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40~60 克(一半入煎劑,一半為細末)、干
姜6 克、
粳米1 小茶杯,用水7 盞,煮米熟去渣,加入赤石脂末,分2、3 次溫服。如服l 次,泄利即止,可停后服。因本湯煮粳米加赤石脂呈紅色稀粥狀,故名
桃花湯。
本方主用于
傷寒少陰病,下利不止,大便帶膿血,小便不利者。對雜病下焦虛寒證,大便滑泄日久不止者,亦可用本方澀固止泄。
我在臨床上對腎虛久泄,以及脾腎兩虛,久泄難止,服用一般溫腎藥或溫中健脾藥不效者,常在四神丸合四君子湯加減方中加用赤石脂20~30 克(先煎)、
干姜5~9 克,取得良好效果。經驗方如下:
補骨脂12 克,
吳茱萸6 克,
五味子 6 克,肉
豆蔻 12 克,
黨參 9~12 克,炒
白術 6~9 克,
茯苓 15~30 克,
車前子 12~15 克(布包),廣
木香9 克,
川連6 克,
訶子9~12 克,制附片6 克,干姜 6~9 克,赤石脂20~30 克(先煎)。 我用這張?zhí)幏诫S證加減,治療西醫(yī)學中的慢性結腸炎、結核性結腸炎、慢性
痢疾等病,久泄難愈,出現腎脾兩虛證者,常取得滿意效果。伴有
腹痛者,可加
桂枝9 克、土炒
白芍18 克、
元胡6~9 克。
腰痛腿軟、下肢乏力、尺脈弱、腎虛證明顯者,可加炒
川斷12~15 克、炒
杜仲12 克、yin羊藿10 克。大便帶膿血者,可加
槐花炭10 克、棕炭20~30 克,改干姜為
炮姜炭6 克。里急后重者,加焦
檳榔10 克、臺
烏藥9~12 克。 對于婦女漏證(子宮慢性出血),赤白
帶下,日久難愈者,我也常在辨證論治的湯藥中加用
桃花湯,其效頗佳。
在《傷寒論》中,本湯和
白頭翁湯均用于治療下利,大便帶膿血。但白頭翁湯用于陽明病協熱下利,大便帶膿血。桃花湯則用于少陰病下焦虛寒,腸滑不約,下利,大便帶膿血。白頭翁湯性寒,桃花湯性溫,主治證候不同,臨癥必須分辨,不可只以“大便帶膿血”為用藥依據。 本方以赤石脂質重,直入下焦,性澀固脫為主藥;為防止太澀生滯,故稍佐干姜之辛散;又使用大量粳米,取其和中養(yǎng)胃,并能混懸赤石脂末,便于服用,一舉兩得,可見用心之細。全方具有溫脾腎、固下焦、養(yǎng)胃澀腸之功效。
《備急千金要方》有大桃花湯,治療久痢不愈,脾腎又虛,氣血不足,腹中隱痛,喜暖喜按,大便帶膿血,其色黯而不澤,面色蒼白,舌質包淡,苔薄白或白,脈象沉細者,有良好效果。其方列后,以供臨床選用。赤石脂20~30 克(打碎),干姜6 克,
當歸9 克,煅
龍骨15 克,煅
牡蠣15 克,制
附子6 克,白術12 克,
甘草3 克,白芍5 克,黨參9 克(或
人參3~5 克)。上10 味藥先用水6 杯,煮白術取5 杯,再入各藥,煎取2 杯,分為3 次服。便膿者加
厚樸9 克,嘔者加
橘皮9 克。(方中用量已斟酌改為目前用量。)
二、傷寒論<原文>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7)
<提要> 補充少陰虛寒便膿血的證治
<釋義> 本條承接上條,是對上條桃花湯證證治的補充。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則寒邪入里更深,虛寒更甚,陽虛陰盛,中焦失運,陰寒凝滯,故腹痛;脾腎陽衰,失于溫化,統攝無權,故下利不止,且挾膿血,而呈滑脫之勢;下利不止,勢必傷陰,津液損傷則小便不利。因證屬脾腎陽衰,滑脫不禁,仍以桃花湯溫澀固脫。
從辨證的角度出發(fā),本證的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便膿血都有虛寒證的特點,自與熱證、實證不同,當詳于辨別。
①本證的腹痛是隱隱作痛,痛勢綿綿,喜溫喜按;與陽明腑實的腹痛疼痛劇烈而拒按有明顯差異。
②本證的小便不利,既不同于熱盛津傷的小便不利,也不同于膀胱氣化不利蓄水證的小便不利。熱盛津傷的小便不利,必伴有高熱、煩渴、舌苔黃燥等證;膀胱氣化不利蓄水證的小便不利,必伴有脈浮、
發(fā)熱、口渴、少腹里急、苔白等證;本證的小便不利,是下利過多而致津液損傷,必先有虛寒下利,且無發(fā)熱證。
③本證的下利便膿血,證屬虛寒,所下膿血色澤晦暗,或血色淺淡,狀如魚腦,其氣不臭而腥冷,瀉時滑脫不禁,無里急后重和肛門灼熱之證;而熱性下利便膿血,色澤鮮明,氣味很臭,有里急后重及肛門灼熱感。
結合上條,桃花湯證當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下利不止,滑脫不禁,大便稀薄,膿血雜下,色澤晦暗,其氣腥冷不臭,無里急后重及肛門灼熱;
二是伴有腹痛,痛勢綿綿,喜溫喜按;
三是小便不利,以下利不止而津傷之故。
<選注>
成無已:二三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別也;下利不止便膿血者,腸胃虛弱,下焦不固也。與桃花湯,固腸止利也。(《注解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方有執(zhí):腹痛,寒傷胃也;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胃傷而土不能制水也;便膿血者,
下焦滑脫也。(《傷寒論條辨@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喻嘉言:蓋治下必先治中,氣不下墜,則滑脫無源而自止也。注家見用干姜,謂是寒邪傷胃,欠清。蓋熱邪挾少陰之氣,填塞胃中,故用干姜之辛以散之。若混指熱邪為寒邪,寧不貽誤后人耶。(《尚論篇@少陰經后篇》)
魏念庭:此證乃熱在下焦,而薰蒸中焦,使氣化因熱郁而不行,大便因熱盛而自利也。久而下利不止,將腸胃穢濁之物,如膿帶血,盡隨大便而下,熱一日不消,利一日不止也。(《傷寒論本義@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尤在涇: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藏病在陰,而寒復傷血也,血傷故腹痛,陰病故小便不利,與陽經挾熱下利不同,故以赤石脂理血固脫,干姜溫里散寒,粳米安中益氣。(《傷寒貫珠集@少陰篇》)
唐容川:此篇,一則曰下利,再則曰下利不止,無后重之文,知其虛利,非實證也,故用米以養(yǎng)中,姜以溫中,石脂以填塞中宮……蓋膿血原是熱所化,今因脾虛寒,用從治法,引少陰之熱,使就歸于中土,則火來土生而不往干血脈,斯膿血亦因以止也。然從治誘敵之法,止可暫用,不可久用,恐久仍化熱,而又動膿矣。故戒曰一服愈,余勿服,以免過劑,反增變也(《傷寒論淺注補正@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舒馳遠:此二條桃花湯證,有以為少陰熱邪,有以為下焦虛寒,二說紛紛不一,究竟桃花湯皆不合也。若屬熱邪充斥,下奔而便膿血者,宜用
阿膠、芩、連等藥;其下焦虛寒而為滑脫者,又當用參、術、桂、附等劑,而桃花湯于二者之中,均無所用之。總緣仲景之書,恐叔和亦不能盡得其真也,能無憾乎。(《拳增傷寒論集注@少陰后篇》)
劉渡舟:306條種307條均為桃花湯證治,當兩條合參。臨床特點為下利不止,滑脫不禁,大便稀薄,膿血相雜,血色晦暗不澤,其氣腥冷不臭,無里急后重和肛門灼熱感。常伴見腹痛,并喜溫喜按。下利不止,必傷津液,故多伴見小便短少。(《傷寒論講解@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陳亦人:二條桃花湯證,注家見解不一,如喻氏、魏氏等,都認為是少陰傳經熱邪所致,成氏、錢氏、汪氏、方氏等都認為是下焦虛寒,不能固攝使然,舒氏更疑非仲景原文。根據仲景立方用藥原則,以及厥陰病篇371條和373條屬于熱性下利的白頭翁湯證,相互印證,則桃花湯證應屬于少陰虛寒滑脫為是。屬于熱證的便膿
血證雖然多見,然因下焦虛寒不固而便膿血的亦不少,F在用溫澀固脫的桃花湯來治療虛寒性滑脫的下利便膿血,正是藥證相符。如果真屬少陰隨經熱邪為患,則應當用阿膠、芩、連之屬,豈有復用干姜、石脂的道理。熱證便膿血,仲景已明確指出有下重和渴欲飲水的里熱見證,而桃花湯證既無下重,又無渴欲飲水,可見此屬虛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證非熱邪,固然是對的,但又認為非下焦虛寒,則不夠確切。因為虛寒滑脫的下利膿血,并不是參、術、桂、附所能取效,前條所舉的醫(yī)案就是很好的例子。(《傷寒論譯釋@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評述> 諸注正如陳氏所述,有屬寒屬熱之爭。陳氏分析細致入微,有證有據,“此屬虛寒,是不容置疑的”結論是正確的。劉氏補出其臨床特點,是其臨證之心得,很有參考價值。
三、附:桃花湯與便膿血
桃花湯為《傷寒論》中治療少陰下利便膿血的主方。下利便膿血為常見之癥,但有寒熱之分,虛實之異,不可混同。桃花湯所治之下利,為脾
腎陽虛,失于約束,關門不固而致;虛寒久利,陽不綰陰,氣不攝血,絡脈不固,血溢脈外則便膿血,此乃內傷陰絡之患。
桃花湯以赤石脂之體重性溫,入下焦血分、固脫止利、澀腸止血,用治下利赤白;干姜辛溫,暖下焦,補虛溫中。二藥合用,擅治虛寒下利滑脫之證。粳米甘溫,養(yǎng)胃和中,佐赤石脂、干姜以厚腸胃,共奏溫中澀腸止利之功。本方亦可治療中焦虛寒久瀉,不一定伴有膿血者,但對濕熱下利、余邪未盡者切勿使用,以防固澀留邪而成患。
一般來講,下利便膿血多屬熱證,然因下焦虛寒而便膿血者,亦不少見,故應鑒別。實熱下利之便膿血,乃因濕熱壅遏大腸,蒸腐血絡,化為膿血而成。表現為下利膿血,顏色鮮明,氣味臭穢,里急后重,腹痛較劇,發(fā)熱口渴,苔黃脈數,多屬新病。虛寒下利之便膿血,乃因
脾腎陽虛,寒濕中阻,脈絡損傷,統攝無權所致。表現為下利膿血,顏色暗淡,臭穢不甚或有腥氣,無里急后重,或有輕微下墜感,腹痛隱隱,喜暖喜按,無熱不渴,苔白脈弱,多屬久病。濕熱下利便膿血切忌辛溫收澀,虛寒下利便膿血則必須溫澀方可收功,故治療必當謹守法度。
桃花湯證的辨證要點:1下利不止,滑脫不禁,無里急后重和肛門灼熱感;2大便稀薄,膿血雜下,血色晦暗,氣味腥冷不臭;3伴見腹痛,喜暖喜按;4下利不止,必傷津液,故見小便少而不利。
桃花湯的給藥方法,采取湯、散并用。即赤石脂一半煎湯,一半用末沖服,取其收澀固腸止利之效。現代藥理研究發(fā)現,赤石脂作用有三:1內服能吸附消化道內的毒物,如磷、汞、細菌等;2對發(fā)炎的腸粘膜有局部保護作用;3對于胃腸道出血有止血作用。對本方的應用仲景叮囑“一服愈、余勿服”,明確指出服藥應中病即止,不必盡劑。據筆者之見,收澀劑過量必招他變,須中病即止,調理而安。
醫(yī)案:
潰瘍性結腸炎 楊×,男,21歲。主訴下利便膿血半年多,每天大便次數不等,輕則數次,重則數十次,時輕時重,伴有腹痛。大便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紅細胞滿視野,膿球(++),未查到阿米巴原蟲;乙狀結腸鏡檢查、鋇劑灌腸,提示為結腸炎。西醫(yī)診斷:1慢性菌痢;2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服用
氯霉素、痢特靈及中藥(白頭翁湯、
葛根芩連湯等)效果不顯,遂來我處治療。病人下利半年,伴膿血便,便色稀淡,有時如洗肉水,腥氣較重,糞便常常隨矢氣而出,每次便量不多,稍有里急后重,腹部隱隱作痛,喜暖喜按,手足清冷,不欲飲食,形瘦神倦,面色白光白,脈沉細乏力,舌質略淡,苔薄白。證屬
少陰陽衰陰盛,下焦不固,滑脫下利,治以溫中散寒,固澀止利,宗桃花湯化裁。方用赤石脂15克(先煎),干姜6克,粳米一小撮,
豬苓、茯苓各10克,炒白術10克。水煎服,進藥三劑,諸癥皆減;服藥一周,諸癥大減,守方調治月余而愈。
少陰便膿血證
一、傷寒論<原文>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6)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提要> 虛寒下利便膿血,滑脫不禁的證治。
<釋義> 本條敘證太簡,僅從“下利便膿血”很難言其屬寒屬熱、屬虛屬實,雖下利便膿血一般多屬熱證,但本條治以桃花湯,以方測證,則非屬熱而當屬寒,當屬少陰病虛寒性的下利便膿血。
證由脾腎陽氣不足,腸胃虛寒,腎陽虛衰,火不暖土,中焦運化失司則下利。下利日久,腎陽愈衰,下焦失于固攝,以致滑脫不禁,甚則由氣及血,氣不攝血,而致下膿血。既屬下焦虛寒性下利,是證當有以下特點:下利膿血,滑脫不禁,其色必晦暗不鮮,其氣腥冷不臭,無里急后重和肛門灼熱,而腹痛綿綿,喜溫喜按,脈沉細等。治以桃花湯旨在溫陽澀腸固脫。
本條應結合下條(307條)桃花湯證,則知當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等證。另《金匱要略@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中亦有“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之論,足可證《傷寒論》乃傷寒與雜病合論。
<選注>
汪昂:竊謂便膿血者,固多屬熱,然豈無下焦虛寒,腸胃不固而亦便膿血乎?若以此為傳經熱邪,仲景當用寒劑以徹其熱,而反用石脂固澀之藥,使熱閉于內而不得泄,豈非關門養(yǎng)盜,自貽伊戚也耶!觀仲景之治協熱利,如甘草瀉心、
生姜瀉心、白頭翁湯等,皆用芩、連
黃柏,而治下焦虛寒下利者,用赤石脂
禹余糧湯,比類而觀,斯可見矣,此證乃以虛見寒,非大寒者,故不必用熱藥,惟用甘溫之劑,以鎮(zhèn)攝之耳,本草言石脂性溫,能益氣調中固下,未聞寒能損胃也。(《醫(yī)方集解@收澀之劑》)
汪苓友:此條乃少陰中寒,即成下利之證,下利便膿血,協熱者多,今言少陰病理利,必脈微細,但欲寐,而復下利也,下利日久,至便膿血,乃里寒而滑脫。(《傷寒論辨證廣注@中寒脈證》)
錢天來:見少陰證而下利,為陰寒之邪在里,濕滯下焦,大腸受傷,皮圻血滯,變?yōu)槟撗,滑利下脫,故以溫中固脫之桃花湯主之?《傷寒溯源集@少陰篇》)
《醫(yī)宗金鑒》:少陰病,諸下利用溫者,以其證屬虛寒也。此少陰下利便膿血者,是熱傷營也,而不徑用苦寒者,蓋以日久熱隨血去,腎受其邪,關門不固也,故以桃花湯主之。(《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陳亦人:本條是屬于少陰病虛寒性的下利便膿血,其原因是由于脾腎陽氣不足,腸胃虛寒,下焦不能固攝所致。故本證下利,必定滑脫不禁,并有脈沉細或腹痛喜按等虛寒性的脈證,與熱性下便膿血根本不同。(《傷寒論譯釋@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劉渡舟:少陰病,延至四五日,病程稍長,則腎陽更衰,寒邪更盛。陽衰不能溫化脾土,中焦失運,寒氣凝滯,故腹痛,下利不止。陽氣衰弱不能攝血,不僅下利不止,還挾有膿血。利久不止,勢必傷陰,而見小便短少不利。治療仍用桃花湯,溫陽散寒,澀腸固脫。(《傷寒論講解@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顧武軍:本證既為脾腎陽衰,統攝無權,大腸滑脫。其證候特點當是:雖下利膿血,其色必晦暗不澤,其氣腥冷不臭,亦無里急后重和肛門灼熱感,而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等可資佐證,治以桃花湯溫澀固脫。(《高等中醫(y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傷寒論@第五章》)
程昭寰:桃花湯證,注家見解不一。一說是少陰傳經熱邪所致,如金鑒、喻嘉言等;一說是下焦虛寒不能固攝所致;舒馳遠則認為非仲景原文。筆者認為,傷寒論中關于下利之文甚多,桃花湯放在少陰篇,且以兩條互為補充以敘其證,是有深意的。既不應懷疑,也非熱邪所致。理由是:其一,桃花湯證的兩條原文雖然既未言熱,也未言寒,但從以方測證的慣例去考察,赤石脂固澀下焦滑脫之利,干姜辛熱溫中散寒,屬寒是無疑的;若是熱邪何不用芩、連。其二,從桃花湯證的兩條條文敘證來看,只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等證,并無下重和口渴欲飲水,煩躁,四肢自溫等癥,下焦虛寒所致的可能性大。其三,本條若與赤石脂禹余糧湯,白頭翁湯證相鑒別的話,則可知仲景布局之巧。太陽篇提出赤石脂禹余糧湯,是因為只見下焦滑脫不禁,但不是因為寒邪所致,只重在固脫;白頭翁湯證,則為厥陰熱利,故一派苦寒之品以瀉火清熱,桃花湯證則恰相反,乃溫少陰之寒,澀腸固脫并重。所以我們認為因陽虛寒凝而滑脫不禁的下利,才是桃花湯較確切病機。(《傷寒心悟@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評述> 本證之便膿血,當屬脾腎虛寒!督痂b》以始病時是熱傷營,以下利日久熱隨血去而成虛寒滑脫,恐未必是。臨床辨證,必是虛寒性便膿血,方能使用此方,不必拘于熱證傳來,更不是傳經邪熱,汪昂的分析甚是。陳氏、顧氏指出脾腎虛寒性下利的特點,更可作辨證時參考。程氏的分析很為全面細致,很有說服力。
<治法> 溫陽澀腸固脫
<方藥> 桃花湯
<方義> 桃花湯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組成,赤石脂性溫而澀,入胃與大腸經,功能收澀固脫、止血止瀉,以其為主藥,輔以干姜溫中,佐以粳米益脾胃,共奏溫陽澀腸固脫之功效。赤石脂一半全用入煎,取其溫澀之氣,一半為末,并以小量粉末沖服,取其直接留著腸中,以增強固澀作用,對滑脫不禁者尤有重要意義。
<方論選>
成無已:澀可去脫,赤石脂之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補正氣。(《注解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李時珍:取赤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干姜之辛溫,緩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干姜而潤腸胃也。(《本草綱目@第九卷@石部》)
錢天來:桃花湯,非濕熱暴利,積多氣實之所宜,蓋所以治陰寒滑利之劑也。(《傷寒溯源集@少陰篇》)
王晉三:桃花湯非名其色也,腎臟陽虛用之,若寒谷有陽和之氣,故名。(《絳雪園古方選注@溫劑》)
劉渡舟:桃花湯由赤石脂、粳米、干姜三味組成。赤石脂性溫而澀,入胃與大腸經,直抵下焦血分,收澀固脫,止血止瀉。干姜辛溫,入脾、胃經,溫中散寒,守而不走。粳米甘溫,益氣調中,補久利之虛。赤石脂一半煎湯,一半用末,取其收澀氣血,固腸止利,用末令其留著于腸中,吸附腸中水液,對屬虛寒下利,滑脫不禁之久利,臨床用之,常可取效。(《傷寒論講解@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段富津等:下利便膿血,屬熱者居多。本方乃溫澀之劑,其所治之下利便膿血,當為虛寒之證。方中赤石脂為君藥,《本經》言其主“泄痢腸癖,膿血
陰蝕,下血赤白”;臣以干姜溫中散寒;佐以粳米養(yǎng)胃和中。三藥共奏溫里固腸,止血和中之效,為下利膿血及久痢滑脫,證屬虛寒者常用之劑。其臨床見癥,當有腹痛喜溫,按之痛減,下血晦黯,舌淡苔白,脈遲細無力等。(《金匱要略方義@桃花湯》)
<點評> 本方溫澀固脫之用,各家意見基本一致。對凡屬純虛無邪,滑脫不禁之證,皆可運用,不一定必有膿血,但對實邪未盡者,則當禁用,以免留邪為患。
<臨床應用>
⑴ 張仲景對本方的應用
1 治療下焦虛寒,滑脫不禁之下利便膿血,見306 條、307 條。另《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脈證并治》中有“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⑵ 后世醫(yī)家對本方的應用
1 《肘后方》:治天行毒痢,若下膿血不止方,即是本方。
2 《斗門方》:治小兒疳瀉,赤石脂末米飲調服半錢,立瘥。
3 《方極》:桃花湯治腹痛下利,便膿血者。又:下利便膿血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
4 《類聚方廣義》:痢疾累日之后,熱氣已退,脈遲弱或微細,腹痛下利不止,便膿血者,宜此方。
5 《和劑局方》:桃花湯治冷痢腹痛,下白凍如腦,赤石脂煅,干姜炮,等分為末,蒸餅和丸。
6 《方函口訣》:此方《千金方》為丸用之,極便利。膿血下利,非此方不治。若有后重者,非此方所主,宜用白頭翁湯。后重而痛在大腹者,用之為害更甚。
7 《醫(yī)宗金鑒》:初病下利便膿血者,
大承氣湯或
芍藥湯下之,熱盛者,白頭翁湯清之。若日久滑脫,則當以桃花湯養(yǎng)腸固脫可也。
8 吳鞠通:治下焦溫病致虛之下利膿血,謂“溫病脈法當數,今反不數,而濡小者,熱撤里虛,里虛下利稀水,或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溫病條辨@下焦篇》)
9 吳鞠通:桃花粥(本方去干姜加人參、
炙甘草)治中、下焦陽虛下利,謂“溫病七八日以后,脈虛數,舌絳苔少,下利日數十行,完谷不化,身雖熱者,桃花粥主之!(《溫病條辨@下焦篇》)
⑶ 現代應用
桃花湯證因脾腎陽虛,寒濕凝滯,虛寒滑脫,固攝無權所致,癥見便膿血,下利不止,腹痛喜溫喜按,小便不利,口淡不渴,脈細微等,F代多見于虛寒性急慢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腸傷寒出血,子宮功能性出血,虛寒性
吐血,
便血等病證。(1)
1 消化系統:治虛寒性滑脫之久痢、久瀉、腸炎、下痢便膿者,以惡寒無熱,舌淡白,脈沉細為審證要點。李氏以本方去粳米加淮
山藥、龍骨、牡蠣、生
地榆、
秦皮,治療慢性阿米巴痢疾獲良效。(2)《傷寒論方解》治下痢、腹痛、便膿血,久不愈,舌淡白,脈沉細。(3)
2 血液系統:治療虛寒性吐血、便血,以及傷寒腸出血等證。黃奕卿認為本方有止血功效,為加強止血作用,可加阿膠。(4)唐氏用桃花湯加味(赤石脂、炮
姜炭、淮山藥代粳米、
烏賊骨、田
三七、甘草),治虛寒性胃、
十二指腸潰瘍出血。(5)《傷寒論方解》治傷寒下血,腹中切痛,脈遲,現虛寒證象者。(3)
3 婦科。褐螊D女
崩漏、帶下證。萬氏以本方合四神丸治帶下。(6)上官均等用桃花湯改散服(赤石脂100克、干姜60克,分研極細末,調勻瓶儲備用。),治下焦虛寒之功能性子宮出血獲效。如陸某,兩個月來行經淋漓不盡,色淡不鮮,時清稀樣分泌物。婦檢:子宮無異常,宮頸中度糜爛。經治無效,投
桃花散12克,分三次飯前服,每次用紅參6克、
血余炭10克,煎湯沖服。2劑血止,后以
人參養(yǎng)榮湯善后。另外,他們用桃花散10克,分3次用
蒼術5克、
薏苡仁10克煎湯送服,治療帶下證獲效。(7)
⑷ 醫(yī)案選錄
1)下。耗常}微細,肢厥,下痢無度,
吳茱萸湯但能止痛,仍不進食,此陽敗陰濁,腑氣欲絕,用桃花湯。赤石脂干姜 白粳米(《臨證指南醫(yī)案》)
胡某,男,68歲。患下利膿血,已一年有余。時好時壞,起初不甚介意。最近以來,每日利七八次,肛門似無約束,入廁稍遲,即便褲里,不得已,只好在痰盂里大便,其脈遲緩無力,舌質淡嫩,辨為脾腎虛寒,下焦滑脫之下利。為疏:赤石脂二兩(研末,一半煎服),炮姜三錢,粳米一大撮,煨
肉蔻三錢,服三劑而效,五劑而下利止。又囑服用四神丸,治有月余而病愈。(《傷寒挈要》)
2)阿米巴痢疾:某,男性,45歲。夏季患痢疾,服西藥而少愈,不久又下痢,次數增多,紅多白少,少腹脹而痛,肛門下重,便后仍有便意,日夜十余次。西醫(yī)診斷為阿米巴痢疾。用西藥施治近一個月,病未痊愈。近來精神疲乏,四肢酸軟而不溫,終日欲睡,食量大減。據全身癥狀呈脾腎陽虛證候,脈細弱,舌淡,苔薄白,擬溫澀之劑:赤石脂24克(一半煎湯,一半研末沖服),粳米30克,干姜9克,
鴉膽子2克(用
龍眼肉包吞服)。服兩劑。藥后下痢大減,精神好轉,續(xù)服三劑而愈。(《傷寒論方運用法》)
<按語> 葉案敘證雖簡,但“脈微細,肢厥,下利無度”已突出少陰陽虛,下焦滑脫的脈證牲特征,并且分析了已用方藥乏效的原因,從而得出“陽敗陰濁,腑氣欲絕”的病機,改用桃花湯治之,方證既合,其效可見。案二雖名阿米巴痢疾,而證屬脾腎陽虛,故主以桃花湯,且遵仲景服法而獲效,所加鴉旦子,乃近人治阿米巴之藥,是宗仲景而不泥執(zhí),古今結合,足可效法。
<現代研究>
現代對桃花湯復方的藥理作用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對方中單味藥的藥理研究證明,赤石脂是一種多水高嶺土,主要含硅酸
鉛,具有吸附作用,對發(fā)炎的胃腸粘膜有保護作用,既能減少異物的刺激,又可吸附炎性滲出物,有助于炎癥的緩解。亦可抑制細菌、原蟲感染,并能吸附細菌毒素及食物異常發(fā)酵的產物,保護消化道粘膜,并有止胃腸出血之效能。少量干姜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食欲,配以粳米,可減緩干姜辛辣之性,且能調養(yǎng)補脾胃。諸藥相伍,故具有澀腸固脫止利之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