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腹 |
痛、腹瀉、里急后重和排膿血樣大便。本病常年散發(fā),但夏秋季為高峰,病人及帶菌者為傳 | |
染源,通過生活接觸、食物、水等途徑傳播。其主要病理改變?yōu)榻Y腸粘膜化膿性潰瘍炎癥, | |
以乙狀結腸和直腸為主。根據(jù)臨床經過將本病分為急性和慢性期,前者又分普通型、輕型、 | |
中毒型,后者又分遷延型、隱匿型和急性發(fā)作型。其中中毒型是菌痢的危重臨床類型,起病 | |
急,發(fā)展快,病情嚴重,必須積極搶救。痢疾桿菌為志賀菌屬,是革蘭氏陰性短桿菌。中醫(yī) | |
稱此病為痢疾,是因疫毒壅滯腸間,阻遏氣機,損傷腸絡所致。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大 | |
便下膿血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疫病類疾病。 | |
癥狀描述:
|
急性菌。骸 輕型:體溫正;蚵愿。略有腹痛,大便呈糊狀或水樣,含少量的粘液,每 |
日不超過10次,里急后重感不明顯,可有嘔吐,病程3-6天! 普通型:起病較急驟 | |
,有中等度毒血癥,體溫39℃?上扔袊I吐,繼之陣發(fā)性腹痛并排膿血便,大便量少,每 | |
日10-20次,里急厚重感較明顯。病程10-14天。★ 重型:中毒癥狀嚴重,起病 | |
急驟,高熱、嘔吐、排膿血粘液大便,次數(shù)頻繁,甚至失禁。腹痛劇烈,里急厚重感顯著, | |
失水明顯,四肢寒冷。★ 中毒型:多發(fā)生于2-7歲體質較好的兒童。起病驟急,高熱, | |
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驚厥、神志不清、呼吸淺表微弱、皮膚發(fā)花、嘔吐、排膿 | |
血便不甚或無膿血便。 | |
慢性菌痢! 慢性隱伏型:有急性菌痢病史,病程2個月以上者即為慢性菌痢。慢性菌痢 | |
常間歇性排菌,大便培養(yǎng)呈陽性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異常,為菌痢的主要傳染源! 慢 | |
性遷延型:有急性菌痢病史,經;蜷g歇排帶有粘液或膿血的大便。大便培養(yǎng)呈陽性,亦為 | |
菌痢的主要傳染源! 慢性型急性發(fā)作:有急性菌痢病史,急性后期癥狀不明顯,可因暴 | |
飲暴食、受涼、勞累過度等引起急性發(fā)作。 | |
體癥描述:
|
腹部壓痛:輕型病人一般不明顯甚至缺如,而普通型病人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左下腹壓痛伴腸鳴 |
音亢進。急性菌痢較重者全腹可有壓痛,尤以左下腹為甚。 | |
休克體征:部分中毒型病人可有面色蒼白,皮膚花斑,四肢厥冷。早期血壓正常,但亦可降 | |
低甚至測不出。 | |
腦病體征:部分中毒型病人可出現(xiàn)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亦可出現(xiàn)呼吸節(jié)律 | |
異常。 | |
貧血體征:部分慢性 病人可有皮膚、粘膜、結膜、甲床、口唇等顏色蒼白。另外,慢性菌 | |
痢左下腹可觸及呈條索狀的乙狀結腸。重型和中毒型出現(xiàn)血壓下降。 | |
發(fā)病原因:
|
痢疾桿菌的菌群為志賀菌群、福氏菌群、宋氏菌群。當某些因素如慢性病、過度疲勞、暴飲 |
暴食及消化道疾病降低了人體全身和胃腸道局部防御功能時,痢疾桿菌乘機侵入腸粘膜而致 | |
病。中醫(yī)認為本病因痢疾疫毒,每隨不潔之飲食自口而入,直犯腸道,致腸道氣機壅滯,腸 | |
絡受損,則出現(xiàn)腹痛腹瀉,里急后重,便不便夾膿血,而成暴。蝗魸駸嵋叨緹胧,損傷腸 | |
絡,內陷心包,引動肝風,見高熱,神昏,肢厥面青等癥,則成疫毒;若濕熱疫毒蘊結腸 | |
中,胃火亢盛,損傷氣陰,出現(xiàn)下痢而嘔惡不食,肌肉瘦削,是為噤口。蝗袅∠氯站,脾 | |
胃受損,或脾氣素虛,中陽不振,疫毒內蘊,可形成休息痢。 | |
本病急性者病情多重,若毒盛正衰,則有內閉外脫之危;若痢下日久,則易致陰血虧損或陽 | |
氣損傷,也可致腸道滑脫不禁。 | |
診斷要點:
|
急性菌。骸 急性典型菌。憾嘁娪谙那锛竟(jié),有痢疾病人接觸史及不潔飲食史。起病急 |
驟,發(fā)熱,頻繁腹瀉。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癥狀、腹痛和里急厚重。大便呈粘液、膿血樣 | |
,鏡檢有大量膿球、紅細胞和吞噬細胞,大便培養(yǎng)可獲得陽性。查體多于左下腹出現(xiàn)壓痛。 | |
★ 急性非典型菌。菏且环N輕型痢疾,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有急性發(fā)作腹瀉,無膿血便,而 | |
僅有粘液稀便,里急厚重常不明顯。查體左下腹有明顯壓痛。大便內含有粘液,培養(yǎng)呈陽性 | |
。大便鏡檢10個高倍視野,平均每個視野白細胞數(shù)多于5個(不包括肛拭,灌腸取便結果 | |
)! 急性中毒型痢疾:又稱爆發(fā)型痢疾,多發(fā)生于2-7歲兒童,早期多出現(xiàn)高熱(3 | |
9.5℃以上),嗜睡,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驚厥,重者昏迷、抽搐反復發(fā)作,迅速出現(xiàn) | |
休克或呼吸衰竭。成人多表現(xiàn)為休克。臨床上可分為休克型及腦水腫型。腦水腫型有頻繁的 | |
嘔吐,持續(xù)驚厥,肌張力增強,血壓偏高。晚期出現(xiàn)中樞性呼吸衰竭。發(fā)病初期腸道癥狀多 | |
不明顯,但用溫鹽水灌腸或肛門拭子采便檢查,可發(fā)現(xiàn)大量的膿細胞和紅細胞。 | |
慢性菌。骸 慢性菌痢急性發(fā)作型:過去有菌痢病史,間歇發(fā)作(半年內復發(fā)者居多), | |
本次復發(fā)有急性癥狀(如腹痛、腹瀉、膿血便)! 慢性遷延型:過去有急性菌痢病史, | |
經過治療遷延不愈,多次發(fā)生典型或不典型癥狀,病程超過2月以上,能排除其它原因者。 | |
★ 慢性隱伏型:過去有菌痢病史,已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無癥狀,經乙狀結腸鏡檢發(fā)現(xiàn)腸粘 | |
膜有痢疾病變,或大便培養(yǎng)陽性,能排除新感染可能性者。中醫(yī)診斷:本病雖終年可發(fā),但 | |
以夏季為多。有與痢疾患者接觸史或飲食不潔史。 | |
發(fā)熱,腹痛,大便次數(shù)增多,呈赤白膿血粘凍狀,便時里急后重,或繼而神昏抽搐,肢厥面 | |
青。 | |
實驗室檢查:
|
實驗室檢查:★ 血象:急性菌痢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中度升高。慢性菌痢可有輕度貧 |
血! 糞便檢查:典型者糞便無糞質,無臭味,呈鮮紅粘凍狀。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和紅 | |
細胞,并有巨噬細胞?膳囵B(yǎng)出致病菌! 糞便細菌培養(yǎng):獲得志賀氏菌屬桿菌即可確疹 | |
本病。 | |
影像檢查:X線鋇劑檢查慢性患者,可見腸道痙攣,動力改變,袋形消失,腸腔狹窄,腸壁 | |
增厚,或呈節(jié)段狀。 | |
乙狀結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急性期可見腸粘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大量粘液滲出,有 | |
淺表潰瘍,或可見到假膜形成。慢性期可見腸粘膜呈顆粒狀,有潰瘍或息肉形成。 | |
疾病辨析:
|
小兒腸炎。 |
阿米巴痢疾。 | |
急性壞死性腸炎。 | |
腸套疊。 | |
高熱驚厥。 | |
流行性乙型腦炎。 | |
病毒性腸炎。 | |
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胃腸炎。 | |
空腸彎曲菌腸炎、 | |
鄰單胞菌腸炎、 | |
氣單胞菌腸炎等。 | |
出血性大腸桿菌性胃腸炎。 | |
直腸癌。 | |
結腸癌。 | |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 |
慢性血吸蟲病。 | |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直腸炎、 | |
放射性直腸炎。中醫(yī)鑒別:暑溫(流行性乙型腦炎):亦好發(fā)于夏季,但以發(fā)熱、項強、頭 | |
痛、嘔吐為主要表現(xiàn),有腦膜刺激征,淺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等。 | |
奇恒痢(阿米巴痢疾):起病一般較緩慢,腹痛多在右側,里急后重輕,大便如果醬樣、腐 | |
臭,鏡檢可發(fā)現(xiàn)夏科-雷登氏結晶體,可找到阿米巴滋養(yǎng)體或包囊。 | |
大瘕泄(潰瘍性結腸炎):病程長,乙狀結腸鏡檢可見腸粘膜充血、水腫、潰瘍及粘膜松脆 | |
易出血,反復檢查大便無痢疾桿菌發(fā)現(xiàn)。 | |
小腸癉(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多發(fā)于青少年,里急后重不明顯,突然血便,大便鏡 | |
檢見大量紅細胞,大便培養(yǎng)無痢疾桿菌。 | |
治療方法:
|
濕熱痢 |
證候:壯熱口渴,煩躁不安,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而膩, | |
脈象洪數(shù)。 | |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 | |
主方:白頭翁湯加減。 | |
用法: | |
加減:有表證加葛根、銀花、連翹;毒熱較盛加黃連、梔子;赤痢加地榆、大黃、枳實;腹 | |
痛重加陳皮、甘草。 | |
疫毒痢 | |
證候:起病急暴,高熱,抽搐,嘔吐,煩躁譫妄,神志昏迷,痢下膿血,舌質紅,苔黃厚, | |
脈數(shù)有力;或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皮膚發(fā)花,脈象細數(shù)無力。 | |
治法:清腸解毒,利濕泄熱。 | |
主方:黃連解毒湯加減。 | |
用法: | |
加減:壯熱狂躁加水牛角、丹皮、紫草;昏迷者加石菖蒲;內閉外脫加參附湯。 | |
寒濕痢 | |
證候:痢下多白,清稀而腥,或純下白凍,次數(shù)較多,腹痛腸鳴,胸悶不渴,飲食不振,尿 | |
清不黃,肛門墜脹,舌苔白膩,脈象沉緩。 | |
治法:溫中散寒,化濕止痢。 | |
主方:理中湯合平胃散加減。 | |
用法: | |
加減:風寒較重加荊芥、防風、羌活;表濕較重加藿香、佩蘭;夾有積滯加萊菔子、神曲。 | |
虛寒痢 | |
證候:下痢日久,便多粘液白沫,滑泄不止,腹痛綿綿,喜溫喜按,面白食少,四末不溫, | |
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 | |
治法:溫補脾胃,散寒止痛。 | |
主方:理中湯加減。 | |
用法: | |
加減:腎陽虛者加附子、肉桂;陽虛水濕不化加大腹皮、黃芪、澤瀉。 | |
噤口痢 | |
證候:下痢不能進食,或嘔逆不能進食,稱為噤口痢。噤口痢有虛實之分。實證見下痢,嘔 | |
逆不食,胸悶,口氣穢臭,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虛證見下痢,嘔惡不食,或食入即吐,舌質 | |
淡,脈細弱。 | |
陰虛痢 | |
證候:痢下日久不愈,下痢赤白膿血粘稠,或下鮮血,腹臍灼痛,虛坐努責,食少口干。舌 | |
質紅絳少苔,或舌苔花剝,脈細數(shù)。 | |
休息痢 | |
證候:下痢時作時止,纏綿難愈,納差腹脹,倦怠嗜臥,發(fā)作時大便夾有白粘凍,腹痛,里 | |
急厚重。舌質淡,苔膩,脈濡或虛數(shù)。 | |
其他療法:
|
胃腸道隔離治療,忌食油膩及刺激性食物。 |
單方驗方: | |
★ 鮮馬齒莧,洗凈,加入適量大蒜,共搗取汁服,每日2-3次。 | |
★ 地綿草,水煎代茶飲。 | |
★ 苦參、黃柏各30g,煎水服,每日1劑。 | |
★ 紫皮蒜30g,搗汁兌水少許服用。 | |
★ 服穿心蓮片、香連片、黃連素等。 | |
體針療法:取足三里、天樞、上巨虛、內庭、曲池等穴。 | |
磺胺藥物如復方SMZ,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四環(huán)素、氨芐青霉素、氯霉素以及其他抗菌藥 | |
如痢特靈、氟哌酸等,均可酌情選用。 | |
若疫毒內陷心包,引動肝風或邪陷正脫者,可選取清開靈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四逆湯注射 | |
液等靜脈滴注,亦應配合抗休克、抗呼吸衰竭、抗菌、人工冬眠等法救治。 | |
評 介:
|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大便鏡檢正常,細菌培養(yǎng)連續(xù)3次陰性。 |
好轉:癥狀、體征減輕,大便鏡檢正常,細菌培養(yǎng)轉陰或未轉陰。 | |
未愈:癥狀、體征、大便鏡檢無改善。 |
經論書籍: | 《經絡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經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熱論》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寶》 | 《產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