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溫病門(2)  上課筆記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教程:溫病門(2)

22.溫病兼項后作疼       病人基本資料     李姓媼,年八旬有三,于孟夏得溫病,兼項后作疼。          病因     飯后頭面有汗,忽隔窗紗透入涼風,其汗遂閉,因得斯證。         證候     項疼不能轉側,并不能俯仰,周身發(fā)灼熱,心中亦熱,思涼物,脈象左部弦而長,右…

22.溫病兼項后作疼

病人基本資料 李姓媼,年八旬有三,于孟夏得溫病,兼項后作疼。
病因 飯后頭面有汗,忽隔窗紗透入涼風,其汗遂閉,因得斯證。
證候 項疼不能轉側,并不能俯仰,周身發(fā)灼熱,心中亦熱,思涼物,脈象左部弦而長,右部則弦 硬有力,大便干燥,小便短少。
診斷 此因汗出腠理不閉,風襲風池、風府,是以項疼,因而成風溫也。高年之脈,大抵弦細, 因其氣虛所以無甚起伏,因其血液短少,是以細而不濡,至于弦硬而長有力,是顯有溫熱 之現象也。此當清其實熱而輔以補正兼解表之品。
處方 石膏(一兩軋細) 野臺參(三錢) 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五錢) 玄參(三錢) 沙參(三錢) 連翹(二錢) 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先將阿斯匹林用白糖水送下,繼將中藥煎湯一大盅,至甫出汗時,即將湯藥乘熱服下。
效果 如法將藥服下后,周身得汗,表里之熱皆退,項之疼大減,而仍未脫然。俾每日用阿斯匹林一瓦強(約三分),分三次用白糖水送下,隔四點鐘服一次。若初次服后微見汗者,后 兩次宜少服,如此兩日,項疼痊愈。蓋阿斯匹林不但能發(fā)汗去熱,且能為熱性關節(jié)疼痛之最妙藥也。

23.溫病兼脅疼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李××,年三十八歲,于孟冬上旬得溫病。
病因 其妻于秋間病故,子女皆幼,處處須自經管,傷心又兼勞心,遂致暗生內熱,薄受外感,遽成溫病。
證候 初得時,即表里俱熱,醫(yī)者治以薄荷、連翹、菊花諸藥,服后微見汗,病稍見輕。至再診時,病患自覺呼吸短氣,此氣郁不舒也,醫(yī)者誤以為氣虛,遂于清熱藥中加黨參以補其氣,服后右脅下陡然作疼,徹夜不能臥,亦不能眠,心中發(fā)熱,舌苔白濃,大便四日未行,其左右脈皆弦,右部尤弦而有力,一分鐘八十二至。
診斷 凡脈象弦者主疼,又主血液短少,此證之右脅非常疼痛,原為證脈相符,而其傷心勞心以致暗生內熱者,其血液必然傷損,此亦證脈相符也。其右脈弦而有力者,外感之熱已入陽明之府也。擬治以白虎湯而輔以開郁滋陰之品。
處方 生石膏(二兩軋細) 知母(八錢) 玄參(八錢) 天冬(八錢) 川楝子(五錢搗碎) 生萊菔子(五錢搗碎) 連翹(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三錢) 共煎湯兩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方解  
復診 將藥服完,熱退強半,脅疼已愈三分之二,脈象變?yōu)楦∠遥┬仉跛朴X郁悶,大便猶未通下。再治以寬胸清熱潤燥之劑,為其脈浮有還表之象,宜再少加透表之藥以引之外出,其病當由汗而解。
處方 糖栝蔞(二兩切碎) 生石膏(一兩搗細) 知母(五錢) 玄參(五錢) 連翹(三錢) 川楝子(四錢搗碎) 甘草(二錢) 共煎湯兩盅,分二次溫服下。其服完兩次之后,遲一點鐘再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溫復以取微汗。
方解  
效果 如法將藥服完,果周身皆得微汗,病若失,其大便亦通下矣。

24.風溫兼喘促

病人基本資料 遼寧赫姓幼子,年五歲,得風溫兼喘促證。
病因 季春下旬,在外邊○ 戲,出汗受風,遂成溫病。醫(yī)治失宜,七八日間又添喘促。
證候 面紅身熱,喘息極迫促,痰聲漉漉,目似不瞬。脈象浮滑,重按有力。指有紫紋,上透氣關,啟口視其舌苔白而潤。問其二便,言大便兩日未行,小便微黃,然甚通利。
診斷 觀此證狀況已危至極點,然脈象見滑,雖主有痰亦足征陰分充足。且視其身體胖壯,知猶可治,宜用《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再加杏仁、川貝以利其肺氣。
處方 麻黃(一錢) 桂枝尖(一錢) 生杭芍(三錢) 清半夏(二錢) 杏仁(二錢去皮搗碎) 川貝母(二錢搗碎) 五味子(一錢搗碎) 干(六分) 細辛(六分) 生石膏(一兩搗細) 共煎湯一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方解 《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原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然其石膏之分量,僅為麻桂三分之二(《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其石膏之分量原有差誤,曾詳論之),而此方中之生石膏則十倍于麻桂,誠以其面紅身熱,脈象有力,若不如此重用石膏,則麻、桂、姜、辛之熱,即不能用矣。又《傷寒論》小青龍湯加減之例,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今加杏仁而不去麻黃者,因重用生石膏以監(jiān)制麻黃則麻黃即可不去也。
復診 將藥服盡一劑,喘愈強半,痰猶壅盛,肌膚猶灼熱,大便猶未通下,脈象仍有力,擬再治以清熱利痰之品。
處方 生石膏(二兩搗細) 栝蔞仁(二兩炒搗) 生赭石(一兩軋細) 共煎湯兩盅,分三次徐徐溫飲下。
效果 將藥分三次服完,火退痰消,大便通下,病遂痊愈。
說明 此案曾登于《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何廉臣評此案云∶“風溫犯肺脹喘促,小兒尤多,病最危險,兒科專家,往往稱為馬脾風者此也。此案斷定為外寒束內熱,仿《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再加貝母開豁清泄,接方用二石蔞仁等清鎮(zhèn)滑降而痊。先開后降,步驟井然。惟五歲小兒能受如此重量,可見北方風氣剛強,體質茁實,不比南方人之體質柔弱也。正惟能受重劑,故能奏速功!庇^何廉臣評語,雖亦推獎此案,而究嫌藥量過重,致有南北分別之設想。不知此案藥方之分量若作一次服,以治五歲孺子誠為過重。若分作三次服,則無論南北,凡身體胖壯之孺子皆可服也。試觀近今新出之醫(yī)書,治產后溫病,有一劑用生石膏半斤者矣,曾見于劉蔚楚君《遇安齋證治叢錄》,劉君原廣東香山人也。治鼠疫病亦有一劑用生石膏半斤者矣,曾見于李健頤君《鼠疫新篇》,李君原福建平潭人也。若在北方治此等證,豈藥之分量可再加增乎?由此知醫(yī)者之治病用藥,不可定存南北之見也。且愚亦嘗南至漢皋矣,曾在彼處臨證處方,未覺有異于北方,惟用發(fā)表之劑則南方出汗較易,其分量自宜從輕。然此乃地氣寒暖之關系,非其身體強弱之關系也。既如此,一人之身則冬時發(fā)汗與夏時發(fā)汗,其所用藥劑之輕重自迥殊也。嘗細驗天地之氣化,恒數十年而一變。仲景當日原先著《傷寒論》,后著《金匱要略》,《傷寒論》小青龍湯,原有五種加法,而獨無加石膏之例。因當時無當加石膏之病也。至著《金匱》時,則有小青龍加石膏湯矣,想其時已現有當加石膏之病也。憶愚弱冠時,見醫(yī)者治外感痰喘證,但投以小青龍湯原方即可治愈。后數年愚臨證遇有外感痰喘證,但投以小青龍湯不效,必加生石膏數錢方效。又遲數年必加生石膏兩許,或至二兩方效。由斯知為醫(yī)者當隨氣化之轉移,而時時與之消息,不可拘定成方而不知變通也。

25.秋溫兼伏氣化熱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徐姓媼,年五十九歲,于中秋上旬得溫病,帶有伏氣化熱。
病因 從前原居他處,因遷居勞碌,天氣燥熱,有汗受風,遂得斯病。
證候 晨起,覺周身微發(fā)熱兼酸懶不舒,過午,陡覺表里大熱,且其熱浸增。及晚四點鐘往視時,見其臥床閉目,精神昏昏。呻吟不止。診其脈左部沉弦,右部洪實,數近六至。問其未病之前,曾有拂意之事乎?其家人曰∶誠然,其稟性褊急,恒多憂思,且又易動肝火。欲見其舌苔,大聲呼數次,始知啟口,視其舌上似無苔而有腫脹之意,問其大便,言素恒干燥。
診斷 其左脈沉弦者,知其肝氣郁滯不能條達,是以呻吟不止,此欲借呻吟以舒其氣也。其右脈洪實者,知此證必有伏氣化熱,竄入陽明,不然則外感之溫病,半日之間何至若斯之劇也。此當用白虎湯以清陽明之熱,而以調氣舒肝之藥佐之。
處方 生石膏(二兩搗細) 知母(八錢) 生萊菔子(三錢搗碎) 青連翹(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四錢) 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
方解 萊菔子為善化郁氣之藥。其性善升亦善降會計資格,炒用之則降多于升,生用之則升多于降。 凡肝氣之郁者宜升,是以方中用生者。至于連翹,原具有透表之力,而用于此方之中,不但取其能透表也,其性又善舒肝,凡肝氣之郁而不舒者,連翹皆能舒之也。是則連翹一味,既可佐白虎以清溫熱,更可輔萊菔以開肝氣之郁滯。
復診 將藥兩次服完,周身得汗,熱退十之七八,精神驟然清爽。左脈仍有弦象而不沉,右脈已無洪象而仍似有力,至數之數亦減。問其心中仍有覺熱之時,且腹中知饑而懶于進食,此則再宜用涼潤滋陰之品清其余熱。
處方 玄參(一兩) 沙參(五錢) 生杭芍(四錢) 生麥芽(三錢) 鮮茅根(四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二錢)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方中用滑石者,欲其余熱自小便瀉出也。
效果 將藥連服兩劑,大便通下,其熱全消,能進飲食,脈象亦和平矣。而至數仍有數象,俾再用玄參兩半,潞參三錢,煎服數劑以善其后。

26.溫病兼嘔吐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劉××,年三十二歲,于季夏得溫熱病,兼嘔吐不受飲食。
病因 因在校中宿臥,一日因校中無人,其衾褥被人竊去,追之 不及,因努力奔跑,周身出汗,乘涼歇息,遂得斯病。
證候 心中煩熱,周身時時汗出,自第二日,嘔吐不受飲食。今已四日,屢次服藥亦皆吐出,即 渴時飲水亦恒吐出。舌苔白濃,大便四日未行。其脈左部弦硬,右部弦長有力,一息五至。
診斷 其脈左部弦硬者,肝膽之火熾盛也。右部弦長者,沖氣挾胃氣上沖也。弦長而兼有力者, 外感之熱已入陽明之府也。此證因被盜怒動肝氣,肝火上沖,并激動沖氣挾胃氣亦上沖,而外感之熱又 復熾盛于胃中以相助為虐,是以煩熱汗出不受飲食而吐藥吐水也。此當投以清熱鎮(zhèn)逆之劑。
處方 生石膏(二兩細末) 生赭石(六錢細末) 鏡面朱砂(五錢細末) 和勻分作五包,先送服一包,過兩點鐘再送服一包,病愈即停服,不必盡劑。方用散劑不用湯 劑者止嘔吐之藥丸散優(yōu)于湯劑也。
效果 服至兩包,嘔吐已愈,心中猶覺煩熱。服至四包,煩熱痊愈,大便亦通下矣。
說明 石膏為石質之藥,本重墜且又寒涼,是以白虎湯中以石膏為主,而以甘草緩之,以粳米和之,欲其服后留戀于胃中,不至速于下行。故用石膏者,忌再與重墜之藥并用,恐其寒涼侵下焦也,并不可與開破之藥同用,因開破之藥力原下行也。乃今因肝氣膽火相并上沖,更激動沖氣挾胃氣上沖,且更有外感之熱助之上沖,因致臟腑之氣化有升無降,是以飲食與藥至胃中皆不能存留,此但恃石膏之寒涼重墜原不能勝任,故特用赭石之最有壓力者以輔之。此所以旋轉臟腑中之氣化,而使之歸于常也。設非遇此等證脈,則石膏原不可與赭石并用也。

27.溫病兼嘔吐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楊姓媼,年過五旬,于季春得溫病兼嘔吐。
病因 家庭勃溪,激動肝膽之火,繼因汗出受風,遂得此證。
證候 表里壯熱,嘔吐甚劇,不能服藥,少進飲食亦皆吐出。舌苔白濃,中心微黃。大便三日未行。其脈左部弦長,右部洪長,重按皆實。
診斷 此少陽陽明合病也。為其外感之熱已入陽明胃府,是以表里俱壯熱,而舌苔已黃,為其激 動之火積于少陽肝膽,是以其火上沖頻作嘔吐。治此證者欲其受藥不吐,當變湯劑為散,且又分毫無藥味,庶可奏效。
處方 生石膏(一兩細末) 鮮梨(兩大個) 將梨去皮,切片,蘸石膏末,細細嚼服。
復診 將梨片與石膏末嚼服一強半未吐,遲兩點鐘又將所余者服完,自此不復嘔吐,可進飲食,大 便通下一次。診其脈猶有余熱,問其心中亦仍覺熱,而較前則大輕減矣。擬改用湯劑。以清其未盡之熱。
處方 生石膏(一兩搗細) 生杭芍(八錢) 玄參(三錢) 沙參(三錢) 連翹(二錢) 甘草(二錢) 鮮白茅根(三錢) 藥共七味,先將前六味水煎十余沸,入鮮白茅根再煎三四沸,取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如法煎服一劑,熱又減退若干,脈象已近和平,遂即 原方將石膏改用六錢,芍藥改用四錢,又服一劑,病遂痊愈。
或問 石膏為清陽明之主藥,此證原陽明少陽均有實熱,何以用石膏但清陽明之熱而病即可愈?答 曰∶凡藥服下,原隨氣血流行無處不到。石膏雖善清陽明之熱,究之,凡臟腑間蘊有 實熱,石膏皆能清之。且凡嘔吐者皆氣上逆也,石膏末服,其石質之重墜大能折其上逆之氣使之 下行,又有梨片之甘涼開胃者以輔之,所以奏效甚捷也。若當秋夏之交無鮮梨時,可以西瓜代之。

28.溫病兼衄血便血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陳姓童子,年十五歲,于仲秋得溫病,兼衄血便血。
病因 初因周身發(fā)熱出有斑點,有似麻疹。醫(yī)用涼藥清之,斑點即回,連服涼藥數劑,周身 熱已退,而心中時覺煩躁。逾旬日因薄受外感,其熱陡然反復。
證候 表里壯熱,衄血兩次,小便時或帶血。嘔吐不受飲食,服藥亦多吐出。心中自覺為熱 所灼,怔忡莫支。其脈搖搖而動,數逾五至,左右皆有力,而重按不實。舌苔白而欲黃,大便三日未行。本擬投以白虎加人參湯,恐其服后作嘔。
處方 生石膏(三兩細末) 生懷山藥(二兩) 共煎湯一大碗,俾徐徐溫飲下。為防其嘔吐,一次只飲一大口,限定四小時將藥服完。
方解 凡嘔吐之證,飲湯則吐,服粥恒可不吐。生山藥二兩煎取濃汁與粥無異,且無藥味,服 后其粘滯之力自能留戀于胃中。且其溫補之性,又能固攝下焦以止便血,培養(yǎng)心氣以治 怔忡也。而以治此溫而兼虛之證,與石膏相伍為方,以石膏清其溫,以山藥補其虛,雖非白 虎加人參湯,而亦不啻白虎加人參湯矣。
復診 翌日復診,熱退十之七八,心中亦不怔忡,少進飲食亦不嘔吐,衄血便血皆愈。脈象力減,至數仍數。
處方 玄參(二兩) 潞參(五錢) 連翹(五錢)
方解 蓋其大熱已退而脈仍數者,以其有陰虛之熱也。玄參、潞參并用,原善退陰虛作熱,而猶 恐其伏有疹毒,故又加連翹以托之外出也。
效果 仍煎湯一大碗,徐徐溫飲下,盡劑而愈,大便亦即通下。
說明 此證若能服藥不吐,投以大劑白虎加人參湯,大熱退后其脈即可不數。乃因其服藥嘔吐, 遂變通其方,重用生山藥二兩與生石膏同煎服。因山藥能健脾滋腎,其補益之力雖不如 人參,實有近于人參處也。至大熱退后,脈象猶數,遂重用玄參二兩以代石膏,取其能滋真陰兼能 清外感余熱,而又伍以潞參、連翹各五錢。潞參即古之人參。此由白虎加人參之 義化裁而出,故虛熱易退,而連翹又能助玄參涼潤之力外透肌膚,則余熱亦易清也。

29.溫疹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楊姓幼子,年四歲,于季春發(fā)生溫疹。
病因 春暖時氣流行,比戶多有發(fā)生此病者,因受傳染。
證候 周身出疹甚密,且灼熱異常。閉目昏昏,時作譫語。氣息迫促,其唇干裂紫黑,上多凝血。 脈象數而有力。大便不實,每日溏瀉兩三次。
診斷 凡上焦有熱之證,最忌下焦滑瀉。此證上焦之熱已極,而其大便又復溏瀉,欲清其熱,又恐 其溏瀉益甚,且在發(fā)疹,更虞其因溏瀉毒內陷也。是以治此證者,當上清其熱下止其 瀉,兼托疹毒外出,證候雖險,自能治愈。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滑石(一兩) 生石膏(一兩搗細) 生杭芍(六錢) 甘草(三錢) 連翹(三錢) 蟬蛻(錢半去土) 共煎一大盅,分多次徐徐溫飲下。
效果 分七八次將藥服完。翌日視之其熱大減,諸病皆見愈。惟不能穩(wěn)睡,心中似騷擾不安, 其脈象仍似有力。遂將方中滑石、石膏皆減半,煎湯送安宮牛黃丸半丸,至煎渣再服時, 又送服半丸,病遂痊愈。

30.溫疹兼喉痧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沈姓學生,年十六歲,于仲春得溫疹兼喉痧證。
病因 因在體育場中游戲,努力過度,周身出汗為風所襲,遂得斯病。
證候 初病時微覺惡寒頭疼,翌日即表里俱壯熱,咽喉悶疼。延醫(yī)服藥病未見輕,喉中疼悶似加 劇,周身又復出疹,遂延愚為延醫(yī)。其肌膚甚熱,出疹甚密,連無疹之處其肌膚亦紅,誠 西人所謂猩紅熱也。其心中亦自覺熱甚,其喉中扁腺處皆紅腫,其左邊有如榆莢一塊發(fā)白。自 言不惟飲食疼難下咽,即呼吸亦甚覺有礙。診其脈左右皆洪滑有力,一分鐘九十八 至。愚為刺其少商出血,復為針其合谷,又為擬一清咽、表疹、瀉火之方俾服之。
處方 生石膏(二兩搗細) 玄參(六錢) 天花粉(六錢) 射干(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碎) 浙貝母(三錢) 青連翹(三錢) 鮮蘆根(三錢) 甘草(錢半) 粳米(三錢) 共煎湯兩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復診 翌日過午復為診視,其表里之熱皆稍退,脈象之洪滑亦稍減,疹出又稍加多。從前三日 未大便,至此則通下一次。再視其喉,其紅腫似加增,白處稍大,病患自言此時飲水必須 努力始能下咽,呼吸之滯礙似又加劇。愚曰∶此為極危險之病,非刺患處出血不可。遂用圭 式小刀,于喉左右紅腫之處,各刺一長口放出紫血若干,遽覺呼吸順利。擬再投以清 熱消腫托表疹毒之劑。
處方 生石膏(一兩搗細) 花粉(六錢) 赤芍(三錢) 板藍根(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細) 生蒲黃(三錢) 浙貝母(三錢) 青連翹(三錢) 鮮蘆根(三錢) 共煎一大盅半,分兩次溫服。
方解 赤芍藥,張隱庵、陳修園皆疑是山中野草之根,以其紋理甚粗,與園中所植之芍 藥根迥異也。然此物出于東三省,愚親至其地,見山坡多生此種芍藥,開單瓣紅花,其花小于尋 常芍藥花約三倍,而其葉則確系芍藥無疑。蓋南方亦有赤芍藥,而其根仍白,茲則花赤其根 亦赤,是以善入血分活血化瘀也。又浙貝治嗽,不如川貝,而以之治瘡,浙貝似勝于川 貝,以其味苦性涼能清熱解毒也。
效果 將藥連服兩劑,其病脫然痊愈。
說明 《內經》靈樞疽篇謂∶“癰發(fā)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 咽半日死。”此證咽喉兩旁紅腫日增,即癰發(fā)嗌中名為猛疽者也。其膿成不瀉則危在目前, 若其劇者必俟其化膿而后瀉之,又恒有迫不及待之時,是以 此證因其紅腫已甚有礙呼吸,急刺之以出其紫血而紅腫遂愈,此所謂防之于預也。且化膿而后瀉之,其瘡 口恒至潰爛,若未成膿而瀉,其紫血所刺之口半日即合矣。 喉證原有內傷外感之殊,其內傷者雖宜注重清熱, 亦宜少佐以宣散之品。如《白喉忌表抉微》方中之用薄荷、連翹是也。由外感者雖不忌用表散之品,然宜 表散以辛涼,不宜表散以溫熱,若薄荷、連翹、蟬蛻、蘆根諸藥,皆表散之佳品也;蛴兄^喉證若由于外感,雖 麻黃亦可用者,然用麻黃必須重用生石膏佐之。若《傷寒論》之麻杏甘石湯,誠為治外感喉證之佳方也。 特是,其方原非治喉證之方,是以方中石膏僅為麻黃之兩倍,若借以治外感喉證,則石膏當十倍于麻黃。若遇 外感實火熾盛者,石膏尤宜多加方為穩(wěn)妥。是以愚用此方以治外感喉證時,麻黃不過用至一錢,而生石膏 恒用至兩余,或重用至二兩也。然此猶論喉證之紅腫不甚劇者,若至腫甚有礙呼吸,不惟麻黃不可用,即 薄荷亦不可用,是以治此證方中止用連翹、蘆根也。以上所論者,無論內傷外感,皆咽喉證之屬熱 者也。而咽喉中之變證,間有真寒假熱者,又當另議治法。

31.溫病兼喉痧痰喘

醫(yī)學全在線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馬××,年二十八歲,于季秋得溫病兼喉痧痰喘證。
病因 初因外出受風感冒甚微,醫(yī)者用熱藥發(fā)之,陡成溫病,而喉病喘病遂同時發(fā)現。
證候 表里俱壯熱,喘逆咳嗽,時吐痰涎,咽喉左邊紅腫作疼(即西人所謂扁桃體炎)。其外 邊項左側亦腫脹,呼吸皆有窒礙。為其病喉且兼喘逆,則吸氣尤形困難,必十分努力始能將氣吸入。 其舌苔白而薄,中心微黃。小便赤澀,大便四日未行。其脈左右皆弦長,右部重診有力,一分鐘九十六至。
診斷 此乃外感之熱已入陽明之府,而沖氣又挾胃氣肝火上沖也。為其外感之熱已入陽明之府, 是以右脈之力勝于左脈,為其沖氣挾胃氣肝火上沖,是以左右脈皆弦長。病現喘逆及咽喉 腫疼,其腫痛偏左者,正當肝火上升之路也。擬治以麻杏甘石湯,兼加鎮(zhèn)沖降胃納氣利痰之 品以輔之,又宜兼用針刺放血以救目前之急。
處方 麻黃(一錢) 生石膏(二兩搗細) 生赭石(一兩軋細) 生懷山藥(八錢) 杏仁(三錢去皮炒搗) 連翹(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碎) 射干(二錢) 甘草(一錢) 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 又于未服藥之前,用三棱針刺其兩手少商出血,用有尖小刀刺其咽喉腫處,開兩小口令其 出血,且用硼砂、西藥鹽酸蓋理,融以三十倍之水,俾其含漱。又于兩手合谷處為之行 針。其咽喉腫處驟然輕減,然后服藥。
復診 將藥服后,其喘頓愈強半,呼吸似無妨礙,表里之熱亦愈強半。脈象亦較前平和,其右 部仍然有力。胸膈似覺郁悶,有時覺氣上沖,仍然咳嗽,大便猶未通下。擬再治以開郁降 氣清熱理嗽之劑。
處方 糖栝蔞(二兩切碎) 生石膏(一兩搗細) 生赭石(五錢軋細) 生杭芍(三錢) 川貝母(三錢) 碎竹茹(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碎) 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煎服一劑,大便通下,諸病皆愈。惟一日之間猶偶有 咳嗽之時,俾用川貝母細末和梨蒸食之以善其后。
說明 凡用古人成方治病,其藥味或可不動,然必細審其藥之分 量或加或減,俾與病機相宜。如麻杏甘石湯原方,石膏之分量僅為麻黃之兩倍,而此證所用麻杏甘石湯則石膏之分量二十倍于麻黃矣。蓋《傷寒論》之麻杏甘石湯原非為治喉證而設,今借之以治喉證。原用麻黃以散風定喘,又因此證之喉腫太甚,有礙呼吸,而方中猶用麻黃,原為行險之道,故麻黃僅用一錢,而又重用生石膏二兩以監(jiān)制之。且于臨服藥時先用刀開其患處,用針刺其少商與合谷,此所以于險中求穩(wěn)也。嘗聞友人楊××言,有一名醫(yī)深于《傷寒論》,自著有《注解傷寒論》之書行世,偶患喉證,自服麻杏甘石湯竟至不起,使其用麻杏甘石湯時,亦若愚所用者如此加減,又何患喉證不愈乎?縱使服藥不能即愈,又何至竟不起乎?由此知非古人之方誤人。麻杏甘石湯,原為發(fā)汗后及下后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之的方,原未言及治喉證也。而欲借之以治喉證,能勿將藥味之分量為之加減乎?嘗總核《傷寒論》諸方用于今日,大抵多稍偏于熱,此非仲景之不善制方也。自漢季至今,上下相隔已一千六百余年,其天地之氣化,人生之稟賦,必有不同之處,是以欲用古方皆宜細為斟酌也。

32.溫病兼喉疼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胡××,年五十四歲,于仲秋感受溫病兼喉疼證。
病因 勞心過度,暗生內熱。且日飲牛乳兩次作點心,亦能助熱,內熱上潮,遂覺咽喉不利,至仲秋感受風溫,陡覺咽喉作疼。
證候 表里俱覺發(fā)熱,咽喉疼痛,妨礙飲食。心中之熱時覺上沖,則咽喉之疼即因之益甚。周身酸懶無力,大便干燥,脈象浮滑而長,右關尤重按有力,舌上白苔滿布。
診斷 此證脈象猶浮,舌苔猶白,蓋得病甫二日,表證猶未罷也。而右關重按有力,且時覺有熱上沖咽喉者,是內傷外感相并而為病也。宜用重劑清其胃腑之熱,而少佐以解表之品,表解里清,喉之疼痛當自愈矣。
處方 生石膏(四兩搗細) 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單將生石膏煎湯一大盅,乘熱將阿斯匹林融化其中服之。因阿斯匹林實為酸涼解肌之妙藥,與大 量之石膏并用,服后須臾其內傷外感相并之熱,自能化汗而解也。
效果 服后約半點鐘,其上半身微似有汗,而未能遍身透出,遲一點鐘,覺心中之熱不復上沖,咽喉疼痛輕減。時在下午一點鐘,至晚間臨睡時,仍照原方再服一劑,周身皆得透汗,安睡一夜,翌晨,諸病若失矣。

33.溫病兼陰虛

病人基本資料 鄰村高××,年二十五歲,于仲夏得溫病。
病因 仲夏上旬,麥秋將至,遠出辦事,又欲急回收麥,長途趨行于烈日之中。辛苦殊甚,因得溫病。其叔父××與其表叔毛××皆邑中名醫(yī),又皆善治溫病。二人共治旬日無效,蓋因其勞力過甚,體虛不能托病外出也。
證候 愚診視時,其兩目清白,竟無所見,兩手循衣摸床,亂動不休,譫語無倫,分毫不省人事。其大便從前滑瀉,此時雖不滑瀉,每月仍溏便一兩次,脈象浮而無力,右寸之浮尤甚,兩尺按之即無,一分鐘數至一百二十至。舌苔薄黃,中心干而微黑。
診斷 此證兩目清白無火,而竟無所見者,腎陰將竭也。其兩手亂動不休者,肝風已動也。病勢至此,危險已至極點。幸喜脈浮為病還在太陽,右寸浮尤甚,又為將汗之兆。其所以將 汗而不汗者,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陰陽和而后雨,人身亦陰陽和而后汗。此證兩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應,是以不能作汗。當用大滋真陰之品,濟陰以應其陽必能 自汗,汗出則病愈矣。然非強發(fā)其汗也,強發(fā)其汗則汗出必脫。調劑陰陽以聽其自汗,是以汗出必愈也。
處方 熟懷地黃(二兩) 生懷山藥(一兩) 玄參(一兩) 大甘枸杞(一兩) 甘草(三錢) 真阿膠(四錢) 藥共六味,將前五味煎湯一大碗去渣,入阿膠融化,徐徐分數次溫飲下。
效果 時當上午十點鐘,將藥煎服至下午兩點鐘將藥服完。形狀較前安靜,再診其脈頗有起色。俾再用原方煎湯一大碗,陸續(xù)服之,至秉燭時遍身得透汗,其病霍然愈矣。此案曾載于《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何廉臣對于此案似有疑意,以為誠如案中所述病況,實為不可挽救之證也。故今將 此案又登斯編,以征此案之事實。
說明 嘗實驗天地之氣化,恒數十年而一變,醫(yī)者臨證用藥,即宜隨氣化而轉移,因病者所得之 病已先隨氣轉移也。愚未習醫(yī)時,見醫(yī)者治傷寒溫病,皆喜用下藥,見熱已傳里其大便稍實者,用承氣湯下之則愈,如此者約二十年。及愚習醫(yī)學時,其如此治法者則恒多僨事,而愚所閱之醫(yī)書,又皆系趙氏《醫(yī)貫》、《景岳全書》、《馮氏錦囊》諸喜用熟地之書,即外感證亦多喜用之。愚之治愈此證,實得力于諸書之講究。而此證之外,又有重用熟地治愈寒溫之壞證,諸多驗案(地黃解后載有數案可參觀)。此乃用藥適與時會,故用之有效也。且自治愈此證之后,毛××、高××深與愚相契,亦仿用愚方而治愈若干外感之虛證,而一變其從前之用藥矣。后至愚年過四旬,覺天地之氣化又變,病者多系氣分不足,或氣分下陷,外感中亦多兼見此證,即用白虎湯時多宜加人參方效。其初得外感應發(fā)表時,亦恒為加黃方效。如是者又有年。乃自一九二一年以來,病多亢陽,宜用大劑涼潤之藥濟陰以配其陽,其外感實熱之證,多宜用大劑白虎湯,更佐以涼潤之品。且人臟腑之氣化多有升無降,或腦部充血,或夜眠不寐,此皆氣化過升之故,亦即陽亢無制之故。治之者宜鎮(zhèn)安其氣化,潛藏其陽分,再重用涼潤之藥輔之,而病始可治。此誠以天地之氣化又有轉移,人所生之病即隨之轉移,而醫(yī)者之用藥自不得不隨之轉移也。由此悟自古名醫(yī)所著之書,多有所偏者非偏也,其所逢之時氣化不同也。愚為濫竽醫(yī)界者已五十年,故能舉生平之所經歷而細細陳之也。

34.溫病兼喘脹

病人基本資料 邑中王××之女,年十五歲,于仲春得溫病久不愈。
病因 仲春上旬,感受風溫,醫(yī)者延醫(yī)失宜,遷延旬余,病益增劇,醫(yī)者諉為不治,始延愚為診視。
證候 心下脹滿甚劇,喘不能臥,自言心中干甚,似難支持。其舌苔白而微黃。小便赤少,大便從前滑瀉,此時雖不滑瀉,然仍每日下行。脈搏一息五至強,左部弦而有力,右部似大而有力, 然皆不任重按。
診斷 此其溫病之熱,本不甚劇。因病久真陰虧損致小便不利,所飲之水停于腸胃則脹滿,迫于心下則作喘。其心中自覺干甚,固系溫病之熱未清,亦足征其真陰虧損陰精不能上奉也 (《內經》謂陰精上奉,其人壽)。當滋其真陰,利其小便,真陰足則以水濟火,而心中自然不干; 小便利則水從下消,而脹滿喘促自愈。至于些些溫病之余熱,亦可皆隨小便瀉出而不治自愈矣。
處方 鮮白茅根去凈皮及節(jié)間細根(六兩銼碎),用水三大碗,煎一沸,俟半點鐘,視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煎一沸,至茅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去渣當茶,徐徐溫飲之。
效果 如法煎飲茅根兩日,其病霍然痊愈。蓋白茅根涼潤滋陰,又善治肝腎有熱,小便不利,且具有發(fā)表之性,能透溫病之熱外出。一藥而三善備,故單用之而能立建奇功也。然必剖取鮮者用之,且復如此煎法(過煎則無效)方能有效。凡藥之性,能利水者多不能滋陰,能下降者多不能上升,能清里者多不能達表。惟茅根既善滋陰,又善利水,既善引水氣下行,又善助腎陰上升。且內清臟腑之熱,外托肌表之邪,而尤善清肺利痰定其喘逆。

35.溫病兼虛熱

病人基本資料 邑城東劉氏女,年十五歲,于季春患溫病久不愈。
病因 因天氣漸熱,猶勤紡織,勞力之余出外乘涼,有汗被風遂成溫病。
證候 初得周身發(fā)熱,原宜辛涼解肌,醫(yī)者竟用熱藥發(fā)之,汗未出而熱益甚,心中亦熱而且渴。此時若用大劑白虎加人參湯清之,病亦可愈,而又小心不敢用。惟些些投以涼潤小劑,遷延二十余日,外感之熱似漸退。然午前稍輕而午后則仍然灼熱,且多日不能飲食,形體異常清瘦。左脈弦細無根,右部關脈稍實,一息六至。舌苔薄而微黃,毫無津液。大便四五日一行,頗干燥。
診斷 此因病久耗陰,陰虛生熱,又兼外感之熱留滯于陽明之府未盡消也。當以清外感之熱為主, 而以滋補真陰之藥輔之。
處方 生石膏(一兩搗細) 野黨參(三錢) 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四錢) 滑石(三錢) 甘草(三錢) 共煎湯一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復診 將藥煎服兩劑后,外感之熱已退,右關脈已平和,惟過午 猶微發(fā)熱,此其陰分猶虛也。當再滋補其陰分。
處方 玄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甘枸杞(五錢大者) 生杭芍(五錢) 滑石(二錢) 熟地黃(一兩) 生內金(一錢黃色的搗) 甘草(二錢) 共煎一大盅,分兩次溫服。
效果 日服藥一劑,連服三日,灼熱痊愈。
說明 按此方于大隊滋陰藥中猶少加滑石者,恐外感之熱邪未盡,引之自小便出也。愚凡治外感之熱兼有虛熱者,恒生山藥與滑石并用,瀉熱補虛一舉兩得。至上有外感燥熱而下焦復滑瀉者,用之以清熱止瀉(宜各用一兩),尤屢次奏效。二藥相伍,原有化合之妙用,若再加芍藥、甘草,即拙擬之滋陰清燥湯,可參觀也。

36.溫病兼吐血

病人基本資料 滄州,吳姓媼,年過七旬,偶得溫病兼患吐血。
病因 年歲雖高,家庭事務仍自操勞,因勞心過度,心常發(fā)熱,時當季春,有汗受風,遂得溫病,且兼吐血。
證候 三四日間表里俱壯熱,心中熱極之時恒吐血一兩口,急飲新汲井泉水其血即止。舌苔 白濃欲黃,大便三日未行。脈象左部弦長,右部洪長,一息五至。
診斷 此證因家務勞心過度,心肝先有蘊熱,又兼外感之熱傳入陽明之府。兩熱相并,逼 血妄行,所以吐血。然其脈象火熱雖盛,而正猶不虛,雖在高年,知猶可治。其治法當以清胃腑 之熱為主,而兼清其心肝之熱,俾內傷外感之熱俱清,血自不吐矣。
處方 生石膏(三兩軋細) 生懷地黃(一兩五錢)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一兩) 知母(三錢) 甘草(三錢) 烏犀角(一錢五分) 廣三七(二錢軋細) 藥共八味,將前六味煎湯三盅,犀角另煎湯半盅和勻,分三次溫服下。每服藥一次,即送服三七末三分之一。
效果 將藥三次服完,血止熱退,脈亦平和,大便猶未通下,俾煎渣再服,犀角亦煎渣取湯,和于湯藥中服之,大便通下痊愈。
說明 愚平素用白虎湯,凡年過六旬者必加人參,此證年過七旬而不加人參者,以其證兼吐血也。為 不用人參,所以重用生山藥一兩,取其既能代粳米和胃,又可代人參稍補益其正氣也。

37.溫病兼沖氣上沖

病人基本資料 奉天鄭××,年五十二歲,于季春得溫病,兼沖氣自下上沖。
病因 其人素有痰飲,偶有拂意之事,肝火內動,其沖氣即挾痰飲上涌,連連嘔吐痰水。季春之 時,因受感冒成溫病。溫熱內傳,觸動沖氣又復上沖。
證候 表里俱壯熱,嗜飲涼水,痰涎上泛,屢屢咳吐,呃逆噦氣,連連不除,兩脅作脹。舌苔白濃,而中心微黃。大便三日未行。其脈左部弦硬而長,右部洪滑而長,皆重按有力。此溫病之熱,已入陽明之府,又兼肝火挾沖氣上沖也。是以其左脈弦硬為肝火熾盛,其弦硬而 長即為沖脈上沖之現象也;其右脈洪滑,為溫熱已入陽明胃腑,其洪滑而長,亦沖 氣上沖之現象也。因沖脈雖居于上,而與陽明厥陰皆有連帶之關系也。欲治此證,當重用白虎湯以清陽明之熱,而以瀉肝降沖理痰之品輔之。
處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 生赭石(一兩軋細) 生龍骨(八錢搗碎) 生牡蠣(八錢搗碎) 白知母(八錢) 生杭芍(六錢) 清半夏(三錢) 濃樸(錢半) 甘草(二錢) 粳米(四錢) 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效果 將藥分三次服完,熱退氣平,痰涎亦減十之七八,脈象亦 近平和。其大便猶未通下,遂即原方將石膏、龍骨、牡蠣各減半,再煎服一劑,大便通下,病痊愈。
說明 方書用石膏未有與赭石并用者,即愚生平用石膏亦未嘗與赭石并用,恐其寒涼之性與赭石之重墜者并用,而直趨下焦也。然遇有當用之病則病當之,非人當之。有如此證,不重用石膏則陽明之大熱不除,不重用赭石則上逆之沖氣莫制,此所以并用之而無妨礙也。設若此證,但陽明熱實而無沖氣上逆,服此藥后其大便當即通下,或更至于滑瀉。而陽明胃腑之熱轉難盡消,為其兼有沖氣上逆,故必俟服之第二劑大便始能通下,此正所謂病當之,非人當之之明征也。龍骨、牡蠣之性,皆善鎮(zhèn)肝斂沖,以之治痰原非所長,而陳修園謂龍骨、牡蠣同用,能引逆上之火泛濫之水下歸其宅,為治痰之神品。其所謂痰,皆逆上之火泛濫之水所成,即此證之沖氣上沖痰飲上泛者是也。是以方中龍骨、牡蠣各重用八錢,輔翼赭石以成降逆消痰之功,而非可泛以之治痰也。至于二藥必生用者,非但取其生則性涼能清熱也,《傷寒論》太陽篇用龍骨、牡蠣者三方,皆表證未罷,后世解者謂,龍骨、牡蠣,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是以仲師于表證未罷者亦用之。然三方中之龍骨、牡蠣下皆未注有字,其生用可知,雖其性斂正氣不斂邪氣,若之則其性過澀,亦必于外感有礙也。且之則其氣輕浮不能沉重下達以鎮(zhèn)肝斂沖,更可知矣。

點擊查看:<<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