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附方
    

溫病正宗:附方

治溫病無汗,溫瘧渴飲,冬溫之邪內(nèi)陷。鮮蘆根(五錢) 生石膏(六錢) 連翹(三錢) 竹葉(一錢五分) 淡豆豉(三錢) 綠豆衣(三錢) 水煎服。此治溫病無汗之主方。其伏氣雖不因風(fēng)寒所觸而發(fā),然亦有有汗、無汗之分。無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涼之…

治溫病無汗,溫瘧渴飲,冬溫之邪內(nèi)陷。

蘆根(五錢) 生石膏(六錢) 連翹(三錢) 竹葉(一錢五分) 淡豆豉(三錢) 綠豆衣(三錢) 水煎服。

此治溫病無汗之主方。其伏氣雖不因風(fēng)寒所觸而發(fā),然亦有有汗、無汗之分。無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涼之劑,涼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涼且透。蘆根中空,透藥也;石膏氣輕,透藥也;連翹之性升浮,竹葉生于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綠豆衣之輕清,皆透藥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溫?zé)嶙匀贿_(dá)解耳。

治溫?zé)嵊泻,風(fēng)熱化火,熱病傷津,溫瘧舌苔變黑。

連翹(三錢) 天花粉(二錢) 鮮石斛(三錢) 生地(四錢) 麥冬(四錢去心) 參葉(八分) 水煎服。

此治溫?zé)嵊泻怪鞣。汗多者,因于里熱薰蒸,恐其傷津損液,故用連翹、花粉,清其上中之熱,鮮斛、鮮地,保其中下之陰,麥冬退熱除煩;參葉生津降火也。

治三焦溫?zé),脈洪大而數(shù),熱渴譫妄。

連翹(四錢) 西洋參(二錢) 生石膏(五錢) 甘草(八分) 知母(二錢,鹽水炒) 鮮生地(五錢) 加粳米一撮,煎服。

是法以仲圣bhskgw.cn/Article/白虎湯為主,治其三焦之溫?zé)嵋病_B翹、洋參,清上焦之熱以保津;膏、甘、粳米,清中焦之熱以養(yǎng)胃;

知母、生地,瀉下焦之熱以養(yǎng)陰。

治熱在胃腑,脈沉實(shí)有力,壯熱口渴,舌苔黃燥。

大黃(四錢) 玄明粉(二錢) 粉甘草(八分) 玄參(三錢) 麥冬(四錢,去心) 鮮生地(五錢) 流水煎服。

陽明實(shí)熱之證,當(dāng)用大、小承氣,急下以存津液。但受溫?zé)嶂。躞w居多,雖有是證,不能遽用是藥,故以仲圣調(diào)胃承氣為穩(wěn)。且芒硝改為玄明粉,取其性稍緩耳。合用鞠通增液湯方,更在存陰養(yǎng)液耳。

治春溫初起,風(fēng)寒寒疫,暑為寒遏,及秋涼等證。

防風(fēng)(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淡豆豉(三錢) 加蔥白五寸煎。

是法以防風(fēng)、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杏子、陳皮,開其上中之氣分。淡豉、蔥白,即蔥豉湯,乃《肘后》之良方,用代麻黃,通治寒傷于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氣,亦可隨解。惟暑為寒遏,去蔥、豉、防風(fēng),加西香薷一錢可也。

治溫?zé)醿?nèi)熾,外無風(fēng)寒,及暑熱、冬溫等證。

鮮蘆根(五錢) 大豆卷(三錢) 天花粉(二錢) 生石膏(四錢) 生甘草(六分) 新汲水煎服。

溫?zé)嵝俺跞胛刚咭舜朔。蓋胃為陽土,得涼則安,故以蘆根為君,味甘性涼而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熱,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誠涼而不滯之妙品,大勝尋常寒藥。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涼,并能清胃除熱。更佐石膏,涼而不苦,甘草瀉而能和,景岳名為玉泉飲,以其善治陽明胃熱也。凡寒涼之藥,每多敗胃,惟此法則不然。

溫毒深入陽明,劫傷津液,舌絳齒燥。

西洋參(三錢) 大麥冬(三錢) 鮮生地(三錢) 玄參(一錢五分) 銀花(二錢) 連翹(二錢)

加綠豆三錢,煎服。

此法治溫?zé)岢啥。毒即火邪也。溫(zé)峒然癁榛,火未有不傷津液者。故用銀、翹、綠豆,以清火而解毒;洋參、麥冬以保津;玄參、細(xì)地以增液也。

治溫?zé)岵唤,劫液?dòng)風(fēng),手足螈 。

大麥冬(五錢) 鮮生地(四錢) 滁菊花(一錢) 羊角(二錢) 鉤藤鉤(五錢)

先將羚羊角煎一炷香,再入諸藥煎。

凡溫?zé)岵?dòng)肝風(fēng)者,此法最宜。首用麥冬、生地,清其熱以滋津液;菊花、羚角,定其風(fēng)而寧抽搐;佐鉤藤者,取其舒筋以定 也。

治溫?zé)帷?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bhskgw.cn/tcm/2009/20090113023953_78093.shtml" target="_blank">濕溫、冬溫,邪竄心包神昏譫語,甚或不語,舌苔焦黑,或笑或痙。

連翹(三錢) 犀角(一錢) 川貝母(三錢) 鮮石菖蒲(一錢)

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沖。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證。連翹苦寒,苦入心,寒勝熱,故瀉心經(jīng)之火邪。經(jīng)曰∶火yin于內(nèi),治以咸寒。故兼犀角咸寒之品,亦能瀉心經(jīng)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每有痰隨火升,蒙其清竅,故用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開竅,更用牛黃至寶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頃耳。若胃熱蒸心,神煩昏譫,口燥渴而便閉者,宜用涼膈散石菖蒲、遠(yuǎn)志,始能奏效。

治風(fēng)溫初起,風(fēng)熱新感,冬溫襲肺咳嗽。

薄荷(一錢五分) 蟬蛻(一錢) 前胡(一錢五分) 淡豆豉(四錢) 栝蔞殼(二錢) 牛蒡子(一錢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專取辛涼,以治風(fēng)溫初起,無論有無伏氣,皆可先施。用薄荷、蟬蛻,輕透其表;前胡、淡豉,宣解其風(fēng)。葉香巖云∶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蔞皮、牛蒡,開其肺氣。氣分舒暢,則新邪伏氣,均透達(dá)矣。

治中風(fēng)卒倒,中惡氣絕,痰飲不語,神魂恍惚,頭目昏眩,眠睡不安,唇口干燥,傷寒譫語,心肺積熱,伏熱嘔吐,邪氣攻心,大腸風(fēng)秘,血?dú)獠煌ǎ疅峤诲e(cuò),暗風(fēng),中熱,疫毒,陰陽二毒,山嵐瘴毒,水毒,蠱毒,中一切物毒,婦人難產(chǎn)悶亂,胎死不下,產(chǎn)后血暈,口鼻出血,惡血攻心,煩躁,氣喘,吐逆,小兒諸癇,急驚心熱,卒中客忤,煩躁不眠,風(fēng)涎搐搦。

烏犀角(一兩) 朱砂(一兩) 雄黃(一兩) 生玳瑁(一兩) 琥珀(一兩) 麝香(一錢) 龍腦(一錢)金箔(五十片) 銀箔(五十片) 西牛黃(五錢) 安息香(一兩五錢) 制丸如梧桐子大,用蠟護(hù)之,每服三丸至五丸。小兒二歲,每服二丸。

此治心臟神昏,從表透里之方。黃、犀、瑁、珀,以有靈之物內(nèi)通心竅;朱、雄、二箔,以重墜之品安鎮(zhèn)心神;佐以腦、麝、安息,搜剔幽隱諸竅。故熱入心包絡(luò),舌絳神昏者,以此丹入寒涼湯藥中用之,有祛陰起陽,立展神明之效。

若病因頭痛而即神昏不語者,此肝虛魂升于頂,當(dāng)用牡蠣救逆以降之,又非此丹之所宜也。

治陽明實(shí)熱證,腸中燥屎堅(jiān)結(jié),腹中滿痛者。

芒硝(三兩) 大黃(四兩) 枳實(shí)(五枚) 濃樸(八兩)

腸中穢滯不去,由于氣不能送,液不能滋。方中以大黃清其熱,芒硝潤其燥,濃樸行其氣,枳實(shí)攻其堅(jiān),宜于熱邪傳里,痞滿燥實(shí)堅(jiān)全見之證。若表邪未解,或心下硬滿,或面合赤色,或平素食少,或嘔多,或脈遲,或津液內(nèi)竭,或小便少,皆不可用,所謂承氣湯八禁也。

治時(shí)疫邪氣,初犯募原,及疫瘧壯熱,多汗而渴者。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白芍(一錢) 濃樸(一錢) 草果(一錢) 知母(二錢) 檳榔(二錢)加大棗(一枚) 生(七片) 清水煎。

此為疫邪初犯募原之主方。蓋募原雖附軀殼,貼近于里,為經(jīng)絡(luò)臟腑之交界。濕土之邪,從竅而入,以類橫連,未有不入犯中土者。所以用檳榔、草果、濃樸,清理腸胃為先,非若傷寒傳次,表證未罷,誤用里藥,則有結(jié)胸傳里之變也。即尚未離表,有姜、棗佐芩、芍,甘草以和之亦足。若見少陽、陽明、太陽之證,則加柴胡、葛根羌活以開泄之。

設(shè)里氣不通,勢必盤錯(cuò)于中而內(nèi)陷,則加大黃以攻下之。其殿后則有白虎、涼膈,為鼎足之任。以此推原,其他變證,則三黃、雙解、清熱解毒、人中黃丸等方,可默識其微,而用之必當(dāng)矣。若以此治疫瘧、時(shí)瘧,靡不應(yīng)手獲效,總借以分解中外寒熱諸邪之力耳。

治香港腳毒遍內(nèi)外,煩熱不解,口舌生瘡,狂越躁亂,瘴疫毒癘,卒死溫瘧,五尸五疰,邪熱卒黃,蠱毒鬼魅,心腹療痛,一切實(shí)火閉結(jié),小兒驚癇百病,解熱藥毒發(fā)。

黃金(六斤四兩) 石膏(三斤) 寒水石(三斤) 磁石(三斤) 滑石(三斤) 犀角屑(五兩) 羚羊角屑(五兩) 青木香(五兩) 沉香(五兩) 玄參(一斤) 升麻(一斤) 甘草(八兩,炙) 丁香(一兩) 樸硝(十斤) 消石(四升) 當(dāng)門子(一兩二錢五分) 朱砂(三兩)

每服三四分至一二錢,杵細(xì),食后新汲水或薄荷湯調(diào)下。大人、小兒,臨時(shí)以意加減。

此即《千金》玄霜!毒址健酚诜街袇⑷敫什、丁香、朱砂,遂用紫雪之名。凡邪火毒火,穿經(jīng)入臟,無藥可治,此能消解,其致如神。

治陽明證汗水,渴欲飲水,脈洪大浮滑,不惡寒,反惡熱,及中 煩熱而渴。

生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陽明邪熱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爍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shí),故脈滑,然猶在經(jīng),故兼浮也。蓋陽明屬胃,外主肌肉,雖有大熱,而未成實(shí),終非苦寒之味所能治。方中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兩擅內(nèi)外之能,故以為君。知母苦潤,苦以瀉火,潤以滋燥,故以為臣。用甘草、粳米,調(diào)和于中宮,且能土中瀉火,作甘稼穡,寒劑得之緩其寒,苦藥得之化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連于胃也。得二味為佐,庶大寒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煮湯入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而大煩大渴可除。名之曰白虎者,取西方金水之義,謂其能止熱邪之陽亢也。

治暑溫、暑熱、暑瀉、秋暑。

滑石(三錢) 生甘草(八分) 青蒿(一錢五分) 通草(一錢) 白扁豆(一錢) 連翹(三錢) 白茯苓(三錢) 加西瓜翠衣一片,入煎。

滑石、甘草,即河間之天水散,以滌其暑熱也。恐其力之不及,故加蒿、扁、瓜衣以清暑。又恐其干犯乎心,更佐連翹以清心。夫小暑之節(jié),在乎相火之后,大暑之令,在乎濕土之先,故先賢所謂暑不離濕也,兼用通、苓,意在滲濕耳。

治暑毒煩熱赤腫,身如針刺。

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銀花(三分) 參葉(六分) 黃連(八分) 連翹(三錢)粉草(五分) 加綠豆衣(三錢) 煎服。

凡暑熱成毒者,此法最宜。苓、夏偕甘,即海藏消暑方也;滑石偕甘,即河間清暑方也。更佐參葉以卻暑,黃連以清心,銀、翹、綠豆以解毒也。

治暑濕內(nèi)襲,腹痛水瀉,小便熱赤。

蒼術(shù)(一錢,米泔炒) 濃樸(一錢) 姜汁(炒) 廣陳皮(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豬苓(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藿香(一錢五分) 水煎溫服。

蒼、樸、陳皮以化濕,即平胃散損甘草也;二苓、澤瀉以利濕,即五苓散損桂、術(shù)也。增滑石清暑滲濕,增藿香止瀉和中。凡因暑濕而致瀉者,是法最為合拍耳。

中暑神昏不語,身熱汗微,氣喘等證。

黃連(一錢二分) 香薷(一錢) 扁豆衣(三錢) 制夏(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姜汁炒) 杏仁(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益元散(三錢入煎),加荷葉梗七寸為引。汗多除去香薷。

連、薷、扁、樸,清熱祛暑;杏仁、陳、夏,順氣開痰;益元散清暑寧心;荷葉梗透邪宣竅。

治傳尸,骨蒸, ,肺痿,疰杵,鬼邪祟,驚癇,中風(fēng),痰厥,心腹猝痛,昏迷僵仆,寒證氣閉,寒霍亂吐利,時(shí)氣瘴瘧,赤白暴痢,婦人瘀血,經(jīng)閉,小兒驚搐,吐乳,療 瘕疔腫。

蘇合香油(五錢) 丁香(一兩) 安息香(一兩) 青木香(一兩) 白檀香(一兩) 沉香(一兩) 蓽茇(一兩) 香附子(一兩) 訶黎勒(一兩) 烏犀 角屑(一兩) 朱砂(一兩) 薰陸香(五錢) 龍腦(五錢) 麝香(七錢五分) 白蜜和丸,如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

此方取諸香以開寒閉,與牛黃丸皆為中風(fēng)門中奪門開關(guān)之將。然牛黃丸開熱阻關(guān)竅,此則開寒阻關(guān)竅。方中用犀角,為寒因寒用之向?qū)Вc至寶中用龍腦、桂心無異。若夫口開手撒,眼合聲鼾,自汗遺尿等虛脫證,急用參附峻補(bǔ),庶或可救;若用牛黃、蘇合之藥,入口即斃矣。

治上盛下虛,里寒外熱,及痰飲、伏暑,霍亂泄瀉如水,婦人產(chǎn)后敗血沖胃。

硝石(一兩) 硫黃(一兩) 太陰玄精石(一兩) 靈脂(二兩) 青皮(二兩) 陳皮(二兩) 醋煮米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

此方本二氣丹而立。以硝黃二味,大理中宮寒涎宿垢;更以玄精石清鎮(zhèn)肺金,使氣化下行歸就膀胱;兼二皮,五靈,以破食積痰血之滯。雖大理腸胃,而不礙乎陽虛,故為治伏暑水瀉之圣藥。但小便赤澀不利者禁用。又此方古法以醋糊和丸,米飲下,然醋性易壞,不若但用米飲糊丸,醋湯送下為妥。

治暑熱盛極,元?dú)馐軅?/p>

生石膏(四錢) 滑石(三錢) 白茯苓(三錢) 麥門冬(二錢) 制半夏(一錢) 東洋參(二錢),或用西洋參 粉甘草(六分) 加粳米一撮為引。

石膏、滑石,祛暑瀉火為君;茯苓、半夏,消暑調(diào)中為臣;暑熱刑金,故以人參、麥冬保肺為佐;暑熱傷氣,故以甘草、粳米調(diào)元為使。

治秋時(shí)晚發(fā)之伏暑,并治濕溫初起。

連翹(三錢) 杏仁(二錢) 栝蔞皮(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 甘草(五分) 佩蘭葉(一錢) 加荷葉二錢為引。

連翹寒而不滯,取其清宣;杏仁溫而不燥,取其溫化;蔞皮宣氣于上;陳皮化氣于中。上中氣分得其宣化,則新涼伏氣皆不能留;茯苓、夏、草,消伏暑于內(nèi);佩蘭、荷葉,解新邪于外也。

止渴,除煩,降火,利竅,清暑熱,利小便,催生,下乳,治暑傷元?dú),表里俱熱,面赤氣粗,煩渴引飲,小便短赤,霍亂吐瀉,下利腸 ,及積聚水蓄,里急后重,暴注下迫,石淋等證。婦人暑搏血崩,妊娠霍亂,產(chǎn)難。

桂府滑石(六兩) 甘草(炙六錢、生四錢) 加辰砂三錢,新汲水調(diào)下。

元?dú)鉃槭顭崴鶄炔荒苡脜ⅰ?以補(bǔ)氣,致邪愈甚;亦不能用芩、連以清熱,致氣更傷。惟滑石稟土中沖和之氣,寒能勝熱,甘不傷脾,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蕩滌六腑之邪,俾暑熱從小便而泄;甘草稟草中沖和之性,調(diào)和內(nèi)外,止渴生津,用以為佐,保元?dú)舛鵀a虛火,則五臟自和矣;然心為五臟主,暑熱擾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鎮(zhèn)之,則神氣方可遽復(fù);涼水以滋之,則邪熱方可急除也。并治熱痢初起,里急后重者,以滑可去著也。催生下乳,積聚蓄水等證,亦同此義。惟老人、虛人,及病后傷津、小便不利者,均忌之。

治冒濕證,首如裹,遍體不舒,四肢懈怠。

蒼術(shù)(一錢,土炒) 防風(fēng)(一錢五分) 秦艽(一錢五分) 藿香(一錢) 陳皮(一錢五分) 砂殼(八分)生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煎服。

此治冒濕之法也。君以蒼術(shù)、防、秦,宣疏肌表之濕;被濕所冒,則氣機(jī)遂滯,故臣以藿、陳、砂殼,通暢不舒之氣;濕藥頗燥,佐以甘草潤之;濕體本寒,使以生姜溫之。

治牝瘧寒甚熱微,或獨(dú)寒無熱。

干姜(一錢) 淡附片(一錢) 濃樸(一錢,姜制) 蒼術(shù)(一錢,土炒) 草果仁(一錢,煨) 蜀漆(一錢五分)

加白豆蔻三顆,去殼細(xì)研,分沖。

干姜宣其陽氣;附子制其陰勝;濃樸開其滯氣;蒼術(shù)化其陰濕;草果治獨(dú)勝之寒;蜀漆逐盤結(jié)之瘧;佐以豆蔻,不惟透伏有功,抑且散寒化濕。施于牝瘧,豈不宜乎!

治濕瘧寒甚熱微,身痛有汗,肢重脘懣。

濃樸(一錢,姜制) 檳榔(一錢五分) 草果仁(八分,煨) 黃芩(一錢,酒炒) 藿香葉(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姜制) 粉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為引。

此師又可達(dá)原飲之法也。方中去知母之苦寒,及白芍之酸斂。仍用樸、檳、草果,達(dá)其膜原,祛其盤結(jié)之邪;黃芩清燥熱之余,甘草為和中之用。擬加藿、夏暢氣調(diào)脾,生姜破陰化濕。濕穢乘入膜原而作瘧者,此法屢效。

治燥氣侵表,頭微痛,畏寒無汗,鼻塞咳嗽。

杏仁(三錢) 陳橘皮(一錢五分) 蘇葉(一錢) 桔梗(一錢五分) 荊芥穗(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蜜水炒) 白芍(一錢,酒炒微焦) 前胡(一錢五分)

凡感燥之勝氣者,宜苦溫為主。故用橘、杏、蘇,荊以解之。加白芍之酸,桂枝之辛,是遵圣訓(xùn)燥yin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是也。秋燥之證,每多咳嗽,故佐前、桔以宣其肺,肺得宣暢,則燥氣自解耳。

治疰夏眩暈神倦,呵欠煩汗,及久咳肺腎并虧。

東洋參(三錢) 麥冬(三錢,去心) 五味子(三分) 知母(一錢五分) 玄參(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

法內(nèi)人參補(bǔ)肺,麥冬清肺,五味斂肺,此《千金》生脈飲也。主治熱傷元?dú),氣短倦怠,口渴汗多等證。今以此方治疰夏,真為合拍。加色白之知母,清其bhskgw.cn/sanji/肺,復(fù)清其腎;色黑之玄參,滋其腎,兼滋其肺。更以甘草協(xié)和諸藥,俾金能生水,水能潤金之妙耳。

治燥結(jié)盤踞于里,腹脹便閉。

松子仁(四錢) 柏子仁(三錢) 冬葵子(三錢) 火麻仁(三錢) 苦桔梗(一錢) 栝蔞仁(三錢) 薤白頭(八分) 大腹皮(一錢,酒洗)

加白蜂蜜一調(diào)羹,沖服。

此仿古人五仁丸之法也。松、柏、葵、麻,皆滑利之品,潤腸之功非小,較硝、黃之推蕩尤穩(wěn)耳。丹溪治脾痹,每每開提上竅,故以桔梗、蔞、薤開其上,復(fù)潤其下。更加大腹寬其腸,白蜜潤其燥,幽門得寬得潤,何慮其不通哉!

治諸氣 郁,諸痿喘嘔。

桑葉(三錢) 生石膏(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 胡麻仁(一錢) 阿膠(八分) 麥門冬(一錢二分) 杏仁(七分) 人參(七分) 枇杷葉(一升)

諸氣 郁之屬于肺者,屬于肺之燥也。而古來治氣郁之方,多用辛香行氣,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諸痿喘嘔之屬于上者,亦屬于肺之燥也。而古來治法,以痿嘔屬陽明,以喘屬肺,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而惟喘屬上矣,所以亦無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屬于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氣即泄氣。間有一二用潤劑者,又不得其肯綮。今此方名之為清燥救肺,大約以胃為主。用人參、甘草,甘溫以補(bǔ)氣,氣壯火自消。佐以石膏、麥冬、桑葉、阿膠、胡麻仁輩,使清肅令行,而壯火亦化。又佐以杏仁、枇杷葉之苦以降氣,氣降火亦降,而制節(jié)有權(quán),氣行則不郁,諸痿喘嘔自除矣。要知諸氣郁,則肺必大虛,若泥于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郁必不開,而火愈熾,皮聚毛落,咳不休而死矣。此名之救肺,涼而能補(bǔ)之謂也。若謂實(shí)火可瀉,而久服芩、連,苦從火化,亡可立待耳。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yàn)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