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轉(zhuǎn)帖趣味中醫(yī)
    

初學教室:轉(zhuǎn)帖趣味中醫(yī)

1.病入膏肓

   相傳,晉國的君主晉景公生病,先請來裝神弄鬼的巫醫(yī)替他治療,病情反而有增無減。于是,他派人到秦國求醫(yī)。秦國派了一位名叫醫(yī)緩的醫(yī)生去給他治病。醫(yī)緩的高明醫(yī)術全國上下無人不知。
   當醫(yī)緩還在去晉國的路上時,晉景公做了個夢,夢見從他的病中跳出兩個小人。其中一個說:“醫(yī)緩是醫(yī)術高明的醫(yī)生,可不比前次那個巫醫(yī),他恐怕要抓住我們,該往哪里躲避呢?”另一個回答說:“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個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們怎么樣?”醫(yī)緩到了晉國,紿晉景公辨癥后為難地說:“這病不可治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況藥物也不能到達那里去發(fā)揮藥效!
   后來,人們常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嚴重,難以醫(yī)救。這句話進一步引申時便用來形容一個人犯錯誤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2.起死回生

   有一次,扁路過虢(音國)國,看見全國上下都在舉行祈禱,一打聽,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從告訴他,虢太子清晨雞鳴時突然死去。
   扁鵲問:“已經(jīng)掩埋了嗎?”
   侍從回答說:“還沒有。他死了還不過半日哩!”
   扁鵲請求進去看看,并說虢太子也許還有生還的希望。
   侍從睜大了眼睛,懷疑地說:“先生,你該不是跟我開玩笑吧!我只聽說上古時候的名醫(yī)俞踰有起死回生的本領。若你能象他那樣倒差不多。要不然,連小孩兒也不會相信的!
   扁鵲見侍從不信任自己,很是著急,須知救人要緊哪。他靈機一動,說:“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話,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還在扇動,他的大腿內(nèi)側(cè)一定還是溫暖的”。
   侍從半信半疑地將話告訴了國王。國王十分詫異,忙把扁鵲迎進宮中,痛哭流涕地說:“久聞你醫(yī)術高明,今日有幸相助。不然,我兒子的命就算完了”。
   扁鵲一面安慰國王,一面讓徒弟子陽磨制石針,針刺太子頭頂?shù)陌贂。一會兒,太子竟(jié)u漸蘇醒過來,扁鵲又讓弟子子用藥物灸病人的兩脅,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來!經(jīng)過中藥的進一步調(diào)理,二十來天就康復如初。
   這事很快傳遍各地,扁鵲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說:“他就是使死人復活的醫(yī)生!”
   扁鵲聽了,謙遜地笑著說:“我哪里能使死人生還呢,太子患的是‘尸厥’證,本來就沒有死,我只不過是使他蘇醒過來罷了!
   以后,人們常用“起死回生”這個詞來形容醫(yī)生的高超技藝。有些病家有時為了感謝醫(yī)生,送上一塊“扁鵲再世”的橫匾,也是頌揚醫(yī)生醫(yī)技高超的意思。
3.對癥下藥

   華佗是東漢名醫(yī)。一次,府吏倪尋和李延兩人都患頭痛發(fā)熱,一同去請華佗診治。
   華佗經(jīng)過仔細地望色、診脈,開出兩個不同的處方,交給病人取藥回家煎服。兩位病人一看處方,給倪尋開的是瀉藥,而給李延開的是解表發(fā)散藥。他們想:我倆患的是同一癥狀,為什么開的藥方卻不同呢,是不是華佗弄錯了?于是,他們向華佗請教。
   華佗解釋道:倪尋的病是由于飲食過多引起的,病在內(nèi)部,應當服瀉藥,將積滯瀉去,病就會好;李延的病是受涼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應當吃解表藥,風寒之邪隨汗而去,頭痛也就好了。
   兩人聽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將藥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
   中醫(yī)強調(diào)辨證治療,病證雖—,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故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后來,人們常用“對癥下藥”這個咸語比喻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法處理問題。


4.諱疾忌醫(yī)

   一次,扁鵲到了齊國。齊國國君田午熱情地招待他。扁鵲見到田午,認真地對他說:“目前,您的肌表部位有疾病,要是不治,會發(fā)展蔓延下去!
   田午是個很自信的人,他聽后不以為然地說:“我沒有病。待扁鵲退下后,他便對旁人說:“醫(yī)生就是喜歡靠治療沒有病的人來炫耀自己的本領。我才不信呢!”
   過了五天,扁鵲去見田午,說:“您的病現(xiàn)在到了血脈,不治恐怕要加重了!”田午說:“我沒有病!”臉上顯露出厭煩和不高興的神色。
   又過了五天。扁鵲再一次向田午提出忠告:“您的病現(xiàn)已深入到腸胃,再不治療就不可收拾了!”這次,田午竟拂袖而去。
   再過了五天,扁鵲碰見田午,轉(zhuǎn)身便走。田午感到納悶,派人追上去詢問其中的緣故。扁鵲回答說:“當初,國君的病僅在肌表,湯藥和灸法可以治;在血脈,針刺可以治;在腸胃,藥酒尚可治,現(xiàn)在病入骨髓,即便是傳說中掌管生死簿的神也沒法治,我更不敢主動請求醫(yī)治了!
   五天后,田午果然感到渾身不舒服,病情很快加重,他想起扁鵲,連忙派人去找,哪知扁鵲已經(jīng)借故離去——中醫(yī)認為:“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沒幾日,田午便死了。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有了疾病,應該積極治療,若諱疾忌醫(yī),到頭來只會害自己。對待工作,學習中的缺點和錯誤也一樣,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糾正。

   5.因勢利導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位名叫孫髕的大將,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用兵如神。當時,魏國進攻韓國,韓向齊國求援。齊國便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領兵攻魏。在戰(zhàn)斗中,孫臏利用敵人驕傲狂妄、輕視齊軍的心理,向田忌獻策,他說:“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建議用逐日減灶的計策,偽裝潰敗逃跑,誘敵深入。田忌采納了他的計謀。驕傲的魏軍果然中計,大搖大擺地尾隨齊軍進入一個叫馬陵的險惡地帶。這時,早已埋伏好的齊兵萬弩齊發(fā),一舉殲滅魏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馬陵之戰(zhàn)”。
   孫臏利用敵人的驕傲心理,誘敵上當,所以取得戰(zhàn)役的勝利。中醫(yī)也很強調(diào)因勢利導,要求醫(yī)生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早在二千多午前的中醫(yī)古籍《內(nèi)經(jīng)》里就有“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療法則。這里的“輕”、“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勢”,根據(jù)各種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便是“因勢利導”的體現(xiàn)。病在上部較輕淺的,宜輕揚宣散,清代醫(yī)家吳鞠通常選用質(zhì)地較輕、氣味較薄的藥,即“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治法。古人還根據(jù)“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則,創(chuàng)立吐法,主張服鹽湯或用鵝毛刺激喉管引起嘔吐,使病邪從上而出。再如,夏秋時令,誤食腐敗不潔之物,腹瀉腹痛,醫(yī)生亦常因勢利導,讓病人繼續(xù)瀉下穢臭之物,腹痛、腹瀉亦漸好轉(zhuǎn),若此時止瀉,逆其病勢,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孫臏講的雖然是兵法,但與中醫(yī)治病原理相通。難怪清代名醫(yī)徐靈胎說:“用藥如用兵”。他甚至還說:“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認為中醫(yī)的治療思想貫穿在《孫子兵法》中。這話頗有幾分道理。



  6.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據(jù)不同地域的具體情況,制訂與之相應的措施。這個成語出自《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春秋末年,伍子胥逃到吳國,吳王很器重他。一次,吳王征詢伍子胥有什么辦法能使吳國強盛起來,伍子胥說:“要想使國家富強,應當由近及遠,按計劃分步驟做。首先要修好城市的防御工事,把城墻筑得既高又堅實;其次應加強戰(zhàn)備,充實武庫,同時還要發(fā)展農(nóng)業(yè)。充實糧倉,以備戰(zhàn)時之需”。吳王聽了高興地說:“你說得很對!修筑城防,充實武庫,發(fā)展農(nóng)業(yè),都應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條件是辦不好的!
   這種“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使吳國很快強盛起來。無獨有偶,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也提出一項因地制宜、治理國家的政策,即“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他認為:土地膏腴,出產(chǎn)豐富,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怠惰,貪生怕死,這些地區(qū)的國家常是“單人統(tǒng)治的政體”;土地貧瘠和崎嶇難行的多山國家,人民勤奮耐勞,生活儉樸,勇敢善戰(zhàn),他們不易被征服,常是“數(shù)人統(tǒng)治的政體”。他建議立法者考慮不同的地型環(huán)境、氣候因素來制定恰當?shù)姆伞?br >   中醫(yī)強調(diào)因地制宜治療疾病。因為不同的地區(qū)所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在西北高原地區(qū),氣候寒冷,干燥少雨,當?shù)厝藗円郎搅甓樱L幵诤L凜冽之中,多吃牛羊乳汁和動物骨肉,故體格健壯,不易感受外邪,其病多內(nèi)傷;而東南地區(qū)。草原沼澤較多。地勢低洼。溫熱多雨,人們的皮膚色黑,腠理疏松,多易致瘍,或易致外感。因此,治療時就應該根據(jù)地域不同,區(qū)別用藥。如同為外感風寒,則西北嚴寒地區(qū),用辛溫發(fā)散藥較重;而東南地區(qū),用辛溫發(fā)散藥較輕,這就是因地制宜原則在中醫(yī)學上的具體應用。
《內(nèi)經(jīng)》專設《異法方宜論》一篇,討論不同地域的人們易患的病種,以及病變和治法特點等?梢姡糯嗅t(yī)學家十分重視因地制宜治療疾病。
7.防微杜漸

   《后漢書·丁鴻列傳》記載了一則故事:東漢和帝即位時僅十四歲,由于他年幼無能,便由竇太后執(zhí)政,部份大權實際上落入竇太后的兄弟竇憲等人手中。他們?yōu)樗麨,密謀纂權。司徒丁鴻見到這種情況,便上書和帝,建議趁竇氏兄弟權勢尚不大時,早加制止,以防后患。他在奏章里說:“‘杜漸防萌’則兇妖可滅。任何事情,在開始萌芽時容易制止,等到其發(fā)展壯大后再去消除,則十分困難。”和帝采納了他的意見,并任命他為太尉兼衛(wèi)尉,進駐南北二宮,同時罷掉竇憲的官。竇憲兄弟情知罪責難逃,便都自殺了,從而避免了一場可能發(fā)生的宮廷政變。
   在醫(yī)學上,防微杜漸體現(xiàn)了預防為主的原則。中醫(yī)十分重視早期診治疾病!秲(nèi)經(jīng)》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任何疾病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發(fā)展過程,高明的醫(yī)生應該趁疾病輕淺的時候治療,若疾病已到深重,會變得比較棘手。《內(nèi)經(jīng)》還生動地比喻說:“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因此,中醫(yī)把一個醫(yī)生是否能對疾病作出早期診斷和治療當作判斷這個醫(yī)生醫(yī)技是否高明的標準,提出“上工治末病”。上工,即高明的醫(yī)生。
   這個成語故事啟示我們:隱患要及時清除,以免釀生更大禍端;疾病應及早治療,以免給機體帶來更大的危害。


   8.杯弓蛇影

   《晉書·樂廣傳》記載,一天,樂廣宴請賓客,大廳中觥籌交錯,異常熱鬧.大家猜拳行令,飲酒作樂。一位客人正舉杯痛飲,無意中瞥見杯中似有一游動的小蛇,但礙于眾多客人的情面,他硬著頭皮把酒喝下。從此以后,他憂心忡忡,老是覺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動,整天疑慮重重,惡心欲吐,最后竟臥床不起。
   樂廣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終于記起他家墻上掛有一張彎弓,他猜測這位朋友所說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請到家中,邀朋友舉杯,那人剛舉起杯子,墻上彎弓的映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條游動的小蛇,他驚得目瞪口呆,樂廣這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他,病人疑竇頓開,壓在心上的石頭被搬掉,病也隨之而愈。
   樂廣稱得上是一位“良醫(yī)”,他懂得怎樣去除病人的心病,比一般濫施藥物的庸醫(yī)高明一籌。中醫(yī)管這種方法叫“祝由”。王冰將祝由解釋為“祝說病由”,意為向病人解釋病因,讓病人打消顧慮,不必用藥而病自愈。
   若病人對認定時病因篤信不疑,百般勸說無效,這時不妨先依從病人,再設法打消病人的顧慮。金元時期的著名醫(yī)家張子和有類似治驗。一位病人訴說她在吃飯時誤吞下一條蟲子,別人怎么解釋也無效。她總覺蟲子在腹中作亂,整天不得安寧。病家求張子和診治。張子開出一帖催吐藥方,聲稱病人服藥后蟲子必從口中吐出,暗中他告訴病人的貼身丫環(huán),趁病人嘔吐之機放入一根紅絲線到嘔吐物中,哄她蟲已吐出。丫環(huán)依計而行,病人見吐出的東西里果然有一條蟲子,從此再不疑心,心胸也舒暢多了
   ***醫(yī)林笑話***

   笑是喜的表現(xiàn)。《增韻》說:“笑,喜而解顏啟齒也! 喜屬中醫(yī)七情之一。喜能使氣和志達,營衛(wèi)通利,故喜和笑對人來說絕對不可少。過喜則病,如范進中舉,大喜不止,虧得屠夫一記耳光解救,這在中醫(yī)學上叫做“恐能勝喜”。喜又能治病。過分悲憂,成天怏怏不樂者,常以歡喜之事悅之,則病情減半,這叫做“喜能勝悲”。我們這里舉幾例醫(yī)林笑話讓大家開顏喜笑,并在有益的笑聲中贊揚醫(yī)德、嘲弄庸醫(yī),針砭時弊,增長中醫(yī)藥知識。


   1.瀉  藥

   很久以前的一個炎熱夏天,一位布衣郎中在一顆大樹下休息,當他酣睡之際,從樹上爬下一條蟒蛇,把他連同藥箱一口吞進肚里。醫(yī)生在蛇肚里叫苦不迭,他想:“這下可糟了,想個什么辦法出去呢?嗯,有了!”他急忙將藥箱打開,取出一包包大黃粉,巴豆米撒開來。于是,立刻聽到大蛇的肚子發(fā)出“咕嚕!钡穆曧,接著,蟒蛇猛烈地瀉肚子,這位郎中只覺得天旋地轉(zhuǎn),隨著“嘩啦”一聲響,醫(yī)生被瀉了出來。
   醫(yī)生慶幸自己的急中生智。正想繼續(xù)趕路,忽然記起藥箱還忘在蟒蛇肚里,便向蟒蛇求情道:“對不起,剛才出來得太急,我把藥箱忘在你肚里了,求你再吞我一遍!”
   蟒蛇掃興地說:“嗯,醫(yī)生,你的瀉藥我已經(jīng)受夠了!”


   2.敗治病

   古時候,有一人拜師學醫(yī),他見老師常用花椒、茴香等藥治病,心想:這有什么為難的,誰家中沒有這些調(diào)味藥。哪值得學這么久!于是,他辭謝老師,回家后自開診所,開始坐堂行醫(yī)。
   一天,一婦人領著兒子前來請他看病。那孩子用雙手捂住肚子右側(cè),不住地呻吟。這醫(yī)生拿了本醫(yī)書,翻了半天,比劃著說:“你的兒子患的是“腸癰”,好在我這里備有陳年的食醬,回家服下即可痊愈!蹦闹,第二天那孩子便一命嗚呼。孩子的家人追問其故,這醫(yī)生說:“書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寫著治腸癰用敗醬嗎?”
   原來,他把治腸癰的敗醬草當成了陳年腐敗的食醬。


   3.不可余藥

   從前,有一庸醫(yī),不學無術,卻偏偏聲稱熟讀《內(nèi)經(jīng)》、《傷寒》。
   一天,一位病人就診,訴說幾天前淋雨感冒,現(xiàn)感腹部脹滿,煩燥不安等。這醫(yī)生翻開《傷寒論》,念道:“傷寒有熱,少腹?jié)M,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不可用其他的藥),宜抵當丸。”于是,他照著書本開好處方,對病人囑咐道:“回家后將藥煎好,連藥渣一起服下,這樣才能有效。這是書上說的!
   病人愕然。


   4,覆杯則臥

   有人患失眠癥,去求教某醫(yī)。這醫(yī)生只開了半夏,秫米兩味藥。見病人半信半疑,這醫(yī)生沉著地說,“至關重要的還在后頭哩。服藥之后,一定要將藥杯翻過來放在茶幾上,這樣便能安睡。”
   旁人請教其中的奧秘,這醫(yī)生解釋道:“《靈樞·邪客篇》說:“目不瞑者,飲以半夏湯一劑(由半夏、秫米組成)。其病新發(fā)者,覆杯則臥’,這不是明擺著的嗎!
   旁人笑道:“《靈樞》‘覆杯則臥’這個詞可是用來形容藥效神速的!”
   5.錫餳不辨

   戴元禮是明朝的名醫(yī)。有一次,他因事進京,聽說京城里有一位遠近聞名的醫(yī)生,醫(yī)術高明,治病往往很快見效,于是,他決定去拜訪這醫(yī)生。到了那里一看,果然門庭若市,應接不暇。這時,剛好一位病人取藥從戴元禮旁邊經(jīng)過,忽見那名醫(yī)追了出來,對病人說:“煎藥時可別忘了放入一塊錫”
   戴元禮想:我行醫(yī)這么多年,只聽說金銀玉石銅鐵可入藥,唯獨沒聽說過錫能入藥。這難道就是他的過人之處?于是,他施禮向那人討教。
    那名醫(yī)認不得戴元禮,不屑地說:“難道你沒見仲景小建中湯與的‘餳’字嗎?”
   戴元禮一聽,樂了。張仲景小建中湯可從沒說過用錫啊,倒是原文里有一“餳”字。餳者,飴也。餳原來就是我們愛吃的飴糖!


   6.郎中止風

   從前,有和尚、道士、郎中三人隨大伙坐船渡河。船到江心,忽然刮起大風,渡船在風浪中顛簸不止,眾人大驚,亂作一團,小船有翻沉的危險。船夫央求和尚、道土用法術止住惡風,穩(wěn)住眾人情緒。
   和尚欣然同意,他捻動fo珠,口中喃喃有聲:“有請現(xiàn)音大士快把風浪制伏!
道士接著把手往南方一指,念道:“風伯雨師,各就各位,急急如律令!
   他剛住口,只見郎中捻著銀須,不慌不忙地開口道:“防風——僵蠶——天麻——烏梢蛇……—齊上陣!
   眾人疑惑不解,郎中笑道:“它們都是止風的藥啊!贝蠡铩牐瑹o不捧腹大笑,緊張心情頓時松弛了不少。


   7.起死回生

   魯國有個名叫公孫綽的人,曾向別人吹牛說:“我能起死回生。”
   人們問他用什么辦法,他回答說:“我平時能治療半身不遂的病,現(xiàn)在只須再加—倍用藥,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嗎?”眾人大笑。
   中醫(yī)治病講究辨證,豈有病添一分,藥加一份之理,何況是死人呢。


   8.退  熱

   —戶姓楊的人家有個寶貝兒子患上熱病,全身發(fā)燙,忙請張姓醫(yī)生診治。醫(yī)生開藥后離去。哪知病孩服下醫(yī)生開的藥,頃刻間便命歸黃泉。這戶人家悲憤不已,找這醫(yī)生評理,指責他殺人不用刀。醫(yī)生聽了不服氣,爭辨道:“剛才病兒全身發(fā)熱,現(xiàn)已全身發(fā)涼,說明熱勢已退,怎好來責備我呢!”

   9.囫圇吞棗

   有個醫(yī)生常從中醫(yī)角度向人介紹水果的吃法。一次,他向別人講生梨、生棗的吃法,說:“吃生梨對人的牙有好處,但對脾胃有害處;吃生棗則恰好相反——對脾胃有好處,而對牙有害處。”
   旁邊一人聽過醫(yī)生的介紹,自作聰明地接著說:“我有個好辦法!吃生梨時只用牙齒咀嚼,不吞咽下去,這不就能對牙齒有好處,而避免損傷脾胃嗎!”
  “那么,大棗怎么吃呢?”醫(yī)生問道。
   他訥訥地說:“這不是很簡單么。吃棗時不用咬,整個地吞下去就行了唄。這樣既可健脾,又不至于損壞牙齒。”


   10.丁香木香

   有個叫李生的人,經(jīng)常在集市上賣“養(yǎng)脾丸”。他的招貼上寫著:“我家雇用兩名婢女專門配制這種藥。藥方若不是丁香(降氣,溫脾腎,治呃逆嘔吐,心腹冷)、木香配制而成,我愿受到天誅地滅!北娙艘娝麑懙谜媲校I藥的人很多。
   一天,李生醉后溺死河中。好事者問他妻子道:“你丈夫制藥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上天理應保佑他,為何遭此不幸呢?”
   他的妻子回答說:“丁香、木香是我家兩個婢女的名字。我丈夫制藥是從來不用這兩味藥的”。


   11. 鰻魚與烏梢蛇

   二位醫(yī)生一同趕路,碰上一個提著鰻魚和團魚叫賣的人。
   —個醫(yī)生指著鰻魚說:“將這條烏梢蛇賣給我吧!绷硪粋醫(yī)生笑道:“你連鰻魚都認不出,倒不如買下這只穿山甲吧。”
   賣魚人聞聲真是哭笑不得。


   12.不按書上生病

   有個醫(yī)生醫(yī)術不高,找他看病的人往往久治無效。他老婆感到奇怪,便問道:“你給人家看病怎么老是治不好呢,莫非是你醫(yī)術不精,沒有認準?”
   聽了這話,醫(yī)生忿忿地說:“這哪關我的事呢!我的醫(yī)術倒是高明的,可就是病人太差勁,所以治療不能見效。”
  “病人怎么個差勁法?”妻子追問道。
  “我照書上寫的方法進行治療,可病人們卻不按書上寫的那樣去生病!
13.偏  方

   有個人不學無術,常用“偏方”騙人。一天,一位老太太瀉肚子,找他討“偏方”。處方上寫:蘺笆上的條子一把,水煎服立效。
   老太太回家后,便從破籬笆上拆下一把荊條煎湯服下。哪知服后瀉的更厲害了。老太太忙去找那人。
   這人說:“早晨我見一大車糞從我菜地籬笆前經(jīng)過,我的荊笆都能擋住,難道連你一泡糞也擋不住?這下我可沒辦法了,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14. 長生藥

   一位醫(yī)生患大病快要死了。他躺在床上,喊道:“要是有好醫(yī)生能治好我的病,我情愿把藥箱里的長生不死丹送一半給他,讓他吃了活上幾百歲。”


   15. 不死之藥

   從前,有人將不死之藥獻給荊王。荊王十分歡喜。哪知這藥卻被一名嘴饞的衛(wèi)士偷吃了。荊王十分生氣,叫劊子手將衛(wèi)士殺掉。衛(wèi)士辯解道:“我就是聽說這是不死藥才冒險吃下的,今天你若殺了我,這藥豈不成了殺人藥?”荊王無奈,只好把他放了。


   16.漢武帝看相

   一日,漢武帝退朝后與群臣議論壽相,說:“人是否長壽,只要看看他鼻和嘴之間的‘人中’長短就行!酥小L若一寸,壽必百歲!
   群臣中一人“嗤”地笑出了聲。漢武帝要加罪于他。這人說:“請皇上鑒諒,我不是笑您,而是笑彭祖。傳說他活了八百歲,若按人中長一寸壽必百歲去推算,彭祖的‘人中’該有八寸長,他那張臉……不是怪可笑的嗎?”
   漢武帝想了想,不禁也笑了。


   17.賣藥人

   一個跛子在集市上高聲叫賣:“來買藥呀!快來買藥呀!我這里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一位婦女上前試探著問:“你的藥能治什么病呢?”
   “什么病都能治!滨俗涌谀臑R地說。
   “風濕痛能治嗎?”  “能治!
   婦女又問:“跛足病能治嗎?”
   跛子接口答道:“能治……啊!不能治!
   圍觀的人都笑了起來。


   18.一行不如一行

   從前,一個游手好閑的人死了,鄉(xiāng)親們湊錢替他立了個墓碑,上寫:賈表兄,人也。少習武,及冠,進京赴武舉。射,中鼓手,逐出。改行醫(yī),無過問也。偶有疾,制一方服之,斃。
   碑文大意說:墓主人叫賈表兄,從小好習武,二十歲時進京參加武舉人的考試?忌浼椖繒r,他射出的箭沒有中靶心,反把考場上擂鼓助威的士兵射倒了一個,他被趕出考場,以后改學醫(yī)。但沒人敢請他看病。一天,他病了,開出一藥方,竟把自己醫(yī)死了。


   19.同樣年紀

   一位老人告訴醫(yī)生:“我的腿痛!
  “這是上了年紀的緣故!贬t(yī)生解釋說。
  “可是,”老人打斷醫(yī)生的話說:“我的另一條腿也是同樣的年紀,它就沒痛。”


   20.望  診

   一天,有位女青年來診所看病,看她那副神情,老中醫(yī)皺了皺眉。老人向她端詳了一會,問,“你是個售貨員,對吧?”
   女青年很驚訝:“你怎么知道的?”
   老醫(yī)生淡然一笑,說:“這很簡單,我會望診,有不少售貨員上班總是皺著眉頭,日子一久,兩眉間自然就比別人窄一些;又因為你們老愛對顧客發(fā)火,脾氣暴躁,肝火太
盛,所以你們的面色多呈青色!
   女青年慚愧地低下了頭。
***醫(yī)家相輕與相親

  一提到歷史上醫(yī)家之間的關系,許多人會聯(lián)想起“掃葉莊”與“踏雪齋”的故事,說是葉天士與薛生白;ドe齬,各在自己書齋的取名上做文章,影射攻擊對方,似乎不掃、不踏,不足以解恨。上百年來人們把它作為笑談傳聞。
   葉、薛二位均是溫病學醫(yī)家,從二位醫(yī)家的為人及治病態(tài)度看,這個傳聞頗值得懷疑。
   葉天土以虛心好學著稱,即便是他成名以后也是這樣。關于他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故事很多。為了學到知識,他曾改名換姓,拜一位姓劉的名醫(yī)為師;他也曾煞費苦心,喬裝打扮成窮人模樣拜老僧學藝,學成后方才披露姓名。
   他的字號也表現(xiàn)了他的醫(yī)學志向。他號“香巖”,這中間還有一段趣事。在葉天士同時代,蘇州有位樂工,技藝超群。為謀生,他進京賣藝,掙到不少錢;靥K州后,見許多貧困人家無衣無食,他慷慨解囊,在一個叫“虎丘山”的地方建造了一所“普濟院”,專門接濟貧苦百姓,他的名聲很快傳遍鄉(xiāng)里?滴跷迨迥辏迨プ嫘䶮盥牭酱耸,親筆寫下“香巖普濟”的匾額,頒發(fā)到普濟院。葉天土以“香巖”二字為號,表明他志在學習這位藝人樂于助人的精神。
   盡管葉天士名氣很大,但他從不矜夸,十分謙遜。在治病中,常請別的內(nèi)行醫(yī)生幫忙,碰上自己治不好的病,也不逞強,樂于傾聽同道的意見。對于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治愈他母親疾病的一位章姓醫(yī)生,他逢人便夸:章醫(yī)生的醫(yī)術比我高明,可以請他看病。不解的是:這位虛懷若谷、謙遜向賢的葉天士,難道就單單跟薛生白過意不去,而不怕別人笑話他?這不是和他歷來的治病態(tài)度格格不入嗎?
   比葉天士小十三歲的薛生白,平素對葉天士的高明醫(yī)術也推崇備至。據(jù)《蘇州府志·薛雪傳]“記載:薛生白“每見葉處方而善,未嘗不擊節(jié)也!奔热谎κ蟽(nèi)心如此佩服葉天士,怎么可能反目為敵,甚至相互辱駕呢?況且,這與薛生白的個性亦不相符。薛生白著有《一瓢詩話》,很強凋“人品”。認為“具得胸襟,人品必高。人品既高,其一謦一欬(指談笑),一揮一灑,必有過人之處,”把人品的修養(yǎng)與事業(yè)上的成就直接聯(lián)系起來?梢姟K茏⒅仄沸行摒B(yǎng)。所以,那些傳聞無論從哪一角度分析,都難以令人置信。然而,正是這些傳聞,把兩位醫(yī)家的高尚形象一筆抹殺,給中醫(yī)界造成不良影響。
   不錯,歷史上的確有過“掃葉莊”,但其本意并不是針對葉天土的。沈德潛《歸愚文鈔》卷九有《掃葉莊記》一文,介紹了薛生白“掃葉莊”的來歷。大意是說:“掃葉莊”是薛生白著書立說的地方。因為那里樹木蔥郁,落葉封徑,薛生白常呼書童縛帚掃除地上落葉,故取名為“掃葉莊”,此其一義;又因為薛生白注釋《易》,能補俞氏《易》所末及,屢定屢更,挑除疵漏,就象掃除落葉一樣。此其二義,絲毫也沒有針對葉天土的意思。將樹葉與葉天士的姓聯(lián)系在一起,完全是牽強附會。
   記述“掃葉莊”、“踏雪齋”這段傳聞的書,以王友亮的《雙佩齋文集》為代表。然而,有人已從醫(yī)史和文學等角度加以論證,認為該文不是王友亮本人所作,而是后人在整理刊行時根據(jù)傳聞添加上去的。至此,葉、薛的這段“冤假錯案”可以平反昭雪了。
   歷史上,醫(yī)家精誠團結(jié)、肝膽相照的事例很多。金元時代的著名醫(yī)家朱丹溪與葛可久的交往便是一例。一次,浙中有位女子患“癆瘵”(即今之肺結(jié)核),骨瘦如柴,奄奄一息,許多醫(yī)家束手無策。病家抱一線希望請朱丹溪診治。經(jīng)過丹溪的認真治療,病情有明顯好轉(zhuǎn),但臉頰上的紅暈卻始終不退。朱丹溪對病家說:“我只能治到這個地步,F(xiàn)在要請吳縣名醫(yī)葛可久施用針灸治療,方能徹底痊愈。不過,這個人很難請”。他略一思忖,說;“這樣吧,我寫一封信給你帶去,他必定會來的!辈〖液芨吲d,雇了一只小船去請葛可久。葛可久—見朱丹溪的信,即“不謝客行,亦不返舍”,登舟而來。朱丹溪詳細介紹了那女子的病情,請葛可久診視。葛可久認為病在胸肺,余邪未凈,應針刺兩乳。于是,他取出針具,隔著薄衣,針刺她的兩乳,病人臉上的紅暈隨之消失。朱丹溪在旁邊仔細觀察,認真琢磨,亦學到了針灸知識。在醫(yī)技上,朱丹溪當著病人的面承認自己的短處,這需要多么寬闊的胸懷!葛可久有求必應,亦體現(xiàn)了與丹溪的真摯情誼。這則故事可算是中醫(yī)“會診”的珍聞。
   當然,由于學派不同,學術見解不一,醫(yī)家之間產(chǎn)生學術爭鳴是常有的事,它能促進醫(yī)學發(fā)展,值得提倡,如金元四大家的學術爭鳴即是如此。另外,受封建陋習的影響,個別醫(yī)生也的確存在—些門戶之見,它阻礙中醫(yī)發(fā)展,不利于中醫(yī)學術交流,應堅決擯棄。
***名醫(yī)治病趣聞***  

   名醫(yī)治病趣聞,既不同于單純以獵奇為目的的傳說,也不同于純粹的醫(yī)家學術經(jīng)驗介紹,而是一種將故事與醫(yī)案結(jié)合在一起的“故事性醫(yī)案”。每個醫(yī)案都以史實為依據(jù),既有包括事件始末在內(nèi)的故事情節(jié),還有治療的方法等,寓醫(yī)理于故事之中,讀者不妨一讀。

*張仲景蜂蜜便秘*

   張仲景年少時隨同鄉(xiāng)張伯祖學醫(yī),由于他聰穎博達,旁學雜收,長進很快。
   一天,送來一位唇焦口燥、高熱不退,精神萎蘼的病人。老師張伯祖診斷后認為屬于“熱邪傷津,體虛便秘”所致,需用瀉藥幫助病人解出干結(jié)的大便,但病人體質(zhì)極虛,用強烈的瀉藥病人身體受不了。張伯祖沉思半響,一時競沒了主張。
   張仲景站在一旁,見老師束手無策,便開動腦筋思考。忽然,他眉宇間閃現(xiàn)出一種剛毅自信的神情,他疾步上前對老師說:“學生有一法子!”他詳細地談了自己的想法,張伯祖聽著聽著,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張仲景取來一勺黃橙橙的蜂蜜,放進一只銅碗,就著微火煎熬,并不斷地用竹筷攪動,漸漸地把蜂蜜熬成粘稠的團塊。待其稍冷,張仲景便把它捏成—頭稍尖的細條形狀,然后將尖頭朝前輕輕地塞進病人的肛門。一會兒,病人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糞便,病情頓時好了一大半。由于熱邪隨糞便排凈,病人不幾天便康復了。張伯祖對這種治法大加贊賞,逢人便夸。這實際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藥物灌腸法。
   以后,張仲景在總結(jié)自己治療經(jīng)驗,著述《傷寒雜病倫》時,將這個治法收入書中,取名叫“蜜煎導方”,用來治療傷寒病津液虧耗過甚,大便結(jié)硬難解的病證,備受后世推崇。

*孫思邈蔥管治尿閉*

   孫思邈是我國古代著名醫(yī)學家,他非常提倡醫(yī)德,強調(diào)醫(yī)生要時刻為病人著想。
   一次,一位得了尿閉癥的病人找到他,痛苦異常地說:“救救我吧,醫(yī)生。我的肚子脹得實在難受,尿脬都快要脹破了!
   孫思邈仔細打量這病人,只見他的腹部象一面鼓一樣高高隆起。病人雙手捂著肚子,呻吟不止。
   孫思邈見狀心里非常難過,他想:尿流不出來,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靈。尿脬盛不下那么多尿,吃藥恐怕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從尿道插進一根管子,尿也許就能排出來。
   孫思邈決定試一試。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兒去找這種又細又軟、能插進尿道的管子呢?正為難時,他忽瞥見鄰居家的孩子拿著一根蔥管吹著玩。孫思邈眼睛一亮,自言自語道:“有了!蔥管細軟而中空,我不妨用它來試試!
   于是,他找來一根細蔥管,切下尖頭,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并象那小孩一樣,鼓足兩腮,用勁一吹,果然,病人的尿液從蔥管里緩緩流了出來。待尿液放得差不多后,他將蔥管拔了出來。病人這時也好受多了,直起身來,連連向?qū)O思邈道謝。
   在醫(yī)學史上,孫思邈是世界上第一個發(fā)明導尿術的人。
***錢乙黃土治腎病***

   錢乙是宋代著名的兒科醫(yī)生,他著有《小兒藥證直訣》,人們尊稱他為“兒科之圣”。
   錢乙做過一段時間的翰林醫(yī)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請了不少名醫(yī)診治,毫無起色,病情越來越重,最后開始抽筋;实垡姞钍种。
   這時,有人向皇帝推薦錢乙。于是,錢乙被召進宮內(nèi);实垡娝聿氖菪,貌不出眾,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來,只好讓他為兒子診病。錢乙從容不迫地診視一番,要過紙筆,寫了一貼“黃土湯”的藥方。
   心存疑慮的宋神宗接過處方一看,見上面有一味藥竟是黃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難道黃土也能入藥嗎?”
   錢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說:“據(jù)我判斷,太子的病在腎,腎屬北方之水,按中醫(yī)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癥當用黃土!
   宋種宗見他說得頭頭是道,心中的疑慮已去幾分。正好這時太子又開始抽筋,皇后在一旁催促道:“錢乙在京城里頗有名氣,他的診斷很準確,皇上勿慮。”于是,皇帝命人從灶中取出一塊焙燒過很久的黃土,用布包上放入藥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帖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兩劑,病竟痊愈如初。
   這時,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錢乙的技術,把他從翰林醫(yī)官提升為有很高榮譽的太醫(yī)丞。


***張子和巧法治驚證***

   張子和是金元時期的著名醫(yī)家,他善用攻法治病,人們常稱他為“攻下派”。然而,他還是心理療法的一代大師。
   有個叫衛(wèi)德新的人,其妻在一次旅途宿店時,當晚碰上一群強盜搶劫,嚇得她從床上跌到地上。此后,凡聽到些許聲響,她便會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諸醫(yī)用藥治療,病逾一年而不見好轉(zhuǎn)。
   張子和經(jīng)過細心觀察、分析,認為屬膽氣傷敗,應采取心理療法。他讓兩名侍女抓住病婦的兩只手,將她按坐在高椅上,然后在她的面前放一張小茶幾,張子和指著茶幾說道:“請娘子看這里!”話音未落,“砰”地一聲,他用棍使勁打在茶幾上。病婦見狀大驚,張子和說:“我用棍子打茶幾,你怕什么呢?”待地心神稍定,張于和又敲打小茶幾,這回她果然不那么驚怕。張子和重復以上動作,并用手杖敲門,暗中讓人劃病婦背后的窗戶紙。病婦漸漸驚定,笑問道:“你這算什么治法呀!”張子和回答說:“《內(nèi)經(jīng)》說:“驚者平之”。平,即平常的意思,見慣自然不驚。對受驚者,治療時要設法讓他對受驚的誘因感到習慣,覺得跟平常一樣!边@一番解釋,說得病人點頭稱是,當晚,張子和又派人敲打病人的門窗,通宵達旦地折騰她。
   從這以后,病人即使聽見雷響也不再懼怕了。
***李東垣苦思出奇方***

   在金元四大家中,與張子和攻邪學說針鋒相對的是李東垣,他主張使用溫補脾胃之法治療各種疾病,后人稱他為“補土派”。
   東垣的可貴之處,在于他能聯(lián)系實際研讀經(jīng)典著作,常能提出一些與他醫(yī)不同的治法,挽救行將垂絕的病人。
   一次,汴京酒官王善浦患小便不利,癥見眼珠突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欲裂,飲食幾廢,生命危在旦夕。請來的醫(yī)生,都給他服甘淡滲泄的利尿藥物,均無效益。
   眼看病情越來越重,病家慕名請李東垣診治,李東垣仔細檢查后說:這個病太復雜,按一般常法不能奏效,須得精思熟慮,讓我回家想想吧。病家見他說得在理,也就同意了。
  東垣回家后,聯(lián)系病人的癥狀,默誦《內(nèi)經(jīng)》,苦苦冥思,未得其解。夜已很深,他干脆和衣而臥。半夜,他忽然掀被躍起,連聲說道:有辦法了!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睎|垣想:病人小便出不來,是氣化不利的緣故。前面的醫(yī)生用淡滲的陽藥本能促氣化,為什么不奏效呢?王冰在注釋《內(nèi)經(jīng)》時說:“無陽者,陰無以生;無陰者,陽無以化!睔饣^程靠陰精和陽氣共同作用完成,甘淡滲泄藥雖能化陽,但病人病久傷陰,有陽無陰,所以氣化仍不能正常進行。
   第二天一早,他滿懷信心地來到病人家,開山“群陰之劑”。病人服后,疾病果然慢慢康復了。


***張景岳急智解危難***

   張景岳是明代著名醫(yī)學家,人們都知道他善用溫補,卻很少知道他還有一段急智解危的故事。
   一戶姓王的人家有個兒子,剛滿一歲。一日,母親隨手拿一枚釘鞋的圓鐵釘給兒子玩。小孩不知,誤塞入口中,吞到喉間出不來。其母見狀大驚,忙倒提小孩兩足,欲倒出鐵釘,哪知小孩反而鼻孔噴血,情況十分危急。孩子的父母連呼救命。
   恰好張景岳路過這里,他見狀急命其母將小兒抱正,小兒“哇”地一聲哭開了.景岳斷定鐵釘已入腸胃,小兒父母早嚇得六神無主,迭聲哀求張景岳想想辦法。
   張景岳陷入沉思中,他記起《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有“鐵畏樸硝”一句話,想出一個治療方案。他取來活磁石一錢,樸硝二錢,研為細末,然后用熟豬油、蜂蜜調(diào)好,讓小兒服下。不久,小兒解下一物,大如芋子,潤滑無棱,藥物護其表面,撥開一看,里面正包裹著誤吞下的那枚鐵釘。小兒父母感激不已,請教其中的奧秘。
   張景岳解釋說:使用的芒硝、磁石、豬油、蜜糖四藥,互有聯(lián)系,缺一不可。芒硝若沒有吸鐵的磁石就不能跗在鐵釘上;磁石若沒有瀉下的芒硝就不能逐出鐵釘。豬油與蜂蜜主要在潤滑腸道,使鐵釘易于排出——蜂蜜還是小兒喜歡吃的調(diào)味劑。以上四藥同功合力,裹護鐵釘從腸道中排出來。
   小兒父母聽完這番話,若有所悟地說:“有道理!難怪中醫(yī)用藥講究配伍,原來各味藥在方劑中各自起著重要作用哩!”
***孫一奎便方治難證***

   孫一奎是明代著名醫(yī)家,號“生生子”。他一生治愈不少疑難重證,深受群眾的愛戴。
   明末年間,在孫一奎行醫(yī)的一帶有戶貧苦農(nóng)民,其妻產(chǎn)后失養(yǎng),患上“子宮下垂”病癥。她坐不成,睡不適,痛苦異常。鄰居們非常同情她。一天,大家為她請來一個所謂的女科醫(yī)生。這醫(yī)生簡單地看了看,開口說:“你這病治起來并不難,不過,要吃一百帖‘補中益氣湯’,每帖需人參三錢,服滿二斤,病才會痊愈。”農(nóng)民—聽,面露難色,說:“我家日無隔宿之糧,夜無御寒之被,哪有錢吃人參!只好聽天由命了!辈D也淌下辛酸的眼淚。
   名醫(yī)孫一奎湊巧從這里路過,他十分同情這位婦女,徑直到了病人家——那時請一位醫(yī)生的出診費高得嚇人。孫一奎仔細地檢查病人后,轉(zhuǎn)身批評那位女科醫(yī)生:“你怎么可以強人所難呢。病人明明窮得連鍋都揭不開,哪有錢吃二斤人參?醫(yī)生應該首先替病人著想。再說,這位婦女的病并不是氣虛引起,你為何開出百帖人參處方,難道你認為處方昂貴就能顯示出醫(yī)生的本事么!”他越說越氣憤,那人灰溜溜地走了。孫一奎對農(nóng)民說:“我有一個單方,用不了多少錢,三、五天后就能見效,不妨試試!
   病家久仰孫一奎的大名,現(xiàn)在見他主動上門治病,分文不取,乃破涕為笑,忙請孫一奎開處方。孫一奎讓農(nóng)民從地里割來二斤韭菜。煎取濃汁倒入盆中,再搞來一塊二斤重的生石灰,投入盆中,持石灰溶解時發(fā)出的“咝咝”聲剛過,便濾去灰渣,讓病婦乘熱坐到盆上,先熏后洗,并用韭菜揉搽患部。堅持三日,農(nóng)婦的病便慢慢好起來。
   鄉(xiāng)里人得知農(nóng)婦恢復得這么快,都非常佩服孫一奎的高明醫(yī)術和高尚的醫(yī)德,并把治愈那位病婦的處方叫做“賽百帖人參湯”。


***葉天士摸腳治紅眼***

   清代名醫(yī)葉天士治病頗有高招。
   一次,他遇上一位兩眼通紅的病人,病人眼眵堆滿眼角,眼淚直往下淌,不斷地用手去揩,顯露出十分憂慮的神情。
   葉天士見狀,詳細地詢問病情,然后鄭重地告訴病人說:“依我看,你的眼病并不要緊,只需吃上幾帖藥便會痊愈。嚴重的是你的兩只腳底七天后會長出惡瘡,那倒是一個麻煩事兒,弄不好有生命危險!”
   病人一聽,大驚失色,趕忙說:“好醫(yī)生,既然紅眼病不關緊要,我也沒心思去治它了。請你快告訴我有什么辦法度過這個難關?”
   葉天士思索良久,正色說道:“辦法倒有一個,就怕你不能堅持!辈∪伺闹馗WC。于是葉天士向他介紹了一個奇特的治療方案:每天用左手摸右腳底三百六十次,再用右手摸左腳底三百六十次,一次不少。如此堅持方能度過難關。
   病人半信半疑,但想到這是名醫(yī)的治法,便老老實實地照看做,七天后果然腳底沒長出毒瘡。更令他驚異的是:紅眼病竟不知不覺地痊愈了。他高興地向葉天士道謝,葉天士哈哈大笑,向他和盤托底,說道:“實話告訴你吧,腳底長毒瘡是假的,我見你憂心忡忡,老是惦記著眼病,而你的眼疾恰恰與精神因素的關系很大,于是我想出這個辦法,將你的注意力分散、轉(zhuǎn)移到別處。除掉心病,眼疾便慢慢好了!
   病人聽完,驚奇不已,連聲贊嘆葉天士醫(yī)術高明。
***程鐘齡施計治‘足痿’***

   程鐘齡是清代著名醫(yī)家,他臨證經(jīng)驗豐富,別人久治不愈的疾病,經(jīng)他治療常能奇跡般地康復,名噪康熙、雍正年間。
   有—富翁,身患足痿,欲行必以手持物方可緩慢移步,服過許多藥皆無效。他久慕程鐘齡的大名,讓人抬了去求治。
   程鐘齡見他六脈調(diào)和,得知病人遍服中藥無效,斷定這是心病,非藥物所能治,決定施計治療。他替病人收拾了一間房子,安頓病人住下。
   程鐘齡預先在病人住的房間里擺上許多古玩,并特意在病人坐凳旁放置一瓷瓶。他向病人介紹說:“這是我的古董收藏室,所藏之物皆屬珍品!彼灰桓嬖V病人它們的價值。最后,他指著瓷瓶說:“這是我的傳世之寶,十分稀罕,千金難求。”實際上,包括瓷瓶在內(nèi)的所有東西都是贗品,只是病人屬于外行,被蒙在鼓里罷了。
   病人在屋里悶坐了兩天,見程鐘齡既不處方,也不寒喧問暖,甚至回避見他,憋得心慌。第三天,他決定出去走走。因離開重物難以邁步,他只好就近抱著瓷瓶小心冀冀地起身。
   豈知程鐘齡在旁邊窺視已久,待病人舉步欲走時,程鐘齡突然出現(xiàn),猛喝道:“你好大的膽!竟敢偷走我家的寶瓶!“病人一驚,手一軟,“當”的一聲,瓷瓶從手中滑落到地上,摔得粉碎。這下病人大驚失色,垂手癡立在那里。
   程鐘齡見病人不靠支持物已能站立,心里十分高興,暗自思忖:這病已去幾分,應該趁熱打鐵。于是,他上前握住病人的手說:“你別害怕,跟我來!“那人竟跟在程鐘齡身后走出屋外,他舉步平穩(wěn),行走如常,多年頑疾,一下子就治好了。
   程鐘齡這才告訴病人,他摔碎的東西并不是什么稀世之寶,是為了解除心理上壓力、轉(zhuǎn)移注意力而設的計謀。病人恍然大悟,連聲贊揚程鐘齡的高明醫(yī)術。
哪怕對人生還抱有一線希望的人都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
   歷代帝王,大抵感嘆人生如朝露流云,瞬時即逝,都侈望自己長生不老,大興煉服丹藥之風,指望服金石羽化成仙,到頭來不僅徒勞無益,還常引發(fā)惡瘡、痼疾;更有想入非非者,倚仗手中權勢,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尋覓所謂仙藥。史料記載:秦始皇曾派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去蓬萊島尋找所謂長生不老藥,結(jié)果泥牛入海無消息,有去無回。
   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是一種科學的衛(wèi)生保健方法,它以中醫(yī)理論作指導,有長期實踐為依據(jù),是廣大勞動人民健身長壽的經(jīng)驗積累。食物保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歷史上,注重飲食保健獲得長壽的例子很多。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極力反對服金石的陋習,注重食療健身。他躬身實踐,壽達一百零二歲(一說一百二十歲)。成為中醫(yī)界的“壽星”。
   千百年來,中醫(yī)學家和民間養(yǎng)生家不斷發(fā)展并完善中醫(yī)飲食保健的理論和方法。這里將要奉獻給你的,僅是從中擷取的幾朵奇花異草。


早餐—一粥療

   粥,是東方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它富含營養(yǎng),易于消化,四季均可,老少咸宜,被歷代養(yǎng)生家奉為養(yǎng)生、治病的良劑。
   用粥治病的歷史恐怕得追溯到東漢時期。那時有位叫張仲景的長沙太守,頗通醫(yī)理,他寫了一本叫做《傷寒雜病論》的書。在書中所列第一個方劑——桂枝湯的服法里,他記載服藥后喝粥以增強療效。
   古人稱粥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歷代有不少人真為它吟詩填詞呢,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陸游,足見他們對粥的偏愛。這里輯錄一首粥療歌,讓它成為你應用粥療的參謀。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
要得皮膚好,米粥煮紅棗;
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藥;
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煮飯;
心虛氣不足.桂圓煨米粥;
要治口臭癥,荔枝與粥燉;
清退高熱癥,煮粥加蘆根;
血壓高頭暈,蘿卜粥靈;
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
口渴心煩燥,粥加獼猴;
防治足氣病,米糠煮粥燉;
頭昏多汗癥,煮粥加苡仁;
便秘補中氣,粥很相宜;
夏今防中暑,荷葉同粥煮;
若要雙目明,粥中加旱芹;
欲得水腫消,赤豆煮粥好;
魚腥草煮粥,開胃又解毒;
若欲補虛損,骨頭與粥燉。
早點——茯苓糕(餅)

   人們都知道茯苓可配伍入藥,很少知道茯苓還可單獨服食。宋代文學家蘇氏兄弟就有服食茯苓的習慣.蘇轍著有《服茯苓賦》,《東坡雜記》亦記載有服茯苓法。以后歷代沿用,流傳至今。
   為什么茯苓受到人們?nèi)绱饲嗖A呢?這是因為茯苓能健脾益氣、補虛延年。有人對慈禧太后的長壽補益藥方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常用的補益藥共六十四種,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藥便是茯苓,占百分之七十八。其次是白術,占百分之六十九,再次是當歸,占百分之六十二。說明古代醫(yī)家的確將它作為延年益壽藥使用。
   茯苓的服食方法很多,應用范圍亦較寬。除煎湯飲用外,還可制成食品服用,如茯苓粉、茯苓粥、茯苓糕、茯苓酒等;《紅樓夢》里賈府的人還將茯苓制成霜,當作美容劑使用。
   茯苓糕(餅)作為人們的早點早在清朝就已盛行。據(jù)史料記載:清朝北京城里做出的茯苓餅白可凌雪,薄如棉紙,中夾蜜餞,松果仁,甘香可口,富于營養(yǎng),成為北京的名特產(chǎn),是人們饋贈老年親友的佳品。
   自己動手制作茯苓糕也簡便可行:選七成上等粳米、二成白糯米,再加二、三成茯苓、芡實、蓮肉、山藥等粉末,拌勻蒸熟即成。
   蘇東坡還是做茯苓餅的能手呢。人們只知道他的“東坡魚”色味俱備,卻不知道他的“東坡餅”也香甜可口。他介紹的具體做法是:“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
   要是你有雅興,可以邊吃茯苓糕(餅),邊欣賞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寫的贊美茯苓的詞——《鷓鴣天》,從中獲得人們喜食茯苓的奧秘。

   湯泛冰瓷一坐春,長松稱下得靈根,
   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
   燈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
   與君更把長生碗,略為清歌駐白云。
午餐——琳瑯滿目的藥膳食品

   稍加留意你便會發(fā)現(xiàn):廚房里的胡椒、花椒、肉桂、山萘、八角等調(diào)味品大都是中醫(yī)治病的良藥,就連東漢醫(yī)家張仲景最常使用的桂枝湯這個方劑也是食療方,里面的桂、、棗等都可食用,難怪有人推測該方出自古代烹調(diào)專書《湯液經(jīng)》。張仲景的其他方劑,如治療少陽咽痛的豬膚湯和治療產(chǎn)后腹痛的當歸生姜羊肉湯,也都是典型的食療方?磥,食療與藥療之間并無一條赫然的界溝。
  至于通過食療達到治病目的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患痢疾,宮中太醫(yī)久治無效,束手無策。這時,一位忠心耿耿的御廚侍從,大膽獻出一個食療方:用鮮牛奶煮蓽拔食用。唐太宗采納這個建議,服食后果然很快治愈痢疾。從此,食療聲譽大振,蓽拔也從廚房里的調(diào)味品搖身變成醫(yī)生手中的良藥。
   將食療之品搬上餐桌,既讓你為其琳瑯滿目大開眼界,飽餐一頓,又有針對性地治療疾病,人們管它叫“藥膳”。目前,國內(nèi)藥膳食品較多,如天麻甲魚、黃精鱔片、黃芪蒸雞、蟲草蒸鴨等,深受群眾喜愛。前不久,國內(nèi)第一家藥膳飲食店在成都開張,它將為人們的飲食保健作出貢獻。我們這里輯錄部分防治老年常見病、多發(fā)病的食品原料,供制作藥膳者選用。

   防治癌癥的食物:

   青葉卷心菜、花椰菜等能防治腸癌、胃癌。
   禽畜的肝臟、蛋黃、胡蘿卜、杏子、甘薯、菠菜等能抑制腫瘤生長,使癌細胞消退,并保護腸道、呼吸道和膀胱的上皮細胞,預防肺癌、腸癌、膀胱癌。香蕈和鮮蘑菇還可治療胃癌及子宮癌。
   其他抗癌食物還有:綠豆、大蒜海藻、無花果、地耳、烏梅、扁豆蚌肉、田螺、銀耳、黃精、豬鵝血、紅棗、韭菜、萵筍、白蘿卜、黃瓜等。

   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食物:

生姜、甲魚,海藻、豆莢、蘑菇、黃豆、大蒜、洋蔥、蜜橘、山楂、牛奶、大麥粉,葵瓜子等能降血脂;黑木耳、蜂蜜、紅棗、茄子、白薯、玉米等能軟化并保護血管;菠菜、芹菜、甜菊、蘋果、香蕉西瓜子、綠豆、青蘿卜汁、荸薺、海蜇頭等能降低血壓。

   配制藥膳應注意季節(jié)性。春天萬物生發(fā)向上,適宜配伍具升補作用的食物;夏天炎熱,適宜清補;秋天氣候涼爽,適宜平補;冬天氣候寒冷,適宜溫補。把握季節(jié)特點,可使藥膳收到更好的治病效果。

午后小憩——品茶

   相傳飲茶是在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里發(fā)明的。公元前二千多年的一天,國王攜眾狩獵,一陣奔跑馳騁后,國王嗓子發(fā)干,口渴難忍。隨從急忙在一株茶樹旁架鍋設灶,燒水煮湯。豈料一陣風過,樹上茶樹葉子竟飄落到滾沸的湯中。眼看湯水逐漸變成褐色,隨從慌得六神無主。他舀了一碗變色的水品嘗,覺得它甘冽清香,沒有一點怪味。他決定將錯就錯,把它奉獻給國王。國王渴不可耐,一飲而盡,連聲稱奇。隨從忙向國王請罪,國王不僅沒有怪罪他,反命他攜茶回宮。品茶的習俗便從此流傳下來。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愛茶成癖的皇帝,這便是清代的乾隆,他晚年退位后,一老臣惋惜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接過話茬幽默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足見他對茶的喜愛。
   茶葉如此受青睞,不僅在于它清香可口,還因為它具有光泛的治療作用。中醫(yī)書籍《羅氏會約醫(yī)鏡》概括道:茶葉能“除垢、滌穢、降熱、消食、去痰止渴、清利頭目、醒昏睡、解燒燙熱毒、利大小便、止赤白痢、敷湯火傷、消脂瘠體”。品茶也含有很深的學問,宜詳加研究。有詩言道:

   姜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
   菊花茶明目,燙茶傷五內(nèi);
   飯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
   午茶長精神,晚茶難入睡;
   飯后茶漱口,潔齒除垢穢;
   空腹飲茶心里慌,隔夜剩茶傷脾胃;
   過量飲茶人黃瘦,淡茶溫飲保年歲。
飯后佳品一水果

   中醫(yī)主張飯后吃一點水果,以助消化,增進健康。然而,一些人食后不是泄瀉,就是腹痛,甚至引起其他病證。
   有個“肚痛醫(yī)眼”的笑話便是說的這類事情。一位病人來到醫(yī)院,向醫(yī)生訴說他肚子痛。醫(yī)生問:“你今天吃什么了?”“吃了點野果子”。病人照實回答。醫(yī)生從架上取下一盒眼藥,要治病人的眼睛。“你干什么呀?醫(yī)生!”病人高聲嚷造:“我肚子疼,你怎么治我的眼睛呢?”醫(yī)生回答說:“我治你的眼睛,是為了讓你下一次能看清你吃的東西!
   這個醫(yī)生說對了一半。病人亂吃水果當然不對,但主要原因恐怕在于病人不知道水果的性味功效和宜忌及正確的飲食方法。不加選擇,難免出現(xiàn)抱薪救火、雪上加霜的結(jié)果。我們從清代醫(yī)家王士雄著的《隨息居飲食譜》里摘錄出部分水果的性味、功效及有關禁忌,供讀者食用時選擇。

   梅:酸、溫。蘸鹽生食可溫膽生津。多食則傷齒,生痰助熱。痰濕病證如痰嗽,脹滿及女子月經(jīng)不行者忌食。

   杏:甘、酸、溫。成熟后食用能潤肺生津。多食則生痰熱,動宿疾。產(chǎn)婦、小兒患病時不宜食用。

   桃:甘、酸、溫。熟透時食用補心活血,解渴充饑。多食則生熱,可引起癰瘡、蟲證、痢疾等病證。其中水蜜桃生津滌熱,適宜食用。

   李:甘、酸、涼。熟透食之清肝滌熱,活血生津。多食則助濕生痰,誘發(fā)瘧疾、痢疾。脾胃虛弱者忌食。

   蘋果:甘、涼。能生津開胃,潤肺悅心,充饑醒酒。

   棗:鮮則甘、涼。利腸胃。曬干則甘、溫。補脾養(yǎng)胃,滋營充液,潤肺安神。色赤者名紅棗,開胃養(yǎng)心,健脾補血。多食則生蟲,生痰、助熱、損齒。

   梨:甘、涼。潤肺、清胃、涼心、滌熱、息風、化痰、平嗽,養(yǎng)陰潤燥,散結(jié)通腸,消癰疽,止煩渴,治中風不語,痰熱,驚狂,暑溫等癥。其汁為“天生甘露飲”,脾胃虛弱常感腹中冷以及久泄者忌食。

   柿:鮮品甘、寒。養(yǎng)肺、胃之陰。干品甘、平。健脾補胃,潤肺澀腸,止血,充饑,消疳、療。治反胃呃逆,療腸風。多食易生柿石。

   桔:甘、平。潤肺、解渴。多食則生痰聚飲。風寒咳嗽及痰飲患者忌食。

   核桃:甘、溫。潤肺、益腎、利腸、化虛痰、治勞喘、止虛痛。有健腰腳,暖腎臟,散風寒,通血脈,補產(chǎn)虛,澤肌膚等功效。但助火生痰,若非虛寒,不宜多食。

   西瓜:甘、寒。清脾胃,解暑熱,除煩止渴,醒酒涼營,有“天生白虎湯”之美名。能治療喉痹、口瘡、火毒、霍亂,瀉痢等。多食則積寒助濕,大便滑泄,病后,產(chǎn)后均不宜食用。

   甘蔗:甘、涼。清熱、和胃、潤腸、醒酒、化痰?芍伪宰C、暑痢、止熱咳、虛嘔。大補脾陰,利咽喉,強筋骨、息風,養(yǎng)血。漿汁名“天生復脈湯”,皮青甘蔗功效佳。皮紫甘蔗性溫。

   慈姑:甘、苦、寒?善蒲⑼、滑胎、利竅。多食可發(fā)瘡、動血、生風、損齒。孕婦,癰瘡及失血等癥忌食。

   菱角:鮮者甘、涼。清熱。多食則損陽助濕,胃寒脾弱之人不宜食。熟者甘、平。多食氣滯,胸腹痞脹者忌食。

   龍眼(桂圓):甘、溫。補心氣,安志定神,益脾陰,滋營生液。外感未清,內(nèi)有郁火,飲停氣滯,脹滿不饑者不宜食用。

   山楂:酸、甘、溫。醒脾氣,消肉食,破瘀血、散結(jié)、消脹、解酒、化痰、除疳積、療瀉痢。多食則耗氣損齒,易饑。

   :甘、寒。清熱、止渴。多食則滑腸停飲,感寒生病。   

   橄欖(青果):酸、甘、平。開胃生津,化痰滌濁、除煩止渴、涼膽息驚,清利咽喉。

   枇杷:甘,平。潤肺,滌熱生津,多食則生痰助濕。

我國古代的藥物化妝品

   看過《紅樓夢》的讀者還記得:榮寧二府的公子、小姐乃至丫環(huán)都有搽香的習慣,他們自己制作香脂,涂于臉上、手上等地方,有保護皮膚,增加美容等作用。這些香脂多用花粉精制而成,不僅對皮膚無刺激作用,甚至還可以食用——賈寶玉就常趁人不備偷吃胭脂。
   其實,早在唐代我國就已有藥物化妝品和中藥美容劑。那時,人們十分注重儀容,貴族階層盛行使用面脂、手膏,口脂等藥物化妝品。
   面脂:主要由珍珠麝香、丁香等中藥和動物脂肪(白鵝脂、白羊脂等)制作而成,其脂潔白如雪,香氣襲人。
   手膏:主要由挑仁、杏仁、橘仁等中藥和動物腦(牛腦、羊腦等)制作而成。常涂于手面,以保護皮膚,并可治療一些皮膚病。
   口脂:主要用朱砂、紫草、丁香等藥物制成。其中又有紫口脂、朱色口脂、肉色口脂等不同顏色的口脂供選用,主要用于化妝。
我們這里向你介紹一種玉容粉。它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粉刺、斑及面部色素沉著,還可以減少面部皺紋,使面部皮膚光滑柔軟,細嫩潤澤而富有彈性。
  其組成是:白芷、附子滑石 各15克,陀僧冰片 各6克,荷花瓣(曬干)60克,綠豆250克,共研細末。早晚洗面后搽用。由于密陀僧等藥有毒性,所以這個美容配方不能象寶玉那樣隨便拿來吃。
   現(xiàn)在使用的化妝品大都是化學制劑,它們不具備治療作用姑且不論,不少化妝品還刺激皮膚、粘膜,引起過敏,往往弊大于利。若能開發(fā)、利用中醫(yī)的這部分寶藏,研制更多的花粉胭脂、中藥化妝品,那么,“東方美容劑”一定能以它悠久的歷史、特殊的功效躋身于當今的世界化妝品市場。
魏文帝與慈禧太后的治脫發(fā)秘方

   魏文帝與慈禧太后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尤其是慈禧太后。她玩弄權術,垂簾聽政,為后世所唾棄。
   他們都曾為脫發(fā)所苦。魏文帝脫發(fā)的嚴重程度因史料上沒有詳細記載,無從考證。慈禧脫發(fā)則較為嚴重。特別是到了晚年,她每次洗頭都要掉下數(shù)十根。這對講究享受、愛美容、重養(yǎng)身的慈禧來說,真像剜去她的心肝一樣難受。這段時間里她動輒拿太監(jiān)們出氣,就連平日受寵的太監(jiān)李蓮英也不例外。一次,李蓮英為慈禧太后洗頭,也許是賣弄力氣、搓洗過余的緣故,竟一下子掉下數(shù)十根頭發(fā),慈禧氣急敗壞地打翻銅盆,差人把李蓮英著著實實地杖打了一頓。
   其實,脫發(fā)是一種正,F(xiàn)象。到了老年,每次洗頭難免有少數(shù)頭發(fā)掉下,值不得大驚小怪。只有當每次掉發(fā)太多,或突然性地掉下大量頭發(fā),才真正應該注意,并請醫(yī)生診治。當初,魏文帝脫發(fā)后,即召來御醫(yī),開出一張?zhí)幏剑?br >   黃芪、當歸、獨活、川芎、干地黃、白芷、芍藥、莽草、防風、辛荑、藁本、蛇銜、薤白烏麻油(各一兩)
   將上述藥一一切碎,用微火煎汁。使用時先洗凈頭發(fā),然后將藥涂于發(fā)上,侯一,二個時辰再洗去!锻馀_秘要》稱魏文帝用此方洗頭療效卓著,很快在脫發(fā)處長出新發(fā)。
   前面提到的李蓮英挨了慈禧太后的棍棒后,一直想找機會撈回面子。他找來太醫(yī)李德裕,軟硬兼施,逼他盡快為太后搜尋、配制養(yǎng)發(fā)藥方。李德裕會同宮內(nèi)太醫(yī),遍查典籍,絞盡腦汁,終于制成“香發(fā)散”奉獻給西太后。這方果真有奇效,倘使慈禧頭發(fā)發(fā)癢,只須喚李蓮英涂抹此藥,立即見效,具有去油膩、止搔癢的功效。慈禧連用數(shù)年,青絲不落,過去的落發(fā)重新生出,而且還省去洗頭的麻煩。
   香發(fā)散的配方是:
   零陵草 一兩、辛荑 五錢、山奈 三錢、白芷 三兩、玫瑰花 五錢、檁香 六錢、甘草 四錢、細辛 三錢、川錦紋 四錢、粉丹皮 四錢、公丁香 三錢、蘇合香 三錢
   將以上藥共研為細末,用蘇合油拌勻,晾干,再研細面,用時涂于發(fā)上,稍候一會篦去。
   下面我們再向你介紹一個“近效生發(fā)膏”,該方出自唐代醫(yī)家王燾編的《外臺秘要》一書:
蔓荊子、青箱子、蓮子草 各—分、附子—枚、碎頭發(fā)灰適量。
   制作方法:將以上藥切碎研細,用酒浸漬,密封后裝入瓷罐中,候半月余,將藥取出,用烏雞脂調(diào)和,使用時先洗頭發(fā),然后將藥涂于頭發(fā)中!锻馀_秘要》稱其功效“數(shù)日生長一尺”。脫發(fā)讀者不妨一試,或在醫(yī)生指導下治療。

   愿你鬢發(fā)烏黑,青春永駐!
中藥煎熬常識*[非原文]*

   你或許會猜測:發(fā)明中藥煎熬方法的人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中醫(yī)學家。其實不然,他是一位普通的廚師,人們叫他伊尹。伊尹精通烹飪技術,又懂得一些藥物的功效、性能。他常常想:藥物若能象烹調(diào)食物一樣進行煎煮,取汁服用,藥效一定很高。經(jīng)過他反復實踐,終于發(fā)明了治療疾病的湯液。
   可別小看煎藥方法,其中大有學問。若煎法不當,不但會降低藥效,有時還會產(chǎn)生副作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煎出高質(zhì)量的藥汁。難怪歷代醫(yī)家十分重視煎藥技術。著名醫(yī)學家李時珍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鼻宕t(y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
   那么,中藥應當怎樣煎熬呢?讓我們從煎熬藥物的工具說起。

   *選*好*藥*鍋*

   據(jù)說,三國時候,有一個庸醫(yī)叫陸矜,因久混江湖,識得一些醫(yī)家的驗方。隨即到處行醫(yī)賣藥。有一年,他來到許昌,聽說曹操患偏頭疼,正到處查訪名醫(yī)。陸矜一聽,認為這是天賜給他巴結(jié)權貴,升官發(fā)財?shù)牧紮C,便決定邀功獻技。他兼程趕到軍營,許下“包治”的諾言。粗略切脈后他便開出處方,取來一銅器為曹操煎藥。藥熬好后,他親自捧給曹操,不料曹操服藥后病情反而更加嚴重。這時,隨軍醫(yī)生告訴曹操:“銅器煎藥乃醫(yī)家大忌”。曹操聽罷,連呼:“庸醫(yī)害我也!”盛怒之下,讓士兵椎出陸矜斬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選擇好煎藥工具是煎藥的首要環(huán)節(jié)。煎藥最好選用砂鍋或搪瓷鍋。目前一些人選用鋁鍋,嚴格說來亦不符合標準。不宜使用鐵鍋煎藥。中草藥中含有一種叫鞣酸的化學物質(zhì),它碰上鐵和其它貴重金屬會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鐵或其他鞣酸鹽。它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zhì)。另一方面,草藥中具有治療作用的生物堿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于水,降低藥效。
   此外,煎藥用鍋必須清潔,每次煎藥完畢最好立即去渣洗凈。鍋內(nèi)若殘存一些藥渣,將會影響再次煎藥的效果。

*注*意*加*水*量*

   煎一劑藥,應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則無端地延長藥物煎熬時間,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失效,況且藥汁太多,病員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則藥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且易煎干。
   煎藥前先將藥物浸泡20~30分鐘,一般煎藥時水面以高出藥面1~2橫指為宜。當然,用水的多寡也應根據(jù)藥物種類來確定。一般屬于滋補一類的藥物煎頭汁需水約300毫升,二汁約300毫升;解表藥,頭汁約300毫升,二汁約100毫升:一般藥,頭汁約200毫升,二汁約200毫升。
   還應當根據(jù)各位醫(yī)師處方中的用藥量(即藥味的多少)來確定。有時醫(yī)生開出某些預防流感或流腦、以及治肝炎及癌癥的處方,用大劑量、超常配伍,一劑藥多達二十味以上;再如考慮到一些藥物吸水性強、體積大的特點。?蛇x下列加水法:①煎藥代水法。將一劑藥中劑量大的草藥另行煎熬,棄渣取湯,然后用其汁煎熬其他藥。②分煎合汁法。將需水量大與需水量小的藥物分煎,各濾其汁,再混合煎熬濃縮。③多汁濃縮法。將藥合在一起煎,煎上二、三次,將每次煎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藥汁濾掉雜質(zhì)混合在一起續(xù)煎,濃縮至400毫升左右服用。前二種方法適宜于一個處方中只有少數(shù)幾味大劑量藥的情況,后一種方法則適用于普遍都是大劑量藥物的方劑。
   煎藥時,不宜頻頻加水,這不利于藥物的分解。若藥物吸水膨脹,水被吸盡,可酌情加點開水。煎熬需水量較大的草藥,最好事先有準備地多加一些水。

   *掌*握*火*候*

   古人對煎藥火候,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學家沈括曾說:“藥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溫火者。此煮煉之節(jié)也。”若用火過急,會使湯液沸騰外溢,造成浪費;另外,藥汁也會很快熬干,藥效不能充分煎取出來,且容易煎干。小火煎煮則費工費時。常采取急火煎沸,慢火煎至液成的辦法。一般感冒藥不宜久煎,多以急火煎。蛔萄a藥則宜小火久煎慢煨。中醫(yī)外科煉制丹藥,尤其強調(diào)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注*意*時*間*

   藥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煎出藥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藥效的。因此,把握好藥物的煎熬時間亦極為重要,它們常根據(jù)藥物的質(zhì)地和功用來確定。
  1.滋補類藥物:俗稱“補藥”。這類藥物多系植物根莖、果實;動物的甲、角、殼等,質(zhì)地堅硬厚實,難于溶解,煎藥前常須搗碎,并適當延長煎藥時間。一般頭汁煮沸后,文火煎半小時至一小時;二汁煮沸后再煎半小時左右。個別的須燜煮數(shù)小時以上。
   2.解表發(fā)汗類藥物:俗稱“清熱解毒藥”。這類藥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葉,其質(zhì)地輕揚,氣味辛香,富含揮發(fā)油,煎熬太久則易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揮發(fā)逸去,降低藥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鐘即可。
   3.一般性藥:即普通治療藥,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視其具體情況而定。一般煮沸后再煎半小時即可。
   下面,再介紹幾種特殊的煎熬藥方法。
   1.先煎:有時,醫(yī)生開完處方,會告訴你其中一味或數(shù)味應當先煎。這是因為,一個處方中,不同的藥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時間長短不一。有些藥在短時間內(nèi)即可獲得有效成分,有些藥則未必。礦石類及有殼的果實類藥物應先煎,有毒類藥物如附于、川烏草烏等則更應先下久煎,以減輕毒性。
   2.后下:多指含有芳香氣味,久煎易失效的一類藥物。另外,有一些藥,為了留取其峻效,亦常后下,如大黃等。
   3.包煎:多是帶有絨毛或質(zhì)地輕 體積小的顆粒種子以及易粘、易被煎糊的藥物。絨毛在藥汁中不易被去除,服下后刺激咽喉。易引起劇咳。質(zhì)地輕的種子浮于水面,藥汁沸騰時易溢出鍋外,所以最好包煎。
   4.另煎或沖服:多是一些比較貴重的藥物,如人參、羊角片等。若將之與眾多藥物混煎并作為藥渣棄去,則太浪費,故應先煎好再兌入藥汁服用。還有一些藥,根本用不著水煎,只須加熱溶化或磨汁兌進藥液沖服,如阿膠、鹿角膠、板膠等。
   一劑藥煎成后,若由于某些原因暫時不吃,應及時將藥倒出,不宜久留罐中,藥液在罐中若放置時間太久,發(fā)生凝集,影響藥效,在夏天還會加速藥汁的腐壞變質(zhì)。
***服用中成藥應注意的三要素***

   服用中藥及中成藥有一定規(guī)則,不能自作主張、輕易更改。胡亂用藥,輕則療效不佳,延誤病情,重者甚至還有生命危險。因此,人們應該具備一些服用中成藥的一般常識,尤其應注意服用中成藥的三個要素。
   一、要掌握好服藥劑量
   服用中、成藥注意劑量。劑量過大過小,不是達不到治療效果,就是產(chǎn)生中毒反應。臨床上因服藥劑量過大而中毒搶救的病例屢見不鮮。
   云南白藥是家庭常備中成藥。它對跌打損傷,咯血嘔血和功能性子官出血等均有良好的止血、止痛效果,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但服用過量會引起中毒,其中毒反應癥狀是頭暈,眼花、站立不穩(wěn)、惡心、嘔吐、舌頭及全身發(fā)麻,躁動不寧等。據(jù)報道:一成年男子一次服用半瓶云南白藥后引起中毒,經(jīng)及時搶救方脫險。該藥內(nèi)服一般每次0.5克,一日2—3次,重者每四小時一次。
   六神丸也是家庭喜愛的藥物。它對咽喉腫痛,乳蛾等有較好的療效。但不少人忽視了它的副作用,認為六神丸每粒僅有莧菜籽一般大小,多吃幾顆也無妨,更有人治療心切,不按常規(guī)劑量服用,皆可引起中毒。因為六神丸含有一種叫蟾酥的東西,它是動物、蟾蜍(俗稱癩蛤蟆)分泌的一種白色漿液。在中藥里,它辛、甘、溫,入心經(jīng),有大毒,西醫(yī)認為它有抑制心跳的副作用,故不宜多服。應按醫(yī)囑服用,每日一至二次,噙化或溫開水送下。
   二、中西藥合用要謹慎
   中藥與西藥合用,在常規(guī)情況下,確能增強療效。清末中西醫(yī)匯通學派的著名醫(yī)家張錫純著的《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就有一帖“石膏阿司匹林湯”,張錫純認為其效果較單純的石膏或阿司匹林要好。他在書中例舉一個用”石膏阿司匹林湯”治愈小兒高熱神昏的的病案,這大概算是中西藥合用治療疾病較早的醫(yī)案吧。但是,中西藥合用要持科學,慎重的態(tài)度。
   據(jù)報道有人為了加強安神效果,同時服用朱砂安神丸和三溴合劑,出現(xiàn)腹痛、腹瀉和大便下血的癥狀。原來,這是朱砂中含有的硫化汞與溴化物反應,產(chǎn)生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溴化汞,導致藥源性腸炎。又如,有人欲增強解毒、殺菌效果,將四環(huán)素牛黃解毒片同用,結(jié)果反而降低了藥效,這是因為牛黃解毒片中的石膏降低了四環(huán)素的生物利用度的緣故。
   另外,牛黃解毒片、當歸浸膏片、復方五味子片、胃舒寧片、陳香露白路片,分別含有鈣、鎂、鉍、鋁等元素,不宜與異煙肼同服,否則會結(jié)合成贅生物,影響吸收,降低藥效。
   三、服藥期間要忌口
所謂忌口,就是指服某類藥物時,不宜吃某種食物,否則會降低療效甚或產(chǎn)生副作用,因為食物本身也有性味,能夠治病,當然也就能對抗或抵消其他藥物的作用。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總結(jié)出:

   鱉甲忌莧菜    地黃忌蘿卜    黃連豬肉
   麥冬鯽魚    仙茅忌牛奶    首烏忌蔥蒜
   柿霜忌螃    茯苓忌米醋    人參忌茶葉

   在服中、成藥時,還應忌生冷、油膩和肥甘厚味的食物。服熱藥時忌食寒涼性食物,如冰棍、雪糕;服滋陰、清熱類藥時忌服辛熱食物如姜、椒、酒等。
   另外,中藥之間也有一定的配伍禁忌。《本草綱目》就載有中藥配伍的“十八反”、“十九畏”,近年來,各種中醫(yī)雜志常報道因中藥配伍不當引起中毒的事例。至于服用中藥后引起過敏癥狀,那更是屢見不鮮。
***中藥服用時間的選擇***

   古代醫(yī)學家十分注意掌握中藥的服用時間,認為在不同時間里服藥,藥物療效差異很大。因此,了解古人選擇服藥時間方面的知識,有助于我們根據(jù)病情,合理選擇服藥時間,以發(fā)揮藥物的最佳效能。
   1.空腹法:空腹服藥易使藥力得到發(fā)揮,東晉時期著名醫(yī)藥學家葛洪說:“未食內(nèi)虛,令毒勢易行”。多用于實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濕等病證。從部位上看,它適宜于治療人體下部的疾病(心胸以及四肢、血脈)。具體服藥時間包括:雞鳴時服(如雞鳴散);平旦時服(如十棗湯);飯前服等。
   2.飯后服法:適用于人體上部的疾病。中醫(yī)傳統(tǒng)認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采取先食后服藥方法,能使藥性留連于上。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即說:“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藥”。偏于滋補一類的藥物,也宜飯后服。如葛洪說:“服治病之藥以食前服之,服養(yǎng)身之藥以食后服之!
   3.頓服:病情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稱為頓服,取急病急治之意。東漢醫(yī)學家張仲景《金匱要略》載的治急癥吐衄的瀉心湯、治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等屬于此類。目前,一般的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癥等亦采用頓服法。
   4.睡時服:這是服用安神藥和治遺尿癥藥物常采用的服法,睡前服藥能使藥效及時發(fā)揮作用。
   5.晝夜服:一些急、慢性病,亦可晝夜服藥,使藥效持續(xù)發(fā)揮治療作用。對慢性病來說,人們多嫌麻煩,不易做到,但急、重證則常須這樣。清代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常用銀翹散治風熱病證,他在所著的《溫病條辨·上焦篇》中規(guī)定:“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作服”。現(xiàn)在,用銀翹散治療外感風熱十分普遍,但極少按此法服藥,違背服藥方法,焉望有佳效。正如丹波元堅在《藥治通義》中所說:“世人服藥,多只日間服之,往往夜間不服,致藥力不相接續(xù),藥不勝病,而冬日夜永,尤非所宜!
   再一種方法是根據(jù)人體自身固有的時間節(jié)律,擇時用藥,以發(fā)揮更好的治療效果。祖國醫(yī)學認為:人體自身有各種時間節(jié)律,如年節(jié)律、月節(jié)律,日節(jié)律、時節(jié)律。以日節(jié)律為例:一日中,人體氣血在經(jīng)絡中運行有一定規(guī)律,清晨之時,氣血流注手太陰肺經(jīng),次為大腸、胃、脾、心、小腸等。實驗室研究及臨床研究資料均表明:某個臟腑的病變,在其經(jīng)氣旺盛之時施治,會大大提高療效。目前中藥服法普遍沿用一日一劑,上下午分服的方法,從時間治療學看不盡合理。辨證屬陰虛的病證,使用補陰藥可安排于傍晚一次服藥。陽虛病人使用補陽藥可考慮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簡化給藥次數(shù),增強和提高療效。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時服藥,腎臟疾病則可考慮下午五時左右用藥。
   新興的時間治療學正嶄露頭角,它將為上述古老的服藥理論提供新的證明。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