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小兒胎寒候∶小兒在胎時,其母將養(yǎng)、取冷過度,冷氣入胞,傷兒腸胃。故小兒生之后,冷氣猶在腸胃之間。其狀∶兒腸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脹,或時谷利,令兒顏色青 ,時啼者,是胎寒痛也。
《千金翼》論∶兒生有胎寒,則當腹痛,痛者 啼,時時吐 ;或腹中如雞子黃者,按之如水聲便沒,沒已復出,此無所苦爾。宜早服當歸丸(方見 啼門,《千金方》同、)黃 散即愈。(方闕。)
茅先生有小兒初生下一日胎寒候∶口舌冷,腹虛鳴,面臉青色,吃乳有妨。此形候本因受胎六個月日母有疾,被伏熱往來,牙兒胎中飲熱血,故受胎疾之病。治者,先以朱砂膏(方見驚門中)奶上吮下,然后用鎮(zhèn)心丸(方見一切驚門)磨與相夾用之,一日下四服。至晚有紅涎通利,即下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二服,治之即愈。如見都不進奶及肚膨脹,手握拳,目微視,面黑色,死候不治。(此茅先生一證用涼藥,為母伏熱往來,兒飲熱血后。茅先生歌中卻云∶
風邪夾冷!冻彩喜≡础
始云∶母取冷過度,冷氣入胞。又云∶兒腸胃冷,不能消乳。《巢氏病源》與茅先生有不同處,宜審處之。)
《慧眼觀證》∶凡生下中胞寒,其候本因受胎六、七個月,母有疾,被寒熱往來或傷冷毒,兒在胎中飲血,故受胎積,所以生下口冷,腹脹。以大驚丸(方見一切驚門中)
研與牙兒吃,及參苓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服之養(yǎng)其氣。
茅先生有小兒中胎寒歌∶
人中鼻下有青色,乳見難消痢色同。衣薄中寒如是此,風邪夾冷上來攻。
《圣惠》治小兒胎寒,聚唾弄舌, 啼,反張,怒驚。當歸散方
當歸(銼,微炒) 細辛 黃 黃芩 龍骨(細研) 桂心 赤芍藥(一兩半)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以乳汁調下一字,日三服。更看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妙。
《嬰孺》治少小大便青,不欲食,皆是胎寒。當歸丸方
當歸 人參 芍藥 芎(各三分) 甘草(四分)
上為末,乳汁和。先食服麻子大一丸,日進三服。未知,稍加之。
《嬰孺》治少小胎寒,大人虛冷,內或有實,不可吐下。虛冷,服礬石丸方
上用馬齒、礬石燒汁盡,為末,棗膏丸。大人服梧桐子大二丸,小兒以意減之。心腹中溫暖為度。有實,實去∶無實,下自斷。神良。
《嬰孺》治少小胎寒腹痛,大便青。芎丸方
芎 麝香 芍藥 當歸(各二分) 黃 蟲(各三分,炒) 牛黃(一分)
上為末,蜜丸。二、三日兒,胡豆大一丸。不知,稍加之。一方有甘草,無人參。
《嬰孺》治小兒胎寒,腹中 痛。黃 湯方
黃 黃芩 芍藥(各六分) 當歸(二分) 甘草 芎(各四分) 生姜(八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五合,去滓。百日兒半合,分三服。
錢乙論腎虛。若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囟門也)。面色 白,此皆難養(yǎng),縱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蛴幸虿《履I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串,蓋骨重惟欲墜于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主之。(方見本門。)
張渙論∶小兒脾胃虛弱,不能飲食,或經諸大病,已漸損傷榮衛(wèi)。致令肌體羸瘦,時時下痢,面色青白,變成虛羸病。宜用丁香黃 散。(方見本門。)
錢乙地黃丸方
熟干地黃(焙,秤八錢) 山茱萸 干山藥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歲以下一、二丸至三丸,溫水空心化下。
張渙 丁香黃耆散方
綿黃 (銼) 丁香 人參(去蘆頭) 當歸(洗,焙干) 白術(炮) 鱉甲(涂醋炙黃,去裙。各一兩) 胡黃連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棗二枚,同煎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惠眼觀證》附子散 治吐瀉及傷寒脾虛腹熱,或手足冷,虛汗不已,喉內虛喘。此藥能回陽(一名)回陽散。
附子(炮,去皮尖) 北前胡 甘草 人參 桔梗(各半兩) 麻黃(去節(jié),一兩)
上為末。隨大小加減,每服半錢至一錢,淡淡姜湯調下。此藥能補虛。
《寶童方》治腹內虛鳴烏藥丸
天臺烏藥 蒼術(各二兩,細銼,炒令黃色用) 木香 甘草(各一分) 肉豆蔻(二枚)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炒蔥酒下。
《劉氏家傳》水仙丹 童男室女一切損病皆可服。
好辰砂(四兩,細研,水飛過)
上用白芨一兩,木通半兩,白蘞半兩,清麻油四兩。將上件藥三味同熬,用文武火,時以箸點藥在水中,候油暈不致散漫,即去藥存油,攤冷,旋旋取,和前項朱砂末一如面劑,候和成,即用新水一盆,揉皂角在內,將和成朱砂洗去油為度,別用凈器,以新水浸之。每服五、七丸至十丸。旋丸如梧桐子大,水一日一易,上用濕紙蒙蓋,以防塵土。治男子丈夫、婦人及童男室女五勞七傷,一切損病,骨蒸瘴癘,三消水腫,腳氣癱瘓。凡藥不能效者,悉能治之。
《張氏家傳》三洞白丹 治脾胃重傷,虛羸短氣,泄瀉痢疾,水谷不化,全不入食,脾胃欲絕。服之見效如神。
琥珀 砒(一分,研如粉) 白石脂(一兩,研)
上同研,令勻膩,以糯米煮漿,拌勻為丸,如○○○大。陰干令透,排鋪新瓦上,安紅熟炭排滿, 成灰,放冷取出。大人每服三粒,甚者五粒,各以清飯下,小兒用小丸子。服了忌吃熱物半時。
《吉氏家傳》和氣散 小兒或面青黃,手足逆冷,不思食方。
濃樸(半兩,姜煨) 人參 茯苓 甘草(炮。各一兩) 茴香(二錢)
上件為末,加減用水煎。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虛寒吐瀉,或取轉后皆可服補藥。
人參 茯苓(各二錢) 硫黃(半錢) 訶子肉(一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一小盞,姜棗同煎六分,連進二服。忌生冷。
《巢氏病源》胸膈有寒候∶三焦不調,則寒氣獨留,膈上不通,則令兒乳哺不得消下,嗌酸臭,胸脹痞滿,甚則氣息喘急。
《圣惠》治小兒胸膈有寒,或時嗽逆,不欲乳食。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一兩,煨,用皮) 白術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焙) 白茯苓 甘草(炙微赤,銼) 人參(去蘆頭)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細辛(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胸中有寒,多吐清水,不能乳食。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 濃樸(刮去皺皮,涂姜汁,炙令香熟)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當歸 丁香 白術(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同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圣惠》治小兒胸中有寒,乳哺不消,腹中痞滿逆,不能乳食。肉豆蔻散方
肉豆蔻 人參(去蘆頭) 白術 白茯苓 藿香 甘草(炙微赤,銼) 木香濃樸(刮去皺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訶梨勒(煨,用皮。各半兩) 干姜(炮裂,銼,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之服。
《圣惠》治小兒胸中有寒,氣逆嘔吐。溫膈散方
人參(去蘆頭) 丁香 草豆蔻(去皮) 甘草(炙微赤,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訶梨勒(半兩,煨,用皮)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胸中寒氣積滯,氣逆不下乳食。草豆蔻散方
草豆蔻(三枚,去皮) 人參 前胡(各去蘆頭) 檳榔(炙,一分) 訶梨勒(半兩,煨,用皮)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胸中寒氣,結塞不通,時欲嘔吐。前胡散方
前胡 人參(各去蘆頭) 白術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高良姜(銼) 濃樸(去皺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藿香(各用一分) 甘草(半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大小以意加減。
《譚氏殊圣方》∶渾身壯熱四稍寒,與食千般總不看,多睡沉沉饒眼澀,遍身如粟怯衣單。都緣冷氣攻心肺,干嘔時時乳不餐,桔梗白術白附子,水銀調合永身安。
術靈丹
白術(微炒) 苦桔梗(各半兩) 香附子(一分半) 黑錫砂(一分,水銀并錫各半結者)
上并為末,次入肉豆蔻末二錢,和面三錢同煮,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空心,乳食前溫水下,日三服。忌毒物。
《嬰孺》治小兒胸中冷氣停結方。
黃 (三分) 當歸 芍藥 甘草(炙) 人參 芎 細辛(各二分)
上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一服一合,日進三服,夜一服。
《巢氏病源》小兒胸脅滿痛候∶看養(yǎng)小兒,有失節(jié)度而為寒熱所傷。寒氣入腹內,乘虛停積,后因乳哺,冷熱不調,觸于宿寒,與氣相擊不散,在于胸膈之間,故令滿痛也。
《五關貫真珠囊》小兒氣痛候∶因生冷所傷而成。只在臍上下、左右痛,是氣。宜木香散治之(方見本門。)
《千金》治少小脅下有氣內痛,喘逆,氣息難,往來寒熱,羸瘦不食。馬通粟丸方
馬通中粟(十八銖) 杏仁(湯浸、去皮) 紫菀 細辛(各半兩) 石膏 秦艽半夏(湯浸七遍) 茯苓 五味子(各六銖)
上九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十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十丸。
《五關貫真珠囊》木香散 順氣寬中。治胸脅痞塞,心腹刺痛,脅肋脹滿,飲食減少,吞酸,嘔逆,噎悶。一切氣疾,并皆治之。
木香 青橘皮(各三兩) 姜黃 麥 (去土炒。各五兩) 蓬莪術(四兩) 甘草(銼炒) 鹽(炒。各十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不計時候。
《外臺》∶《甲乙經》灸法∶勞宮一名五里,在掌中動脈,灸二壯。主熱病發(fā)熱,滿而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脅痛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大便血,衄下,吐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口中爛,掌中熱,風熱善怒,中心善悲,累嘔噓唏,善笑不休。煩心,咳,寒熱,善噦,少腹積聚,小兒口中腥臭,胸脅支滿,黃膽黃目。
《圣惠》∶夫小兒心痛者,本非起于心。即邪客于心主之脈。夫少陰者心也,五臟六腑之所主也,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干。干之即傷心,傷心即神去,神去即死矣。故諸邪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絡脈。包絡者心之別脈也,故少陰不病。夫心痛者,邪氣上逆,痞而不散,或傷寒氣,邪冷搏于經絡,故發(fā)心痛也。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者。亦分數類∶在心頭痛者,為抱心氣;在左脅下痛者,為 氣∶在右脅下痛者,為癖氣∶在臍下痛者,為吊氣。在心頭痛者,下金鈴散(方見本門中)夾勻氣散與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在右脅下痛者,下蓬莪術散夾健脾散與服,在臍下痛者,下蕓臺散夾茴香散與吃即愈。如見面黑眼花,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食,死。(余方并見 癖、吊氣本門中注。)
《嬰童寶鑒》云∶小兒悒心,啼有時歇者,心痛。
《嬰童寶鑒》云∶小兒心痛,是邪氣攻于胃管也。
《葛氏肘后》小兒卒心痛,腹脹堅如石,滿氣喘息方。
上以好鹽如雞子大,漿水三升,煮取三沸,內攪消,取半分,為三服。神驗大良。
《外臺》范汪芫花湯 主卒心痛連背,背痛連心,心腹并懊。痛如鬼所刺,絞急欲死者。
芫花 大黃(各十分)
上搗,下篩,取四方寸匕,著二升半苦酒中合煎。得一升二合,頓服盡。須臾當吐,吐之便愈。老小從少起,此療強實人良。若虛冷心痛,恐未必可服。
《外臺》∶《千金》療老小卒中惡心痛方。
苦參(三兩) 好酸醋(一斤半)
上二味,以醋煮苦參,取八合。強人頓服,老小二服。
《圣惠》治小兒心痛,但覺兒將手數數摩心腹即啼,是心痛不可忍。宜服芍藥散方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 白術 黃芩 川大黃(微炒,銼) 當歸(以上各一分)
上件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心痛,手足不和。木香散方
木香 白術 桔梗 赤茯苓(各一分) 高良姜(半分)
上件藥搗,粗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稍熱頻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心痛不可忍。桃仁散方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赤芍藥 桔梗 桂心(以上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心痛,發(fā)歇不定。蓬莪術散方
蓬莪術 人參(去蘆頭) 桂心 黃芩 木香 地黃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橘皮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心痛不止。桂心散方
桂心 當歸(銼,微炒) 梔子仁(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橘皮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茅先生治小兒心痛。金鈴散
金鈴子(炮,去皮棱) 蓬莪術(炮。各一兩) 茴香 木香(炮) 荊三棱(炮。各半兩)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半錢,用熱酒調下。
《張氏家傳》治男子、女人、小兒脾疼,久腫,心氣痛患。
木香(兩塊,如一皂子大) 丁香(三、七粒) 乳香(半塊,如一皂子大) 胡椒(四十九粒) 巴豆(去皮不出油) 斑蝥(去皮、頭、足、翼。各二、七個) 五靈脂(一塊,中指大)
上七味為細末,醋糊丸如芥子大。每服三丸,用菖蒲湯下,婦人艾醋湯下,小兒兩服至三丸。如袞顫氣攻,痛不忍者,一服應效。
《王氏手集》治心痛不止普救散
延胡索(二兩) 香附子(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點服。
《王氏手集》應痛散方 治小兒心痛。
石菖蒲(炒) 肉桂(炒。各半兩) 五靈脂(二兩) 白附子(炮過,土內去火毒) 木香(炒。各一兩) 蘿卜子(炒)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熱酒調下。
《巢氏病源》小兒腹痛候∶小兒腹痛,多由冷熱之氣,與臟氣相擊,故痛也。其熱而痛者則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是也。冷而痛者,面色或青或白,甚者,乃至面黑,唇、口、爪皆青是也。
茅先生小兒有中熱痛詩∶
非時面赤色,壯熱四肢煩,手足心多熱,心中熱痛難。
茅先生小兒有中冷痛詩∶
面青面白由自可,黑色同青爪一同,此是腹心生冷痛,須將溫藥里頭攻。
《嬰童寶鑒》小兒腹痛脅滿不食等歌∶
腹內元由冷,仍為痛所因。實加邪熱盛,脅滿少精神。大小便因澀,腹中結實停。脾家先有冷,聞食不開唇。肥肉因斯瘦,榮衰氣不勻。若逢如此患,莫遣久沉淪。
《嬰童寶鑒》小兒腹堅歌∶
妊娠先須忌數般,莫令風冷致胎寒。兒生 哇翻嫌乳,肚痛頻生腹亦堅。
《葛氏肘后》隱居效方 小兒夜啼,驚不安,此腹痛故也,至夜輒劇,狀如鬼禍。五味湯
五味子 當歸 術(各四分) 甘草(炙) 桂心(各三分)
上五物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為三服,大良。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 治未滿百日兒患腹痛。
豚子卵(一枚) 當歸(一分)
上水三升,煮取七合,涂之乳頭,令小兒飲,以意量之佳。
《圖經》徐王效驗方 主小兒腹痛,大汗出,名寒疝。
上濃煮梨葉,取七合,以意消息,可作三四服。飲之大良。
《圣惠》治小兒腹痛不可忍。鱉甲丸方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 防葵 訶梨勒(煨,用皮) 川大黃(銼,微炒) 人參(去蘆頭)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別研入)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五丸,得微利瘥。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腹內多痛。當歸散方
當歸(銼,微炒)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赤芍藥 川大黃(銼,微炒。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卒吐下,腹痛不止。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 干姜(炮裂,銼) 黃耆(銼。各一分) 細辛(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稍熱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頻服。
《圣惠》治小兒傷冷腹痛。青橘皮散方
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桔梗 赤芍藥(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與服。
《圣惠》又方
木香 高良姜 白術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bhskgw.cn/job/濃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博濟方》治小兒脾痛,兼和氣止瀉,及腹肋刺痛,起止疼痛,不思飲食。香樸散
濃樸(一兩) 木香 麥 (炒) 神曲(炒) 青橘皮(去白) 陳橘皮(去白。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溫水調下。
《譚氏殊圣方》∶小兒虛脹不消磨,喘息饒粗不奈何?心腹?jié)M疼難可忍,才過一月變沉 。急須求取還元散,白術蒼龍除結多。更入水銀知母搗,當歸止痛便平和。
白術(炮) 龍齒 知母 當歸(各一分) 水銀(一分,以銀箔結砂,后入余藥)
上為末,每服半錢,橘皮湯下。
《嬰孺》治小兒腹痛夭糾,不能哺乳。茯苓丸方
茯苓 黃連(各一兩)
上為末,用蜜為丸如大豆大。飲下量加。
《嬰孺》治小兒腹痛夜啼方。
牡丹(去心) 代赭石 芍藥(各二分)
上為末,蜜為丸。二小豆大,飲下,稍加之。
錢乙附方和中散 和胃氣,止吐瀉,定煩渴,治腹痛,思食。
人參(切去頭,焙) 白茯苓 白術 甘草(銼炒) 干葛(銼) 黃 白扁豆(炒) 藿香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干棗二個,去核,姜五片,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張渙 寬中湯方 治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高良姜 木香(各半兩) 丁香 青橘皮(炒黃) 桔梗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
張渙又方蓬莪術丹
蓬莪術(炮裂,乘熱銼碎) 當歸(洗,焙干。各一兩) 木香 人參 桂心(各半兩) 黑牽牛(炒微黃)
上件搗,羅為末,細白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溫胃丹 治腹痛,啼哭不止。
人參(去蘆頭) 白術 五味子 當歸(炒,焙干) 高良姜(各半兩) 木香(一兩)
上件搗為細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張渙又方橘香散
青橘皮(炒) 吳茱萸 木香 當歸(洗、焙干。各一兩) 干姜 丁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二片,煎五分,去滓。放溫熱服,食前。
《嬰童寶鑒》治小兒瀉,不思食,腹中痛。溫脾丸方
草豆蔻(二個,掰開,內乳香一皂角大于中,用面裹煨熟) 甘草(五寸,豬膽浸,炙黃色) 朱砂末 麝(各一錢匕)
上件為末,研飯為丸如蘿卜子大,飯飲下十丸。
《惠眼觀證》槐角丸 治氣疾腹內常痛及消積滯。
槐角末(先以蜜炙,為末,炒一錢用) 胡椒(四十粒) 巴豆(二粒,不出油,研爛,入諸末再研) 丁香(二十粒)
上以爛飯為丸,如此○大。每服五丸,生姜湯下,空心服之。
《劉氏家傳》∶小兒腹痛疳疾。
上用水磨烏藥,煎服效。
《莊氏家傳》∶小兒未能語,啼啼哭不能辯者,當以手候其腹,如有實硬處,即是腹痛。治之方∶
上研生姜取汁,暖令溫,調面成糊涂紙上,貼臍心立效。
《吉氏家傳》治脾疼,脅脹,和氣,止渴及腹內刺痛,不思飲食。香樸散
濃樸(一兩,去粗皮,生制一宿,炙) 麥 神曲 青皮(各炒) 木香(以上各一分)
上件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熟水調下。
《巢氏病源》小兒腹脹候∶腹脹,是冷氣客于臟故也。小兒腑臟嫩弱,有風冷邪氣客之,搏于臟氣則令腹脹。若脾虛冷移入于胃,食則不消;若腸虛,冷氣乘之,則變下利。
錢乙論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實者悶亂滿喘,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紫霜丸見積聚門中,白餅子方見搐搦門中。)不喘者,是虛也,不可下。若誤下,則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即目胞腮腫也。色黃者,屬脾也。治之用塌氣丸漸消(方見胃氣不和門中),未愈,漸加丸數。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散大溫散藥治之。何以然?脾虛氣未出,腹脹而不喘,可以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即愈矣。若虛氣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胃氣虛熱,多生疸病;蛞嫴恢埂F⑻摬荒軇倌I,隨肺之氣,上行于四肢若水狀,腎氣侵浮于肺即大喘也。此當服塌氣丸。(方見同前。)病愈后面未紅者,虛衰未復故也。
治腹脹者,譬如行兵戰(zhàn)寇于林,寇未出其林,以兵攻之,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
治虛腹脹,先服塌氣丸(方見同前,)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不能食者,可下之。蓋脾初虛而后結有積,所治宜先補脾,后下之。下后又補脾,即愈也。補肺恐生虛喘。
《嬰童寶鑒》∶小兒腹脹,為脾胃虛冷氣不順,故腹脹也。
《嬰童寶鑒》小兒腹脹歌∶
風冷結在臟,因成為腹脹,冷極氣相并,泄瀉定須成。
《葛氏肘后》小兒腹暴病滿欲死方。
半夏(隨多少,炮)
上下篩,酒和之,服如粟粒大五丸,日三,立瘥。
《千金》治少小腹脹滿方。
上燒父母指甲灰,乳頭上飲之。
《千金》又方
上以韭根和汁,豬脂煎,細細服之。
《千金》又方
上以車轂中脂和輪下土如彈丸,吞之立愈。
《千金》又方
上用米粉、鹽等分,炒變色,腹上摩之。
《仙人水鑒》分氣丸 治大人、小兒一切冷氣攻刺四肢,心腹脹滿,宿患氣塊,破腹泄痢;婦人產前產后,室女一切不惻之疾方
揀丁香(一分) 白芷(三兩,洗、焙) 木香(半兩,不見火) 陳橘皮(湯洗凈,取二兩) 甘草(一兩,炙) 縮砂仁(一百個) 生姜(一斤,連皮切作錢子,用鹽一兩拌勻,淹一宿,銀石器中炒令干,每用一兩)
上七味,丁香、木香別搗,余為末合研。用真阿魏一彈大,湯化去滓,飛羅面兩匙,煮糊搜木臼中,杵丸如雞頭大。一切氣,每服一丸,細嚼,空心,鹽湯、鹽酒任下。心腹脹滿宿患,生姜橘皮湯下。婦人一切病患,炒姜酒下。腳膝少力,阿魏煎酒下。破腹瀉痢,姜鹽粥飲下。室女一切不惻疾患,當歸酒或紅花酒嚼下。
早晨一丸,能消瘴癘。小兒腹脹,湯化服半丸。
《外臺》∶劉氏療小兒肚脹漸瘦,不食,四肢熱不調方。
甘草(炙) 鱉甲(炙) 柴胡 茯神 子芩(各六分) 訶梨勒皮(一分) 檳榔(三錢) 芍藥 橘皮(各三分) 生姜 當歸(各四分) 知母(五分) 大黃(八分)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分為數服,得瀉病瘥。
《外臺》∶《廣濟》療小兒心腹?jié)M,吃不下。地黃飲子方
生地黃汁(三合) 生姜汁(三合) 白蜜(一匙) 訶梨勒末(用皮四分)
上四味相合,調勻,分溫服之,微利尤良。
《子母秘錄》治小兒腹脹。
上用胡粉,鹽熬色變,以摩腹上。兼治腹皮青,若不理,須臾死。
《子母秘錄》治小兒心腹、胸脅煩滿,欲死者方。
上用雞子殼燒末,酒調服方寸匕。
《經驗后方》治大人、小兒吃雜生果多,腹脹氣急。
上以肉桂碾末,飯丸如綠豆大。小兒熟水下五丸,大人十丸。未痊再服。
《圣惠》治小兒脾虛腹脹,不能乳食。訶梨勒丸方
訶梨勒(煨用皮)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氣)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研。各半兩) 干姜(炮裂,銼) 甘草(炙微赤,銼) 木香 白術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脾胃虛冷,腹脅脹滿,四肢不和,乳食全少。丁香散方
丁香 桂心 白術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腹虛脹。木香散
木香 川大黃(銼,微炒) 麝香(細研。各一分) 桑根白皮(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益智(去皮) 草豆蔻(去皮。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腹氣壅脹滿,虛熱不能飲食,大小腸氣滯。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 木通(銼)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微赤,銼) 枳實(麩炒微黃) 當歸(銼,微炒。各一分) 川大黃(半兩,銼,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
鱉甲(涂醋、炙微黃,去裙 ) 赤茯苓 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一分) 川大黃(銼,微炒) 川樸硝(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心腹氣脹,胸膈煩滿。前胡散方
前胡(半兩,去蘆頭) 丁香 甘草(炙微赤,銼)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心腹脹滿,干嘔不止。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微赤,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心腹脹滿,喘粗,不下食方。
牽牛子(微炒) 木香 馬兜苓(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氣不和,心腹脹滿,不欲乳食。檳榔散方
檳榔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 丁香(一分)
上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腸內氣醫(yī)學全在線壅,脹滿,不下奶食方。
川大黃(半兩,銼,炒) 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木香 檳榔(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中氣,心腹堅脹疼痛,顏色青黑,大便不通方。
桃仁(七個,碎) 桔梗 芍藥(五分) 黃芩 柴胡 升麻(各五分) 大黃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碎) 鬼臼(四分) 甘草(二分,炙) 麝香(四大豆大)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四服。量兒大小,增減水藥。
《嬰孺》大青湯 治少小服藥,得大吐下后體壯熱,精彩慢,或微氣滿而有結氣方。
大青(二分) 麻黃(去節(jié)) 大黃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以水三升煮麻黃,減三合,掠去沫,內藥煮一升。為四服,日進三服,夜一服。
張渙治小兒腑臟怯弱,風冷邪氣客之,令兒腹脹,氣不宣通,甚者變?yōu)橄铝 ?span>濃樸丹方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丁香 木香 白術(炮。
各一兩) 牽牛子(炒一分) 青橘皮(去白,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搗成膏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陳橘皮湯下。
張渙又方木沉散
木香 益智子(去皮) 沉香 草豆蔻(面裹煨,炮) 蓬莪術 白豆蔻(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九 衛(wèi)生》賺氣丸 療小兒腹脹氣急。
蘿卜子(半兩,用巴豆肉一分拍破,同炒黑色,去巴豆不用) 木香(一分)
上同為細末,水浸,蒸餅心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橘皮湯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食傷,或病奶至冷,腹脹。紫霜丸
生姜(切成片子) 巴豆(去皮。各半兩)
以上二味,用好醋一大碗煮干去姜,取巴豆研細。
雄黃 朱砂(各半錢,并研細)
上件一處為末研勻,用蒸餅糊為丸,如粟米大。小兒傷食三粒,腸脹、喘息分減大小。用食湯下,無時。
《莊氏家傳》治瀉,腹脹、腹瘦,又消又脹。塌氣散子
濃樸(去皮,用生姜汁浸涂,炙煙盡為度) 地龍(凈洗土,秤) 陳橘皮 馬牙硝(各半兩)
上件入乳缽內研,每服半錢,用冷米飲調下。
《莊氏家傳》∶吃果子木脹。
上用黃牛涎以宿蒸餅,丸如豌豆大。桂心湯下五丸。
《趙氏家傳》治小兒腹脹,哽氣,散冷熱氣。褐丸子
蓬莪術 蘿卜子(炒) 黑牽牛(炒。各半兩) 胡椒(一分)
上為末,面糊丸如黃米大。食后蘿卜湯下五、七丸。
《張氏家傳》方同。亦治脾胃不和,飲食乍多乍少,大便忽稀忽止,面黃胸高,腹脹腿瘦。
《吉氏家傳》治小兒腹脹氣粗,乍寒乍熱,時作瀉痢。救真丸
巴豆(去殼) 雄黃(各半兩) 朱砂(一大錢匕) 干姜(二塊,用醋一升,同巴豆煮)
上同研勻,水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煎芍藥湯下兩粒。
《吉氏家傳》塌氣散 治小兒疳虛腹脹。
甘草 茴香 白牽牛(各炒) 木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紫蘇湯下。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溫脾散 治小兒脾胃不和,腹脅虛脹,不欲乳食,精神困倦,或壯熱憎寒。
人參 訶梨勒(各三分) 白術 木香 黃 茯苓 藿香 陳皮 桔梗(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 沒石子(一個)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一片,棗一個,煎五分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木香丹 治小兒諸般傷冷,冷物作熱及腹脹黃瘦。
木香(二錢) 川烏頭(三個,炮裂) 皂角(七寸,去皮) 縮砂 巴豆(出油者,三、七粒)
上為細末,烏梅二、七個,蒸爛,入眾藥為丹,如○大。每服三、五粒,蘿卜子、姜湯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大人、小兒腹脹,并水鼓氣病。
雞子白(一個) 白面(一匙頭) 輕粉(一錢匕)
上件和作餅子小錢大。每服一餅,慢火內燒熟,經紙上去火毒,細嚼,臨臥服。
《外臺》∶《甲乙經》灸法。懸鐘,足三陽大絡,在外踝上三寸動脈中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灸五壯。主腸滿,胃中有熱不食,小兒虛滿不能飲食。
《圣惠》論∶小兒冷熱不調者,蓋為乳食乖張,寒溫失節(jié);或陰陽相勝,氣血不調。致令冷歸下焦,熱沖上膈。若風冷入于腸胃,則瀉痢不定,或腹中氣滿,或時嘔逆不能乳食。故謂之冷熱不調也。
張渙論∶小兒所以多疾者,蓋為不能自保攝,全在乳母調節(jié)。若哺乳乖宜,則冷熱不調,熱沖上膈,冷歸下焦,致虛實不等。水谷不消,遂傷脾胃,胃氣虛則嘔吐,脾氣虛則泄痢,挾積則變?yōu)橄铝。蓋脾胃居常,最宜調適。若疾證甚而不已,致令蟲動生風,便致危困,豈不慎哉!
《圣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胃氣壅滯,少思飲食。木香散方
木香 大腹皮(銼) 人參(去蘆頭) 赤茯苓 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訶梨勒皮 桂心 前胡(去蘆頭) 半夏(湯浸七遍,去滑) 丁香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入生姜半棗大,煎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熱不調,不思飲食,食即不消。赤芍藥丸方
赤芍藥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三分) 柴胡(去苗) 赤茯苓(各半兩) 桂心(一分)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用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二歲以上,粥飲化破三丸服,日三服。如四歲以上至七歲服七丸,以粥飲下。
《圣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腹內疼痛,發(fā)歇不定。白術散方
白術 當歸(銼碎,微炒) 芎 (各半兩) 干姜(炮制,銼) 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甘草(炙赤,銼。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腹痛下痢。香連散方
木香 當歸(銼碎,微炒) 干姜(炮制,銼。各一兩) 黃連(去須) 阿膠(搗碎,炒令黃。各半兩)
上件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頻服。
《圣惠》治小兒冷熱不調,大便或壅或通,不欲乳食。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皮 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人參(去蘆頭) 檳榔 木香 桂心 芎 (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冷熱不調,大便青黃,心腹多痛,不欲乳食。當歸丸方
當歸(銼碎,微炒) 人參(去蘆頭) 白芍藥 芎 (各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 白術(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面糊為丸如麻子。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三歲以上,加丸數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腹痛不可忍,或時寒熱,下痢膿血。木香散方
木香(一分) 芎 當歸(銼碎,微炒) 桔梗(去蘆頭) 黃芩(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溫生姜湯研破二丸服之。量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四、五歲,腹內冷熱不調,不能飲食。調氣散方
白術 甘草(炙微赤,銼) 人參(去蘆頭。各三分) 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熱不調,或時下痢,腹痛,不能飲食。犀角散方
犀角(屑) 桂心 甘草(炙微赤,銼) 當歸(銼碎,微炒) 黃連(去須) 人參(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干姜(炮裂,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之,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腸胃滯結,壯熱或時,兩肋刺痛。赤茯苓丸方
赤茯苓(三分) 當歸(銼,微炒) 芎 (各一分) 川大黃(銼碎,微炒)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三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太醫(yī)局 和中散 治小兒脾胃不和,嘔逆惡心,冷熱不調,減食瀉泄,腹痛腸鳴,少力嗜臥。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涂炙,六兩) 白術(三兩) 干姜(炮) 甘草(炙,銼。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二片,煎六分,去滓。稍熱服,乳食前服。
《譚氏殊圣》治小兒冷熱不調,暴瀉注下。通心氣,利小便。烏犀散
上用揀凈車前子杵,羅為末。每服□□甘草湯下,不以時候。
張渙 調中散方 治小兒冷熱不調致脾胃不和。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干) 白茯苓 人參(去蘆頭) 木香(銼。各一兩) 丁香 白術(炮) 大腹皮(銼)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 益胃丹方 調冷熱,和脾胃。
當歸(洗,焙干) 木香 白術(炮) 沉香(炮。各一兩) 白芍藥 人參(去蘆頭) 蓬莪術 縮砂仁(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至十五粒,點麝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三棱丹方 調冷熱,消宿食。
京三棱(炮,乘熱先拍破) 神曲 木香 半夏(生姜八兩,同搗成膏,炒黃。各一兩) 干姜(炮) 陳橘皮(浸去白) 丁香 桂心(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粒,生姜湯化下。
《劉氏家傳》三臺丸 治五臟寒熱不調,或臚脹腸鳴而噫食,甚者嘔逆,大便色變。服之令人大小便調,長肌肉方。
大黃(煨) 前胡(各二兩半) 硝石(別研) 葶藶(炒,別研如泥) 杏仁(去皮,別研爛。各一兩) 濃樸(姜制) 附子(炮,去皮) 細辛(去土及葉) 半夏(湯洗,切,焙) 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和搗,丸如黍米大。每服一歲兒五丸飲下,以大小便調和止藥。
《趙氏家傳》治小兒冷熱不調,瀉痢不止,腹中疼痛。三圣方
黃連 干姜(炮) 甘草(炙。等分)
上為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赤白痢二宜湯下。
《趙氏家傳》人參丸 調氣,治小兒飲食不消化,冷熱不調方。
人參 木香 白術 蓬莪術 當歸(細銼,炒。各半兩) 白芍藥(一分)
上件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空心,麝香湯下,米飲亦得。
(脾胃附)
張渙∶嬰兒飲乳,自不知饑飽,全在乳母存節(jié)。若見兒啼哭,定是乳母即時令兒飲乳。若啼哭未定,氣喘未調,使兒急飲乳,即兒氣逆,乳不得下反致嘔逆,甚則吐痢,成胃虛病。
錢乙論胃氣不和,面 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方見本門。)
錢乙論胃虛冷,面 白,色弱,腹痛,不思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若下利者,調中丸主之。(方并見本門中。)
錢乙論氣不和,口頻撮,當調氣。益黃散主之。(方見本門。)
《圣惠》治小兒冷傷脾胃,嘔逆及痢,驚癇。人參粥方
人參(去蘆頭,半兩) 白茯苓(三分) 粟米(半合) 麥門冬(一兩,去心)
上件藥都細銼。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諸藥至七分,去滓,下米做粥食之。
《博濟方》調中順氣補虛。木香散
草豆蔻(五個和皮用) 人參 茯苓 防風 藿香(各半兩) 陳橘皮(去白,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姜、鹽、米飲調下。
茅先生小兒諸病勻氣散方
桔梗(凈洗,干秤五兩) 甘草(二兩,炙) 白姜(一分) 縮砂仁 陳橘皮(去瓤) 茴香(洗,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用霜木瓜煎湯調下,如無,即用紫蘇、鹽煎湯下,服一錢亦可。
茅先生小兒調理眾病醒脾散方
木香(用濕紙裹,熱灰內煨) 白茯苓 白術(濕紙裹,熱灰內煨,令紙干為度) 人參 草果子(去皮) 甘草(炙) 陳橘皮(去瓤) 紫蘇子
上以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盞,姜錢一片,棗子半個,同煎四分,通口服。
茅先生小兒活脾散方
全蝎(四個) 朱砂(一錢,別研) 白附子(二錢) 白僵蠶(直者八個,麥麩炒)
上為末,腦麝少許,每服一字、半錢,用金銀薄荷湯下。如嘔時,用楠木煎湯下。
茅先生治小兒胃氣健脾散方
白茯苓(去皮) 人參(各一兩) 濃樸(三分,用姜汁炙) 蒼術(米泔浸一宿用,秤四兩) 陳橘皮(去瓤,五兩) 甘草(二兩,半生半炙) 草果子(去皮,二兩)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姜棗同煎,隨大小分減服。
茅先生治小兒諸病調中飲方
肉豆蔻 白術 人參 陳橘皮(去白) 訶子(炮,去核) 茴香 甘草(炙) 縮砂仁(以上各半兩) 藿香 桂心 檳榔(以上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一錢,用姜棗煎水,隨兒大小,五分、四分煎,通口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補虛,調胃氣,進乳食,止吐瀉。久不進食,神妙。觀音散方
白扁豆(微炒) 石蓮肉(炒,去心) 人參(焙。各一分) 茯苓(一錢半,焙) 神曲(二錢) 甘草(炙) 香白芷 木香(炒) 綿黃耆(錘碎,用蜜水拌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棗肉半個,煎十數沸服。
錢乙調中丸
白術 人參(切去頭) 甘草(炒。各半兩) 干姜(炮,四錢)
上為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半丸至五、七丸,至三、二十丸,食前溫水送下。
錢乙塌氣丸
胡椒(一兩) 蝎尾(去毒,半兩)
上為細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飲下,無時。一方有木香一錢。(《劉氏家傳》亦治腹脹。)
錢乙益黃散方 又名補脾散
陳橘皮(一兩) 青橘皮 訶子肉 甘草(銼,炒。各半兩) 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前溫服。
錢乙白術散
人參(切去頭) 白術 木香 白茯苓(去皮) 甘草(銼、炒) 藿香葉(各一兩) 干葛(二兩,銼)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如飲水者多煎與之,無時。
張渙 人參膏 應一切脾胃不和,并宜服之。
人參(去蘆頭,一兩) 白術 丁香 藿香葉(各半兩) 白豆蔻(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成膏如雞頭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米飲化。乳前。
張渙 桂樸散 溫脾胃。
肉桂 當歸(洗,焙干。各一兩) 濃樸(姜汁制) 白術(炮) 干姜(炮。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惠眼觀證》參苓散 常服養(yǎng)氣安神,益胃。此藥不冷不熱。
白術(半兩) 人參(去蘆頭) 茯苓(去皮) 紫蘇子 甘草(炙,各一分) 木香(半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濃煎棗湯調下。此藥宜常服。
《惠眼觀證》勻氣散 調中補益,調理用之,不論諸疾。
縮砂仁 茴香(各一兩) 陳皮(取紅,三分) 白姜(三錢) 桔梗(四兩) 甘草(半生半炮,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隨大小,木瓜湯下。
《寶童方》養(yǎng)脾湯
濃樸(姜汁炙或炒) 蒼術(泔浸,去皮) 甘草(鹽水浸,各半兩) 桔梗 桂(去粗皮) 白姜(炮) 茴香 縮砂(去皮,半兩) 良姜(三分) 橘皮(三兩,浸)
上件為末。入鹽并烏梅少許,如茶點服。
《寶童方》∶壯脾,去積,進食。
京三棱 蓬莪術(醋紙裹煨) 益智(去皮。各四兩) 甘草(炙,四兩半) 陳皮 青皮(各二兩。去瓤)
上為末。每服一錢,如湯點或用姜棗煎亦得,不拘時候服。
《寶童方》∶調氣進食,治傷寒。
白芷 白姜(各一錢) 桔梗 甘草(炙) 茴香(炒) 烏藥 陳皮(去瓤。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平錢,姜棗同煎七分,不拘時候服。
《寶童方》∶治胃氣,消食,化痰、及心腹諸疾。
濃樸(去皮,生姜汁浸,炙熟) 藿香(各一兩) 青皮(去瓤,麩炒,三分) 甘草(炙,三分) 干姜(一分半,炮) 枇杷葉(一分,布拭去毛,炙)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棗同煎七分,溫溫服。
《劉氏家傳》人參散 調胃,思進飲食,宜常服。
人參 白術 川芎 神曲 木香 陳皮 肉桂(去粗皮) 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小麥 (加一倍)
上為末。每少半錢,入鹽少許,百沸湯點服。
《劉氏家傳》神術散 治小兒患后,脾胃虛弱,時時煩熱,恍惚,睡中多驚,氣急煩亂。溫養(yǎng)脾胃,消進乳奶,勻氣精神,調和臟腑。
白術(去蘆) 人參 白茯苓(去皮) 石蓮肉(去心) 罌粟米 白扁豆(炒) 藿香葉 甘草(炙。各等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半小錢,棗湯調下,空心、日午服之。
《劉氏家傳》四倍散 治大人、小兒脾氣不順,補虛進食。
人參(一兩) 白術(四兩) 白茯苓(二兩,去皮) 訶子(用濕紙裹煨熟,去枝,半兩)
上各切,焙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姜三片,棗子一個,煎至六分,空心溫服。
《張氏家傳》異功散 常服調小兒胃氣,悅顏色,思飲食,和臟腑。
人參 白術(紙裹,炮微赤)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葉(洗) 罌粟子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用棗煎湯調下,食前二服。
《張氏家傳》治大人、小兒脾胃不和,泄瀉下痢,傷冷,面色痿黃,心痛,臟腑不安,癥癖氣塊。但是脾胃一切疾病,皆治之。丁香煮散
丁香(一兩) 神曲(濕紙煨 過) 訶子(如棗者為妙) 干姜(半生半熟) 半夏(火炮黃色,去皮臍) 濃樸(姜汁制) 甘草(一半生一半熟。各三兩) 陳橘皮(四兩半,去瓤)
上件一時焙干銼碎搗,羅為末,更研為面。燒生姜三片,藥末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食前熱服。甚者兩服可效,一日進三服。忌生冷、動氣物。
《張氏家傳》參苓散 治小兒脾胃虛弱。常服養(yǎng)實,肥孩兒。神妙。
人參 白茯苓(去皮) 紫蘇子(各炒) 甘草(炙。各半兩) 木香(一分) 白術(一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濃煎,淡木瓜甘草湯調下,食前。
《莊氏家傳》治小兒胃虛,去風醒脾。
冬瓜子(二十一枚) 天南星(末,一錢,依常法炮制)
上同為末,水浸,蒸餅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粒至十粒,溫漿水下。
《莊氏家傳》補虛和氣散
人參 干葛 甘草(炮。各五兩) 木香(三兩) 麝(一錢) 茯苓(二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五分,姜少許,同煎至三分,去滓溫服。
《莊氏家傳》小兒和脾散子
人參(一分) 白術 甘草(炙) 茯苓(各半分)
上件四味為末。每服半錢,水一小盞,生姜一片,煎三兩沸,溫服。
《莊氏家傳》∶小兒和胃氣,進飲食。丁香丸
丁香 木香 肉豆蔻 人參 茯苓(以上各二分) 藿香(一分半)
上件搗,羅為末,用朱砂二錢,香纏一錢,與前藥相和;用棗瓤三個同研,面糊為丸如黍米大。米飲下,隨孩兒加減服之。
《王氏手集》調氣白術丸 調脾胃,散風濕,去寒邪,治泄瀉,乳食不化,止嘔逆;腹脅脹痛,四肢腫滿,小便不利及減食羸瘦,久漸成疳疾。
白術 芍藥 木香 當歸(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一兩作八十丸。每服一丸,食前,生姜米飲湯化下。
《王氏手集》七香丸方 治脾胃不和,嘔逆泄痢,化痰飲,利胸膈,進乳食,止腹痛。
丁香 人參 水銀(各一錢) 藿香 半夏(各一分)
上件生姜,面糊和棗肉研水銀,作銀液丸在內如綠豆大。食前,生姜、薄荷湯下十丸。更量大小加減丸數。
《吉氏家傳》和氣榮胃散
白術(水半盞煮干) 陳皮(水半盞浸,去白。以上各三分) 茯苓 甘草(各半錢)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一錢。調氣,紫蘇木瓜湯調下;泄瀉虛羸,生姜陳皮飲下;疏利和氣,水半盞,生姜棗子煎至三、四分。凡病,未可急用藥攻之,但用平和藥三、二服。
《吉氏家傳》和氣開胃鎮(zhèn)心丸
全蝎(五個) 腦子(一字) 酸棗仁(三錢) 金箔(一片) 紫蘇(一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半丸,薄荷湯下,小孩兒一字。
《吉氏家傳》順氣補虛調中散
人參 防風 藿香(以上各半兩) 陳皮(去白,一分) 草豆蔻(五個,和皮用)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煎姜、鹽、飯飲調下。
《吉氏家傳》和氣進食木香散
白術 人參 茯苓 川芎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半錢,飯飲調之下。
《吉氏家傳》補虛順氣散
白術(一兩) 青皮 甘草(炙) 茴香 木香(各半兩) 肉豆蔻(五個,面裹煨)
上末,每服半錢,鹽湯點服。
《吉氏家傳》和胃進食人參膏
人參(洗) 白術 茯苓 川芎 僵蠶(凈) 天麻(酒浸) 全蝎
上件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吉氏家傳》治諸般氣疾異功散
茯苓 人參 甘草(炮。各一兩) 白術(四兩,水一碗,煮干,切片子) 陳皮(三兩,水煮五七沸,去白)
上件末,每服半錢。和胃氣,紫蘇、木瓜湯下。疳瀉,陳米飲下二錢,更服十粒玉柱丸(方見一切泄瀉門中,)井華水下作二服。溫脾胃,姜棗湯調下;己罄В竟蠝掳脲X。胃氣不和,不思飲食,姜棗湯調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補虛調氣白術散
白術 白茯苓(各一錢) 陳皮 半夏(各半錢) 肉豆蔻(一個,煨) 人參(二錢) 甘草(炙,三寸)
上為末,每服二字,干紫蘇湯調下。臨臥又與天竺黃散退熱。(方見潮熱門中。)
《圣惠》論∶夫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合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
若虛實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脹或泄利不能飲食,謂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也。
《千金》治少小胃氣不調,不嗜食,生肌肉。地黃丸方
干地黃 大黃(各一兩六錢) 茯苓(十八銖) 杏仁(湯浸去皮) 柴胡 當歸(各半兩)
上六味末之,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服。
《圣惠》治小兒脾胃氣不和,腹脅妨悶,不能飲食,四肢羸弱。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 黃耆(銼) 甘草(炙微赤,銼) 丁香(各一分) 訶梨勒皮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脾胃氣不和,見食欲嘔,心胸壅悶。前胡散方
前胡(去蘆頭) 蘆根(銼,各三分) 桂心(一分) 人參(去蘆頭) 白術 赤茯苓 枇杷葉(拭去毛,炙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涂,炙令香熟。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看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冷傷脾胃,氣不和,心腹痛,不欲飲食。高良姜散方
高良姜(銼) 草豆蔻(去皮) 當歸(銼碎,微炒)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桂心(各一分) 人參(去蘆頭,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看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憎寒壯熱,不納乳食。白豆蔻散方
白豆蔻(去皮)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芎 (各一分) 黃耆(銼) 干木瓜 甘草(炙微赤,銼) 枇杷葉(拭去毛,炙微黃)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時時腹脅虛脹,不欲乳食。訶梨散方
訶梨勒皮 干姜(炮裂,銼) 甘草(炙微赤,銼) 桂心 京三棱(微煨,銼) 人參(去蘆頭)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棗湯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三歲至七歲兒不能食,或嘔,或頭熱,或下痢,或渴,或手腳熱,有時冷。每日一劑并療,便能食方。
鱉甲(一兩) 當歸 甘草(炙) 升麻(各一分) 椒(五十粒)
上切,以水一升煮八合,為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再服。覺身上潤,衣蓋取汗,微汗勿深。
張渙 高良姜湯 溫胃,思進飲食。
高良姜(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 桂心 當歸(湯浸,焙。各半兩) 草豆蔻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冷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集香煎 治脾胃虛,不欲食,羸瘦。
藿香葉 濃樸(姜汁炙) 丁香 沉香 木香(各一分) 白茯苓 白豆蔻 白術(炮。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入麝香一錢,拌勻。以水一升,蜜半斤,大棗三十枚,生姜二十片,于銀、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去姜棗不用,通風處陰干。每服如皂角大,米飲化下,乳前。
《九 衛(wèi)生》神曲丸方 療小兒不食。
神曲(一錢、炒) 黃丹(三錢、炒) 肉豆蔻(一個) 草烏頭(三個大者,一個生用,一個燒灰,一個炮制)
上同為細末。燒粟飯和丸如粟米大。神曲湯下七丸至十丸。
《劉氏家傳》觀音散 補虛調氣,進食去風,養(yǎng)道,肥孩兒。常服甚妙。
人參 甘草(炙) 甘草(炮。各一錢) 白茯苓(一錢半) 白扁豆(一分,米炒) 神曲(二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嬰兒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水少半盞,姜一片同煎十余沸,溫服。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脾虛弱,可思飲食。調中散
枳殼(二錢,煮過) 陳皮 半夏 人參(各一兩)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棗同煎六分。
《仙人水鑒》小兒患膈氣。宜服桃花散子方
桃花(二錢) 半夏(六錢) 濃樸 桂(各一分) 干姜 牙硝(各二分) 江豆 當門子(各一個)
上并搗為散?招模约逅{下一錢。服至逡巡轉自食。乳母忌酒、肉、熱面等。
《寶童方》治小兒膈氣噎悶,兩脅刺痛,吐逆酸水,氣塊往來,疼痛煩躁等。
檳榔 木通 甘草(炙) 柏葉(煮黃) 半夏
等分末。二大錢,水一盞,煎六分;膩粉少許,在干盞內研勻,通口服。如結腸翻胃,用虛寒門烏藥丸后用此,兒半之。
(哽氣附)
《寶鑒》∶兒氣逆者,為乳母煩惱、憂悶,乳氣凝滯胸中,灌擊其乳,飲之成疾。面黃白,乳哺減少,夜啼及,但無精彩,勿取轉,轉之則劇。
成 薤(五兩) 黍米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藥,煎取一升,次下薤米,米熟藥成。稍稍服之。
《仙人水鑒》小兒患氣,覺患便服此方。
水蛭 冬青葉 白樟木葉
上各少許,搗取汁,灌之即瘥。
《聚寶方》透關丸 治小兒哽氣,行心經方。
續(xù)隨子(半兩) 大黃(三錢,末) 長檳榔(一枚) 木通(半錢,末) 甘遂 大戟(各末一錢) 膩粉(一錢匕)
上七味除粉外,將諸藥末與續(xù)隨子同搗,用馬尾羅隔去續(xù)隨子皮不用,便與童子、室女小便拌勻(謂之陰陽酒。)
入粉如硬糊,日曬稍干,以水、蜜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煎燈心、竹葉湯下。一時辰間,以小便色異為效。小兒五歲以下七丸,十歲以下十丸。更加減,湯使如前服。
《王氏手集》治小兒氣。橘紅膏方
紅橘皮(去瓤) 芎 白術 當歸(各等分)
上同為末,煉蜜和為膏。量兒大小米飲化下。
《王氏手集》木香分氣丸 理一切氣。
青橘皮(一兩) 牽牛(二兩,炒令熟) 木香(一分)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綠豆大。生姜湯下五丸,五、七、八丸。
《吉氏家傳》治哽氣。真珠散
真珠 生犀(各半兩) 龍腦(一字) 香附子(四錢,去毛凈、洗)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煎人參湯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調氣桂枝散 取轉后皆可服之。
赤芍藥 桂心 藿香 白術(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飯飲調下。
《千金》灸法∶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之。
《巢氏病源》小兒羸瘦候∶夫羸瘦不生肌膚,皆為脾胃不和,不能飲食,故血氣衰弱,不能榮衛(wèi)于肌膚。凡小兒在胎而遇寒冷,或生而挾伏熱,皆令兒不能飲食,故羸瘦也。挾熱者,即溫壯身熱,肌肉微黃∶其挾冷者,即時時下痢,唇口青 。
《外臺》∶《短劇》療四、五歲兒,因食及在胎中宿熱,乳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痿黃瘦瘠,四肢痿 ,繚戾,服之令充悅方。
芍藥(一錢,炙令黃) 黃耆 鱉甲 人參(各四分) 柴胡(八分) 茯苓(六分) 甘草(炙) 干姜(各二分,如熱以枳實代)
上八味搗篩,蜜和丸如大豆。服五丸,日三服。忌如常法!肚Ы稹酚写簏S無黃 ,云服一丸。一歲以上,乳服三丸。七歲兒服十丸,日二。
《外臺》∶《千金》療小兒羸瘦 ,常服不妨乳方。
上用甘草五兩炙,搗、篩,蜜丸如小豆。一歲兒服十丸,日三。盡即更合。
《圣惠》治小兒羸瘦,脾胃氣弱,挾于宿食,不欲乳食,四肢不和。訶梨散方
訶梨勒皮 陳橘皮(湯洗去白瓤,焙。各半兩) 黃耆(銼) 人參(去蘆頭) 白術 藿
香桂心 白茯苓(各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半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羸瘦,脾胃虛冷,四肢不和,少欲乳食。丁香散
丁香 桂心 白術 甘草(炙微赤,銼) 高良姜(各一分) 人參(去蘆頭) 白茯苓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日三、四服。
《圣惠》治小兒羸瘦體熱,面色痿黃,不欲乳食。黃 丸方
黃耆(銼)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微赤,銼) 胡黃連(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焙)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一兩) 柴胡(去苗,三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羸瘦體熱,心神煩悶,小便赤黃。宜服秦艽丸方
秦艽(去苗) 桑皮(銼)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地骨皮 黃 (銼) 人參(去蘆頭) 赤茯苓 甘草(炙微赤,銼) 犀角(屑。各半兩) 龍膽(去蘆頭,一分) 柴胡(三分,去苗)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用粥飲下五丸。更隨兒大小加減。
《圣惠》治小兒雖食,不著肌膚,羸瘦骨熱,小便赤黃。麥門冬丸方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人參 黃耆 (銼) 青蒿子 黃連(去須) 桑皮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地骨皮(各半兩) 柴胡(去苗,三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熟水研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羸瘦體熱,乳食全少。宜服燒黃瓜丸方
黃瓜(大者一枚) 陳皮(湯浸去白瓤,焙) 黃連(去須。各半兩) 鱉甲(童子小便浸三宿,炙微黃,去裙 ) 胡黃連 柴胡(去苗。各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黃瓜切開頭去瓤,內藥末令滿。以切下蓋子蓋之,用蕎麥面和溲,固濟可濃三分,于塘灰火內燒令面焦黃為度。取出去面放冷,入麝香一錢,都研和丸如綠豆大。每服食前米飲下七丸。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脾氣不和,食少無力,肌膚羸瘦。溫脾散方
訶梨勒皮 人參(去蘆頭。各三分) 白術 木香 黃 (銼) 白茯苓 藿香 陳皮(湯浸,去白瓤,焙) 桔梗(去蘆頭。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增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脾胃久虛,吃食減少,四肢羸瘦。五香煎方
丁香 沉香 木香 藿香 白術(各一兩) 麝香(三錢,細研入) 白茯苓 陳皮(湯浸,去白瓤,焙) 黃耆(銼。各一兩) 訶梨勒皮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以水五升,慢火煎至一升,以布絞汁,卻入鍋內,煎麝香及蜜三合,生姜汁半合,棗肉二十枚,慢火熬成膏。每服以粥飲調下半茶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羸瘦,食進少,不生肌肉,下焦冷。雞骨丸
宿黃雌雞(取胸前及脅骨一具,凈去肉,令干,酒浸一宿,炙令黃) 甘草 小草(各炙三分) 蜣螂(五個,炙) 桔梗 白術 茯苓 芍藥(各四分) 人參 黃芩(各五分) 檳榔(六分)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三歲兒十五丸,日再服。
《嬰孺》治小兒胃氣不調,不嗜食,不生肌肉。大黃丸方
大黃 干地黃 茯苓 當歸 柴胡 杏仁(各三分)
上為末,蜜丸麻子大。飲下五丸,日進三服。
《張氏家傳》解小兒肌熱,或時泄瀉及有積滯,不思飲食,肌肉消瘦。宜服豬肚丸
鱉甲(一兩,用童子小便并醋共一升,熱浸,炙盡為度) 白術 薯蕷(各一兩) 胡黃連 人參(去蘆頭) 青橘皮 紫菀(去土) 桃仁(去雙仁,湯浸,去皮尖) 木香 甘草(炙。各半兩) 柴胡(去蘆頭,一兩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在凈豬肚內系定,煮令極爛為度。出,與藥同杵,令粘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三十丸,不計時候,溫水飲下。
《張氏家傳》香甲丸 治男子、婦人、童男、室女氣血虛疏,肌膚消瘦,百節(jié)痛,潮作溫,五心煩熱,四肢逆冷,可思飲食,中滿氣滯,婦人經血凝澀。建脾胃,暢神氣,充肌膚,澤顏色。
柴胡 生干地黃 荊三棱(各三分) 鱉甲(醋煮黃) 神曲(炒) 杏仁 熟干地黃 麥 (炒。各一兩) 牛膝木香 姜黃 當歸(各半兩) 白術 芎(各一分)
上為細末,白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茶清下,或米飲亦得。
《圣惠》灸法∶小兒羸瘦,食飲少,不生肌膚,灸胃俞穴各一壯。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炷如小麥大。(《嬰童寶鑒》。灸三壯。)
《巢氏病源》小兒虛羸候∶此謂小兒經諸大病,或驚癇,或傷寒,或溫壯而服藥,或吐利、發(fā)汗病瘥之后,血氣尚虛脾胃猶弱,不能傳化谷氣以榮身體,故氣力虛而羸也。
錢乙論虛羸云∶脾胃不和,不能乳食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瀉后,脾胃尚弱,不能傳化谷氣也。有冷者,時時下痢,唇口青白。有熱者,溫壯身熱,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冷者木香丸主之,夏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熱者胡黃連丸主之,冬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二方并見本門。)
錢乙論用藥識證云∶鄭人齊郎中者,家好收藥散施人。其子忽臟熱,齊自取青金膏三服并一服而服之,服畢至三更,瀉五行,其子困睡。齊言曰∶睡多亦驚,又與青金膏一服,又瀉二行,加口干而身熱。齊言∶尚有微熱未盡,又與青金膏。其妻曰∶用藥十余行未安,莫生病否?召錢氏至,曰∶已成虛羸。先多煎白術散時時服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后用香瓜丸(方見盜汗門中,)十三日愈。
《外臺》∶《千金》療少小傷寒,久病不除,差復劇,羸瘦骨出。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十銖) 大黃(六銖) 麥門冬(六分,去心) 芒硝(五分) 石膏(一分) 甘草(炙) 當歸 黃芩 黃連 前胡(各一分)
上十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二合,下利即止,增減量之,效。
錢乙木香丸
木香 青黛(別研) 檳榔 豆蔻(去皮。各一分) 麝香(別研,一錢半) 隨續(xù)子(去皮,一兩) 蝦蟆(三個,燒存性)
上為細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薄荷湯下。食前。
錢乙胡黃連丸方
胡黃連 黃連(各半兩) 朱砂(別研,一分)
上,以上二物為細末,研入朱砂末,都填入豬膽內,用淡漿水煮。以杖子于銚子上,用線釣之,勿著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蘆薈、麝香各一分,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三、二十丸,米飲下,食后。
錢乙論∶腎怯、失音相似。病吐瀉及大病后,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藥,此非失音,為腎怯。不能上接于陽故也。當補腎,地黃丸主之。(方見虛寒門中。)失音,卒病耳。(《吉氏家傳》小兒患后聲不出方。)
酸棗仁(去殼,一錢) 白茯苓(半錢) 朱砂(二錢)
上件為末,丸如○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
《圣惠》治小兒諸病后六、七歲不能語。雞頭丸方
雄雞頭(一個,燒灰) 蟬(三枚,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遠志(去心) 木通(銼。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焙)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當歸(銼,微炒) 黃耆(銼) 芎 (各三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不計時候服之。錢乙附方同。
云∶久服取效。雞、蟬二物,宜求死者用之。不可旋殺。孫真人所謂殺生求生,去生更遠,不可不知也。
點擊查看:<<幼幼新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