痢,黃連湯下。
白痢,干姜湯下。禁口痢,白術(shù)湯下。諸氣痛,木香酒下。熱痛,梔子湯下。臍下痛,燈湯下。小腸氣,川楝子湯下。膀胱氣,小茴香湯下。血氣痛,乳香湯下。脅痛,熱酒下。噎食(龔云林《醫(yī)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