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經方醫(yī)學 > 正文:江厚萬貼:集創(chuàng)良方祛百病(陳樹森醫(yī)案評述)
    

中西匯通:江厚萬貼:集創(chuàng)良方祛百病(陳樹森醫(yī)案評述)


集 創(chuàng) 良 方 祛 百 病
——陳樹森經驗方治案按評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陳樹森教授積半個多世紀臨證之心血撰著而成《百病良方·中醫(yī)辨病與辨證論治》一書,洋洋四十萬言,內容豐富而平實,論點鮮明而允當,值得廣大臨床工作者一讀。尤其所載陳老自擬各科經效驗方100首,既淵源有自,又融入己意;釋方述藥,縷析條分;應用指征,扼要簡明。與眾不同的是,每方所列釋項,除方解(原按)之外概附以臨證實錄,這對加深讀者準確理解方義與靈活運用所舉方藥于臨床,必大有助益,良苦用心,可謂昭然。茲選錄該書中十五個病證(三十三首處方)之治案,聊附評述,供同道賞析。
一 、感冒方治案評述
1.銀翹合劑
適應證:風熱感冒,咽紅喉痛,目赤發(fā)熱咳嗽痰黃等。
藥物組成:板藍根、銀花、連翹各30g,荊芥(后下)10g.
制法與用法:煎成50%濃液,每服30~60ml,1日3次。兒童酌減。服藥后多飲水。
隨證加減:咳嗽加生甘草、桔梗、杏仁各10g;咽喉腫痛加錦燈籠山豆根各10g。
注意事項:風寒外感忌用。
案1  靳男,20歲。1970年3月診。
患者發(fā)熱頭痛,咽喉紅痛,咳嗽痰黏黃,咯不爽。舌紅苔薄黃,脈浮數。予上方加味,每服60ml,1日3次。第2天熱退,第4天咳嗽、咽喉紅痛均解而愈。
原按:荊芥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板藍根清熱解毒,有抗病毒及抗菌作用,既能宣散風熱,又善清解血毒,現代研究表明,它對多種細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李時珍稱其為“瘡家圣藥”,現代研究表明,它能抗菌消炎、降溫;組成復方為治療風熱感冒,上焦不宣之良方。
2. 加味蔥豉湯
適應證:風寒感冒,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嚏多、流清涕,肢楚無汗,咳嗽痰白等。
藥物組成:豆豉、蘇葉、生各10g,蔥白5枚。
制法與用法:每日1劑,煎2遍,1日3次分服。服后多飲熱開水。如無汗者,爭取出汗為佳。
隨證加減:頭痛肢楚較重者加白芷10g;鼻塞嚏多較甚者加辛荑10g,麻黃6g;咳嗽加杏仁、桔梗各10g。注意事項:風熱外感忌用。案2  葉男,25歲。1978年12月10日診。
嚴冬多雪,患者2天前外出著涼后鼻塞,嚏多,流清涕,惡寒肢楚,咳嗽痰稀白。苔薄白,脈浮緊。予上方加味。服1劑后,微覺溫熱感,微微出汗,鼻塞已通,惡寒亦解。續(xù)原方2劑,諸證均減。
原按:豆豉、蘇葉發(fā)散風寒;生姜解表散寒;蔥白通陽發(fā)汗。4藥合用相輔相成,發(fā)散風寒,解表發(fā)汗,使邪從汗解,諸證自已。
    評述:感冒居人類常見病發(fā)病率之首。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平均感冒1.25次。病因絕大多數為病毒之類,一般在氣候驟變,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潛伏在人體呼吸道內的或新感染的病毒等病原體便趨機增殖,引起呼吸道尤其是鼻咽腔黏膜充血、水腫與滲出,表現為鼻塞、流涕、噴嚏、咽癢或咽疼、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癥,通常簡稱上感。
   筆者以麻黃湯(《傷寒論》)加味與銀翹散(《溫病條辨》)化裁制成顆粒型(膠囊)分別治療風寒型感冒162例與風熱型感冒158例,總有效率分別為96.29%與95.57%,對照組(96例)用速效傷風膠囊(精方制藥廠)治療,總有效率為70.83%,差異有顯著性,P<0.05(江厚萬.感冒分型顆粒劑臨床驗證320例.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0.13(9):1874)。感冒為自限性疾病,但其并發(fā)癥如病毒性心肌炎等往往是致命性的,因此,臨床應對此引起重視,在目前西醫(yī)尚無特效療法的情況下,發(fā)揮中醫(yī)整體療法與個體化治療優(yōu)勢,顯得尤為重要。
二、氣管炎方治案評述
1.清肺化痰止咳膏
適應證:痰熱熾盛,氣道失宣,咳嗽痰黃者。老幼咸宜。
藥物組成:魚腥草(后下)20 g,矮腳茶15g,麻黃、杏仁、甘草、川貝粉、桔梗各9g。
制法與用法:上方10劑,先用水浸3~4小時,煎3遍去渣加在一起,再煎濃縮到1000ml,加蜂蜜300ml或白糖200ml,用文火熬到1000ml。成人每服20ml,1日3次;1~2歲者每服3~5ml,1日3次;3~7歲每服5~10ml,1日3次。
隨證加減:咳嗽痰多,劇則嘔吐者加制半夏15g。
注意事項:魚腥草后下不能久煎;川貝母粉在加蜂蜜或白糖熬成膏后加入和勻。此外,加入蜂蜜或白糖后需用文火(小火)慢熬,同時要不停地攪拌,以防焦底發(fā)苦。
案3 張男,2歲。1980年3月5日診。
患兒咳嗽3個月,時輕時重,痰黃而黏。予上方蜂蜜熬膏,每服5ml,1日3次。服3天后痰黃轉白,咳減。服1周后痰少咳止而愈。
原按:魚腥草、矮腳茶清解肺熱而化熱痰;川貝母、桔;抵箍;麻黃、杏仁宣降肺氣;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清宣肺氣,化痰鎮(zhèn)咳之效。
2. 川貝糖梨
適應證: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痰黏或無痰者。
藥物組成:川貝母粉、冰糖各10g,雪花梨或鴨梨1個。
制法與用法:先將梨切去一小塊,挖去核,裝入川貝母粉及冰糖,然后用切去的那一小塊蓋上,放于碗內置于飯鍋或蒸鍋中蒸之,約30~40分鐘,待熟連湯藥及梨分3次食之。
注意事項:連續(xù)服用不要間斷,至見效為止。預防受涼感冒,避免接觸刺激性不良氣體,忌食過咸及辛辣食物,以防復發(fā)。
案4  王女,25歲。1970年5月6日診。
患者咳嗽咯痰不爽已延3個月,予本方連服2周而愈。
原按:川貝母性味苦、甘、涼,入肺經,功能潤肺散結,止咳化痰;冰糖、梨甘寒、潤肺生津,治嗽消痰。蒸而食之味美效佳。
3. 麻杏溫肺湯
適應證:寒痰咳嗽、痰多稀白,秋冬天涼時加重,久發(fā)不愈者。
藥物組成:生黃芪15g,麻黃、杏仁、百部、制半夏、鐘乳石各10g,炙甘草6g。
制法與用法:每日1劑,煎2遍,1日3次分服。
隨證加減:動則氣短,肺腎兩虛明顯者加仙靈脾、補骨脂各15g。
注意事項:避風寒防感冒,忌煙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案5  周男,61歲。1976年2月3日診。
患者咳嗽痰多30余年,早晚加重。予上方每天1劑,服1周后,咳嗽咯痰均減,服3周后,咳嗽咯痰十減八九。
原按:麻黃、杏仁宣肺降氣;百部、半夏化痰止咳;鐘乳石溫肺化痰、治咳逆上氣;生黃芪補氣固表;炙甘草補脾胃、潤肺,調和諸藥。本方功能溫肺化痰、止咳定喘、補氣固表。久服有預防感冒,減少氣管炎發(fā)作之效。
   評述:氣管炎大體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大類型。主要表現為咳嗽,或干咳,或咳痰,或伴咽癢不適,或伴發(fā)熱、惡寒,或伴汗出、納減,或伴胸悶、氣急等相應癥狀。中醫(yī)常以“咳嗽”、“咳喘”證名之。陳老所擬三方,一為清肺化痰止咳,一為溫肺化痰止咳,一為潤肺化痰止咳,藥性之寒溫不同,示病體之涼熱有別,故施以寒熱對治,然方證(咳嗽)相應則一,中醫(yī)辨證與辨病論治之要義若是,不可不知。較之現代醫(yī)學“見炎抗炎”、“見咳止咳”的對“癥”治療,無疑更為合理。后學如能參酌陳老經驗,諒能大益臨床。
 上海胡建華教授對咳嗽(氣管炎)之論述尤具新意,值得探究。曰:“外感咳嗽,既見喉癢、咳嗽、痰多等癥,又常兼有發(fā)熱、惡寒,一般認為偏風寒宜辛溫,偏風熱宜辛涼,咳嗽初起宜宣肺,咳嗽日久宜肅肺。但臨床體會,不必過于拘泥辛溫與辛涼、宣肺與肅肺的界限,常以辛溫與辛涼相配,宣肺與肅肺同用,可以取得迅速退熱、止咳的效果。
   《醫(yī)門法律》說:“凡邪盛咳頻,斷不可用收澀藥;咳久邪衰,其勢不脫,方可澀之!薄兜は姆ā费裕骸爸嗡远嘤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后藥也!倍抑,點出了久嗽邪卻方用斂澀之要領。
已故中醫(yī)學家黃文東先生依據咳嗽之寒熱偏盛之異,提出治有溫粛、清粛之別。溫粛藥常用紫菀、款冬、旋復花等;清肅藥常用枇杷葉、馬兜鈴、桑白皮等,如此細化,當視之為對中醫(yī)理法方藥理論的一種豐富與發(fā)展。
筆者臨床習用止嗽散(《醫(yī)學心悟》)出入治急慢性咳嗽,無論有邪無邪皆可據證化裁,每獲佳效。曾治一48歲婦,本市某醫(yī)院護士長,反復咳嗽,痰少、色白、粘膩難咯,始有低熱等外感癥狀,經輸注大劑抗生素治療,外感癥除,但頑咳遷延3月有余,苦不堪言。予止嗽散加五味子、細辛、生姜,5劑癥減半,10劑愈八成,進退共20劑,證悉除。
三、哮喘方治案評述
1.定喘煙
適應證:支氣管哮喘發(fā)作時喉間痰鳴有聲,痰多稀白者。
藥物組成:曼陀羅花(或葉)(又名洋金花)。
制法與用法:上藥切成細絲,用薄紙卷煙每支約重1g。哮喘發(fā)作時點燃吸煙,喘平即止。每次最大用量0.1~0.2g,不可過量,謹防中毒。
注意事項:痰熱盛者、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忌用。不良反應有:口干,頭暈、眼花,心跳加快。
案6  楊男,50歲。1970年3月15日診。
哮喘反復發(fā)作已12年,逢冬季,受涼或感冒后誘發(fā)。3天前受涼,先是鼻癢嚏多,繼則哮喘痰鳴,痰多稀白,不能平臥,舌苔薄白,脈象弦滑。已服宣肺平喘之劑,療效不佳。予定喘煙吸入,每日3次,每次1/5支,第1次吸后約5分鐘緩解,半天后發(fā)作再吸約5分鐘又止,連續(xù)吸煙2天后發(fā)作停止。
原按: 洋金花辛溫解毒,自古民間用于止咳平喘,現代藥理研究洋金花生物堿具有抑制呼吸道腺體分泌、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和加強排痰的作用。
2.宣肺定喘湯  
適應證:支氣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時。
藥物組成:地龍、牡荊子各15g,炙麻黃、炙甘草、杏仁各10g。
制法與用法:每劑煎2遍,和勻,1日3次分服。
隨證加減:痰黃粘發(fā)熱者加生石膏(先煎)30g,炒黃芩、魚腥草(后下)各15g。
注意事項:避免不良氣體的刺激,如香煙、敵敵畏、炒菜的油煙、汽油等,禁食容易過敏的食物如海味等。
案7   張男,30歲。1980年12月30日診。
哮喘冬季發(fā)作已3年,這次4天前受涼后發(fā)作,鼻癢嚏多,哮喘陣作,不能平臥,夜間尤甚,痰稀白。予上方服2天后哮喘減輕,5天后哮喘緩解。
原按:麻黃、地龍宣降肺氣、平喘,現代研究二藥均有緩解支氣管痙攣作用。甘草潤肺止咳,現代研究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抗炎和抗變態(tài)反應。杏仁、牡荊子宣肺祛痰平喘。
3. 平喘丸
適應證:同定喘煙。
藥物組成:曼陀羅花(或葉)30,炙遠志、甘草、地龍各150g。
制法與用法:研極細末,煉蜜為丸,每粒3g,每服1粒,1日3次。
注意事項:同第1、2方。
案8 王女,35歲。1988年1月10日診。
哮喘反復發(fā)作3年,3天前因受涼后鼻癢嚏多,哮喘陣作,胸悶氣粗,夜間較重不能平臥,痰白而多,咯吐不爽,舌苔白膩,脈弦滑,聽診兩肺滿布哮鳴音,予平喘丸1粒,日3次,第2天喘漸減,第4天緩解,咯痰亦少。
原按:曼陀羅花、地龍解痙平喘,遠志豁痰,甘草潤肺止咳。
評述:《醫(yī)學正傳》認為“喘以氣息言,哮以聲響名”,指出了喘和哮臨床表現不同。然而喘與哮臨床上決不是截然分開的,常常合并為病。對于哮喘證要審其病因,辨認虛實,再立法用藥。
湖北著名中醫(yī)蔣潔塵教授論哮喘,證分寒熱虛實,治宗仲景大法,詳而有要,多有發(fā)揮,頗堪效法,茲予援引。曰:“哮喘多由外邪觸動內飲而發(fā),針對病因,宜究寒熱。常見者有熱哮,有寒哮,有寒包熱哮三證。寒哮以小青龍湯為主;熱哮以麻杏石甘湯為主,或時方中勻氣八仙湯(麻黃、杏仁、石膏、桔梗、黃芩、甘草、知母、貝母)亦可;寒包熱哮主以小青龍加石膏或麻杏石甘湯加減均可。針對病機,則須降氣化痰,降氣可用蘇子萊菔子、枳殼、金沸草;蠲痰可選用二陳湯、南星、白芥子之類。凡此均是實證。如系肺虛,宜補以生脈;腎虧加白石英、貞元飲(系景岳方:當歸、熟地、炙甘草)之類;余如鵝管石冬蟲夏草,均可酌入。純實者,不用腎藥;肺氣虛者,不濫用麻黃!保ā懂敶t(yī)臨證精華·咳喘專輯》190頁)
洋金花提取物山莨菪堿(現已人工合成,異名654-2),系我國現代莨菪類藥研究先驅們的一大發(fā)明。筆者常以之用于陽虛型哮喘,每次5~10mg,每天3次,效果確切,同道不妨一試。
四、過敏性鼻炎方治案評述
祛風宣肺湯
適應證:過敏性鼻炎鼻淵),鼻堵,發(fā)癢,嚏多,流清涕者。因對風寒或某種物質過敏,以致肺氣不宣。
藥物組成:蒼耳子、蟬衣各15g,炙麻黃、辛荑、甘草各9g。
制法與用法:煎2遍和勻,1日3次分服。
隨證加減:頭痛者加白芷10g;涕多黃黏者加黃芩15g。
注意事項:避風寒及接觸過敏物質,發(fā)作時及早服藥。
案9   方女,30歲,工人。1980年10月16日診。
3年來每逢春秋季節(jié)受涼即感鼻堵、鼻癢、嚏多、流清涕。此次發(fā)作3周,五官科診為過敏性鼻炎。服撲爾敏、點樸麻合劑時有效,停藥則加重。予本方治療,3天后癥狀減輕,連用1周后緩解。
原按:蒼耳子、蟬衣祛風通竅;炙麻黃宣肺;辛荑利九竅而通鼻塞;甘草調和諸藥。本方祛風宣肺,通利鼻竅為治鼻淵之良藥。  
評述:陳老所創(chuàng)治過敏性鼻炎專方,藥僅5味,價廉易得,臨床大可驗證之。然筆者認為,過敏性鼻炎多系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反復病磨,以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不耐寒熱風雨環(huán)境之變,證見鼻炎之標,實屬肺、脾、腎虛為本,應辨識何臟受損為病而隨證施方,何況“湯者蕩也,丸皆緩也”,故當以丸散緩圖為是。
筆者臨證喜以仲景金匱腎氣丸為基本方出入,為患者專門制作丸劑,見效者囑連服3~6個月,據15例治案回顧分析,九成有顯效。  
五、慢性咽炎方治案評述
玄參麥冬
適應證:慢性咽炎日久不愈,屬陰虛火旺者。
藥物組成:玄參、麥冬各10g,金銀花6g。
制法與用法:每日1劑,開水泡,1日3~4次當茶飲之。
隨證加減:咽喉干燥,咳痰不爽者加生甘草5g,桔梗9g以利咽喉,潤燥化痰;咽喉紅腫者加錦燈籠6g(孕婦忌用),以清熱解毒消腫;聲音嗄啞者加胖大海5只,以清咽利喉。
注意事項:避風寒防感冒;忌煙酒、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過度用嗓,多飲水。
案10 張男,40歲。1980年4月24日診。
患者慢性咽炎3年,受涼感冒或吸煙過多時加重,咽喉干痛不適,甚至燥癢干咳。予本方泡水飲之,1周后干痛減輕,2周后諸證消失而愈。
原按:玄參、麥冬滋陰降火;雙花清熱解毒。
評述:慢性咽炎(中醫(yī)稱之梅核氣)臨床多見,西藥抗菌消炎對急性發(fā)作可解燃眉之急,慢性期則幾無效果。筆者自擬清咽散(參照王凱主編《新編中藥現代臨床手冊》)應用于臨床達10余年,效果確切。處方:蒲公英、連翹、銀花、桔梗、玉蝴蝶、菊花、薄荷、生甘草,比例為4:4:3:3:3:3:2.5:2.5,打成散劑,取適量,沸水沖泡,當茶飲。兼有大便干結,易發(fā)面部痤瘡,或時有燥熱感者,可起到“一石多鳥”的效果。近治一郵局工作人員王女,38歲,感冒后喑啞5天,漸重,服藥、輸液治療無效,經治醫(yī)生建議盡快到大醫(yī)院五官科行喉鏡診治,檢查結論是聲帶息肉,須手術治療,囑其立即住院(已開具住院證)準備手術。因素相識,急來我處咨詢。我認真四診一番,尤其反復細察咽部,并參照喉鏡影像,據其素無喉疾,此次為急性發(fā)病,與息肉緩慢發(fā)展過程顯然不符,覺得診斷尚可商榷,當先以保守治療一試。遂取清咽散1包(150 g),每次取十分之一,沸水泡服,日1劑,當茶頻飲。翌日患者喜告癥減三成,第4天又告幾愈,囑繼續(xù)服完以資鞏固;颊呒凹胰她R嘆:若不是中醫(yī)搭救,花錢不說,還要白白挨一刀,想起來都后怕!
筆者從此案中再一次領略到祖國醫(yī)學的神奇療效,同時也不能不使人思考一個問題:倘若此種簡便驗廉的“至簡大道”能夠得到更加廣泛的普及與推廣,是不是會有更多本應被“刀下留情”者而幸免一刀呢?!

六、胃炎方治案評述
1. 健胃散
適應證:慢性胃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食后上腹飽滿不適。
藥物組成:生麥芽、陳皮、白蔻仁、蒲公英等份。
制法與用法:研極細末,每用1~2g,1日3次,食前1小時溫開水送服。隨證加減:大便溏結不定或體弱乏力者加炒白術等份共研。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及不易消化之食物,忌暴飲暴食,饑飽不均。
案11   趙女,32歲。1980年3月14日診。
患者時感食后脘疼不適,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脈弱。曾做胃鏡診為胃竇炎,予上方連服1周后,食欲漸振,食后脘部舒暢,服2周后體力亦漸好。
原按:生麥芽消積化食;陳皮理氣健脾;白蔻仁溫中健胃;蒲公英舒肝氣,清胃熱,消除脹氣,增進食欲,共成健脾胃,舒肝理氣,增進食欲之功。加炒白術則可加強健脾益氣之力,脾主運化,脾強則運化有力,故便溏者能止,便結者能調。
2. 理氣消脹散
適應證:脾胃虛弱,寒凝氣滯之腹脹或吃生冷食物受涼后腹脹者,胃腸蠕動,消化功能不良者宜之。
藥物組成:廣木香、砂仁枳實、干姜等份。
制法與用法:研極細末,每用10g,開水泡半小時后去渣服湯,1日2~3次;蛴0.6~1g溫開水沖服,1日2~3次。隨證加減:大便秘結加制大黃等份共研。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及不易消化之食物。吃牛奶后腹脹者須停牛奶或改吃酸牛奶為宜。
案12 陳男,50歲。1980年3月5日診。
腹脹3年,下午尤為明顯,排氣后減輕,胃納尚可,經X線鋇餐胃腸造影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診為腸功能紊亂,予本方開水泡飲1周,排氣增多,腹脹減半,服2周后腹脹消失。
原按:木香、枳實理氣消滯;砂仁、干姜溫中散滿;合而用之,共奏溫中理氣、消除脹滿之功。
3. 健胃止痛散
適應證:慢性胃炎而有脾胃虛弱氣滯之證者,如胃納不振,食后上腹脹滿,隱痛或噯氣泛酸等證。
藥物組成:.藿香葉、炒白芍、炙甘草、生麥芽、延胡索、煅烏賊骨各100g,沉香50g。
制法與用法:研極細末,每用1~2g,1日3次,食前溫開水送服;蛎看10~15g開水泡半小時后去渣服湯,1日2~3次。
隨證加減:嘔吐者用制半夏15g,煨生姜10g煎湯送服。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及不易消化之食物。癥狀緩解后繼續(xù)服藥2~3周以鞏固療效。
案13   李女,40歲。1978年5月4日診。
慢性胃炎已3年,近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致食后上腹脹痛,噯氣泛酸,胃納不振。予上方服之,3天后上腹脹痛減輕,噯氣泛酸消失,服2周后諸證緩解,胃納增加。
原按:藿香、生麥芽醒脾開胃助消化;白芍、甘草緩急止痛;延胡索、沉香理氣消脹止痛;烏賊骨制酸收斂。
4. 消炎健胃散
適應證:慢性胃炎胃陰虛而有熱者,如胃納不振,口干,胃灼熱感或隱痛,大便干燥,舌紅少苔者,或胃鏡檢查示萎縮性胃炎者宜之。
藥物組成:黨參150g,蒲公英、生麥芽、甘草、麥冬各100g,黃連80g,石斛50g。
制法與用法:研極細末,每用1~2g,溫開水調服,1日2次;蛎看10~15g,開水泡半小時后去渣服湯,1日2~3次。
隨證加減:大便秘結者,另用生大黃1~3g開水泡10分鐘后去渣服之;胃酸缺少者,另用烏梅、生山楂各10g開水泡10分鐘后去渣服之。
注意事項:大便秘結或干燥時用生大黃,如大便潤暢則少量或停用。
案14   張男,40歲。1981年5月16日診。
患者上腹脹滿,食后明顯,已經3年,胃鏡檢查診斷:萎縮性胃炎。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近來胃納不佳,上腹不適,口干,便燥,舌紅無苔,脈弱,乃胃熱陰傷,予上方2g,1日3次,用生大黃1g開水泡10分鐘后送服。服2周后胃納增加,大便潤暢,舌有薄苔,乃停大黃,用溫開水送服上方,服4周后,上腹舒暢,無不適。
原按:川連、蒲公英清胃熱;麥冬、石斛養(yǎng)胃陰;生麥芽健胃助消化;黨參、甘草補氣健脾,加生山楂、烏梅加強健脾生津助消化之功,胃酸缺乏者宜之。
評述: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癥性病變。自1728年Stall首先使用“胃炎(gastritis)”這一術語,至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從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黏膜中分離出幽門螺桿菌(HP)為止,人們經歷了漫長的認識過程。此病證在我國人群中發(fā)病率高達全國人口的半數。
陳老以四型分類論治慢性胃炎,切合臨床實際,易于掌握,不同層次的醫(yī)生皆可參照運用。但有些病人表現更為復雜,有必要進一步細化而施治。尚學瑞先生將慢性胃炎歸納為九法論治(1.健脾益氣法——香砂六君子湯、黃芩建中湯;2.養(yǎng)陰益胃法——一貫煎芍藥甘草湯;3.消食導滯法——保和丸枳實導滯丸;4.舒肝和胃法——柴胡疏肝散、逍遙散;5.化瘀散結法——失笑散丹參飲;6.化濕清熱法——平胃散、三仁湯;7.補腎狀元法——左歸丸(陰虛)或右歸丸(陽虛);8.辛開苦降法——半夏瀉心湯;9.清熱解毒法——黃連瀉心湯化裁)頗為全面,值得借鑒(引自健康報·傳統(tǒng)醫(yī)藥版2004-4-29)。
筆者臨床中遇到眾多此類病人,主以加味半夏瀉心湯(黃煌教授提供處方)制丸治療,效果滿意。如劉男,41歲,農民,安徽無為縣白茆鎮(zhèn)人。2009年7月6日診。訴胃脘不適,似脹非脹,似疼非疼,無以名狀,每于凌晨3時許發(fā)作而不能眠,上午不欲食而乏力,下午緩解則進食如常,上午時有噯氣,刷牙時偶有惡心,已歷3月。在北京治療無效,特返鄉(xiāng)就診于余。
身高1.68m,體重60kg,面淡欠紅潤,苔薄微膩,質淡,脈弦。性格略顯內向,表述清晰。無傳染病史,吸煙史10余年,每天一包以上,不飲酒。(其兄曾患不明原因頑固性腹疼癥。2004年就診于余,予腸鏡檢查排除腸道占位變,據舌質紫斑,形寒肢冷,得溫則減,不欲飲水等表現診為胃腸寒凝、瘀滯絡阻證,自擬大劑附子逐瘀湯治愈。)胃鏡(北京民航總醫(yī)院,影像號:20090428000007)示:1、慢性淺表性胃炎(中度);2、十二指腸球炎。活檢:Hp(+)。
診為半夏瀉心湯證(Hp相關性慢性胃炎)。處方:炒黨參30 g,姜半夏15 g,川連、炒黃芩、吳萸、枳殼各10 g,干姜、肉桂(后入)、炙甘草各6 g,大棗10枚,生姜5片,12劑,1劑/日,煎服。
7月18日二診,訴服藥后無效,躊思有時,堅信辨證無誤,守原意續(xù)治,但改用丸劑,每次6克,日3次,口服,7天。
7月26日三診,服丸劑7天,癥除八成,病人喜形于色,要求再配藥7天。
8月2日來告,證悉除,已如常人,今日即啟程再去北京打工,為防病情反復,要求帶半月藥。
此案對我們有兩點啟示:(1)首診隨證處湯劑12劑,毫無效果,改用丸劑(處方大同小異)1周病去八成,2周完好如初,提示方證雖的對,劑型須講究。該病人因病延3月,胃氣已虛,運化不及,飲食本已銳減,再進整碗“苦湯”,難以接受可想而知(而有的病人適應服湯劑,服丸劑反而不舒服,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是醫(yī)學的最高準則)。改用丸劑一是體積變小但效價不減;二是在胃中停留時間延長,而崩解后可形成胃的保護性屏障;三是具有吸“水”作用而有利于病變的逆轉(胃粘膜充血水腫,胃內容物排空障礙,可視為所謂的“水飲”之邪)。
(2)該患正值中年身體強壯期,何以突患Hp相關性胃炎?二診時追問方知,4月初因上感,咳嗽、痰少、色白,不易咯出,在北京某診所輸液8天,輸完3天即覺氣短胸悶,去醫(yī)院胸透示“氣管炎”,又回診所繼續(xù)輸液5天,癥狀毫無減輕反使胃癥日增,輸液中自覺胃中寒冷不適,停止輸液胃納遂漸減,乃做胃鏡;仡櫡治,當初外感,本應辛溫解表,一二劑當愈。輸液后胃冷如冰,提示所用西藥偏寒(“西藥中藥化”解釋某些西藥已成中西醫(yī)結合的一種趨勢),抑遏陽氣,引邪入里,誘發(fā)胃疾,因此可判之為“醫(yī)源性疾病”(不是說輸液輸進了Hp,而是說輸液不當改變了內環(huán)境,誘發(fā)胃炎)。這一問題當引起醫(yī)學界應有的重視。

七、潰瘍病方治案評述
1. 清胃散
適應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所致胃熱氣滯之上腹疼痛或脹滿噯氣、嘈雜泛酸者。。
藥物組成:珍珠層粉、廣木香各50g,人工牛黃粉10g。
制法與用法:研極細末和勻,裝膠囊,每粒0.5g,每服2粒,1日3次。食前1小時溫開水送下。連服4周為1個療程,如一個療程潰瘍尚未愈合可繼續(xù)用。
隨證加減:如上腹疼痛較重時方中加延胡索50g。
注意事項:避免憂思惱怒,七情刺激,忌食生冷、酸辣、油膩及不易消化之食物,注意勿過飽過饑,暴飲暴食,以防復發(fā)。
案15   劉男,45歲。1986年3月15日診。
上腹疼痛2年,加重2周,伴嘈雜泛酸,有時脘部脹滿噯氣,胃納尚可。上消化道鋇餐檢查報告:胃小彎角切跡處潰瘍。予上方服1周后痛止,嘈雜泛酸亦減,2周后嘈雜泛酸均解,4周后作上消化道造影復查,胃小彎龕影消失。
原按:珍珠層粉制酸收斂,人工牛黃鎮(zhèn)靜清熱解毒(消炎),二者合用為珠黃散,有消炎促進潰瘍愈合之功,木香理氣解痙,加延胡索活血散瘀,加強理氣止痛之效。2. .溫胃散
適應證: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痙攣、慢性胃炎見中焦虛寒者,如疼痛發(fā)作時喜熱喜按,受涼或吃生冷食物加重者。
藥物組成:珍珠層粉、紅豆蔻各50g,莨菪子5g。
制法與用法:研極細末和勻,裝膠囊,每粒0.5g,每服2粒,1日3次。飯前1小時溫開水送下。每服4周為1個療程,如未愈可繼續(xù)服用2~4周。
隨證加減:如潰瘍遲遲不能愈合者,加甘草50g,共研細末;睡眠不佳者,另用石菖蒲10g,開水泡飲之。
注意事項:前列腺肥大而排尿不爽者,青光眼,均忌用。
案16   黃男,60歲。1983年1月20日診。
上腹隱隱疼痛半年,加重1周。每于饑時發(fā)作,痛時喜熱喜按,進食后痛減,食生冷加重,上消化道鋇餐檢查報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予上方服4天后痛減,1周痛止,1月后上消化道鋇餐復查:十二指腸球部龕影消失。
原按:珍珠層粉制酸收斂;紅豆蔻溫中暖胃,現代研究認為可以促進潰瘍愈合;莨菪子解痙止痛,抑致胃液分泌。3. 痛痙散
適應證:中寒氣滯之腹痛,有溫中理氣之功,如胃、十二指腸潰瘍之疼痛、胃腸痙攣所致之疼痛均可用之。
藥物組成:延胡索270g,莨菪子30g。
制法與用法:研極細末,每服0.5~1.5g,1日3次。
注意事項:青光眼眼壓高者,前列腺肥大,排尿不爽者忌用。多服久服可引起口干脈數(心動過速),視力模糊。
案17   王女,35歲。1978年1月15日診。
腹痛陣發(fā)性發(fā)作1個月,痛時喜熱喜按,排氣后較舒,受涼后加重,與飲食無關,鋇灌腸造影檢查,無陽性發(fā)現,診為腸功能紊亂。乃予上方,每服1g,1日3次,溫開水送服。服1天后腹痛減輕大半,服3天后腹痛緩解。
原按:延胡索活血理氣止痛;莨菪子解痙止痛。
4. 止血散
適應證: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嘔血便血等均可。
藥物組成:土大黃(大黃亦可)、白芨各30g,三七10g。
制法與用法:研極細末,每服5~10g,1日3次,涼開水送服。
隨證加減:大便干或秘結者用大黃,大便稀者用土大黃;嘈雜泛酸者加烏賊骨30g共研細末。
注意事項:大便轉為黃色,潛血試驗陰性后須繼續(xù)服藥3~4天以鞏固療效。
案18   靳男,35歲。1976年9月15日診。
上腹時感隱痛3年,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于1周前上腹隱痛,大便黑色,潛血試驗(+ + + +),系上消化道出血。乃予上方,服3天后大便轉為黃色,潛血試驗陰性。
原按:土大黃涼血止血;白芨收斂生肌止血;三七祛瘀止血。大黃通便之力較土大黃為強,但止血之力亦較強;烏賊骨制酸收斂。本方止血而無留瘀之弊。
5. 止血湯
適應證:同上。
藥物組成:仙鶴草節(jié)炭各30g,地榆炭、煅烏賊骨(研細沖服)各15 g,白芨粉(沖服)12g。
制法與用法:先將前三味煎2遍和勻,共約200ml左右,1日3次分服。待藥液稍涼時將烏賊骨粉5g,白芨粉4g和入調勻服之,過熱則藥粉溶化后凝成膠狀,影響療效。
隨證加減:大便干燥加生大黃6g或土大黃15g均可;上腹疼者加痛痙散和入湯劑中服之,每次1g,1日3次。
注意事項:血止之后,仍須繼續(xù)治療潰瘍病,以防復發(fā)。
案19   張男,45歲。1970年10月15日診。
患者有發(fā)作性上腹疼痛史,冬天發(fā)作較頻,饑時為甚,進食后緩解,已延5年,曾先后嘔血2次,x線鋇餐造影示胃小彎潰瘍,近1周來上腹疼痛發(fā)作頻繁,3天前發(fā)生嘔吐,吐物呈咖啡色,隨之大便呈黑色,潛血試驗(++++),血紅蛋白80g/L,系胃潰瘍出血。予上方服1天嘔血即止,3天后大便轉為黃色,潛血試驗陰性。
原按:烏賊骨粉、白芨粉制酸收斂,生肌止血;地榆炭、藕節(jié)炭涼血止血;仙鶴草收斂止血并有調補氣血之功,故民間稱為“脫力草”。數藥合用有協同作用,可以增強止血的效力。
評述:消化性潰瘍系一種常見的慢性胃腸道疾病,主要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局限性組織缺失,累及黏膜、粘膜下層和肌層,其形成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以胃和十二指腸多見,也可發(fā)生于與酸性胃液相接觸的其他胃腸道部位。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居多,常常與慢性胃炎并存,亦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高度相關。
陳老辨以胃熱氣滯、中焦虛寒、胃寒痙攣、潰瘍出血等不同類型而分別采取清胃消炎、溫胃愈瘍、散寒止痙、斂肌止血之法,方簡藥純,投無不效,彌足珍貴。值得一提的是,陳老概以粉劑或膠囊治之,可謂深得中醫(yī)方劑型運用之真諦。試想,整碗的苦湯作用于潰瘍病灶,起到的是沖刷還是保護作用?而流動的藥液在胃中又能停留幾許?不難理解,粉劑或膠囊劑敷布于病灶的表面,不正可起到護膜促生的作用嗎?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