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痛提綱〕 腹中疼痛有多端,氣血痰蟲食水寒,按證須求原病本,立方得法治何難。
(證附) 氣攻胸痛熱生風,蔞夏降沖草補中,芍牡滋陰柴散郁,生姜調(diào)胃善宣通。
姜苓桂枝湯
(證附) 氣攻少腹痛多寒,桂夏姜砂治不難,苓草杏仁宜并用,當歸芍藥善清肝。
桂枝茯苓丸
(證附) 痛因血積不流通,破用丹桃卻有功,桂芍行經(jīng)苓去濕,陳皮加入氣能攻。
(證附) 痛因血積有良方,須用桃仁合大黃,再入 蟲能化瘀,腹疼止后得安康。
姜苓半夏湯
(證附) 胸停痰飲痛生時,半夏姜甘治最宜,再用陳苓兼澤杏,水留成積總能醫(yī)。
烏梅證
(方見傷寒) 痛因腹內(nèi)有蛔蟲,濕氣中湮大可攻,丸用烏梅真善法,掃平此患著奇功。
濃樸七物湯
(證附) 痛因食積擬何方,枳樸桂枝共大黃,再用生姜兼草棗,法宜溫下胃無傷。
五苓證
(方見傷寒) 水飲停留在腹中,時時疼痛總宜攻,五苓散用真神效,利濕除寒大有功。
(證附) 積寒生痛有良方,姜棗熬成粳米湯,半夏更兼甘草入,獨憑附子挽真陽。
(證附) 腹中寒積用何消,不外干姜共蜀椒,增入膠飴甘補妙,人參助氣力偏饒。
〔腰痛提綱〕 腎在腰間辨要真,痛傷寒濕豈無因,或虛或?qū)崙{何治,妙法終當仿古人。
腎著湯
(證附) 病因濕得速宜攻,腎著名湯治有功,白術(shù)燥脾苓泄水,干姜溫里草和中。
桂枝姜苓阿膠湯
(證附) 腰有虛寒作痛時,桂苓去濕散風宜,歸芎行血姜通氣,膠芍疏肝草補脾。
〔頭痛提綱〕 頭疼不外火寒風,陰熱陽虛痛亦同,細辨病因求治法,慎毋魯莽喜圖功。
元參飲
(證附) 頭因火盛痛彌加,一兩元參飲當茶,熱在上焦為病本,滋陰法妙效堪夸。
(證附) 歸芍姜苓共薄荷,再加甘草胃能和,柴胡芎芷宜同入,頭痛因風治立瘥。
(證附) 和營助氣用黃 ,潤木當歸佐更宜,加入鹿茸專補血,陰虛頭痛總能醫(yī)。
(證附) 腎虛頭痛用何醫(yī),藥地萸苓杞草施,加入蓯蓉芎細妙,滋陰泄火效神奇。
吳茱萸湯
(證附) 吳萸溫里有專長,更用生姜輔佐良,大棗人參同助氣,陽虛頭痛是神方。
〔眩暈提綱〕 眩因痰飲與肝風,或火或虛病亦同,辨證立方均得法,一投藥餌便成功。
二陳加味湯
(證附) 專屬肝風眩暈時,苓甘陳夏喜兼施,防麻玉竹鉤藤入,加味煎湯效更奇。
二陳加味湯
(證附 二陳湯見上) 眩暈如因痰飲生,二陳主治患能平,倍加半bhskgw.cn/qikan/夏還兼澤,火盛元芩入更精。
一味鹿茸酒
(證附) 珠生頂上號斑龍,頭眩因虛用此茸,好酒煎湯加麝飲,一杯靈藥快澆胸。
一味大黃散
(證附) 大黃研末用茶調(diào),好似金莖露降霄,眩暈確知因火得,一杯入腹熱全消。
〔痰飲提綱〕 胸中痰飲有由成,此病多因肺腎生,氣水停留全不化,偶增喘嗽令人驚。
(證附) 痰飲停留脹滿時,法宜姜夏茯苓施,填胸濁氣全能治,用藥無多效出奇。
姜苓半夏湯
(證同上 方見心腹痛)
小青龍證
(方見傷寒) 內(nèi)停痰飲病非輕,咳嗽還兼喘逆生,此證須將何藥治,小青龍用患能平。
(證附) 麻黃達表可驅(qū)寒,紫菀款冬并射干,半夏更兼姜細味,因痰喘嗽治能安。
桂苓甘術(shù)湯
(證附) 水飲停留化作痰,治須術(shù)桂合苓甘,扶陽去濕惟求本,立法誰將奧義諳。
真武證
(方見傷寒) 腎陽不化水停時,上泛為痰勢甚危,治法務(wù)當求病本,湯煎真武總相宜。
(方見傷寒) 水飲如停臟腑中,上居胸膈速宜攻,泄其氣分真良法,十棗湯投大有功。
豬苓證
(方見傷寒) 積飲如停臍腹時,泄從水道法尤奇,豬苓湯用真神妙,奧義精微世莫知。
五苓證
(方見傷寒) 胸內(nèi)素多水飲停,浸yin漸入絡(luò)兼經(jīng),泄從汗孔須何藥,對證偏宜用五苓。
瓜蒂證
(方見傷寒) 腹中痰飲有多端,在胃停留入食難,吐法須將瓜蒂用,一經(jīng)服后遽然安。
〔咳嗽提綱〕 欲知咳嗽所由生,外感內(nèi)傷辨要清,寒熱實虛全識定,立方對證始能精。
(證附) 外感如須溫散時,二陳湯用卻能醫(yī),再加杏貝兼蘇葉,去濕除風治嗽宜。
小青龍證 小柴胡證
(二方俱見傷寒) 內(nèi)停水飲郁bhskgw.cn/qixie/難行,一感風寒嗽便生,湯用青龍溫散妙,柴胡清解患能平。
小建中證
(方見傷寒) 內(nèi)傷咳嗽病難安,氣血虛時并有寒,湯用建中原可治,補脾解表更舒肝。
麥門冬湯
(證附) 火逆?zhèn)蛩圆∩睿?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pharm/2009/20090113050729_90442.shtml" target="_blank">麥冬半夏共人參,再加粳米兼甘草,補氣除邪更助陰。
千金麥門冬證
或感風寒或內(nèi)傷,熱多乘肺勢難當,有時咳帶痰中血,病重尤宜用此方。
千金麥門冬湯
柏桑二葉可同煎,夏杏生姜紫菀全,再入地黃兼麥桔,火多咳嗽定能痊。
〔喘促提綱〕 風寒水飲喘由生,肺腎不交病亦成,或?qū)嵒蛱摶蚋靼耄傄伺R證辨分明。
小青龍證
(方見傷寒) 風寒外感解無從,實喘旋生氣上沖,此證須將何藥治,妙方惟有小青龍。
射干麻黃湯
(證附) 外感風寒實喘時,治宜紫菀款冬施,麻干細味兼姜夏,表里宣通效出奇。
姜苓半夏證
(方見痰飲) 水飲停留勢甚狂,釀成實喘不安康,驅(qū)除寒濕須何藥,宜用姜苓半夏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證附) 實喘如因水飲停,生姜行氣且通經(jīng),降沖半夏攻尤妙,去濕還宜加茯苓。
真武證
(方見傷寒) 如逢虛喘要詳參,肺腎不交水化痰,真武湯煎原可治,方中精義有誰諳。
六君子加味證
(方見瘧疾) 半實半虛有濕寒,居然喘促未能安,六君子用真神妙,加入生姜治不難。
麥門冬證
(方見咳嗽) 半實半虛火逆升,病加喘促力難勝,麥冬湯用真神妙,補泄兼施是上乘。
〔哮證提綱〕 肺臟留飲合凝寒,關(guān)隘不通呼吸難,此病已成哮喘證,治宜圣濟射干丸。
圣濟射干丸
皂莢偕同郁李仁,射干貝母共苓陳,再加百部兼姜夏,五味款冬合細辛。
〔肺癰提綱〕 內(nèi)熱郁蒸外感乘,居然喘促嗽彌增,口干咽燥原非渴,少飲旋驚液沸騰。
蘇葉橘甘桔湯
(證附) 蘇杏姜甘共橘皮,茯苓桔貝要兼施,肺癰初起當先服,去濕除風用最宜。
二白散
(證附) 巴豆去皮搗作脂,再加桔貝共研時,調(diào)和此散煎湯飲,肺里膿成吐泄宜。
葶藶大棗瀉肺湯
(證附) 用水先熬大棗湯,丹煎葶藶一杯嘗,肺中作病成癰后,下盡膿痰是妙方。
〔氣鼓提綱〕 鼓證原由氣結(jié)成,堅如鐵石病非輕,治宜開郁兼除濕,更要清風效乃呈。
桂枝姜砂湯
(證附) 澤夏姜砂共桂枝,苓甘芍藥杏仁施,病成氣鼓原能治,疏木扶脾法合宜。
胃苓湯
(證附) 二苓濃樸共陳皮,術(shù)澤姜甘合桂枝,導氣有功兼利水,病成臌證總能醫(yī)。
六君子證
(方見瘧疾) 證屬脾虛不運時,病成氣臌治休遲,六君子用方真妙,攻補兼施效出奇。
〔水脹提綱〕 脹病原由水逆行,洪流泛濫腫初成,治宜發(fā)汗兼通利,再化真陽患乃平。
苓桂麻黃湯
(證附) 水脹初成發(fā)汗宜,桂麻解表效神奇,茯苓澤瀉專除濕,夏杏降沖草補脾。
苓桂阿膠湯
(證附) 脹證如當利水時,二苓澤瀉用相宜,化陰惟有阿膠妙,扶助真陽賴桂枝。
小青龍證 真武證
(二方俱見傷寒) 如逢水在太陽時,方用青龍發(fā)汗宜,倘入少陰當化氣,湯煎真武效尤奇。
防己黃 湯
(證附) 姜甘術(shù)棗共黃 ,防己加來去濕宜,此藥能將風水治,古人立法總神奇。
(證附) 皮水由來腫四肢,藥須防己共黃 ,茯苓去濕甘培土,化出真陽用桂枝。
桂甘麻辛附子湯
(證附) 驅(qū)除正水用何方,辛附麻黃善化陽,姜桂再兼甘草入,挽回生氣有專長。
桂枝苓澤湯
(證附) 合用生姜與桂枝,澤苓半夏杏仁施,桑甘防己宜同入,臌脹均醫(yī)效出奇。
〔噎膈提綱〕 胃降能教上脘空,脾升下竅自然通,倘經(jīng)逆陷真陽敗,出納無靈病在中。
苓桂半夏湯
(證附) 澤夏苓甘合二姜,桂枝芍藥佐尤良,如逢噎膈兼他證,細檢原書法自詳。
〔反胃提綱〕 下竅居然閉不開,朝餐暮吐實堪哀,脾虛莫運非關(guān)胃,治法尤當善化裁。
大半夏湯
(證附) 吐屬脾虛病勢沉,治宜半夏共人參,再加白蜜功能潤,去濕和中并益陰。
吳茱萸證
(方見傷寒) 胃反胸間或有寒,朝餐暮吐未能安,溫中降逆宜何藥,湯用吳萸治不難。
〔不能食提綱〕 燥濕得中脾胃開,一經(jīng)偏勝便成災,虛寒虛熱還宜辨,調(diào)劑陰陽賴妙才。
消食丸
(證附) 胃中虛冷不能餐,治法偏宜消食丸,神曲烏梅兼麥 ,姜苓并用是神丹。
(證附) 去熱補虛進食頻,木苓楂曲合蓮陳,再加芡豆兼山藥,白蔻人參共薏仁。
〔谷勞提綱〕 不能進食腹空饑,谷氣頻生飯后時,怠惰情深偏嗜臥,四肢煩重病彌危。
沉香湯
(證附) 谷勞不食用何方,攻補兼施治法良,杏夏姜陳同枳實,參苓術(shù)草共沉香。
椒姜大麥湯
(證附) 谷勞不食病堪嗟,湯用椒姜大麥芽,消食溫中真入妙,一杯甘露效爭夸。
〔嘔吐噦呃逆提綱〕 四端病體屬陽明,飲食無存證各呈,胃不下行偏上逆,熱寒虛實辨宜清。
吳茱萸證
(方見傷寒) 病屬胃虛復有寒,旋驚食谷嘔難安,四肢逆冷多煩躁,湯用吳萸是妙丹。
茯苓澤瀉湯
(證附) 吐后渴生思飲漿,更兼胃實熱難當,桂苓術(shù)澤姜甘用,水病驅(qū)除是妙方。
四逆證
(方見傷寒) 小便能通弱脈呈,更兼嘔逆不時生,四肢見厥身微熱,寒盛格陽辨要精。
(證附) 食已居然吐不禁,此緣胃濕熱邪侵,大黃蕩穢甘培土,攻補兼施妙義深。
小半夏湯
(證附)
小半夏加茯苓湯
(證附) 有寒胃實病情真,食谷居然吐欲頻,半夏降沖姜止嘔,加苓去濕效如神。
小柴胡證
(方見傷寒) 木邪克土賴何驅(qū),寒熱兼生實可虞,痞滿旋驚胸脅痛,妙方宜用小柴胡。
半夏瀉心證
(方見傷寒) 病患作嘔腹腸鳴,心下旋驚痞硬生,半實半虛寒復熱,法宜溫補又宜清。
橘皮竹茹湯
(證附) 口中噦味吐難禁,宜用生姜橘與參,大棗竹茹甘草入,半攻半補義彌深。
(方見傷寒) 辨證如逢呃逆時,病分虛實用何醫(yī),治宜代赭加旋復,攻補兼施法最奇。
二陳湯加減方
嘔吐噦兼呃逆生,二陳加減法彌精,平時勤取原書閱,臨證方能記得清。
〔吞酸提綱〕 土經(jīng)木克始吞酸,此病根原總屬肝,飲食停留脾不運,腹中 雜最難安。
二陳加吳茱萸生姜湯
(證附 二陳湯見眩暈) 脾虛不運是何因,治法先宜用二陳,姜并吳萸加更妙,溫中去濕效如神。
連理湯加陳皮半夏方
(證附) 證屬脾虛不運時,有寒有熱合當知,姜甘參術(shù)黃連用,加入陳皮半夏宜。
六君子證(方見瘧疾)
平胃證
飲食難消積在中,法兼補下各成功,病虛當用六君子,內(nèi)實還宜平胃攻。
平胃散
蒼術(shù)陳皮濃樸全,再兼甘草可同煎,生姜作引須加入,消食良方世共傳。
〔泄瀉提綱〕 腹疼泄利有多端,實證無非熱與寒,病本辨明方用藥,清溫兩法治何難。
胃苓證
(方見氣鼓) 水停泄瀉病初成,腹痛旋驚脹滿生,小便不通寒濕作,胃苓湯用法彌精。(加減法詳原書)
茯苓四逆證
(方見傷寒) 真陽已敗濕傷脾,腸胃寒生洞泄時,利病既成當速治,茯苓四逆用相宜。
加味理中湯
(證附) 脾虛久泄有專方,須用參甘術(shù)合姜,加入茯苓兼藥豆,驅(qū)寒助氣效彌良。
四神丸
(證附) 病屬虛寒在腎脾,五更作泄腹疼時,法宜五味吳萸用,肉蔻還兼補骨脂。
烏梅證
(方見傷寒) 泄瀉多時久未痊,熱寒并作不安然,烏梅丸用偏能治,攻補兼施是秘傳。
〔痢疾提綱〕 風寒暑濕氣偏傷,飲食起居患未防,痢證釀成須善治,陰陽表里辨宜詳。
當歸四逆證
(方見傷寒) 下利曾因外感傷,肢寒厥冷不安康,脈微發(fā)熱真陽敗,須用當歸四逆湯。(寒加生姜吳茱萸)
小柴胡證
(方見傷寒) 病因外感利旋成,表里惟驚熱并生,在內(nèi)更兼胸腹痛,小柴胡用患能平。
(證附) 外感兼逢脈促時,忽生喘汗勢難支,病因挾熱旋成利,葛草芩連用最宜。
抑扶證
飲食起居偶失宜,內(nèi)傷生冷痢成時,要除此證須何法,去濕溫中取效奇。
抑扶煎
樸澤姜陳喜并施,更將甘草補脾宜,豬苓烏藥吳萸用,痢有凝寒大可醫(yī)。
四逆加白芍方
(證附 四逆湯見傷寒) 痛屬陰寒腹內(nèi)攻,四肢厥冷急溫中,治宜姜附兼甘草,白芍加時更有功。
桂枝蓯蓉湯
(證附) 土濕更兼木郁時,速清風熱化肝宜,蓯蓉芍藥丹皮用,苓澤陳甘共桂枝。
大承氣證
(方見傷寒) 奇恒痢疾病彌危,噤口旋驚不食時,此證速攻方有救,大承氣用總相宜。
桃花證
(方見傷寒) 脾濕生寒辨要詳,治宜溫里法偏良,桃花湯用多奇效,固脫爭夸是妙方。
白頭翁加阿膠甘草湯
(證附) 秦皮連柏白頭翁,加入膠甘更有功,爭道此方能治痢,消除肝熱不生風。
〔秘結(jié)提綱〕 尋常大便矢如羊,濕在胃中燥在腸,陰氣滿胸非火旺,法宜滋潤是良方。
阿膠麻仁湯
(證附) 當歸生地共麻仁,白蜜阿膠配合勻,大便因虛成結(jié)燥,緩攻良法妙如神。
肉蓯蓉湯
(證附) 病屬陽衰土濕時,糞如羊矢用何醫(yī),茯苓甘草麻仁入,半夏蓯蓉合桂枝。
麻仁證
(方見傷寒) 大便堅時燥結(jié)成,病因脾約辨分明,法宜丸用麻仁治,緩下能將穢氣清。
〔淋癃提綱〕 三焦入絡(luò)太陽宮,虛或淋漓實閉癃,病在膀胱宜善治,陰陽兩化始成功。
五淋湯
(證附) 五淋初起用何醫(yī),歸芍山梔要并施,甘草赤苓宜共入,原書加減更須知。
(證附) 病逢陰不化陽時,癃閉沉 何藥醫(yī),肉桂更兼知柏入,溫涼并用效神奇。
白通湯
(方見傷寒) 陽氣旋驚不化陰,病成癃閉勢難禁,白通湯用原能治,達郁溫中妙義深。
濟生腎氣丸
丹苓膝地合車前,澤藥山萸桂附全,癃閉陰陽俱不化,妙方服后病能痊。
(證附) 利水未痊病不堪,法宜歸術(shù)合陳甘,參 更與升柴入,服后還須用手探。
桂枝苓澤湯
(證附) 膠化陰兮桂化陽,二苓澤瀉入膀胱,五淋癃閉全能治,古法遵行效異常。
〔黃膽提綱〕 疸分寒熱有陰陽,酒色或兼飲食傷,濕瘀在中形現(xiàn)外,一身面目盡成黃。
小建中加茵陳湯
(證附) 脾虛不運屬陰黃,芍藥和營桂化陽,草棗姜飴溫補妙,茵陳加入利膀胱。
真武加茵陳湯
(證附 方見傷寒) 腎虛不化屬陰黃,治法宜投真武湯,加用茵陳尤入妙,爭傳利水是良方。
(證附) 發(fā)汗還兼利水宜,陽黃治法效偏奇,二苓術(shù)澤茵陳桂,去濕通經(jīng)病可醫(yī)。
豬苓湯加茵陳方
(證附 方見瘟疫) 證屬陽黃辨要精,膀胱有熱總宜清,豬苓湯用真神妙,加入茵陳水患平。
大承氣去濃樸加梔子茵陳湯
(證附) 大承氣用力偏饒,去樸留黃并枳硝,加入梔茵清利妙、腹中瘀熱自然消。
甘草茵陳湯
(證附) 病成谷疸要先知,腹?jié)M旋驚尿澀時,梔子茵陳清利妙,大黃甘草補攻宜。
梔子大黃證
病成酒疸濕邪傷,心內(nèi)懊 辨要詳,熱痛惡心還欲吐,法宜梔子大黃湯。
梔子大黃湯
酒疸成時要速醫(yī),攻堅枳實大黃施,調(diào)中開結(jié)偏宜豉,消熱除煩更用梔。
元滑苓甘證
黃為色疸辨宜詳,發(fā)熱惡寒便黑溏,小水雖通仍脹滿,腹中瘀結(jié)不安康。
元滑苓甘散
苓甘滑石喜兼施,粉用元明取效奇,色疸病深宜此藥,腹中瘀熱總能醫(yī)。
〔黃汗提綱〕 身體旋驚腫不禁,渴生只為熱邪侵,從知病狀如風水,黃汗沾衣脈象沉。
黃 桂枝芍藥苦酒湯
惟走表桂通營,苦酒能將瘀熱清,白芍滋陰宜并用,驅(qū)除黃汗法彌精。
桂枝加黃 湯
(證附 桂枝湯見傷寒) 身疼煩躁便兼癃,湯用桂枝力倍雄,加入黃能走表,此方止汗有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