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中風統(tǒng)論
    

金匱翼:中風統(tǒng)論

中風之病,昔人有真類之分,蓋以賊風邪氣所中者為真,痰火食氣所發(fā)者為類也。以愚觀之,人之為病,有外感之風,亦有內(nèi)生之風。而天人之氣,恒相感召,真邪之動,往往相因。故無論賊風邪氣從外來者,必先有肝風為之內(nèi)應。即痰火食氣從內(nèi)發(fā)者,亦必有肝風為之始基。設(shè)無肝…

中風之病,昔人有真類之分,蓋以賊風邪氣所中者為真,痰火食氣所發(fā)者為類也。以愚觀之,人之為病,有外感之風,亦有內(nèi)生之風。而天人之氣,恒相感召,真邪之動,往往相因。

故無論賊風邪氣從外來者,必先有肝風為之內(nèi)應。即痰火食氣從內(nèi)發(fā)者,亦必有肝風為之始基。設(shè)無肝風,亦只為他病已耳。寧有卒倒、偏枯、歪僻、牽引等癥哉。經(jīng)云∶風氣通于肝。又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寒收引,皆屬于腎。由此觀之,則中風之病,其本在肝,猶中濕之屬于脾,中寒之屬于腎也。雖五臟各有中風之癥,然風在他臟,則又顯他臟之證矣。豈如今人之所謂中風哉,而其為病,則有臟腑經(jīng)絡淺深之異。口眼歪斜,絡病也,其邪淺而易治;手足不遂,身體重痛,經(jīng)病也,邪差深矣,故多從倒仆后見之;卒中昏厥,語言錯亂,腑病也,其邪為尤深矣。大抵倒仆之候,經(jīng)腑皆能有之。其倒后神清識人者在經(jīng),神昏不識人者在腑耳。至于唇緩失音,耳聾目瞀,遺尿聲鼾等癥,則為中臟,病之最深者也。然其間經(jīng)病兼腑者有之,臟病連經(jīng)者有之,腑臟經(jīng)絡齊病者有之,要在臨病詳察也。至于真邪虛實之故,治法通塞之宜,茍不預為講求,何以應斯倉卒哉。夫邪氣所觸者,邪風暴至,真氣反陷經(jīng)絡腑臟,卒然不得貫通,不相維系!秲(nèi)經(jīng)》所謂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是也。臟邪所發(fā)者,臟氣內(nèi)虛,肝風獨勝,卒然上攻九竅,旁溢四肢,如火之發(fā),如泉之達,而不可驟止。肝象木而應風,而其氣又暴故也。又邪氣所觸者,風自外來,其氣多實。肝病所發(fā)者,風從內(nèi)出,其氣多虛。病虛者,氣多脫。病實者,氣多閉。脫者欲其收,不收則死;閉者欲其通,不通亦死。約言治要,蓋有八法,茲用條列于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又五臟中風分治之方,余見古方龐雜失旨,不適于用,謹刪正五方,并錄出以備檢用云。

卒中八法

夫醫(yī)之治病,猶將之御敵,宰之治民也。御敵有法,奇正虛實,隨機應變。不知法,則以御敵矣。治民有道,刑政教化,以時而施,不明道,則不足以臨民矣。病有陰、陽、表、里、虛、實、緩、急之殊,醫(yī)有寒、溫、汗、下、補、瀉、輕、重之異,不知此,則不足以臨病矣。故立中風八法,以應倉卒之變。至于隨證緩調(diào),另詳其法于后。蓋病千變,藥亦千變,凡病皆然,不獨中風。余于此首言之者,亦一隅三反之意爾。

卒然口噤目張,兩手握固,痰壅氣塞,無門下藥,此為閉證。閉則宜開,不開則死。搐鼻、揩齒、探吐,皆開法也。

白礬(《圣濟》) 治急中風,口閉涎止,欲垂死者。

白礬(二兩,生) 生(一兩,連皮搗,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

上二味,合研濾,分三服,旋旋灌之,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退,方可服諸湯散救治。

又方

白礬(如拇指大一塊為末) 巴豆(一粒,去皮膜)

上將二味,于新瓦上 令焦赤為度,煉蜜丸芡實大,每用一丸,綿裹,放患人口中近喉處良久,吐痰立愈。一方加牙皂一錢, 研取三分,吹鼻中。

急救稀涎散(《本事》) 治中風涎潮,口噤氣閉不通。

豬牙皂角(四梗,肥實不蛀者,去黑皮) 晉礬(光明者,一兩)

上為細末和勻,輕者半錢,重者一錢匕,溫水調(diào)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冷涎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緩緩調(diào)治,大服亦恐過傷人。(孫兆方。)

勝金丸(《本事》) 治同前。

薄荷(半兩) 豬牙皂角(二兩,捶碎,水一升,二味同浸杵汁,慢火熬成膏) 瓜蒂蘆末(各一兩) 朱砂(半兩,研)

上將朱砂末一分,與二味末研勻,用膏子搜和,丸如龍眼大。以余朱砂為衣,溫酒化一丸,甚者二丸,以吐為度。得吐即省,不省者不可治。

猝然之候,但見目合、口開、遺尿、自汗者,無論有邪無邪,總屬脫癥。脫則宜固,急在元氣也。元氣固,然后可以圖邪氣。

參附湯

人參附子

用人參須倍于附子,或等分,不拘五錢或一兩,酌宜用之,姜水煎服。有痰加竹瀝。

昔人謂南方無真中風病,多是痰火氣虛所致,是以近世罕有議解散者。然其間賊風邪氣間有之。設(shè)遇此等,豈清熱、益氣、理痰所能愈哉。續(xù)命諸方,所以不可竟廢也。俟大邪既

續(xù)命湯(《千金》) 河間云∶中風面加五色,有表癥,脈浮而惡寒,拘急不仁,此中風也。宜以加減續(xù)命,隨癥治之。(《古今錄驗》)。

麻黃 桂枝 杏仁 芍藥 甘草 人參 川芎 防己 黃芩(各一兩)附子(半兩,制) 防風(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加減法∶無汗惡寒,加麻黃、防風、杏仁。有汗惡風,加桂枝、芍藥、杏仁。無汗身熱,不惡風,加葛根二兩,桂枝、黃芩各根據(jù)本方加一倍。有汗身熱,不惡寒,加石膏、知母各二兩,甘草一兩。無汗身寒,加附子半兩,干姜二兩,甘草三兩。有汗無熱,加桂枝、附子、甘草,各根據(jù)本方加一倍。肢節(jié)攣痛,或木不仁,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凡中風不審六經(jīng)之加減,雖治之,不能去其病也。

戴氏加減法∶多怒加羊角。熱而渴去附子,加秦艽;秀卞e語加茯神遠志。不得睡加棗仁。不能言加竹瀝。神虛無力去麻黃,加人參。

又云歧子加減(見《準繩類方》。)

三化湯(潔古) 河間云∶中風外有六經(jīng)之形證,先以加減續(xù)命湯,隨癥汗之。內(nèi)有便溺之阻隔,復以三化湯下之。

濃樸 枳實 大黃 羌活(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終日服之,以微利為度。

經(jīng)云∶脾胃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濃也。既濃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非肝腎經(jīng)虛之候也。何以明之?經(jīng)云∶三陰三陽發(fā)病,為偏枯痿其卑者,下也。監(jiān)者,陷也,坑也。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jīng),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則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也。

按∶續(xù)命、三化,并攻泄大邪之劑,人壯氣實者宜之。若氣弱無力者,不可用也。余故錄《肘后》等方于后,以備參用。蓋醫(yī)者法必求備而用必極慎也。

《肘后》紫方 療中風脊強,身痙如弓。

雞屎(二升) 大豆(一升) 防風(三兩)

水二升,先煮防風取三合汁。豆、雞屎二味,熬令黃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后入防風汁,和勻分再服,相去人行六七里,覆取汗避風。

荊芥 治中風口噤,四肢搐搦,或角弓反張。

荊芥一味,略炒為末,酒服二錢。

賈似道云∶此方出《曾公談藝錄》,前后用之甚驗。其子名順者,病此已革,服之立定,真,四肢強直;蛐难鄣怪,吐瀉欲死者,亦只此一味,微炒為末,每服三錢,豆淋酒調(diào)服。

或童子小便服之。口噤則抉齒灌下,藥下如神。王貺《指迷方》,加當歸等分,水煎服。

豆淋酒法

黑豆二升,熬令聲絕。酒二升,納鐺中急攪,以絹濾取清,頓服取汗。

續(xù)命煮散 復營衛(wèi),卻風邪。

桂枝(七分) 白芍 甘草 防風 獨活 人參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荊芥穗 細辛 干葛 遠志(去心) 半夏(各五分)

上銼作一帖,入姜三片,水煎服。

大氣,不息之真氣也。不轉(zhuǎn)則息矣。故不特氣厥類中,即真中風邪,亦以轉(zhuǎn)氣為先。經(jīng)云∶大氣一轉(zhuǎn),邪氣乃散。此之謂也。

八味順氣散(嚴氏) 凡患中風者,先服此順養(yǎng)真氣,次進治風藥。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陳皮 青皮 臺州 烏藥白芷(各一兩) 甘草(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勻氣散(《良方》) 即順風勻氣散。

白術(shù) 烏藥 人參 天麻(各一錢) 沉香 青皮 白芷 木瓜 紫蘇

上銼作一帖,姜三片,水煎服。

或因風而動痰,或因痰而致風,或邪風多附頑痰,或痰病有如風病。是以掉搖眩暈、倒仆昏

滌痰湯 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南星(制) 半夏(泡七次) 枳實(麩炒) 茯苓(各二錢) 橘紅(一錢半) 石菖蒲 人參(各一錢) 竹茹(七分)

水一盅半,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服。

清心散 治風痰不開。

薄荷 青黛 硼砂(各二錢) 牛黃 冰片(各三分)

上為細末,先以蜜水洗舌,后以姜汁擦舌,將藥末蜜水調(diào)稀,搽舌本上。

內(nèi)風之氣,多從熱化,昔人所謂風從火出者是也。是證不可治風。惟宜治熱!秲(nèi)經(jīng)》云∶風yin于內(nèi),治以甘涼!锻馀_》云∶中風多從熱起。宜先服竹瀝湯。河間云∶熱盛而生風;驘嵛L甚,即兼治風也。或風微熱甚,但治其熱,即風亦自消也。

竹瀝湯 治熱風,心中煩悶,言語蹇澀。

竹瀝 荊瀝(各五合) 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服三合,以酒調(diào)服良。一方∶竹瀝、荊瀝、梨汁各二合,陳汁半合,相合,微煎一二沸,濾清,細細灌入口中。治中風不語,昏沉不識人。一方∶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陳醬汁半合,三味相和,分三服。治熱風,舌強不得語,心神煩悶。一方∶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三味相和,溫分三服,日夜各一服。

地黃煎(《千金》) 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

生地汁 枸杞根汁(各二升) 生姜汁(一升) 酥(三升) 荊瀝 竹瀝(各五升)梔子仁 大黃(各四兩) 茯苓(六兩) 天冬 人參(各八兩)

上先煎地黃等汁成膏,余五物為散,內(nèi)攪調(diào),每服一匕,日再,漸加至三匕,覺利減之。

風邪中人,與痰氣相搏,閉其經(jīng)隧,神暴昏、脈暴絕者,急與蘇合、至寶之屬以通之。蓋惟香藥,為能達經(jīng)隧、通神明也。

蘇合香

白術(shù) 朱砂(研) 烏犀角(屑) 青木香 香附 訶子(煨取肉) 白檀香(各二兩) 龍腦(研 兩) 麝香(研,七錢半) 沉香 丁香 蓽茇(各二兩)

上為細末,入藥研勻,用安息香膏,并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清晨取井花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溫酒亦得,空心服。

至寶丹(方詳《準繩》,茲不贅。)

中風卒倒者,邪氣暴加,真氣反陷,表里氣不相通故也。灸之不特散邪,抑以通表里之氣。又真氣暴虛,陽絕于里,陰陽二氣,不相維系,藥石卒不能救者,亦惟灸法,為能通引絕陽之氣也。

灸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癥。

百會一穴(在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許。)

發(fā)際是兩耳前兩穴。

肩 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曲池二穴(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橫紋頭陷中是。)

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平立舒下手著腿,當中指頭盡處陷者宛宛中。)

足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 外廉兩筋間。)

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當骨尖前動脈中尋按取之。)

灸風中臟,氣塞涎潮,不語,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

大椎一穴(一名bhskgw.cn/pharm/百勞,在項后第一椎上陷中。)

風池二穴(在顳 后發(fā)際陷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其中指下陷者中是曲池二穴。

間使二穴(在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

足三里二穴。

灸風中脈,口眼歪斜。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

頰車二穴(在耳下八分。)

地侖二穴(在俠口吻旁四分,近下有脈微動者是。)

凡 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壯。 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壯。艾炷大如麥粒,頻頻灸之,以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灸中風卒厥,危急等癥。

神闕 用凈鹽炒干,納臍中令滿,上加濃姜一片蓋之,灸百壯至五百壯,愈多愈妙。姜焦則易之。

丹田(臍下三寸) 氣海(臍下一寸五分) 二穴俱連命門,為生氣之海,經(jīng)脈之本,灸之凡灸法炷如蒼耳大,必須大實。其艾又須大熟。初得風之時,當根據(jù)此次第灸之,火下即定。《千金翼》云∶愈風之法,火艾特有奇能,針石湯藥,皆所不及也。

灸法∶頭面上炷艾,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趙氏曰∶口之 ,灸以地倉。目之斜,灸以承泣,茍不效,則灸人迎。夫氣虛風實而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為風邪所陷,故宜灸。經(jīng)云∶陷下則灸之是也。

范子默記崇寧中,凡兩中風,始則口眼歪斜,次則涎潮閉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通氣。十地倉、百會、肩 、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發(fā)際、大椎、風池羅謙甫云∶凡治風,莫如續(xù)命湯之類,然此可以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須艾火為良。

以上八法,不過約言治要耳,而風氣善行數(shù)變,證狀不一,茲更備舉諸風,條列如下,學人習而通焉,則思過半矣。

【擬五臟中風分治之方】

(新定)腎風蓯蓉

蓯蓉 熟地 防風 虎骨 山藥 牛膝(各一兩) 黑豆 石斛 當歸

蜜丸梧子大,每百丸,空腹食前酒下。

(新定)肺風人參湯

人參(一兩) 麻黃(八錢) 羚羊角(三錢) 白蘚皮(三錢) 防風(一兩) 桔梗(五錢) 杏仁(廿一粒) 石膏(七錢) 甘草(五錢)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煎去滓溫服。

(新定)脾風白術(shù)湯

白術(shù) 白茯苓 防風 防己(各七錢五分) 人參 甘草(各五錢) 白芍 附子 麻黃 薏仁(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煎,入生姜汁半分,同煎取七分,去滓,服無時,日三。

(新定)心風犀角

人參(二兩) 犀角(一兩) 遠志 生地黃 天冬(各五錢) 石菖蒲(五錢) 赤箭(五錢) 紫石英(五錢) 防風(七錢) 茯苓(三兩) 細辛(三錢) 丹砂(一兩,即辰砂) 龍香(各一錢)

上為末,蜜丸,雞豆大,每服一丸,溫酒下無時。

(新定)肝風天麻散

天麻(二兩) 川芎(一兩) 人參(一兩) 犀角(七錢) 羚羊角(一兩五錢) 烏蛇(三寸) 柏子仁 酸棗仁 鉤藤(各一兩半) 甘菊(一兩)

上為散,豆淋酒下一錢匕,漸加至二錢匕,日三夜一。

中風失音不語

失音者,語無聲音,蓋即喑也。夫喉嚨者,氣之所上下也;會厭者,聲音之門戶也。其氣宣能言語也!锻馀_》云∶肝風其口不能言,脾風聲不出,或上下手。又云∶脾之脈,挾喉連舌本,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臟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河間云∶內(nèi)奪而厥,謂腎脈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下,則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經(jīng)名喑痱,地黃飲子主之。比而論之,失音者,語言如故,而聲音不出,為臟之虛也。舌強不能語,雖語而謇澀不清,痰涎風氣之所為也。不語者,絕無語言,非神昏不知人,即臟氣厥,不至舌下,要須分別治之。

河間地黃飲子

熟地黃 巴戟(去心) 石斛 山茱萸 蓯蓉(酒浸,焙) 附子(泡) 五味子 肉桂 麥冬 白茯苓 石菖蒲 遠志(去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薄荷七葉,同煎至八分,服無時。

滌痰湯

清心散(二方并見前逐痰涎門。)

《寶鑒》茯神散

茯神心(一兩,炒) 薄荷(二兩,焙) 蝎梢(去毒,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diào)下,此治風氣挾痰不語之劑。

口眼歪斜

足陽明脈,循頰車;手太陽脈,循頸上頰。二經(jīng)俱受風寒,筋骨引頰,令人口 僻。目不能

《外臺》治中風,面目相引,口 ,牙車急及舌不得轉(zhuǎn)方

獨活(三兩) 竹瀝 生地黃汁(各一升)

三味合煎,取一升頓服之,即愈。

又方

牡蠣(熬) 礬石(燒) 附子(泡去皮) 灶下黃土

上各等分為末,取三年雄雞冠血,和藥敷其上,候復故,便洗去之!肚Ы鹨怼吩啤米蟠髟Y云∶有無故口眼 斜,投以中風藥不效,蓋緣骨虛中受風邪所致。當于此求之,不可例作尋常中風治之。

又方

蓖麻子去殼爛搗,右 涂左,左 涂右;蛞憎X血入麝香少許涂之。

偏風

偏風者,風邪偏客身之一邊也。其狀或左或右,手不能舉,足不能履!秲(nèi)經(jīng)》所謂風邪之者,其狀與偏風等也。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不可偏也,偏則陰陽傾而隔矣。經(jīng)絡者,血氣所流注,不可塞也,塞則氣血壅而廢矣。和利陰陽,疏瀹經(jīng)絡,治內(nèi)傷之道也。大藥攻邪,針熨取汗,治外感之道也。

甄權(quán)防風湯 療偏風。

防風(一兩) 羌活(二兩) 川芎(一兩) 白芷(一兩) 葛根(二兩) 杏仁(二兩)兩) 人參(二兩) 牛膝(一兩) 狗脊(一兩) 萆 (一兩) 薏仁(二兩) 麻黃(四兩) 石膏(二兩) 桂心(二兩) 生姜(五兩)

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一劑覺好,更進一劑。灸風池、肩 、曲池、支溝、五樞、陽陵泉、巨虛、下廉,合七穴,一度灸之即瘥。(《外臺》。)

麻子仁(《圣濟》) 治偏風手足不遂,口眼 斜。

麻子仁 黑豆(緊小者) 鴿糞(各二合) 垂柳枝(半寸長者,二握)

四味,先以酒七升煮柳枝,取五升。炒鴿糞、麻仁、黑豆等令黃,乘熱投柳枝酒內(nèi),須臾去滓令凈。每服旋取,溫服二合至三合,空心、臨臥各一服。

活絡丹

川烏 草烏(并炮去皮) 膽星(各六兩) 地龍(去土焙干) 乳香(去油) 沒藥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酒下。

戴氏云∶病癥有終身不愈者,其在腰,或屈而不能伸,或伸而不能屈,在手足亦然。治法活血為先,多服四物湯,吞活絡丹佳。

夜合醞酒方 治中風手足攣縮,不得屈伸。

夜合枝 桑枝 槐枝 柏枝 石榴枝(各生用五兩) 羌活(二兩) 防風(五兩)糯米(五升) 細曲(七斤半) 黑小豆(緊小者,生用,五升)

共十味,以水五斗,浸五枝,同煎取二斗五升,去滓,浸米豆二宿蒸熟,與曲、羌活、三味拌和,造酒根據(jù)常醞法。封七日,壓去糟,取清酒三合至五合,時飲之。令常有酒氣,勿

熨法 治中風骨節(jié)疼痛。www.med126.com

天麻 半夏 細辛(各二兩)

絹袋二個,各盛藥令勻,蒸熱交互熨痛處,汗出則愈,數(shù)日再熨。

歷節(jié)痛風

歷節(jié)風者,血氣衰弱,風寒襲入關(guān)節(jié),不得流通,真邪相攻,所歷之節(jié),悉皆疼痛,故謂歷歷節(jié)腫痛,的是濕病。由飲酒當風,或汗出入水所致。經(jīng)云∶濕流關(guān)節(jié)是也。挾寒者,其痛

沒藥散

沒藥(研,半兩) 虎脛骨(酥炙,三兩)

二味搗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日三。

大棗

大棗(十五枚) 附子(一枚) 甘草(一尺) 黃 (四兩) 麻黃(五兩) 生姜(二

水七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

白頭翁 治諸風攻痛四肢百節(jié)。

白頭翁草一握,搗,以醇酒投之,頓服。

又方

黑豆(炒,半升) 威靈仙(二兩) 桑根白皮(一兩)

三味用醇酒一升半,煎取八合,去滓,頓服之。桑皮換桑枝佳。張杲嘗患兩臂痛,服諸藥無效。一醫(yī)教取桑枝一小升,切細,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數(shù)劑而愈

犀角湯 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jié)腫痛。(《千金》)

犀角(二兩) 羚羊角(一兩) 前胡 黃芩 梔子仁 射干(各三兩) 大黃 升麻(各四兩) 豆豉(一兩)

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一方有獨活一兩半,元參、生干地黃各一兩,牛蒡根半兩至于攻走骨節(jié),則獨活、牛蒡根尤有專長也。

白花蛇散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二兩) 何首烏(去黑皮) 蔓荊實 牛膝(酒浸,各四兩)威靈仙 荊芥穗 旋復花(各二兩)

上七味搗末,每服一錢,溫酒調(diào)下,空心臨臥服。

牛膝湯

牛膝(酒浸) 當歸 赤芍(各一兩) 虎骨(酥炙令黃,二兩) 芒硝(別研) 芎(各半兩) 仁(去皮光,雙仁勿用,二兩)

上七味為散,每服空心溫酒調(diào)下一錢至二錢。

抵圣散

虎脛骨(不計多少,打破,酒浸,蘸酒旋炙令黃脆為度。)

上一味為散,每服半錢,入薄荷末一錢,人參末半錢,煎乳香酒調(diào)下。

仁齋云∶虎骨酥炙黃捶碎如米,每骨一升,以酒三升,浸五日,空心服一盞,冷則暖之

麝香丸 治白虎歷節(jié),諸風疼痛,游走無定,狀如蟲嚙,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大川烏(八角者三個,生用) 全蝎(三十一個,生用) 黑豆(二十一粒,生用) 地龍

上為細末,入麝香半字約三分,同研勻,糯米飲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臥令膈空,溫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

許叔微云∶予得此方,凡是歷節(jié)及不測疼痛,一二服便瘥。在歙州日,有一貴家婦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則發(fā),如蟲嚙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歷節(jié)痛,三服愈。

鶴膝風

(一條,頭尾全者) 白附子 阿魏 桂心 白芷(各一兩) 乳香(三分)威靈仙 地骨皮 牛膝 羌活 安息香 桃仁(各一兩,生,同安息香研) 沒

上十六味, 、桃仁、白附、阿魏、桂心、白芷、安息香、乳香、沒藥九味,同童子小便并酒二升炒熟,冷后,入余藥為丸,蜜丸如彈子大,空心溫酒化下一丸。( 即全蝎也,氣味甘辛平,有毒,主諸風癮疹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澀,手足抽掣。)

風緩

風緩即攤緩。其候四肢不舉,筋脈關(guān)節(jié)無力,不可收攝者,謂之攤。其四肢雖能舉動,而肢節(jié)緩弱,憑物不能運用者,謂之緩;蛞宰鬄閿,右為緩,則非也。但以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耳。推其所自,皆由氣血虛耗,肝腎經(jīng)虛,陰陽偏廢而得之;蛴惺家蛩。孪轮庍^度,亦使真氣內(nèi)傷,營衛(wèi)失守,一身無所稟養(yǎng)而然也。(《圣濟》)

風緩者,風邪深入而手足為之弛緩也。夫脾主肌肉四肢,胃為水谷之海,所以流布水谷之氣,周養(yǎng)一身。脾胃既虛,肢體失其所養(yǎng),于是風邪襲虛,由腠理而入肌肉,由肌肉而入脾胃,安得不為之緩廢乎。又人之一身,筋骨為壯,肝主筋,腎主骨,肝腎氣虛,風邪襲之,亦有肢體緩弱之癥,是當先祛風而后益之。(《仁齋》)

天麻浸酒方 治癱緩風,不計深淺,久在床枕。

天麻 龍骨 虎骨 骨碎補 烏蛇(酒浸,去皮骨) 白花蛇(同上) 羌活#

牛膝(各半兩) 松節(jié)(銼) 敗板(酥炙) 干熟地黃 當歸 川芎 茄根 附子(一枚,泡去皮臍) 大麻仁 原蠶砂(炒,各一兩)

共十九味, 咀,如麻豆大,用酒二斗浸,密封。春夏三日,秋冬七日。每服一盞,不

四斤丸 治風寒濕毒,與氣血相搏,筋骨緩弱,四肢酸疼癢痹。

宣木瓜(去穣,切,焙) 天麻 牛膝(焙) 蓯蓉(洗切,焙)

上四味各一斤,用好酒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取出焙干為末。外用熟附子、虎骨酥炙各二兩為末,用浸藥酒調(diào)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溫酒或豆淋酒下。

一方∶加當歸三兩,乳香、沒藥、靈脂各半兩,麝香一錢,名大四斤丸。

新定

人參(一兩半) 黃 (一兩半) 白術(shù) 何首烏 肉蓯蓉 菟絲子 牛膝(各四(三兩) 川萆 (三兩) 骨碎補(三兩) 狗脊(三兩) 川附子(三兩) 川烏 羌活 防風 地龍 全蝎(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

風瘙

風瘙癢者,表虛衛(wèi)氣不足,風邪乘之,血脈留滯,中外鼓作,變而生熱,熱即瘙癢。久不瘥,yin邪散溢,搔之則成瘡也。

防風湯淋洗方

防風 苦參母草(各三兩) 白蒺藜(五兩炒) 荊芥穗 蔓荊實 枳殼(各

每用三兩,方一斗,煎至八升,乘熱淋洗患處。

松葉酒方

松葉一斤,酒一斗,煮三升,日夜服,出汗。

胡麻 治脾肺風毒,攻注皮膚,瘙癢,手足生瘡,及遍身 ,發(fā)赤黑靨子

胡麻(炒令香熟) 枳殼(各二兩) 防風 蔓荊實 威靈仙 苦參 川芎 荊芥穗 何首烏(米泔浸透,去黑皮,炒干) 甘草(炙,各一兩) 薄荷(半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溫酒下。或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洗方(思永堂松年大伯常用此方治遍身 作癢,以之浴身。后先父用之無不效

紫背浮萍(半碗) 草(一握) 蛇床子(五錢) 蒼耳子(一兩) 防風(五兩) 煎湯熏洗數(shù)次,無不愈者。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