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續(xù)命湯 通治六經(jīng)中風, 斜不遂,語言謇澀,及剛柔二痙。
防風(一錢二分) 桂枝 麻黃 人參 白芍 川芎 黃芩 防己 杏仁 炙草(各八分) 附子(四分,炮
加生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酒大黃 芒硝 防風 荊芥 麻黃 梔子 白芍 連翹 川芎 當歸 薄荷 白術(各五分) 桔梗 石膏 黃芩(各一錢) 甘草(二錢) 滑石(三錢
加蔥姜煎,日可兩服,夜可一服。
吳鶴皋曰∶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yin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jīng)之游火。風之為患,肝木王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于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
歌曰∶防風通圣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枯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力偏饒。
驅風至寶丹 治風中經(jīng)絡臟腑,及一切危證。
天麻 人參 熟地 羌活 桔梗 石膏 獨活 黃芩(各一兩) 薄荷 大黃(酒浸) 芒硝黃柏 荊芥 麻黃 梔子 細辛 連翹 黃連 全蝎(各五錢) 川芎(三兩半) 白術(一兩半) 白芍 當歸 防風(各二兩半) 甘草(二兩) 滑石(三兩
上二十六味,共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細嚼,茶酒任下,臨臥服。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用治風顛。
菊花(四十分) 白術 防風(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黃芩(五分) 細辛 干姜 人參 茯苓 當歸川芎 牡蠣 礬石 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diào)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方用參、苓、歸、芎,補其氣血為君;菊花、白術、牡蠣,養(yǎng)其肝、脾、腎為臣,而加防風、桂枝,以行痹著之氣;然風以寒為帥,先以細辛、干姜驅其助虐之寒;火乘風而發(fā),又以黃芩、桔梗,疏其怫郁之熱;礬石所至,除濕解毒,收澀心氣;酒力營運周身為使,庶舊風盡出,新風不受,且必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藥積腹中不下,蓋邪漸侵心,不惡熱而惡寒,其由陰寒可知。若胸中之陽不治,風必不出,故先以藥填塞胸中之空竅,壯其中氣,而邪不內(nèi)入,勢必外消,此即《內(nèi)經(jīng)》所謂∶塞其空竅,是為良工之理。若專治其表里,風邪非不外出,而重門洞開,出而復入,勢將莫御耳。
地黃飲子 治足痱不能行,舌喑不能言,此少陰氣厥不至,名喑痱。
肉桂 附子 肉蓯蓉 茯苓 熟地 麥冬 五味子 遠志 菖蒲 石斛 山萸肉 巴戟肉(各五分) 薄荷葉(二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諸藥皆質重性沉,以鎮(zhèn)逆上之火,然火由風發(fā),則無形而行速,故用輕清之薄荷為引導;又微煎數(shù)沸,不令諸藥盡出重濁之味,俾輕清走于陽分以散風,重濁走于陰分以鎮(zhèn)逆,制方煮法之妙如此。
三因白散 治中風不省人事,痰涎如涌,真起死回生之神方也,氣喘痰多用之甚效。
滑石(四錢研) 半夏(三錢) 生附子(二錢
共研末,生姜四片,白蜜五錢,水一杯半,煎八分,溫服。寒化證,脈微或脈脫,四肢逆冷痰盛者,用此方。或脈數(shù),手足溫,為熱化證,宜風引湯、竹葉石膏湯之類。
白虎湯(見傷寒
竹葉石膏湯(見火癥
黃連阿膠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主之。少陰中風,借用此方。
黃連(四錢) 黃芩(一錢) 芍藥(二錢) 阿膠(三錢) 雞子黃(二只打勻,取三分之一。
上五味,以水二杯,先煮三物取一杯,去滓,納膠烊盡,少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日三服。此為少陰熱化之證,方中用黃連、黃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藥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雞子黃補離中之氣,阿膠補坎中之精,俾氣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煩止而得臥矣,此回天手段。
蘇合香丸
至寶丹(馳名藥,肆中發(fā)兌方,不必載。
順氣散
人參 白術 茯苓 陳皮 青皮 烏藥 白芷(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杯,煎七分溫服。
勻氣散
白術 烏藥 人參 天麻(各一錢) 沉香 青皮 白芷 木瓜 紫蘇 甘草(各五分)
上銼作一帖,姜三片,水煎服。
南星(制) 半夏(泡七次) 枳實 茯苓(各二錢) 橘絡(一錢五分) bhskgw.cn/shouyi/石菖蒲 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
加生姜五片,水一杯半,煎八分,食后服。
竹瀝湯 治熱風心中煩悶、言語謇澀。
竹瀝 荊瀝(各五分) 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溫服三合,以酒調(diào)服良。一方竹瀝、荊瀝、梨汁各二合,陳醬汁半合,相合,微煎一、二沸,濾清,細細灌入口中,治中風不語,昏沉不識人。一方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陳醬汁半合,三味相合,分三服治熱風,舌強不得語,心神煩悶。一方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姜汁升生三味相合溫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劉、朱、李三子發(fā)揮之外后人又增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三味相合,溫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劉、朱、李三子發(fā)揮之外,后人又增惡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癥。(孫男心典)按∶食中者,過飽食填太陰,上下之氣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減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備急丸灌之。
風引湯 治大人中風牽引,小兒驚風螈 ,并治癲、狂、癇。
大黃(二兩) 干姜(三兩) 龍骨(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牡蠣(四兩) 寒水石 赤石脂 白石脂 滑石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竹簏篩,以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約每服一兩半。
風邪內(nèi)并,則火熱內(nèi)生,五臟亢甚,迸歸入心,故以桂、甘、龍、牡,通陽氣,安心腎為君。然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升,火發(fā)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侮其脾土,故脾氣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癱瘓,故用大黃以蕩滌風火濕熱之邪為臣,隨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濃土以除其濕,寒水石以助腎水之陰,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為使。使大人小兒風引驚癇皆主之。何后世以為石藥過多而不用,反用麝、腦以散真氣,花蛇以增惡毒耶。
白礬散 治急中風、口閉涎上、欲垂死者。
白礬(二兩生) 生姜(一兩,連皮搗,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
上二味,合研,濾分三服,旋旋灌之,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退,方可服諸湯散救治。
若氣衰力弱,不宜吐之。
急救稀涎散 治中風涎潮,口噤,氣閉不通。
豬牙皂角(四挺肥實不蛀者,去黑皮,)晉礬(一兩,光明
上為細末和勻,輕者半錢,重者一錢匕,溫水調(diào)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冷汗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緩緩調(diào)治,大服亦恐過傷人(孫兆方。
三化湯 河間云∶中風外有六經(jīng)之形證,先以加減續(xù)命湯,隨證汗之,內(nèi)有便溺之阻隔,復以三化湯下之。
濃樸 枳實 大黃 羌活(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終日服之,以微利為度。
《經(jīng)》云∶“脾胃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庇衷弧谩巴撂^則敦阜。阜,高也;敦,濃也;既濃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非腎經(jīng)虛之候也!焙我悦髦,《經(jīng)》云∶
“三陰三陽,發(fā)病為偏枯痿易。”王注云∶“三陰不足,則發(fā)偏枯;三陽有余,則為痿易;易為痿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逼渲我巳瘻瑸a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若脾虛則肢四亦不用也!督(jīng)》云∶“土不及則卑監(jiān)。卑者,下也;監(jiān)者,陷也,坑也。”“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jīng),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逼渲蝿t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也。
肘后紫方(《外備》) 療中風脊強,身痙如弓。
雞屎(二兩) 大豆(一升) 防風(三兩)
水二升,先煮防風,取三合汁,豆、雞矢二味,熬令黃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后入防風汁和,分再服,相去人行六、七里,覆取微汗,避風。
華佗愈風散 治婦人產(chǎn)后中風、口噤、手足螈 、角弓反張,或產(chǎn)后血暈、不省人事,四肢強直等癥。
荊芥(微炒為末) 每服三錢,豆淋酒調(diào)服,或童子小便服之?卩鋭t抉齒灌下,藥下如神。王貺《指迷方》,加當歸等分,水煎bhskgw.cn/wszg/服(按∶男子中風亦用之。
豆淋酒法 黑豆二升,熬令聲絕,酒二升,納鐺中急攪,以絹濾取清汁送藥,或專用此汁頓服取汗。
續(xù)命煮散(《外備》) 復榮衛(wèi),卻風邪。
桂枝(七分) 白芍 甘草 防風 獨活 人參 生地 當歸 川芎 荊芥穗 細辛 遠志 干姜 半夏(各五分)
上銼作一帖,入姜三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