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全在線
搜索更多精品課程:
熱 門:外科內科學婦產科兒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膚性病學骨科學全科醫(yī)學醫(yī)學免疫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急診醫(yī)學傳染病學醫(yī)學影像藥 學:藥理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物毒理學生物技術制藥生藥學中藥學藥用植物學方劑學衛(wèi)生毒理學檢 驗:理化檢驗 臨床檢驗基礎護 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 社區(qū)護理五官護理護理學內科護理護理管理學中 醫(yī):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學針灸學刺法灸法學口 腔: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復口腔組織病理生物化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病原生物學醫(yī)學生物學分析化學醫(yī)用化學其 它:人體解剖學衛(wèi)生統(tǒng)計學人體寄生蟲學儀器分析健康評估流行病學臨床麻醉學社會心理學康復醫(yī)學法醫(yī)學核醫(yī)學危重病學中國醫(yī)史學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精品課程 > 衛(wèi)生學 > 南華大學 > 正文:衛(wèi)生學電子教材:第四節(jié)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衛(wèi)生學電子教材-第四章 生產環(huán)境與健康:第四節(jié)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衛(wèi)生學電子教材第四章 生產環(huán)境與健康:第四節(jié)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一、高氣溫和熱輻射>◎<二、生產性噪聲和振動>◎<三、高頻電磁場和微波>歡迎進入衛(wèi)生學精品課程!一、高氣溫和熱輻射(一) 高溫作業(yè)生產環(huán)境中的氣象條件主要取決于空氣的溫度、濕度、氣流、氣壓和熱輻射。這些因素綜合地作用于人體,可構成以高溫為主或bhskgw.cn/zhicheng/以低溫為主的不良氣象條件,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甚至引起疾病。同一地區(qū)的氣壓變動很小,在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的影
<一、高氣溫和熱輻射><二、生產性噪聲和振動><三、高頻電磁場和微波>
歡迎進入衛(wèi)生學精品課程!
一、高氣溫和熱輻射

 

(一) 高溫作業(yè)

生產環(huán)境中的氣象條件主要取決于空氣的溫度、濕度、氣流、氣壓和熱輻射。這些因素綜合地作用于人體,可構成以高溫為主或bhskgw.cn/zhicheng/以低溫為主的不良氣象條件,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甚至引起疾病。同一地區(qū)的氣壓變動很小,在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的影響不大。

生產環(huán)境中的氣溫取決大氣溫度和生產過程中的熱源(如各種爐、窯、化學反應釜、高壓蒸氣管道和加熱的物體等)。還受太陽輻射、機械轉動產熱和人體散熱的影響。因而?墒箽鉁厣。

生產環(huán)境中的氣濕主要來自水分的蒸發(fā)和蒸氣的放散。相對濕度超過80%以上時稱為高氣濕,主要見于紡織、印染、繅絲、造紙、制革、屠宰以及潮濕的礦內作業(yè);相對濕度低于30% 時稱為低氣濕,常可在冬季的高溫車間見到。

生產環(huán)境中的氣流除受外界風力影響外,還存在熱源形成的對流氣流,通風設備吸出和送入的氣流以及機械轉動等所形成的氣流。

物體因本身的溫度而以電磁輻射(主要是紅外線和部分可視光線)的形式向外發(fā)射的能量稱為熱輻射。其他物體吸收這種電磁輻射后可變?yōu)闊崮埽刮矬w變熱,稱為輻射熱(radiant heat)。太陽輻射及生產中的各種熱源稱為第一輻射源(primary radiator),第一輻射源通過一次輻射使周圍物體變熱成為第二輻射源(secondary radiator),可發(fā)出二次輻射(secondary radiation)。當輻射源表面溫度超過人體體表溫度時,則向人體放散一定的熱輻射,使人體受熱。相反,當周圍物體溫度低于人體體表溫度時,人體皮膚向周圍物體輻射而散熱。輻射熱的強弱以每分鐘、每平方厘米被照射的表面上所受到熱輻射能量的焦耳數來表示(J/cm2·min)。

以上氣象因素的綜合,形成了生產環(huán)境氣象條件的特殊性、復雜性及多變性。生產場所中一日內不同時間、同一車間的不同地點,氣象條件都可有明顯差異。其原因是生產場所氣象條件不僅取決于該地區(qū)和季節(jié)的大氣候,更重要地是取決于生產過程中釋放的熱量。在諸多不良氣象條件的綜合中,高溫作業(yè)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是主要危害。

高溫作業(yè)(work in hot environment)是指生產場所工作地點的氣溫在寒冷地區(qū)和一般地區(qū)超過32℃,炎熱地區(qū)超過35℃;或工作地點的氣溫在30℃以上,相對濕度超過80%;或工作地點的熱輻射強度超過4.18J/cm2·min的作業(yè)。一般可分為兩種類型。

(1)干熱型(高氣溫、強熱輻射作業(yè)):例如,煉鋼、煉焦、煉鐵、軋鋼、壓延、鑄造、熱處理、焙燒擴瓷、熔化玻璃、火力發(fā)電等。此外,夏季露天作業(yè),如裝卸、基建工地、田間勞動、行軍等也屬這種類型。

(2)濕熱型(高氣溫高氣濕作用):例如,紡織、印染、繅絲、造紙、酸洗、電鍍、屠宰、潮濕的礦井等。

(二)高溫、熱輻射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高溫作業(yè)時,人體可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變化。主要為體溫調節(jié)、水鹽代謝、循環(huán)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和泌尿系統(tǒng)等方面的適應性變化。但超過一定限度,則可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引起中暑。

1.體溫調節(jié)高溫作業(yè)時,人體受高氣溫和熱輻射的影響,前者以對流熱作用人體體表,通過血流使全身加熱;后者以輻射熱作用于體表的同時,并加熱于深部組織。體力勞動時,隨勞動強度的增加和勞動時間的延長,代謝產熱量不斷增加。人體對這些內外環(huán)境的熱應激(heat stress),反射性引起散熱反應,出現皮膚血管擴張,大量血液流向體表,使皮膚溫升高,汗分泌增強,同時產熱可稍有降低,從而使體溫保持平衡而維持在正常范圍。但當氣溫繼續(xù)上升超過皮膚溫度或輻射熱強度很大時,人體輻射、對流散熱受阻,主要靠蒸發(fā)散熱,如相對濕度高使蒸發(fā)受阻時,則雖大量出汗而散熱效果很差。如果散熱量小于高溫環(huán)境加熱和人體產熱量時,則體內熱量逐漸蓄積,導致熱平衡破壞,體溫上升而致中暑。

2.水鹽代謝高溫作業(yè)人員由于出汗而失去大量水和鹽。出汗量的多少取決于氣溫、氣濕、熱輻射和勞動強度。所以測定出汗量,可做為人體受熱程度和勞動強度的綜合指標,并以一個工作日出汗量6L為生理最高限度。

汗液中水分約占99%,固體成分不到1% ,固體成分中大部分為氯化鈉和少量氯化鉀尿素,還有維生素B1、C等。

常溫下正常人每天進出的水量約2~2.5L,攝取食鹽10~20g。而高溫作業(yè)時隨汗排出的鹽可達20~25g。體內缺鹽時尿中鹽量減少。因此,尿鹽含量可做為判斷體內是否缺鹽的指標。在正常飲食條件下從事輕勞動的人,尿鹽量為10~15g/24h;如果尿鹽量降至5g/24h以下,則表示有缺鹽的可能。所以高溫作業(yè)人員補充水分的同時,尚應補充鹽分。

3.循環(huán)系統(tǒng)高溫作業(yè)時皮膚血管擴張,末梢循環(huán)血量增大,使血液發(fā)生重新分配。大量出汗而喪失水分,使血液濃縮。同時為適應勞動的需要,肌肉供血量的增加,使心臟負荷增大,心跳加快、每搏輸出量及每分輸出量增加,造成心血管負擔加重。久之,可使心肌代償性肥大,甚至產生病理改變,有報導高溫作業(yè)工人心電圖出現異常改變。高溫作業(yè)時皮膚血管擴張,末梢阻力下降,可使血壓下降;但體力勞動又可使血壓上升。收縮壓增高而舒張壓不增高是高溫作業(yè)工人的生理性適應,因此常有脈壓差增大的趨勢。高溫作業(yè)時脈搏改變明顯,甚至可達150次/分。

4.消化系統(tǒng)高溫對唾液分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唾液中鉀、鈉、淀粉酶含量降低。胃蠕動減弱,排空速度減慢。大量出汗和氯化鈉的喪失,使胃液酸度降低。高溫還可使小腸運動減慢,消化道血流減少,吸收率降低。因而造成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胃腸疾病增多。

5.泌尿系統(tǒng)在高溫條件下人體大部分水分由汗腺排出,同時腦垂體受高溫作用后加強抗利尿素的分泌,加強了腎對水分的再吸收能力,尿液大大濃縮。平時腎排出的水量占50%~70%,高溫作業(yè)時可減少到只占10%~15%,尿中出現蛋白、紅細胞、管型,可發(fā)生腎功能不全。尿中維生素B1、C及尿鹽的排泄量較正常為低,但尿氮、鉀及17酮固醇增加,這可能與腎上腺皮質分泌功能的變化有關。

6.神經系統(tǒng)在高溫和熱輻射的作用下,大腦皮層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興奮性增高,因負誘導而使中樞神經系統(tǒng)運動區(qū)受抑制,故肌肉工作能力、動作的準確性、協(xié)調性、反應速度及注意力降低;工人的視覺運動反應時值隨生產環(huán)境氣溫的升高而增加(由 200~250毫秒可增加到300~350毫秒),說明中樞神經的興奮性下降。

(三)中暑

中暑是由于高溫作業(yè)引起的熱平衡或水鹽代謝障礙所致的急性疾病。根據發(fā)病機制,中暑可分為4型,但在臨床上往往難于嚴格區(qū)分,可能多種類型混合存在。

1.臨床表現

(1)熱射。╤eat stroke):多發(fā)生于強干熱型或濕熱型高溫作業(yè)。此時人體散熱困難,引起體內蓄熱、體溫上升。臨床特點是過熱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起病急驟,病前常有四肢酸痛、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繼而發(fā)生高熱,體溫可達40℃以上。大汗以后出現“閉汗”,皮膚發(fā)燒發(fā)紅,脈搏快而無力,呼吸淺表;嚴重時可出現昏迷,癲癇抽搐,瞳孔縮小,如不及時搶救,可因循環(huán)、呼吸衰竭而死亡。

(2)熱痙攣(heat cramp):多發(fā)生于干熱型高溫作業(yè)。由于大量出汗,氯化鈉和鉀大量喪失,水鹽平衡失調,電解質平衡紊亂,引起神經肌肉產生自發(fā)沖動,使臨界電位超出膜電位,因此出現痙攣。臨床特征是肌肉痙攣、疼痛。痙攣從小腿腓腸肌開始,向上肢及腹部肌肉擴展,痙攣多陣發(fā)強直性,對稱性。患者體溫正常、神志清醒,發(fā)病前大量出汗、口渴、尿少,尿中氯化鈉含量降低,可出現蛋白尿,肌肉疼痛,四肢無力,以后出現肌肉痙攣。

(3)熱衰竭(heat exhaustion):也稱熱暈厥、熱虛脫(heat collapse)。多發(fā)生于高氣溫、強熱輻射的氣象條件下。本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有人認為是由于熱引起外周血管擴張和失水引起循環(huán)血量減少,以致腦部供血不良的結果。臨床表現的特征是起病迅速,頭暈、頭痛、心悸、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多汗、皮膚濕冷,體溫不高或稍高,脈搏微弱、血壓下降、暈厥。一般不引起循環(huán)衰竭。

(4)日射病(sun stroke, helionosis):多發(fā)生于夏秋露天作業(yè)及強熱輻射作業(yè)。本病是由于太陽輻射或強烈熱輻直接作用于無防護的頭部,被頭部皮膚及顱骨所吸收,使顱內組織受熱,腦膜溫度升高,腦組織充血水腫而引起。臨床表現為:劇烈頭痛、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嘔吐、興奮不安、意識喪失、體溫略升、面部潮紅。

2.中暑的診斷根據衛(wèi)生部、勞動部和總工會頒布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中規(guī)定的診斷及分級標準如下:

(1)先兆中暑:在高溫作業(yè)場所勞動一定時間后,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悸、惡心、全身疲乏、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不超過37.5℃),尚能堅持工作者。

(2)輕癥中暑:除上述先兆中暑的癥狀之外,尚有下列癥候群之一,并被迫不得不停止勞動者:體溫在38℃以上,有面色潮紅、皮膚灼熱等現象;有呼吸、循環(huán)衰竭的早期癥狀,如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大量出汗、皮膚濕冷、血壓下降、脈搏細弱而快等情況。但經短時間休息,癥狀消失,尚能恢復工作者。

(3)重癥中暑:除上述癥狀外,被迫停止工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暈倒,皮膚干燥無汗,體溫在40℃以上,或發(fā)生熱痙攣者。

3.急救和治療

(1)先兆中暑與輕癥中暑:患者應立即離開高溫作業(yè)環(huán)境,到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補充清涼含鹽飲料,并可選服:人丹、十滴水、避瘟丹、解暑片、藿香正氣丸,一般可逐漸恢復。輕癥中暑或有循環(huán)衰竭傾向時,給予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并可注射升壓中樞興奮劑如新福林等。根據中醫(yī)清熱解暑的治則,尚可選用鮮藿香、佩蘭、香薷六一散、連翹、半夏、陳皮等煎服。此外,民間刮痧療法頗有良好效果。

(2)重癥中暑:必須緊急搶救,主要是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及防治休克、腦水腫。應適當補充維生素B1、C及鈣。高熱昏迷者,應迅速降低體溫至38~40℃以下。

1)物理降溫:冷水浴或冰浴可促使外周冷卻的血流到達腦部及內臟而降溫。還可在頭部,腋下和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qū)覆蓋濕毛巾,再放置冰袋;蛴镁凭辽,同時用風扇吹風。在物理降溫初期由于體表受冷刺激,可引起皮膚血管收縮和肌肉震顫,反而影響散熱,因此,目前多主張物理降溫與藥物降溫同時進行。

2)藥物降溫:目前采用的降溫藥物主要是氯丙嗪,其作用有以下幾方面:影響體溫調節(jié)中樞,使產熱減少;擴張周圍血管,加速散熱;松弛肌肉,減少肌肉震顫,防止身體產熱過多;降低細胞的氧消耗,使身體更好地耐受缺氧。

使用方法:氯丙嗪25~50mg溶于生理鹽水500ml中靜脈滴注,按病人的一般情況,在1~2小時內滴注完畢。如情況緊急可用氯丙嗪25mg及非那根25mg溶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鹽水100~200ml中靜脈滴注,在10~20分鐘內滴注完畢。若在2小時后體溫沒有下降趨勢,可按上述劑量重復給藥。在靜脈滴注過程中應注意血壓,如血壓降低應停止注射,并作相應的處理。

賜他靜、氨基比林阿司匹林等藥物均可與氯丙嗪協(xié)同使用。賜他靜2~4ml肌肉注射,或0.5ml雙側曲池穴小劑量注射,有良好的退熱作用。亦可用賜他靜1~4ml加入5%葡萄糖鹽水中靜脈滴注。

在上述各種降溫過程中,必須加強護理,密切注意體溫、血壓和心臟情況,一待肛溫降至38℃左右時,應立即停止降溫,以免發(fā)生體溫過低而虛脫的危險。

3)糾正電解質平衡紊亂:根據水、鹽的損失情況而酌量補充,由于中暑時心臟負擔已經很重,故補液不宜過多、過快。24小時內以5%葡萄糖鹽水1000~2000ml為宜,一般不超過3000ml,以免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腫。同時補充適當水溶性維生素B1、C。

對于熱痙攣患者,除補充生理鹽水外,還應給予維生素B1和鈣、鉀,適當應用鎮(zhèn)靜劑,如苯巴比妥鈉0.2g,肌肉注射,或10%水合氯醛灌腸。針刺合谷、足三里、承山、內關等穴位。重癥熱痙攣應慎用鎮(zhèn)靜劑,以防麻痹呼吸中樞。

4)防止休克:脈細弱者立即注射中樞興奮劑(如可拉明、洛貝林等);血壓下降者給予升壓藥物。

(四)防暑降溫措施

1.技術措施

(1)合理設計和改革工藝過程:盡量實現機械化、自動化、遙控操作,以減少工人接觸高氣溫、熱輻射的機會,這是防暑降溫的一項治本措施,如冶煉車間的自動出渣和運渣機、陶瓷工業(yè)隧道窯自動進料出料機等。工藝流程設計時,應盡量將熱源布置在車間外面;采用以熱壓為主的自然通風時,盡量布置在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風通風的單跨或雙跨廠房,應將熱源布置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側,使室外空氣進入車間時,先通過工人操作地帶,然后再通過熱源排出。

(2)隔熱(heat isolation):是防止熱輻射的一項重要措施,隔熱可分為熱絕緣和熱屏擋兩類:

1)熱絕緣:在發(fā)熱體外直接包復一層導熱性能差的材料,由于熱阻的增加,發(fā)熱體向外放散的熱量減少。常用石棉、爐渣、草灰、硅藻土、玻璃纖維等包蓋熱氣管道、工業(yè)爐壁。

2)熱屏擋:利用水或導水屏擋、石棉屏擋等的隔熱能力而隔熱。常用的方法有瀑布水幕、鐵紗水幕、循環(huán)水爐門等。

(3)通風(ventilation):是排除對流熱的重要措施,也是創(chuàng)造良好氣象條件的途徑。

1)自然通風(natural ventilation):利用風壓(air dynamic pressure)和熱壓(heatpressure)差的作用使室內外空氣交流換氣。有熱源的車間空氣溫度通常高于室外,即車間內空氣的比重小于室外空氣的比重而形成壓力差,稱為熱壓或溫壓;熱壓越大,自然通風的效果越好。當風吹向廠房時,作用于廠房迎風面的壓力高于大氣壓,稱為正壓;背風面的壓力低于大氣壓,稱為負壓。這種由風力與廠房建筑結構所形成的正、負壓差,稱為風壓;風壓越大,通風效果越好。

為了加強自然通風,防止逆風倒灌,充分利用熱源和風壓的綜合作用,合理安排進、出風口,使自然通風發(fā)揮最大的效能,這種通風稱為有組織的自然通風(organizred natu-ral ventilation),擋風天窗就是其中的一種在加熱爐或其他熱源上方安裝排氣罩,可使余熱和煙氣直接從其發(fā)生源經排氣管和風帽排出。罩與熱源之間的距離愈小,效果愈好。排氣管要直、粗、光滑,頂端開口處超過屋頂,并裝置各種形式的風帽以利用風壓提高排氣效果。

2)機械通風(mechanical ventilation):在自然通風不能滿足降溫的需要或生產上要求一定的溫濕度的情況下,應考慮采用機械通風。其設備主要有風扇、噴霧風扇(sprin-kling fan)和空氣淋。╝ir shower)

2.保健措施

(1)供應含鹽飲料:高溫作業(yè)時一般每人每日應供水3~5L、鹽20g左右。如三餐膳食已供鹽12~15g,則飲料中只需補充供鹽8~10g;補充供鹽可配制成0.2%~0.3%的鹽開水、鹽茶、含鹽汽水等。

(2)高溫作業(yè)保健食品:蛋白質供應要比一般作業(yè)增加10%~20%,其中動物蛋白質應占1/2。維生素的供給量應每日維生素C150~200mg,維生素B14~5mg,維生素B2

2.5~3mg。熱量應較一般作業(yè)工人增加10%。

(3)個人防護:工作服應以耐熱、透氣性能良好、導熱系數小的織物制成,宜寬大便于操作;防止輻射熱的鋁反射防熱服較白帆布服為優(yōu)。還應佩戴防熱面罩、帽、手套、鞋蓋、護腿等個人防護用品。特殊情況下可穿冷風衣。

(4)醫(yī)療預防工作:對高溫作業(yè)人員應進行就業(yè)前和入暑前的健康檢查,凡有心血管系統(tǒng)器質性疾病、高血壓、低血壓、潰瘍病、活動性肺結核肺氣腫、肝腎疾病、嚴重貧血、明顯內分泌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中樞神經系統(tǒng)器質性疾病及病后體質衰弱者不宜從事高溫作業(yè)。炎熱季節(jié)醫(yī)務人員要進行現場巡回醫(yī)療,作好衛(wèi)生宣教,積極開展群防工作。

3.組織措施

(1)認真貫徹執(zhí)行有關防暑降溫法令:各地衛(wèi)生、勞動保護、安技、生產部門均應根據國家衛(wèi)生標準和《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推行廠礦的防暑降溫工作。每年入暑前要作好防暑降溫的設備檢修、安裝、檢查等準備工作。

(2)開展衛(wèi)生宣傳教育:衛(wèi)生人員必須深入車間礦井等現場,開展群眾性防暑保健工作。利用各種方式宣傳防暑降溫知識,教育工人遵守高溫作業(yè)的安全規(guī)則和保健制度。

(3)制訂合理的勞動休息制度:各地根據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適當調正夏季高溫作業(yè)勞動休息制度,盡可能縮短勞動持續(xù)時間,如實行小換班、增加工間休息次數、延長工休時間,特別是午休時間等。

返回頂部

二、生產性振動和噪聲 

(一)基本概念

生產場所的許多運動的物體可以成為振動源。每秒鐘振動10~8000次的物體,與人體接觸,可由皮膚及肢體的振動感受器所感受而產生搖晃或抖動的感覺。每秒鐘振動20~20000次的物體,其能量可通過空氣或其他介質傳播,并為人耳所接受產生聲音感覺。在生產場所中振動和噪聲常常同時存在,只是由于振動源的性質及作用條件的不同,有時以振動為主,有時以噪聲為主。

1.振動物體沿直線或弧線經過某一中心位置(或稱平衡位置)的來回運動,稱為振動(vibration)。與衛(wèi)生學有關的振動特性參數主要有:

振幅指振動物體離開中心位置的最大距離,振幅大小以cm表示。

頻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振動次數,頻率單位為赫茲(Hz),1秒鐘振動1次為1Hz。

加速度振動體在單位時間內的速度變化叫加速度,其單位為m/s2。振動體的速度和加速度隨時間呈周期性變化,在位移為0時速度最大,加速度為0;位移最大時則速度為0,加速度最大。

機體對不同頻率的振動反應不同,圖4-13表示人體對不同頻率振動的感覺閾。頻率相同的振動,其加速度和振幅愈大,其危害性也大。

2.噪聲20~20000Hz的振動在彈性介質中傳播,達到人耳引起的音響感覺,稱為聲音;這種振動波稱為聲波。周期性振動所產生的聲音為樂聲;無規(guī)則、非周期性振動所產生的聲音為噪聲。目前認為凡是使人厭煩的、不需要的聲音,統(tǒng)稱為噪聲。與衛(wèi)生學有關的聲音物理參數主要有:聲壓聲波在空氣介質中傳播,對影響范圍內的物體施加了一定的壓力,稱為聲壓,以P表示,單位為帕(Pa)。聲壓的大小反映聲音的強度(聲強)。聲頻引起音響感覺的聲波振動的頻率范圍為20~20000Hz,稱為聲頻。低于此頻率范圍為次聲;高于此頻率范圍為超聲。由單一頻率發(fā)出的聲音為純音;由許多頻率組成的聲音為復合音。噪音多屬復合音。

響度人耳對聲音強弱的主觀感覺量度,稱為響度。響度的大小取決于聲壓(或聲強)和聲頻。人耳剛剛能聽到的最小聲強,稱為聽閾(Anditory threshold);聲強增加到相當程度時可使人耳產生疼痛的感覺,開始感到疼痛的聲強稱為痛閾(painthreshold)。痛閾和聽閾之間的范圍稱為聽域。人耳對不同頻率的聲音有不同的聲域,1000~4000Hz聲音的聽域最大。1000Hz聲音的聽閾為2×10-4μPa,痛閾為2×102μPa。聽閾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測定聽閾是檢查聽覺適應、聽覺疲勞及耳聾發(fā)展程度的主要手段。

響度隨聲強的增加而增大。但實驗證明聲強和響度之間不是簡單的比例關系,而是對數關系。從聽閾到痛閾的聲強以對數量級來表示即為聲強級,單位為分貝(dB)。以1000Hz純音的聽閾聲強為基準,定為0dB,被測聲強與基準的比值即為被測聲音的聲強級,其dB數按下式計算:

式中:L1——聲強級(dB)

I——被測聲強

I1——基準聲強。輕聲說話聲音強度級約為40dB,普通說話聲約為60~70dB等。

人對聲音的感覺不僅與強度有關,而且還與頻率有關,即使聲強相同而頻率不同時,聽到的音響感覺也是不同的。為使不同頻率的聲音所產生的音響感覺能相互比較,取1000Hz的標準音產生的音響感覺為基礎,與之產生同樣音響感覺的各種聲音均以此標準音的聲強級表示,稱之為響度級,其單位為■(phon)。例如,頻率為100Hz、強度為50dB的聲音,其響度與1000Hz、強度級為20dB的聲音相同,則前者的響度級為20■。響度級可由等響曲級圖(圖4-14)中查得。等響曲線是以聽覺正常的人為對象,由實驗得出。已知其聲音的強度和頻率,便可根據等響曲線圖查出其響度級的數值。從圖4-14可見,50~70Hz的低頻聲音,強度級和響度級的差異很大;強度級超過80dB時,等響曲線接近于水平。

環(huán)境中所接觸到的聲音,絕大部分是由各種不同頻率的聲音組合而成,把各種頻率由低到高進行排列,可成為一連續(xù)的頻譜。為便于實際測量和分析,人為的把這一寬廣的聲頻(16~20000Hz)范圍分為幾個頻段,通常稱為頻帶或頻程。根據劃分方法的不同,常用的有倍頻程和1/3倍頻程

 聲級計是根據人耳的感音特性,參考等響曲線,設計“A”、“B”、“C”等計權網絡,采用幾種不同類型的濾波器制成。A網絡是模似人耳對40  純音的等響曲線,對低頻音有較大的衰減,對高頻音不衰減,這正符合人耳的特性;C網絡是模似人耳對100■純音的等響曲線,對所有頻率聲音幾乎都不衰減,故C聲級可作為總聲級。目前ISO推薦采用A聲級作為噪聲衛(wèi)生評價的指標。

(二)生產性噪聲

1.生產環(huán)境中噪聲的分類和主要作業(yè)根據噪聲來源可分為①機械性噪聲:由于機械的轉動、撞擊、摩擦而產生的噪聲,如織機、球磨機、電鋸等發(fā)出的聲音;②流體動力性噪聲:由于氣體壓力突變或流體流動而產生的聲音,如汽笛、空壓機、通風、放水及沖刷等發(fā)出的聲音;③電磁性噪聲:由于電機交變力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聲音,如發(fā)電機、變壓器等發(fā)出的聲音。

根據噪聲的作用特點可分為連續(xù)噪聲及脈沖性噪聲;按頻率大小又可分為:低頻(300Hz以下)、中頻(300~800Hz)和高頻(800Hz以上)。生產環(huán)境中實際存在的噪聲是各種頻率聲音的混合,各個頻率的聲強也不相同,組成特殊的頻譜。生產性噪聲多屬寬頻帶、中高頻噪聲

 接觸噪聲的作業(yè)種類甚多,主要工種有:使用各種風動工具的工人(如機械工業(yè)中的鉚工、鏟邊工、鑄件清理工、開礦,水利及建筑工程的鑿巖工等)、紡織工、發(fā)動機試驗人員、鋼板校正工、拖拉機手、飛機駕駛員和炮兵等。

2.噪聲對人體的危害生產性噪聲對人體的不良影響,首先是對聽覺器官的損害;同時對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聽覺損害:長時間在噪聲作用下,聽覺敏感性下降,聽閾上升可達10~15dB;但離開噪聲環(huán)境后數分鐘內即可恢復正常。這種現象稱為聽覺適應(auditory adaptation),這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聽覺適應有一定的限度,在強烈噪聲長期作用下,聽力減弱,聽覺敏感性可下降10~15dB以上、甚至達30dB。離開噪聲環(huán)境后聽覺敏感性的恢復需要較長時間,甚至需數小時,這種現象稱為聽覺疲勞(auditory fatigue)。聽覺疲勞是病理前狀態(tài),是可以恢復的功能性變化,或稱為暫時性聽閾上移(temporary thresholdshift,TTS)。如在強烈噪聲長期反復作用下,聽覺疲勞在休息時間內也不能完全恢復,則可發(fā)展成為病理狀態(tài),出現內耳的退行性改變以及永久性聽閾上移(permanent thresholdshift,PTS)。進一步形成聽力損傷(hearing impairment)和噪聲聾(noise-induceddeafness)。

噪聲聾:又稱職業(yè)性耳聾(occupational deafness),是我國的一種法定職業(yè)病,其主要表現是聽力下降。以聽力計(audio meter)檢查可見以4000Hz為中心的高頻聽閾上升,在聽力曲線圖上呈現典型的4000Hz處呈V形下陷(圖4-15)并隨工齡增加而加重。多數學者主張V形下陷的原因是耳蝸底部對噪聲最為敏感,而4000Hz的噪聲在耳蝸基底膜上的相應作用部位正是在底部。動物實驗證明,在噪聲作用下柯蒂器(Corti’s organ)從底部開始出現退行性變,頂部的損害較晚,故早期低頻聽力的損害很輕或保持正常。噪聲導致耳蝸病變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病變進展可分四個階段:①聽閾開始下降,柯蒂器并無形態(tài)學病變;②毛細胞出現退行性變化、萎縮破壞;③內外毛細胞均完全萎縮消失,支持組織也開始萎縮;④柯蒂器全部萎縮消失,僅殘留基底膜及被覆在上面的一層上皮細胞。有人認為聽覺疲勞造成大腦皮質聽覺中樞和聽覺細胞的過勞和衰竭,特別是在噪聲作用下,聽覺細胞代謝增強,耗氧量增大,呼吸酶(如琥珀酸脫氫酶)的活性下降,影響細胞的能量代謝導致細胞變性壞死。有人則強調噪聲所引起的聽覺器官血管痙攣,導致柯蒂器的營養(yǎng)障礙所致。

急性聽力損傷:又稱暴振性耳聾(explosic deafness),多因爆破、火器發(fā)射或其他突發(fā)性巨響所引起。病變不僅由于強大的聲壓,而且更主要的是由于沖擊波氣壓的急劇變化而引起的創(chuàng)傷,可導致鼓膜破裂、中耳聽骨破壞、內耳組織損傷出血,甚至腦震蕩;颊呤苷窈螽敃r即感聽力完全喪失、劇烈眩暈和耳鳴,有時惡心、嘔吐。輕癥可部分或大部恢復,重癥可致永久性耳聾。

噪聲聾的診斷:①明確地接觸高強度噪聲的職業(yè)史;②排除其他致聾的原因,如中耳炎、藥物、老年聾及外傷等;③用聽力計測聽,永久性聽閾上移超過正常范圍,即:高頻純音3000、4000、6000Hz任一頻率聽力下降≥30dB為聽力損傷,列為觀察對象;500、1000、2000Hz語言頻率聽力下降三者的均值≥25dB時,為噪聲聾。

國內有人建議噪聲聾分級標準:聽力下降25~40dB為輕度;41~55dB為中度;56~70dB為重度;71~90dB為嚴重度;>90dB為全聾。

慢性噪聲性聽力損傷及噪聲聾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應加強預防及采取聽力保護措施。暴振性耳聾應及時給以促進內耳血液循環(huán)和改善營養(yǎng)及代謝狀況的藥物。對鼓膜及中、內耳外傷應注意防止感染及采取對癥治療。

(2)聽覺外損傷:噪聲尚可引起聽覺器官之外的其他系統(tǒng)的改變。例如疲乏無力、頭痛、頭脹、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一系列神經癥狀。高頻噪聲常常引起血管痙攣、心律增快及血壓增高等心血管系統(tǒng)的改變。有人報道噪聲可使血液中白細胞增多、網狀內皮系統(tǒng)功能改變。動物實驗中觀察到噪聲可使腎上腺功能亢進,腦垂體前葉內嗜伊紅細胞數增多,尿中17-酮類固醇含量減少。胃腸道內消化液的分泌、腸蠕動能力,也可在噪聲作用下發(fā)生變化?傊肼暤奈:κ侨硇缘,聽力損失只是一個重要方面,近來有人用噪聲病這個概念,來強調噪聲危害的全身性。

3.影響噪聲危害的因素:

(1)噪聲的強度和頻率組成:強度愈大對人的危害也愈大,一般認為80dB以下的噪聲,聽力損失率甚低,90dB以上聽力損失發(fā)生率逐漸升高,140dB噪聲作用下短期內即可造成永久性聽力喪失。頻率的影響也很大,通常高頻噪聲的危害較低頻為大。

(2)噪聲工齡和每天接觸時間:工齡增加,噪聲聾的發(fā)生率也隨之增高。噪聲強度愈大,則出現聽力損失的時間愈短。據國內調查,在高頻噪聲環(huán)境中作業(yè),聽力損失(聽閾上升25~35dB)開始出現的時間:80dB時為10~15年;100~110dB時為2~3年;110~129dB時為1~2年。有時噪聲強度雖不太大,但作用時間很長時,也能引起聽力損害。工作日內安排一定的工間休息,使工人在休息期間離開噪聲環(huán)境,有利于聽覺疲勞的恢復。

(3)噪聲的性質:強度和頻率經常發(fā)生變化的噪聲比穩(wěn)定噪聲有更大的危害,調查資料證明脈沖噪聲更易引起聽力損傷。

(4)個人防護和個體感受性:配戴防聲器有一定的防護效果,可以推遲或減輕聽力損傷。個人因素的差異也影響發(fā)病情況;聽覺器官有其他病變時,容易產生聽覺疲勞以及噪聲聾。

(三)生產性振動

1.生產性振動的來源和主要作業(yè)在工農業(yè)生產中振動的來源和接觸作業(yè)主要有①風動工具(如鉚釘機、鑿巖機、風鏟等)作業(yè):鉚接、鑿巖、清砂、噴砂等;②電動工具(如電鋸、電鉆、研磨機、砂輪等)作業(yè):割鋸、鉆孔、研磨等;③交通工具(如內燃機車、飛機、船舶等);④農業(yè)機械(如拖拉機、收割機、脫粒機等)作業(yè)。

常用的振動工具的振動測量參數可見于表4-11

振動源產生振動的參數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即使同一振動來源,也可隨生產的性質、工人操作時所用力量的大小、作業(yè)方式而有變動。表4-12表明上述各因素對振動參數的影響。因此,在評價振動時,充分考慮到這些影響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2.振動對人體的危害根據振動對人體作用范圍可分為全身振動及局部振動。前者是由地板或機器操作臺通過下肢對全身起作用,如拖拉機手或混凝土拌攪臺操作工等所接受的振動;后者則系振動部件直接作用于人體的某一部分,如手持風動工具時,主要作用于上肢和肩關節(jié)。

(1)局部振動:局部振動首先能引起中樞及周圍神經的功能改變,振動感覺減弱或消失,痛覺、觸覺也常常發(fā)生改變。神經肌肉裝置的興奮性發(fā)生變化,運動和感覺時值縮短或延長,肌肉引力下降。高頻率、小振幅可引起血管收縮和血壓上升,甚至發(fā)生血管痙攣;低頻率、大振幅的振動可使血管擴張和血壓下降。振幅大而又有沖擊力的振動,往往造成骨、關節(jié)的改變,主要表現為脫鈣、囊樣變、內生骨、局限性骨質增生、無菌性壞死及變形性關節(jié)炎。

局部振動。╯egmental vibration disease):是國家規(guī)定的職業(yè)病。由于長期從事局部振動作業(yè)而引起的末梢循環(huán)障礙為主的疾病,也可累及肢體神經及運動功能。發(fā)病部位一般多在上肢末端,其典型表現為發(fā)作性手指變白,亦稱振動性白指(vibration inducedwhite finger,VWF)。

局部振動病的診斷原則:具有長期從事局部振動作業(yè)的職業(yè)史和有關主要臨床表現,結合末梢循環(huán)功能及神經功能的檢查,進行綜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診斷為局部振動病。

局部振動病診斷及分級標準如下:

1)觀察對象:有長期密切的職業(yè)接觸史,作業(yè)工齡一般在一年以上,具有手部疼痛、麻木、發(fā)冷、僵硬、發(fā)脹、無力、多汗等局部癥狀,也可出現頭痛、失眠、耳鳴、關節(jié)疼痛等全身癥狀,并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列為觀察對象:(a)手部冷水浸泡后復溫時間超過30分鐘;(b)甲皺微循環(huán)檢查顯示異形管袢明顯增多,毛細血管呈痙攣狀態(tài);(c)手部痛覺、觸覺、振動覺減退。

2)輕度局部振動。撼鲜霭Y狀外,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可診斷為輕度局部振動。(a)遇冷時指尖發(fā)白,界線分明,偶可波及個別手指近端指節(jié);(b)末梢循環(huán)功能改變不明顯,但肌電圖檢查有神經原性損害,或伴有手部肌肉輕度萎縮。

3)重度局部振動。壕哂邢铝星闆r之一者,可診斷為重度局部振動。(a)白指發(fā)展至多手指近端指節(jié),除冬季外其他季節(jié)遇冷后也有發(fā)作,對生活及工作有一定的影響,個別病情嚴重者可出現指端壞疽;(b)手部肌肉明顯萎縮,肌電圖檢查可見神經原性損害。

局部振動病的治療原則:采用擴張血管及改善神經營養(yǎng)的藥物、運動治療、物理療法和有活血通絡作用的中藥作綜合治療。必要時外科治療。

(2)全身振動對人體的危害:全身振動一般為大振幅、低頻率的振動。振動的加速度能為前庭器官所感受,引起前庭器官長期過度興奮,致使壺腹脊纖維細胞和耳石膜的退行性變。隨著工齡的增加,興奮性由亢進逐漸轉為降低,運動的協(xié)調性發(fā)生障礙。由于前庭內臟反射作用,常常表現出面色蒼白、冷汗、唾液分泌增加、眩暈、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呼吸表淺而頻數、體溫降低等。婦女則常有子宮下垂,流產及異常分娩率增加。有人報道振動還可導致月經障礙、卵巢內分泌失調等。接受全身振動影響的工人還常有上腹飽滿、脹痛等胃腸道癥狀,早期可能胃酸過多,晚期常呈胃酸降低或缺乏。此外,內臟移位、眼底靜脈血管擴張、彎曲或動脈狹窄、眼壓改變及視力障礙等,也有所報道。眩暈癥中的暈車、暈船即屬全身振動性疾病的表現。

3.影響振動作用的主要因素:

(1)頻率與振幅:大振幅、低頻率的振動,主要引起內臟移位和前庭器官的興奮;而小振幅、高頻率的振動,則主要作用于神經末梢。頻率相同,振幅增大時對機體的影響也增大。高頻率振動長期作用都會產生有害影響,頻率40~300Hz的振動危害明顯。

(2)加速度:振動的加速度愈大危害性也愈大。

(3)接觸振動時間:時間越長不良影響越大。間斷接觸或適當安排工間休息,對減輕振動危害有重要作用。

(4)體位和操作方式:站立時對垂直振動較敏感,臥位時對水平振動較敏感。用肩、胸、腹或下肢緊貼振動物體,或用手緊握振動部件等操作方式進行作業(yè)時,振動的危害更大。

(5)環(huán)境條件:寒冷季節(jié)或寒冷的工作地點可增加局部振動病的發(fā)生率。使用風動工具的工人易受振動和排氣所造成的低溫同時作用,可促使振動病發(fā)作。

(四)防止振動和噪聲危害的措施

預防振動和噪聲的危害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消除生產過程中的振動源和噪聲源,控制振動和噪聲的傳播,加強個人防護以及采取相應的醫(yī)療預防措施。

1.消除振動源和噪聲源改革工藝過程和生產設備。以無聲鉚(水壓或油壓機)代替風動工具鉚接、用液壓機代替鍛造機、用焊接代替鉚接、用電弧氣刨代替風鏟鏟除鑄件缺陷等。

2.控制噪聲的傳播

(1)隔聲、隔振:用一定的材料、結構和裝置將噪聲源封閉,防止噪聲傳播。常用的如隔聲罩、隔聲墻、隔聲門窗等,所有隔聲結構應當嚴密無縫隙,且應具有一定質量以防產生共振。在機器的基礎上應設專門的隔振材料,以防振動和噪聲通過地板等固體材料向外傳播。

(2)消聲:主要用消除或減弱風道、排氣管等產生的流體動力性噪聲。常用各種消聲器。

(3)吸音:用多孔材料鋪裝在室內墻壁或懸掛在室內空間,以吸收傳播中的聲能,降低噪聲水平。常用的吸音材料有玻璃棉、礦渣棉、泡沫塑料、毛氈、棉絮等,有的利用共振的原理,采用穿孔板做吸音結構。

(4)合理的廠區(qū)規(guī)劃、廠房設計:在產生強烈噪聲的車間周圍應設良好綠化的防護帶、車間墻壁、頂板、地板等應當使用吸音材料,以減少車間內噪聲的反射和散播。

3.衛(wèi)生防護措施

(1)合理使用耳塞:合理使用防聲耳塞、耳罩,對保護聽覺器官有一定效果。耳塞多由泡沫塑料、軟塑料及纖維棉等材料制成,根據外耳道大小設計若干型號,隔聲效果可達30~40dB,對高頻噪聲效果顯著。

(2)戴防護手套:對接觸局部振動的工人,發(fā)放雙層襯墊無指手套或泡沫塑料襯墊手套,可起到減振及保暖的作用,對預防振動病有一定效果。

(3)合理安排勞動制度:工作日中穿插一定中間休息,休息期間離開噪聲和振動車間,并根據噪聲和振動的頻率和強度,適當限制工作時間。如我國對新建、擴建和改建企業(yè)噪聲最大允許強度為:85dB(A)8小時,強度每增加3dB(A),工作時間相應要縮短一半,但最高不得超過115dB(A)。

(4)注意保暖:對接觸振動的工人應當注意保暖,車間氣溫不應低于16℃。

4.醫(yī)療預防措施對接觸噪聲及振動的工人,應當進行定期體格檢查。接觸噪聲的工人應以聽力檢查為重點,如在停止接觸噪聲后16小時以上,高頻段(3000~6000Hz)聽力下降15dB時,即應采取相應的處理以防聽力繼續(xù)下降。定期檢查中發(fā)現局部振動病觀察對象者,即應加以治療或密切觀察,確診后的患者,應當調離振動作業(yè)。

返回頂部

三、高頻電磁場和微波

(一)基本概念

高頻電流通過電路時,其周圍伴隨有頻率相同的交變電磁場。電磁場能量以波的形式在空間向四周發(fā)射的過程稱為電磁輻射。電磁輻射的波譜很寬,量子能量在12電子伏特(eV)時,可引起物質產生電離,稱為電離輻射,如 X射線、γ射線等;量子能量在12eV以下時,不足以引起物質產生電離,又統(tǒng)稱為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可視光線、激光、紅外線和射頻輻射(無線電波)。 

 高頻電磁場(high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與微波(microwave)統(tǒng)稱射頻輻射或無線電波。

高頻電流周圍發(fā)生的交變電磁場可相對地劃分為兩個作用帶:近區(qū)場(感應場)和遠區(qū)場(輻射場),兩者以波長的1/6為界。在感應場內對人體的影響是電磁場在起作用。在此區(qū)內,電場和磁場強度不一定成比例關系,因而應分別測量電場強度(V/m)和磁場強度(A/m)。在感應場中電場強度與輻射源的立方成反比,磁場強度與輻射源的平方成反比。在輻射場內人體受輻射波能的影響。

通常將波長1m~1mm的電磁波稱為微波,其強度以功率密度表示,單位為mW/cm2或μW/cm2

(二)主要接觸作業(yè)

1.高頻感應加熱高頻熱處理、焊接、冶煉;半導體材料加工,如區(qū)域熔煉(提純半導體)和外延(使襯底硅片上生成一層單晶硅)等。使用頻率多為300kHz~3MHz。

2.高頻介質加熱加熱對象為不良導體,如塑料制品熱合,木材、棉紗的烘干,橡膠的硫化等。使用頻率為10~30kHz。

3.微波主要用于雷達導航、探測、通訊、電視及核物理科學研究等。使用頻率一般在3~300GHz(千兆赫)之間。微波加熱用于木料、紙張、藥材、皮革的干燥,食品加工及醫(yī)用理療等;國際上對微波加熱設備均采用2450MHz和915MHz的固定頻率,以避免對其他微波設備的干擾。

(三)對人體的影響

高頻電磁場和微波的主要生物學作用是致熱效應,可能尚具有非致熱效應,目前對其作用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其生物學活性隨波長變短而遞增,即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等;但在微波波段以厘米波危害最大。場強愈大、作用時間愈長,對機體的影響愈嚴重;脈沖波比連續(xù)波影響嚴重。輻射強度隨著與輻射源的距離加大而顯著遞減。

在高頻電磁場的作用下,主要臨床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征:頭昏、頭痛、乏力、白天嗜睡或夜間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常伴有植物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紊亂癥狀:手足多汗、口干、心動過緩、血壓下降等,以副交感神經反應占優(yōu)勢為其特點。但在大強度作用的后期,有的相反出現心動過速、血壓波動及偏高傾向。腦血流圖檢查有兩側波幅不對稱及腦血管擴張的報導。女工可出現月經周期紊亂,但未見影響生育功能。

在微波作用下,神經衰弱綜合征比高頻電磁場的作用明顯,甚至可發(fā)展為癔病樣發(fā)作和急劇的智力減退、陽萎、脫發(fā)等。腦電圖可見慢波顯著增加,腦血流減少。心電圖可見窄性心動徐緩或窄性心律不齊,右束枝傳導阻滯等。長期接觸大強度微波的作業(yè)人員中,可出現晶狀體點狀或小片狀混濁,甚至有白內障病例的報道,一般認為微波能加速晶狀體正常老化的過程。微波對睪丸有不良影響,可引起精子存活數暫時性減少和精子活動能力降低,脫離接觸后一般數月可明顯恢復。

高頻電磁場和微波所致的危害尚無特效療法,目前采用對癥治療。一般停止接觸數周后即可恢復。

(四)預防措施

1.屏蔽輻射源用鋁銅等金屬板或網包圍輻射源,以吸收和反射電磁場能量。盡可能屏蔽輻射源所有部分;屏蔽表面應是閉合的,并通過接地裝置將吸收的能量變?yōu)楦袘娏饕氲叵,以防二次輻射?/P>

屏蔽微波設備時,應在金屬表面覆蓋一層能吸收微波的材料,如生膠和羰基鐵的混合物、多孔性生膠和石墨粉的混合物等。此外,在使用微波過程中的主要輻射源為發(fā)射天線時,可利用功率吸收器(等效天線)將電磁場能量轉化為熱能,以消除天線輻射的危害。

2.遠距離操作操作崗位和休息地點應盡可能遠離輻射源。各高頻設備之間應有一定的距離,饋電線不宜過長;特別是一機多用時更應考慮輻射源與操作崗位的合理配置。對難以屏蔽的輻射源,應采用自動或半自動遠距離操作。微波設備應盡可能避免在輻射流的正前方操作;安裝天線時,要注意操作區(qū)是否受到輻射。

3.個人防護從事微波作業(yè)的人員應配備個人防護用具。防護眼鏡可用細銅絲網制成,或在鏡片上噴鍍金屬(如二氧化錫)的透明薄膜?捎煤X絲或涂銀布料制成防護衣帽。

4.醫(yī)療預防措施進行就業(yè)前和定期健康檢查,重點檢查眼晶體、血液系統(tǒng)和男性生殖功能。有明顯神經衰弱、心血管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患者,應禁止參加這類工作。懷孕和哺乳期婦女以及眼病患者應禁止接觸微波輻射。

我國高頻輻射衛(wèi)生標準(GB 10437-89)規(guī)定,作業(yè)場所超高頻輻射1日8小時暴露的容許接觸限值:連續(xù)波為0.05mW/cm2(14V/m),脈沖波為0.025mW/cm2(10V/m)。

微波輻射衛(wèi)生標準(GB 10436-89)規(guī)定,作業(yè)場所微波輻射的容許接觸限值:連續(xù)波,平均功率密度50μW/cm2,日接觸劑量400μW· h/cm2;脈沖波非固定輻射,平均功率密度50μW/cm2,日接觸劑量400μW·h/cm2;脈沖波固定輻射,平均功率密度25μW/cm2,日接觸劑量200μW·h/cm2。

返回頂部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

  • <track id="xpdik"><li id="xpdik"></li></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