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濟陰綱目 胎前門(下) 上課筆記
    

濟陰綱目教程:胎前門(下)

目錄        1. 傷食  15. 大小便不通        2. 中惡  16. 小便不通[轉(zhuǎn)胞]          3. 傷寒  17. 子淋        4. 中風       18. 遺尿       5. 風痙[即子癇]   19. 尿血       6. 瘈瘲      20. 眼目       7. 子喑    21. 臟躁悲傷       8. 欬嗽      22. 妊病下胎…
目錄
1. 傷食 15. 大小便不通
2. 中惡 16. 小便不通[轉(zhuǎn)胞]
3. 傷寒 17. 子淋
4. 中風 18. 遺尿
5. 風痙[即子癇] 19. 尿血
6. 瘈瘲 20. 眼目
7. 子喑 21. 臟躁悲傷
8. 欬嗽 22. 妊病下胎
9. 喘急 23. 防胎自墮
10. 吐血衄血咳唾血 24. 胎墮后為半產(chǎn)
11. 瘧疾 25. 胎不長
12. 霍亂 26. 先期欲產(chǎn)過期不產(chǎn)
13. 泄瀉 27. 鬼胎
14. 痢疾  
 

第一節(jié)傷食

大全曰: 經(jīng)云: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又云: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 ”若妊子飲食不節(jié), 生冷毒物, 恣性食啖, 致傷脾胃, 故娠傷食, 最難得藥, 惟木香白術(shù)散二方最穩(wěn)捷。

薛氏曰: 東垣先生云: “脾胃之氣壯, 則過時而不饑, 多食而不傷。 蓋胃主司納, 脾主消化, 五臟之本也。 ”然食倍而傷老, 乃脾氣虛而不化也, 若投以峻劑, 則脾胃復傷, 而胎亦損矣, 當審其所因, 而調(diào)治之。

若飲食停滯, 或肚腹作痛, 用平胃散。 腹?jié)M泄?jié)? 用六君子湯。 若脾氣下陷, 用補中益氣湯。 凡噯覺藥氣, 且戒藥餌, 節(jié)飲食。 經(jīng)云: 損其脾者, 調(diào)其飲食, 簻其寒溫。

大凡脾胃虛弱, 飲食難化, 以白術(shù)陳皮為末等分, 陳曲糊丸, 常服最善。 枳術(shù)丸但可暫用, 枳實峻厲, 能耗真氣, 治者慎之。

(驗案)

一妊婦因傷食服枳術(shù)丸, 胸腹不利, 飲食益少, 更服消導寬胸之劑, 其胎下墜。
余謂此脾氣虛而不能承載也, 用補中益氣及六君子湯, 中氣漸健, 其胎漸安。
又用八珍湯柴胡、升麻, 調(diào)理而痊。

(方劑)


平胃散, 治妊娠飲食停滯, 或肚腹作痛。

蒼術(shù)[米泔浸炒], 厚樸[制],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 加生姜三片, 棗一枚, 水煎服。

嘔吐惡心, 加枳殼砂仁。 吞酸噯腐, 加黃連三分, 吳茱萸二分。

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 飲食難化, 或腹?jié)M泄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灸, 半夏, 陳皮[各一錢],

上銼, 加生姜三片, 棗一枚, 水煎服。

停滯肉食, 加山查。 停滯面食, 倍加麥蘗。 停滯糯米食, 用白酒曲一味。 停滯米飲,
倍加榖蘗。 魚腥所傷, 倍加陳皮。 傷辛熱之物, 加黃連。 傷生冷之物, 加砂仁木香。
如不應, 更加肉豆蔻補骨脂, 再不應, 用四神丸。

木香丸, 治妊娠脾胃虛弱, 飲食不消, 肚腹膨脹, 或嘔吐泄瀉。
{三棱犯胎忌, 與人參并用或無妨, 亦須看人強弱。 }

木香[二錢], 三棱, 人參, 白茯苓[各三錢],

上為末, 面糊丸, 如菉豆大, 每服三四十丸, 熟水下。

白術(shù)散, 治妊娠脾胃虛弱, 氣不調(diào)和, 飲食易傷。

白術(shù)[炒], 紫蘇[各一兩], 人參, 白芷[炒各七錢半], 川芎, 訶子皮, 青皮[各半兩],
甘草炒[二錢半],
{佐紫蘇白芷調(diào)和胃氣妙。 }

上每服二錢, 加生姜三片, 水煎服。


 

第二節(jié), 中惡

大全云: 夫妊娠忽然心腹刺痛, 悶絕欲死者, 謂之中惡。 蓋邪惡之氣, 中于胎而傷人也, 所以然者, 血氣自養(yǎng), 而為精神之主。 若血氣不和, 則精神衰弱, 故邪毒之氣, 得以中之妊娠病此, 亦致?lián)p胎也。 {俗謂絞腸即此。 }

薜氏曰:前證當調(diào)補正氣為善, 用金銀藤一味, 煎湯飲之。

(方劑)

當歸, 治妊娠中惡, 心腹疔痛。 {滬行惡氣。 }
當歸, 丁香, 川芎[各兩三], 青橘皮, 吳茱萸[半兩去梗湯泡三次炒黑],
上為細末, 溫酒調(diào)下一錢, 無時。

又方
生干地黃[一兩], 枳殼, 木香[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 酒調(diào)下。

又方 苦梗一兩細銼略炒, 生姜半兩 水煎服。

散滯湯, 治觸惡冒氣傷胎, 肚痛, 手不可近, 不思飲食。
青皮[三錢], 黃芩, 芍藥[各二錢], 歸尾[一錢半], 川芎[一錢], 木香[五分], 甘[草炙少許],
上分二帖, 水三盞, 先煮苧根兩大片, 至二盞, 去苧根, 入前藥同煎至一盞, 熱服。

補遺方, 治妊娠中惡, 心腹絞急切痛, 如鬼擊之狀, 不可按摩, 或吐衄血者。 用熟艾如拳大, 煮汁頻服。 {此真中惡也煮艾方極妙。 }

一方, 用鹽一盞, 水二盞, 調(diào)和服, 以冷水噀之, 吐出即安。

一方, 用灶心土為末, 每服二錢, 井水調(diào)服, 白湯亦可。  

第三節(jié), 傷寒

吳氏曰: 凡妊娠傷寒, 六經(jīng)治例皆同, 但要安胎為主, 凡藥中有犯胎者, 則不可用也, 如藿香正氣散十味芎蘇散參蘇飲小柴胡湯之類。 有半夏能犯胎, 如用須去之, 若痰多嘔逆必用之, 以半夏曲則可, 如無, 沸湯泡七次, 去皮臍, 生姜自然汁拌曬干, 乃可用也。 凡川島附子天雄側(cè)子肉桂干姜、大黃、芒硝、芫花、甘遂、大戟、蜀漆、 水蛭、虻蟲、仁、牡丹皮、干漆、代赭石、瞿麥、牛膝等類之物, 皆動胎之藥, 凡用必須斟酌, 仔細詳之。

大抵妊娠傷寒, 合用湯劑, 必加黃芩白術(shù)二味, 能安胎也。 或與此二味煎湯與之, 或為細末, 白湯調(diào)下二三錢亦佳, 如妊婦素稟弱者, 藥中四物湯佐之, 不可缺也, 且如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白術(shù), 合四物湯用之, 可以保胎除熱也, 其效如神, 余皆仿此, 用之則妙矣。

萬密齋云: 妊娠傷寒, 專以清熱安胎為主, 或汗或下, 各宜隨其五臟表里所見脈證主治, 勿犯胎氣, 故在表發(fā)汗, 以香蘇散為主: 半表半里, 則和解之, 以黃龍湯為主; 在里則下之以三黃解毒湯為主, 此吾家傳之秘, 活人甚多, 如古方六合湯, 雖分治詳明, 猶不及此切當。 {古方六合湯, 自表虛四物湯至四物大黃湯, 共計十五方。

詳見第一卷調(diào)經(jīng)門四物加減條下。 } % {汗下和三法, 固成法也, 而主以香蘇黃龍三黃解毒三方, 則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矣, 妙甚。 }

(方劑)

白術(shù)散, 治傷寒熱病, 先以此安胎, 但覺頭痛發(fā)熱便可服, 二三服即瘥, 若四肢厥逆, 陰證也, 不可用。
白術(shù), 黃芩各等分新瓦上炒
上細切, 每三錢加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水煎服。

安胎阿膠, 治妊娠傷寒時氣, 先服此以安胎, 卻以主藥間服。 {先服安胎, 雖是大頭腦, 然表證重者須斟酌。 } 阿膠炙, 白術(shù)炒, 桑寄生, 人參, 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一錢, 用糯米飲調(diào)下, 日三服。

香蘇散, 凡妊婦傷寒, 勿論日數(shù), 但見惡寒頭疼此主之。
香附[炒黑], 紫蘇[各二錢],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 加生姜三片, 蔥五根煎服。 頭痛, 加川芎白芷各一錢, 名芎芷香蘇散。
假令得肝脈, 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 其三部脈俱浮而弦, 惡寒里和, 謂清便自調(diào)也,
本方加羌活, 防風[各一錢], 謂肝主風, 是膽受病也。 假令得心脈, 其外證面赤口干善笑, 其三部俱浮而洪, 惡寒里和, 本方加黃芩石膏各一錢半, 謂心主熱, 是小腸受病也。 假令得脾脈, 面黃善噫善思, 尺寸俱浮而緩, 惡寒里和,
本方加白術(shù)防己各一錢半, 謂脾主濕, 是陽明受病也。 假令得肺脈, 其外證面白善嚏善悲不樂欲哭, 其尺寸脈俱浮而澀, 惡寒里和,
本方加黃耆防風各一錢, 謂肺主燥, 是大腸受病也。 假令得腎脈, 其外證面黑善恐, 其尺寸脈俱浮而濡, 惡寒里和, 本方加附子炮一錢, 謂腎主寒, 是膀胱經(jīng)受病也。 {附子犯胎禁用。 吳茱萸溫之可用。 } {附子雖云: 犯胎, 然仲景附子湯亦治胎寒但須真寒, 方可酌用。 } 羌活湯, 河間云: , 解利傷寒, 不問何經(jīng)所受, 雖不能盡解, 亦無壞證, 尤益妊婦。
羌活[二錢], 白術(shù)[一錢半], 防風, 川芎, 白芷, 黃芩, 甘草炙[各一錢], 細辛[三分],
上銼, 水煎服, 無時, 如無汗, 去白術(shù), 用蒼術(shù), 加紫蘇亦可。

黃龍湯, 妊婦傷寒, 得之三五日后, 有惡寒發(fā)熱, 內(nèi)有煩渴引飲, 小挭赤澀之證, 此邪在半表半里也, 宜此方主之。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半], 人參, 甘草[各一錢], {黃龍湯即小柴胡減半夏為少陽經(jīng)藥, 而此專重在和解, 故主之, 其加減法更妙。 }
上加姜棗水煎服。 如寒熱往來, 無汗口干, 加葛根二錢, 去棗入蔥白三根。

如頭疼不止, 加川芎白芷各一錢, 去棗加蔥白三根。
如發(fā)熱有汗口渴加白術(shù)括蔞根各一錢半。
如脈浮大有力, 大熱大渴,本方加人參白虎湯, 去姜棗。
如心煩不得臥, 加白茯苓麥冬各一錢。
如嘔噦,加半夏制白茯苓各一錢, 去棗。
如胸膈滿痛, 加枳殼炒香附子炒黑川芎各一錢。
如大便秘, 初加大黃五分, 得利則止, 不利, 加一錢, 以利為度。

三黃解毒湯, 妊娠傷寒五六日后, 表邪悉罷, 并無頭疼惡寒之證, 止煩躁發(fā)熱大渴, 小便赤, 大便秘, 或利下赤水, 六脈沉實, 此病邪在里也, 宜此方主之。
黃芩, 黃連, 黃檗, 山梔, 大黃[各等分],
上銼, 水煎服, 更隨五臟脈證加減。

假令得肝脈, 其內(nèi)證煩滿消渴溲便難, 尺寸脈沉弦有力, 是肝經(jīng)本臟受病也, 本方加當歸一錢半, 甘草五分, 倍山梔。
假令得心脈, 其內(nèi)證煩躁心痛掌中熱而噦, 尺寸脈沉數(shù)有力, 是心經(jīng)本臟受病也, 本方加麥門冬一錢, 竹茹一團, 倍黃連。
假令得脾脈, 其內(nèi)證腹脹滿譫妄, 其脈沉緊有力, 是脾經(jīng)本臟受病也, 本方加枳實炒厚樸姜汁炒各一錢半, 倍大黃。
假令得肺脈, 其內(nèi)證喘咳胸滿, 尺寸脈沉澀有力, 是肺經(jīng)本臟受病也, 本方加葶藶炒一錢, 桔梗五分, 倍黃連。
假令得腎脈, 泄如下重, 足脛寒而逆, 尺寸脈沉而石, 是腎經(jīng)本臟受病也, 加干姜炮五分, 熟地黃一錢半, 倍黃檗。 {既寒逆矣, 又主三黃, 雖加干姜, 恐終未妥, 酌之。 }

黃耆解肌湯, 治妊娠傷風自汗。 {傷風自汗, 如頭疼邪盛者, 此方用當斟酌。 }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甘草[炙各半兩], 芍藥[六錢],
上咬咀, 每服八錢, 水煎服。 加蒼術(shù)生地亦可。

桂枝芍藥當歸湯, 治婦人有孕, 傷寒脈浮, 頭重, 腹中切痛, 宜此方。 {桂能角胎宜火焙用。 }
桂枝, 芍藥, 當歸[各一兩],
上銼細, 每服一兩, 水煎服。

芍藥湯, 治婦人妊娠傷寒自利, 腹中痛, 食飲不下, 脈沉者, 太陰病也, 宜此方。 {里虛者宜之。 }
芍藥,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各一兩],
上銼, 每服一兩, 水煎服。

加減當歸六黃湯, 治妊婦傷寒發(fā)汗后, 汗漏不止, 胎氣損者。
歸身, 黃耆炙, 生地黃, 黃芩, 白芷, 膠珠, 炙甘草[各等分],
上用小麥一撮, 煎湯去麥, 下藥五錢, 煎至七分溫服。 {先煎法妙。 }

加味黃芩湯, 治妊婦傷寒下后, 協(xié)熱而利不止, 胎氣損者。
黃芩[二錢], 白芍藥, 白術(shù), 白茯苓, 炙甘草, 阿膠[各一錢],
上用水一盞半, 煎一盞, 后入阿膠再煎至八分服。

加味竹葉, 妊婦汗下后, 熱不除者, 虛也, 此方主之。 {此竹葉石膏湯變法也, 以阿膠生地易知母石膏妙甚。 }
人參, 麥門冬, 生地黃, 阿膠, 炙甘草[各一錢],
上加竹葉十二片, 粳米一合, 煎服。

黃龍四物湯, 治妊婦傷寒瘥后發(fā)熱者, 宜此方。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半], 人參, 甘草,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各一錢],
上銼, 水煎服。 若因于食者, 本方加枳實。

加減四物湯, 治妊婦傷寒熱極發(fā)斑, 狀如錦紋者。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黃芩[各等分],
上銼, 每服八錢, 水煎服。

梔子大青, 治妊婦傷寒, 發(fā)斑變?yōu)楹谏?
升麻, 黃芩, 梔子[各二兩], 大青, 杏仁[各半兩],
上咬咀,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細切蔥白三寸, 煎服。

一方, 治妊娠傷寒發(fā)斑忽黑, 小便如血, 胎欲落。
梔子, 升麻[各四兩], 青黛[二兩], 生地黃[二十根], 石膏[半斤], 蔥白[切一升],黃芩[三兩],
上用水煎, 分三服, 忌熱物。 又以井中泥涂心下, 干則易。

護胎法, 治傷寒熱病護胎。
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 以雞蛋清調(diào), 攤于紙上, 如碗大, 貼臍下胎存處, 干則以水潤之。

護胎法, 治孕婦一切有熱, 內(nèi)外諸證。 {護胎法妙。 }
伏龍肝為末, 以井底泥調(diào)敷心下, 令胎不傷。

第四節(jié), 中風

大全論曰: 夫四時八方之氣為風也, 常以冬至之日候之, 若從其鄉(xiāng)來者, 長養(yǎng)萬物。 若不從其鄉(xiāng)來者, 名為虛邪, 賊害萬物, 人體虛則中之。 {風者百病之長, 中之則隨所挾而現(xiàn)病, 此語簡明詳盡妙。 } 若風邪客于皮膚, 入于經(jīng)絡, 即頑痹不仁。 若入于筋脈, 挾寒則攣急喎僻, 挾濕則弛縱痿軟。 若入臟腑, 則恍惚驚悸。 凡五臟俞, 皆在背, 臟腑虛, 寒邪皆從俞而入, 隨所傷臟腑經(jīng)絡而為諸病。 妊娠中風, 若不早治, 則令墮胎也。

薜氏曰: 按機要云: , 風本為熱, 熱勝則風動, 宜以靜勝其燥, 是養(yǎng)血也, 治法須少汗, 亦宜少下, 多汗則虛其衛(wèi), 多下則損其營, 雖有汗下之戒, 而有中臟中腑之分。 中腑者, 多著凹肢, 則脈浮惡寒, 拘急不仁。 中臟者, 多著九竅, 則唇緩失音, 耳聾鼻塞, 目瞀便秘。 中腑者, 宜汗之; 中臟者, 宜下之: 表里已和, 宜治在經(jīng), 當以大藥養(yǎng)之, 此中風之要法, 妊娠患之, 亦當宜此施治, 而佐以安胎之藥。

(方劑)

防風散, 治妊娠中風卒倒, 心神悶亂, 口噤不能言, 四肢急強。
防風[去蘆], 葛根, 桑寄生[各一兩], 羊角屑, 細辛[去苗], 當歸, 甘菊花, 漢防己[去皮], 秦艽[去蘆], 桂心, 茯神[去木], 甘草[炙各半兩],
上咬咀, 每服八錢, 水一盞半, 生姜五片, 煎至一大盞, 去滓, 入竹瀝半合, 攪勻, 溫服無時。

犀角, 治妊娠卒中風不語, 四肢強直, 心神惛憒。 {惟真中風而有表邪無汗者宜之。 }
生犀角屑, 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 防風[去蘆], 赤箭, 羌活, 當歸, 人參[各去蘆], 葛根, 各七錢半, 秦艽, 甘草[炙各半兩], 石膏[一兩半],
上咬咀, 每服八錢, 煎服法如前。

防己散, 治妊娠中風, 口眼喎斜, 手足頑痹。
防己[去皮], 羌活, 防風[各去蘆], 麻黃[去節(jié)], 黃松木[節(jié)], 羚羊角屑, 桂心, 荊芥[穗], 薏苡仁, 桑寄生, 炙甘草[各一兩],
上咬咀, 每服五錢, 生姜五片, 水煎溫服, 不拘時。

僵蠶, 治妊娠中風囗噤, 心膈痰涎壅滯, 言語不得, 四肢強直。 {急于治痰。 }
白僵蠶[炒], 天麻, 獨活[去蘆各一兩一], 麻黃[去節(jié)兩半], 烏犀角屑[七錢半], 白附子[炮], 半夏[湯洗七次姜制], 南星[炮], 藿香[各半兩], 龍腦[二錢半研],
上為細末, 入研藥合勻, 每服一錢, 生姜薄荷湯調(diào)下, 不拘時。 日三服。

赤箭丸, 治妊娠中風, 手足不隨, 筋脈緩急, 言語蹇澀, 皮膚不仁。
赤箭, 草薢[酒浸], 麻黃[去節(jié)], 獨活[去蘆], 鼠黏子, 干熟地黃, 羚羊角屑[各一兩], 阿膠[炒], 防風[去蘆], 芎窮, 當歸[去蘆], 苡仁, 加皮, 秦艽[去蘆], 漢防己[去皮], 柏子仁, 棗仁[炒], 丹參[去蘆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 煉蜜和搗三五百下, 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豆淋酒送下, 食前服。

白術(shù)酒, 治妊娠中風囗噤, 語言不得。
白術(shù)[一兩半], 獨活[一兩], 黑豆[一合炒],
上細銼, 以酒三升, 煎取一升半, 去滓, 溫分四服, 口噤者, 拗口灌之, 得汗即愈。

醋艾熨法, 治妊娠因感外風, 如中風狀, 不省人事。 {此方中寒中風俱妙。 }
熟艾三兩陳米醋炒令極熱, 以綿帛裹熨臍下, 良久即省。 

第五節(jié), 風痙[即子癇]

大全云: 妊娠體虛受風, 而傷太陽之經(jīng)絡, 后復遇風寒相搏, 發(fā)則口噤背強, 名之曰: 痙。 又云: 厔。 其候冒悶不識人, 須臾自醒, 良久復作, 謂之風痙, 一名子癇, 一名子冒, 甚則反張。

薛氏曰: 前證若心肝風熱, 用鉤藤湯。 肝脾血虛, 加味逍遙散。 肝脾郁怒, 加味歸脾湯。 氣逆痰滯, 紫蘇飲。 肝火風熱, 鉤藤散。 脾郁痰滯, 二陳姜汁竹瀝。 若兼證相雜, 當參照子煩門。

(驗案)

丹溪治一婦人, 懷妊六片發(fā)癇, 手足揚直, 面紫黑色, 合眼涎出, 昏憒不省人事, 半時而醒, 醫(yī)與震靈丹五十余帖, 其疾時作時止, 無減證, 直至臨產(chǎn)方自愈, 產(chǎn)一女, 蓐中子母皆安。 次年其夫疑丹毒必作, 求治之, 診其脈, 浮取弦, 重取澀, 按至骨, 則沉實帶數(shù), 時正二月, 因未見其癇發(fā)證狀, 未敢與藥, 意其舊年癇發(fā)時乃五月, 欲待其時, 度此疾必作, 當審證施治, 至五月半, 其疾果作, 皆是午巳兩時, 遂教以自制防風通圣散, 用甘草加桃仁紅花少, 或服或嘔, 至四五十劑, 疾漸疏而輕, 后發(fā)為疥而愈。

{以防風通圣散桃仁紅花治之者, 為浮為風, 弦為飲, 澀為瘀血, 沉實為有余, 數(shù)為熱也觀發(fā)疥而愈, 知此藥之妙。 }

(方劑)

羚羊角散, 治妊娠冒悶, 角弓反張, 名曰: 子癇風痙。
羚羊角[鎊], 獨活, 酸棗仁[炒], 五加皮, 薏苡仁[炒], 防風, 當歸[酒浸], 川芎, 茯神[去木], 杏仁[各五分], 木香, 甘草[各二分],
上咬咀, 加生姜五片, 水煎服。

葛根湯, 療妊娠臨月, 因發(fā)痙, 忽悶憒不識人, 吐逆眩倒, 少醒復發(fā), 名曰: 子癇。
葛根, 貝母[去心], 丹皮, 防風, 防己, 當歸, 川芎, 官桂, 白茯苓, 澤瀉, 甘草[各二兩], 獨活, 石膏[碎], 人參[各三兩],
上咬咀, 每服八錢, 水煎服。 貝母令人易產(chǎn), 若未臨月者, 以升麻代之, 忌海藻菘菜酢物。 此方犯桂與牡丹, 不如羚羊角散之安。 {升麻代貝母人所未信。 }

芎活湯, 治子癇, 兼用產(chǎn)后逐惡血, 下胞衣。 {以風為主。 }
川芎, 羌活[各等分]
上銼, 水煎, 入酒少許, 溫服。

羌活酒, 治妊娠中風痙, 口噤, 四肢強直, 角弓反張。 {此方甚佳可通雜癥。 }
羌活[去蘆一兩半], 防風[去蘆一兩], 黑豆[一合去皮],
上前二味咬咀, 好酒五升。 浸一宿, 每服用黑豆一合, 炒令熱, 投入藥酒一大盞,候沸即住, 去滓, 分兩服灌之。

 第六節(jié), 瘈瘲

薛氏曰: 瘈者, 筋脈急而縮也。 瘲者, 筋脈緩而伸也。 一縮一伸, 手足相引, 搐搦不已, 與嬰兒發(fā)搐相似, 謂之瘈瘲也。 此證多屬風, 蓋風主搖動也。 駱龍吉云: “心主脈, 肝主筋, 心屬火, 肝屬木, 火主熱, 木主風, 風火相熾, 則為瘈瘲也。 ”
{此風皆本內(nèi)熱, 故立方亦皆從內(nèi)。 }
治法, 若因風熱, 用鉤藤湯加柴胡山梔黃芩白術(shù), 以平肝木, 降心火, 養(yǎng)氣血: 若風痰上涌, 加竹瀝南星半夏; 若風邪急搐, 加全蝎僵蠶。
虧損氣血, 用八珍湯加鉤藤山梔為主, 若無力抽搐, 戴眼反折, 汗出如珠者, 肝絕也, 皆不治。

(驗案)

一妊婦四肢不能伸, 服袪風燥血之劑, 遺屎痰甚, 四肢抽搐, 余謂肝火血燥, 用八珍湯加炒黑黃芩為主, 佐以鉤藤湯而安。 后因怒前證復作, 小便下血, 寒熱少寐, 飲食少思, 用鉤藤散加山梔柴胡而血止, 用加味逍遙散, 寒熱退而得寐, 用六君子湯加芍藥鉤藤釣, 飲食進而漸安。 鉤藤湯, 方見胎動不安。 

第七節(jié), 子喑

大全云: 孕婦不語, 非病也, 間有如此者, 不須服藥, 臨產(chǎn)月, 但服保生丸四物湯之類, 產(chǎn)下便語得, 亦自然之理, 非藥之功也。 醫(yī)家不說與人, 臨月則與尋常之藥, 產(chǎn)后能語, 則以為醫(yī)之功, 豈其功也哉。 黃帝問曰: “人有重身, 九月而喑, 此為何也?”岐伯對曰: “胞之絡脈絕也。 ” 帝曰: “何以言之? ”岐伯曰: “胞絡者, 系于腎, 少陰之脈, 貫腎, 檕舌本, 故不能言。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無治也, 當十月復。 ” {亦腎氣之不足。 } 

第八節(jié), 欬嗽

大全云:夫肺內(nèi)主氣, 外司皮毛, 皮毛不密, 寒邪乘之, 則咳嗽。 秋則肺受之, 冬則腎受之, 春則肝受之, 夏則心受之, 其嗽不已, 則傳于腑, 妊娠嗽久不已, 則傷胎也。

薜氏曰: 前證, 若秋間風邪傷肺, 用金沸草散。 雜咳嗽, 夏間火邪克金, 用人參平肺散。 雜喘, 冬間寒邪傷肺, 用人參敗毒散。 雜傷濕, 春間風邪傷肺, 用參蘇飲。 雜發(fā)熱若脾肺氣虛, 用六君芎歸桔梗。 若血虛, 四物加桑白皮杏仁桔梗。 腎火上炎, 用六味丸五味子煎服。 脾胃氣虛, 風寒所傷, 用補中益氣加桑皮杏仁桔梗。 蓋肺屬辛金, 生于己土, 嗽久不愈者, 多因脾土虛而不能生肺氣, 以致腠理不密, 外邪復感, 或因肺氣虛不能生水, 以致陰火上炎所致, 治法當壯土金, 生腎水為善。

(驗案)

一妊婦嗽則便自出, 此肺氣不足, 腎氣虧損, 不能司攝, 用補中益氣湯, 以培土金, 六味丸加五味, 以生腎水而愈。

一妊婦咳嗽, 其痰上涌, 日五六碗許, 諸藥不應, 予以為此水泛為痰, 用六味丸料及四君子湯各一劑, 稍愈, 數(shù)劑而安。

一妊婦因怒咳嗽吐痰, 兩脅作痛, 此肝火傷肺金, 以小柴胡湯加山梔枳殼白術(shù)茯苓, 治之而愈。 但欲作嘔, 此肝侮脾也, 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而愈。

(方劑)

桔梗散, 治妊娠肺壅, 咳嗽喘急, 不食。
天門冬[去心], 赤茯苓[各一錢], 桑白皮, 枯梗, 紫蘇[各五分], 麻黃[去節(jié)三分], 貝母, 人參, 甘草[炙各二分],
一方有杏仁無貝母。
上銼, 加生姜, 水煎服。

兜鈴, 治妊娠氣壅塞, 咳嗽氣喘。
馬兜鈴, 苦梗, 人參, 甘草, 貝母[各五分], 桑白皮, 陳皮[去白], 大腹黑豆[水浸洗], 紫蘇[各一錢], 五味子[二分半],
一方有枳殼, 無人參貝母桑白皮三味。
上銼一服, 加生姜三片, 水煎服。

百合, 治妊娠風壅咳嗽, 痰多喘滿。 {風壅咳嗽, 而用百合白芍恐非所宜, 必久嗽者方可。 }
百合[蒸], 紫苑茸[洗], 貝母[去心], 白芍, 前胡, 赤茯苓, 桔梗[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 水二鐘, 生姜五片, 煎至一鐘, 溫服。

紫苑湯, 治妊娠咳嗽不止, 胎動不安。
紫苑, 天門冬[去心各一兩], 桔梗[半兩], 杏仁, 白皮, 甘草[各一錢半],
一方有防風五分。
上咬咀, 每服三錢, 加竹茹一塊, 水煎去滓, 入蜜半匙, 再煎一二沸, 溫服。 {加蜜法妙。 }

 第九節(jié), 喘急

呂滄州治經(jīng)歷哈散侍人, 病喘不得臥, 眾作肺氣受風邪治之。 呂診之,氣口盛于人迎一倍, 厥陰弦動而疾, 兩尺俱短而疾, 兩尺俱短而離經(jīng), 因告之曰: “病蓋得之毒藥動血, 以致胎死不下, 奔迫而上沖, 非風寒作喘也。 ” 乃用催生湯加芎歸, 煮二三升服之夜半果下一死胎, 喘即止。 哈散密囑曰:“病妾誠有懷, 以室人見嫉, 故藥去之。 ”眾所不知也, 眾慚而去。 {診法妙絕。 }

(方劑)

平安散, 治妊娠上氣喘急, 大便不通, 嘔吐不食, 腹脅脹痛。
川芎, 木香[各一錢半], 陳皮, 熟地黃[洗], 干姜[炮], 生姜, 厚樸[制炒],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 水二鐘, 入鹽一捻, 煎至一鐘, 不拘時服。

桔梗湯, 馬兜鈴散并見前咳嗽條 

第十節(jié), 吐血衄血咳唾血

大全云: 妊娠吐血者, 皆由臟腑有傷。 凡憂思驚怒, 皆傷臟腑, 氣逆于上, 血隨而溢, 心悶胸滿, 久而不已, 心悶甚者死, 妊娠病此, 多墮胎也。

薜氏曰: , 前證 若肝經(jīng)怒火, 先用小柴胡加山梔生地, 次用前藥合四物, 后用加味逍遙散。
肝經(jīng)風熱, 防風子芩丸。
心經(jīng)有熱, 朱砂安神丸。
心氣不足, 補心湯。
思慮傷心, 妙香散。
胃經(jīng)有火, 犀角地黃湯。
膏粱積熱, 加味清胃散。
郁結(jié)傷脾, 加味歸脾湯。
肺經(jīng)有火, 黃芩清肺飲。

(方劑)

河間生地黃散, 治吐血衄血咯血溺血下血諸見血, 無寒皆屬于熱, 但血家證, 皆宜服此藥。 {黃氏益氣, 枸杞助陽, 似于血癥當斟酌, 然與諸藥同用, 則又助氣益血耳。 }
生地黃, 熟地黃, 枸杞子, 地骨皮, 天門冬, 黃耆, 白芍藥, 黃芩,
甘草各等分上咬咀, 每服一兩, 水煎服。 如脈微身涼惡風, 每兩加桂半錢。 如下血加地榆。

局方必勝散, 治男子婦人血妄流溢, 吐血衄血嘔血咯血。
{此方有人參芎歸烏梅, 血癥新起, 不可輕試。 }
干地黃, 小薊并根用, 人參, 蒲黃[圍炒], 當歸[去蘆], 芎藭,烏梅肉[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粗末, 每服五錢, 水煎溫服。

 

第十一節(jié), 瘧疾

大全云: 妊娠病瘧, 乃夏傷于暑, 客于皮膚, 至秋而發(fā)。 陽盛則熱, 陰盛則寒, 陰陽相勝, 寒熱俱作。
其發(fā)晏者, 由風邪客于風府, 循膂而下, 衛(wèi)氣至一日一夜, 常大曾于風府, 故發(fā)日晏。
其發(fā)早者, 衛(wèi)氣之行風府, 日下一節(jié), 二十一日, 下至尾袛, 二十二日, 入脊內(nèi), 上注于伏沖之脈, 其行九日出缺盆, 其氣既上, 故發(fā)更早。
其間日發(fā)者, 風邪內(nèi)搏五臟, 橫連募原, 其道遠, 其氣深, 其行遲, 不能日作也。 妊娠而發(fā), 多傷于肺。
{瘧病虐人, 癥候大都相似, 但妊婦患此, 恐傷其胎故立。 }

薛氏曰: 前證因脾胃虛弱, 飲食停滯, 或外邪所感, 或郁怒傷脾, 或暑邪所伏。 審系飲食停滯, 用六君子加桔梗蒼術(shù)藿香。
外邪多而飲食少, 用藿香正氣散。
外邪少而飲食多, 用人參養(yǎng)胃湯。
勞傷元氣, 用補中益氣湯。 若郁怒所傷, 用小柴胡湯兼歸脾湯。
若木侮土, 久而不愈, 用六君子為主, 佐以安胎藥, 仍參三陰三陽經(jīng)而治之。

(方劑)

七竇散, 治男婦一切瘧疾, 或先寒后熱, 或先熱后寒, 或寒多熱少, 或熱多寒少, 或一日一發(fā), 或一日兩三發(fā), 或連日發(fā), 或間日發(fā), 或三四日一發(fā)潑, 不問塊瘧食瘧, 不伏水土, 山嵐瘴氣, 似瘧者并皆治之。
常山, 厚樸姜制, 青皮, 陳皮一不去白一云: 去白, 甘草炒, 檳榔, 草果去殼各等分上咬咀, 每服半兩, 于未發(fā)隔夜, 用水酒各一盞, 煎至一大盞, 去滓, 露一宿, 再用水酒煎滓, 亦露一宿, 來日當發(fā)之早, 燙溫, 面東先服頭藥, 少頃再服藥滓, 大有神效。
準繩云: 嘗治一妊婦六七個月患瘧, 先寒后熱, 六脈浮緊, 醫(yī)用柴胡桂枝無效。 予曰: 此非常山不煎, 眾醫(yī)難之, 越數(shù)日疾甚, 乃從予治, 以七竇散一服瘥。 黃帝問曰: “婦人重身, 毒之奈何?”岐伯曰: “有故無殞。 ”帝曰: “何謂也? ” 岐伯曰: “大積大聚, 其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止。”誠審藥物之性, 明治療之方, 何疑攻治哉。

(方劑)

人參養(yǎng)胃湯, 治妊娠瘧疾, 寒多熱少, 或但寒下熱, 頭痛惡心, 身病面色青白, 脈弦遲者, 驅(qū)邪散治證亦同。
半夏, 厚樸[制], 橘紅[各八分], 蒼術(shù)[一錢], 蒮香葉, 草果, 茯苓, 人參[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加生姜七片, 烏梅一個, 水煎服。

清脾飲, 治妊娠瘧疾, 寒少熱多, 或但熱不寒, 口苦舌干, 大便秘澀, 不進飲食, 脈弦數(shù)者。
青皮, 厚樸[姜制], 白術(shù)[炒], 草果, 茯苓, 半夏, 黃芩, 柴胡, 甘草[炙各五分],
上加生姜, 水煎服。

驅(qū)邪散, 治妊娠停食, 感冷發(fā)為瘧疾。
高良姜[炒], 白術(shù), 草果仁, 橘紅, 藿香葉, 縮砂仁, 白茯苓[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咬咀, 作一服, 加生姜五片, 棗一枚, 水煎服。

柴胡散, 治妊娠瘧疾。 {此大柴胡湯法也, 惟外邪未解, 而內(nèi)熱實甚者, 宜之然須酌用。 }
柴胡[二錢], 生大黃[二錢], 生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 水煎, 臨發(fā)日, 五更溫服, 取利為度。

又方{此方傷暑而內(nèi)有痰熱多煩渴者宜之。 }
常山, 石膏[各一兩], 黃芩, 甘草[炙各半兩], 烏梅[七個],
上細切, 以水酒各一碗, 浸一宿, 平旦, 煎至一碗, 去滓, 分二服, 臨發(fā)時服。
上二方, 犯常山大黃吐下之劑, 君六脈浮緊有力, 中有頑痰積熱者用之, 所謂有故無殞也。 其他療治方法, 已備雜證瘧門, 若熱甚恐致動胎者, 亦如傷寒熱病治方, 以白藥子伏龍肝等, 涂臍上下可也。 {若果內(nèi)熱之極必須用藥以清之。 } 

第十二節(jié), 霍亂

大全云: 飲食過度, 觸冒風冷, 陰陽不和, 清濁相干, 謂之霍亂。 其間或先吐, 或腹痛吐利是因于熱也。 若頭痛體疼發(fā)熱, 是挾風邪也。 若風折皮膚, 則氣不宣通, 而風熱上沖為頭痛。 若風入腸胃, 則泄利嘔吐, 甚則手足逆冷, 此陽氣暴竭, 謂之四逆。 妊娠患之多致傷胎也。 {論霍亂詳明雜癥亦不外此。 }

薜氏曰: 前證若因內(nèi)傷飲食, 外感風寒, 用藿香正氣散。 若因飲食停滯, 用平胃散。 若果脾胃頓傷, 陽氣虛寒, 手足逆冷者, 須用溫補之劑。 治當詳審, 毋使動胎也。

萬密齋曰: 霍亂者, 陽明胃經(jīng)之病名也。 蓋因平日五味肥釀, 腐積成痰, 七情郁結(jié), 氣盛為火停畜胃中, 乍因寒熱之感, 邪正交爭, 陰陽相混, 故令心腹絞痛, 吐利并作, 揮霍變亂, 故名霍亂。

如邪茌上胃脘, 則當心而痛, 其吐多。 邪茌下胃脘, 則當臍而痛, 其利多。 邪在中脘, 其腹中痛, 吐利俱多, 吐多則傷氣, 利多則傷血, 血氣受傷, 不能護養(yǎng)其胎。 況邪氣鼓擊胎元, 母壽未有不殞者矣, 此危惡之證, 不可不亟治也, 宜香蘇散加窀香葉主之

(方劑)

香蘇散加藿香方, 治妊娠霍亂。 {此方平正可法。 }
香附[炒], 紫蘇[各二錢], 陳皮[一錢], 甘草[炙], 萑香葉, 縮砂[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 如轉(zhuǎn)筋, 加木瓜一錢。 胎動不安, 加白術(shù)一錢半。
如夏月得之, 加黃芩一錢半, 黃連一錢, 香薷二錢。
如冬月得之, 加人參白術(shù)各一錢, 干姜炮五分。

回生散, 治中氣不和, 霍亂吐潟, 但一點胃氣序者, 服之回生。 {此方甚良。 }
陳皮[去白], 藿香[各五分],
上為未, 水煎, 溫服。

七味白術(shù)散, 治脾胃虛弱, 吐瀉作渴不食。
白術(shù),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木香, 蒮香[各半兩], 干葛[一兩],
上為末, 沸湯調(diào)服二錢, 吐甚者, 加生姜汁頻頻服之。

理中湯, 治妊娠霍亂腹痛, 四肢逆冷, 汗出脈虛弱者。
白術(shù), 人參, 干姜[炮], 甘草,
上銼, 水煎服。 甚者, 加熟附子五分。

人參散, 治妊娠霍亂吐瀉, 心煩腹痛, 飲食不入。 {心煩腹痛而用人參炮姜, 豈煩非熱而痛屬虛乎, 虛實寒熱, 用者須斟酌之。 }
人參, 厚樸[姜制], 橘紅[各二錢], 當歸[炒],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 加生姜三片, 棗一枚, 水煎服。

白術(shù)散, 治妊娠霍亂腹痛, 吐利不止。 {此真虛寒腹痛吐利方也勿妄用。 }
白術(shù)[炒], 益智仁, 枳殼[麩炒], 橘紅[各七錢半], 草豆蔻[煨去皮], 良姜[炒各半兩], 上為散。 每服五錢, 入生姜半分, 水煎, 去滓, 溫服。

木瓜煎, 治妊娠霍亂吐瀉, 轉(zhuǎn)筋悶絕。
吳茱萸[湯洗七次], 生姜[切各七錢半], 木瓜[竹刀切一兩半],
上細銼, 水二盞, 煎一盞二分, 去滓, 分三服, 熱服。 {此方可常用。 } 一方有蘹香七錢半, 甘草一錢, 茱萸半兩加紫蘇煎。

上四方, 用干姜豆蔻茱萸, 俱大溫之劑, 若發(fā)熱煩渴, 脈數(shù)陽證者, 服之即死, 宜用后方。 {霍亂切忌溫藥, 犯者必死, 即不發(fā)熱煩渴者, 亦不可輕用, 慎之慎之。 }

竹茹湯方見胎前門惡阻, 益元散, 桂苓甘露飲, 冬葵于湯并治霍亂方見胎前門子淋。 

第十三節(jié), 泄瀉

大全云: 妊娠泄瀉, 或青或白, 水榖不化, 腹痛腸鳴, 謂之洞泄。 水谷不化, 喜飲嘔逆, 謂之協(xié)熱下利, 并以五苓散利小便, 次以黃連阿膠丸, 或三黃熟艾湯以安之。 若瀉黃有沫, 腸鳴腹痛, 麻沉緊數(shù), 用戊己丸和之。 噯腐不食, 胃脈沉緊, 用感應丸下之, 后調(diào)和脾胃。 若風冷, 水榖不化如豆汁, 用胃風湯。 寒冷臍下陰冷, 洞泄, 用理中湯治中湯。 伏暑煩渴瀉水, 用四苓散。 傷濕泄瀉, 小便自利, 用不換金正氣散胃苓湯。 此匹證之大略也。

薜氏曰: 泄瀉若米食所傷, 用六君加榖蘗。 面食所傷, 用六君加麥蘗。 肉食所傷, 用六君加山查。 若兼寒熱作嘔, 乃肝木侮脾土, 用六君加柴胡生姜。 兼嘔吐腹痛, 手足逆冷, 乃寒水侮土, 六君加姜桂, 不應, 用錢氏益黃散。 若元氣下陷, 發(fā)熱作渴, 肢體倦怠, 用補中益氣湯。 若泄瀉色黃, 乃脾土之真色, 用六君加木香肉果。 若作嘔不食, 腹痛惡寒, 乃脾土虛寒, 用六君加木香姜桂。 若瀉在五更侵晨, 飲食少思, 乃脾胃虛弱, 五更服四神丸, 日間服白術(shù)散, 如不應, 或愈而復作, 或飲食少思, 急用八味丸, 補命門火, 以生脾土為善。

(驗案)

進士王征之內(nèi), 懷妊泄瀉, 惡食作嘔, 余曰: , 脾氣傷也。 其夫憂之, 強進米飲, 余謂飲亦能傷胃, 且不必強, 俟脾胃醒, 宿滯自化, 飲食自進, 不信, 別用人參養(yǎng)胃湯飲之, 吐水酸若, 又欲投降火寒藥, 余日, 若然則胃氣益?zhèn)病? 經(jīng)云: “損其脾者, 調(diào)其飲食, 適其寒溫。 ”后不藥果愈。

(方劑)

胃苓湯, 治脾濕太過, 胃氣不和, 腹痛泄瀉, 水谷不化, 陰陽不分, 此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也。 蒼術(shù), 厚樸, 陳皮, 白術(shù),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上加生姜三片, 棗二枚, 水煎, 食遠服。

不換金正氣散, 治妊婦傷濕泄瀉。
蒼術(shù), 厚樸, 陳皮, 蒮香, 半夏[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加姜棗煎服。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 入客腸胃, 米榖不化, 泄瀉注下, 及腸胃濕毒, 下如豆汁, 或下, 瘀血, 或下魚腦, 日夜無度。 {此方治瀉久氣血兩虛誠妙, 然肉桂非久虛臟冷者斷不可用, 其曰: 胃風, 取其益胃而升舉也。 }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當歸, 川芎, 芍藥, 肉桂[各等分],
上銼。 每服八錢, 入粟米一撮, 水煎服。 如腹痛加木香。

加味理中湯, 治妊娠泄瀉。
人參, 白術(shù), 白芍藥, 白茯苓, 干姜, 黃連, 木香, 蒮香葉, 訶子肉, 肉豆蔻, 甘草[各一錢],
上銼, 水二鐘, 生姜三片, 大棗二枚, 煎一鐘, 饑時服。

加味治中湯, 治飲食過多, 脾胃之氣, 不足以運化而瀉。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錢], 陳皮[去白], 青皮[各七分], 砂仁[五分],

錢氏益黃散, 治妊娠泄瀉, 嘔吐腹痛, 手足厥逆。
陳皮, 青皮, 訶子肉[各五錢], 丁香[二錢], 甘草[炙三錢],
上為末, 每服三錢, 水煎服。

草果散, 治臟腑虛寒腹痛, 泄瀉無度。
厚樸[姜汁拌炒三兩], 肉豆蔻[十個面煨], 草豆蔻[十個煨],
上每服三錢, 加生姜煎服。 

第十四節(jié), 痢疾

大全云: 妊娠飲食生冷, 脾胃不能克化, 致令心腹疼痛, 若血分病, 則色赤, 氣分病, 則色白, 血氣俱病, 則赤白相, 若熱乘大腸, 血虛受患, 則成血痢也。

薜氏曰: 治痢之法, 當參前篇, 其下黃水, 乃脾土虧損, 真氣下陷也, 當升補中氣, 若黃而兼青, 乃肝木克脾土, 宜平肝補脾。 若黃而兼白, 乃子令母虛, 須補脾胃。 若黃而兼黑是水反悔土矣, 必溫補脾胃。 若黃而兼赤, 乃心母益子, 但用補中益氣。 若腸胃虛弱風邪客之, 用胃風湯, 或胎氣不安, 急補脾胃而自安矣。 凡安胎之藥, 當臨病制宜, 不必拘用阿膠艾葉之類。

{重墜起于久病, 故為下元氣虛, 而以補中六君治之, 若非久病者, 猶當以安胎為主也。 }

(驗案)

地官胡成甫之內(nèi), 妊娠久痢, 自用消導理氣之劑, 腹內(nèi)重墜, 胎氣不安, 又用阿膠艾葉之類不應, 余曰: , 腹重墜下元氣虛也, 胎動不安, 內(nèi)熱盛也, 遂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又用六君子湯全愈。 壺仙翡治湯總兵夫人妊娠病痢不止, 翁診其脈虛而滑, 兩關(guān)若澀, 此由胎氣不和, 相火炎上而有熱, 似痢實非痢也, 乃用黃芩白術(shù)以安胎, 四物生地黃以調(diào)血, 數(shù)劑而安。

(方劑)

白術(shù)湯一名三物湯, 治孕婦下痢膿血。 白術(shù), 黃芩, 當歸[各等分],
上咬咀, 每服三錢至四錢,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渣溫服, 日夜三次。 嗽者, 加桑白皮, 食后服之。

當歸芍藥湯, 治妊娠腹中汀痛, 下痢赤白。
白芍藥,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澤瀉[各五錢], 白術(shù)[七分半],
上為細末, 溫酒或米飲, 任意調(diào)服。 一方無川芎, 有條芩甘草黃連木香檳榔, 咬咀煎服。

黃連湯, 治妊娠下痢赤白, 膿血不止。
黃連[八分], 厚樸[制], 阿膠, 當歸, 干姜[各六分], 黃柏, 艾葉[各四分],
上為細末, 空心米飲調(diào)下方寸七, 日三服。

姜黃連丸, 治妊娠下痢赤白, 榖道腫痛, 冷熱皆可服。
干姜[炮], 黃連, 縮砂仁[炮], 川芎, 阿膠[蛤粉炒], 白術(shù)[各一兩], 乳香[二錢另研], 枳殼[去白麩炒半兩]
上為末, 用烏梅三個取肉, 入少醋糊同杵丸, 如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 白痢干姜湯下, 赤痢甘草湯下, 赤白痢干姜甘草湯下。 一方有木香二錢。

三黃熟艾湯, 治妊娠挾熱下痢。 {以三黃湯加熟艾治熱痢, 加橘皮生姜治嘔俱妙。 }
黃連, 黃芩, 黃糪, 熟艾[各等分],
上銼, 每服五錢, 水煎服。 嘔加橘皮生姜。

歸耆湯, 治妊娠下痢腹痛, 小便澀滯。 {須審腹痛是有余否。 }
黃耆, 當歸[焙各一兩], 糯米[一合],
上細切, 分四服, 水煎服。

大寧散, 治妊娠下痢赤白, 灰色, 泄瀉疼痛, 垂死者。
黑豆[二十粒], 甘草[二寸半生炙各半], 粟殼[二個去頂半生半炒],
上為粗未, 作一服, 加生姜三片, 水煎, 食前服, 神效。

厚樸散, 治妊娠下痢, 黃水不絕。
厚樸[姜汁制], 黃連[各三兩], 肉豆蔻[五個連皮用],
上銼, 水煎, 徐徐服。 一方肉豆蔻止用一枚。

鴨蛋湯, 治婦人胎前產(chǎn)后赤白痢。
生姜年少者百錢, 老者二百錢, 重取自然汁, 鴨子一個打碎, 入姜汁內(nèi)攪勻。
上二味, 煎至八分, 入蒲黃三錢, 煎五七沸, 空心溫服, 立效。

二黃散, 治妊娠下赤白, 絞刺疼痛。
雞子一枚, 烏雞者佳, 傾出清留黃用。 黃丹一錢, 入雞子殼內(nèi), 同黃攪勻, 以厚紙糊牢, 鹽泥固濟, 火上煨干。
上研為細末, 每服二錢。 米飲調(diào)下, 一服愈者是男, 二服愈者是女。 

第十五節(jié), 大小便不通

大全云: 妊娠大小便不通, 由臟腑之熱所致。 若大腸熱, 則大便不通。 小腸熱, 則小便不利。 大小腸俱熱, 則大小便俱不通, 更推其因而藥之。

薛氏曰: 前證若大腸血燥, 用四物湯加條芩桃仁。 大腸氣滯, 用紫蘇飲加杏仁條芩。 腸胃氣虛, 用六君子加紫蘇杏仁。 肝脾蘊熱, 用龍膽瀉肝湯。 心肝虛熱, 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

(驗案)

亞卿李捕汀側(cè)室, 妊娠大小便不利, 或用降火理氣之劑, 元氣反虛, 肝脈弦急, 脾脈遲滯, 視其面色, 青黃不澤, 余曰: ﹁此郁怒所致也﹂。 用加味歸脾湯為主, 佐以加味逍遙散而安。

主政王天成之內(nèi)妊娠, 痢疾愈后, 二便不通, 其家世醫(yī), 自用清熱之劑, 未效, 余診其脈, 浮大而澀, 此氣血虛也, 朝用八珍湯加桃仁杏仁, 夕用加味逍遙加車前子而痊。

(方劑)

大腹皮, 治妊娠大小便不通。
大腹皮, 赤茯苓, 枳殼[麩炒各一兩], 甘草[炙二錢],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濃煎蔥白湯調(diào)下。 一方銼作散, 入郁李仁去皮尖一錢半, 水煎, 空心連服, 以通為度, 如不通, 必六腑熱秘, 用枳殼炒一錢半, 大黃炮二錢, 甘草炙一錢, 研為細末, 作三服, 濃煎蔥白湯調(diào)下。

當歸散, 治妊娠因怒, 肚腹脹痛, 四肢浮腫, 氣急作喘, 大便難, 小便澀, 產(chǎn)門腫。 {便雖溺澀腫而用炮姜, 人所不敢俟知者辯。 }
當歸[五分], 赤茯苓, 枳殼[麩炒], 白芍藥, 川芎[各一錢], 白姜[炮], 木香[煨], 粉草[各三分],
上用姜水煎服。 氣弱, 枳殼減半。 大便秘, 加蜜同煎。

一方, 治妊娠小便不通, 腹脅痞悶, 不思飲食。
大黃, 木通, 檳榔[各一兩], 枳殼[麩炒七錢半], 訶黎勒[四個去核半生半煨], 大腹子[三枚],
上為末, 用童便一盞, 蔥白二寸, 煎六分, 調(diào)服二錢。

一方, 治妊娠風氣, 大便秘澀。
枳殼[麩炒三兩], 防風[二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 每一二錢, 空心用白滾湯調(diào)服, 日三次。

又方, 車前子[一兩], 大黃半[兩炒],
上為末, 每服三錢, 蜜湯調(diào)服。

又方, 治虛羸大便秘。
枳殼[制], 阿膠[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 煉蜜和劑, 杵二三千下, 丸如桐子大, 別研滑右末為衣, 溫湯下二十丸, 半日來未通, 再服三十丸, 止于五十丸。 {研滑石末妙。 }

葵子湯, 治妊娠得病六七日以上, 身熱入臟, 大小便不利, 安胎除熱。 {此利竅除熱藥也。 }
葵子[二升], 滑石[四兩碎],
上以水五升, 煮取一升, 去渣盡服, 須臾當下便愈。

又方
葵子一合, 川樸硝一兩。 {樸硝非妊娠所宜用者須慎。 }
上每服三錢, 水煎溫服。

豬苓散, 療妊娠小便澀痛, 兼治胎水
豬苓[五兩去皮為末], 白湯[調(diào)方寸七, 加至二七, 日三夜二, 不瘥, 宜轉(zhuǎn)下之, 服后藥。 ]

甘遂散, 療妊娠子淋, 大小便并不利, 氣急, 已服豬苓散不瘥, 宜服此下之。 用泰山赤皮甘遂二兩為末, 以白蜜二合和服, 如大豆一粒, 覺心下煩, 得微下者, 日一服, 下之后, 還服豬苓散, 不得下, 日兩服, 漸加至半錢, 以微利為度。 此藥太峻, 不可輕用。 右陳良甫氏所錄諸方, 今并存之, 內(nèi)甘遂樸硝, 非至實至危, 不得已而為之, 不可輕用, 其他亦宜審訂用之, 仍味薛氏之說, 而參之以難病諸方, 庶無誤也。 

第十六節(jié), 小便不通[轉(zhuǎn)胞]

大全云: 妊娠小便不通, 為小腸有熱, 傳于胞而不通耳, 若兼心肺氣滯, 則致喘急。

陳無擇云: 妊娠胎滿逼胞, 多致小便不利。 若心腎氣虛, 清濁相干, 則為諸淋。 若胞系了戾, 小便不通, 名曰: 轉(zhuǎn)胞。 若胎滿尿出, 名曰: 遺尿。

丹溪云: 轉(zhuǎn)胞病, 胎婦稟受弱者, 憂悶多者, 性急躁者, 食味厚者, 大率有之, 古方皆用滑利疏導藥, 鮮有應效。 因思胞為胎所壓, 轉(zhuǎn)在一邊, 胞系了戾不通耳, 胎若舉起, 懸在中央, 胞系得疏, 水道自行, 然胎之墜下, 必有其由, 一日吳宅寵人患此, 脈之兩手似澀, 重取則弦, 左手稍和, 予曰: 此得之憂患, 澀為血少氣多, 弦為有飲, 血少則胞弱而不能自舉, 氣多有飲, 中焦不清而隘, 則胞知所避而就下, 故喜墜, 遂以四物湯加參術(shù)半夏陳皮生甘草生姜空心飲, 隨以指探喉中, 吐出藥汁, 候少頃, 氣定, 又與一帖, 次日亦然, 如是八帖而安, 此法果為的確, 恐偶中耳, 后有數(shù)人, 歷歷有效, 未知果何如耶。 仲景云: , 婦人本肌盛, 頭舉身滿, 今反羸瘦, 頭舉中空減, 胞系了戾, 亦致胞轉(zhuǎn)其義未詳, 必有能知之者。

一婦人四十一歲, 妊孕九個月, 轉(zhuǎn)胞, 小便不出三日矣, 下急腳腫, 不堪存活, 來告急, 予往視之, 見其形瘁, 脈之右澀, 而左稍和, 此飽食而氣傷, 胎糸弱不能自舉而下墜, 壓看膀胱, 偏在一邊, 氣急為其所閉, 所以水竅不能出也。 轉(zhuǎn)胞之病, 大率如此予遂制一方, 補血養(yǎng)氣, 血氣既正, 胎系自舉, 則不下墜, 方有安之理, 遂作人參當歸身尾白芍藥白術(shù)陳皮炙甘草半夏生姜煎濃湯, 與四帖, 任其叫啖, 至次早, 又與四帖藥渣作一帖, 煎令頓飲之, 探喉, 令吐出次藥湯, 小便立通, 皆黑水, 后就此方加大腹皮枳殼青蔥葉縮砂仁, 二十帖與之, 以防產(chǎn)前后之慮, 果得就蓐平安, 產(chǎn)后亦健。

{又一法以健人同病婦皆抑臥將兩足直伸相對, 其健人以雙足, 抵病人尾, 頻頻細聳, 令病人身亦細細頻聳, 則胎自隨聳而上, 胞不了戾, 而小便自通矣, 其無妊婦人亦有胞系了戾, 溺不出者可令令俐收生婦人, 以手法轉(zhuǎn)其胞, 溺亦隨出矣, 又有將病婦兩足倒提血上, 如是數(shù)次, 溺亦隨通并附之。 } 一婦人妊娠七八個月, 患小便不通, 百醫(yī)不能利, 轉(zhuǎn)加急脹, 診其脈細弱, 予意其血氣虛弱, 不能承載其胎, 故胎重墜下, 壓住膀胱下口, 因此溺不得出, 若服補藥升扶胎起則自下, 藥力未至, 愈加急滿, 遂令一老婦, 用香油涂手, 自產(chǎn)門人, 托起其胎溺出如注, 脹急幁解, 一面卻以人參黃耆升麻大劑煮服, 或少有急滿, 仍用手托放取溺, 如此三日后, 胎漸起, 小便如故。

薛氏曰: 前證亦有脾肺氣虛, 不能下輸膀胱者: 亦有氣熱郁結(jié)膀胱, 津液不利者: 亦有金為火爍, 脾土濕熱甚而不利者, 更當詳審施治。

(驗案)

司徒李杏岡仲子室, 孕五月小便不利, 諸藥不應, 余曰: , 非八味丸不能救, 不信, 別用分利之藥, 肚腹腫脹, 以致不起。 儒者王文遠室患此, 小腹腫脹, 幾至于殆, 用八味丸一服, 小便滴瀝, 再以前丸料加車前子一劑即利, 肚腹頓空而安。

仲景云: 問曰: 一婦人病, 飲食如故, 煩熱不臥而反得倚息者, 何也? 師曰: “此名轉(zhuǎn)胞不得溺也, 以胞系了戾, 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則愈, 宜腎氣丸主之。 ”即八味丸。 方見虛勞。 每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日再以酒服。

(方劑)

冬葵子, 治孕婦轉(zhuǎn)胞。 小便不通。 及男子小便不通。 皆效。
冬葵子, 山梔子[炒], 滑石[各半兩], 木通[三錢],
上銼一劑, 水煎。 空心溫服, 外以冬葵子滑石梔子為末, 田螺肉搗膏, 或蔥汁調(diào)膏貼臍中, 立通。

全生茯苓散, 治妊娠小便通。
赤茯苓, 冬葵子[各等分],
上咬咀, 每服五錢, 水煎, 空心服。 濟生方加發(fā)灰少許, 極效。

葵榆湯, 治妊娠小便不通, 臍下妨悶, 心神煩亂。
葵子研, 榆白皮[切各一兩],
上水煎, 分三服。

獨圣散, 治妊娠小便不通。 {蔓荊子涼諸經(jīng)之血, 其性輕揚有升一之義。 } 蔓荊子為末, 每服二錢, 食前, 濃煎蔥白湯調(diào)下。

歸母苦參, 治妊娠小便難, 飲食如故。
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小豆大, 每服三丸, 加至十丸。 男子加滑右半兩。

雜方, 治妊娠卒不得小便。
杏仁去皮尖, 炒黃, 搗丸如菉豆大, 燈心湯吞七粒。
一方搗杏仁入滑石末, 飯丸小豆大, 每服二十丸, 白湯下。
一方滑石為末, 水和涂臍下。
一方車前子搗汁, 調(diào)滑右末涂臍周圍四寸, 熱易之。
一方紫苑為丸, 井華水調(diào)下二錢。
一方桑螵蛸搗末, 米飲服方寸七, 日三服。 

第十七節(jié), 子淋

大全云: 妊娠小便淋者, 乃腎與膀胱虛熱, 不能制水, 然妊娠胞系于腎, 腎間虛熱, 而成斯證, 甚者心煩悶亂, 名曰: 子淋也。

薛氏曰: (前證)
若小便澀少淋瀝, 用安榮散。
若腿足轉(zhuǎn)筋, 而小便不利, 急用八味丸, 緩則不救。
若服燥劑而小便頻數(shù), 或不利, 用生地黃茯苓牛膝黃檗知母芎歸甘草。
若頻數(shù)而色黃, 用四物加黃檗知母五味麥門玄參。
若肺氣虛而短少, 用補中益氣加山藥麥門。
若陰挺痿痹而頻數(shù), 用地黃丸。
若熱結(jié)膀胱而不利, 用五淋散。
若脾肺燥下能化生, 宜黃芩清肺飲。
莙膀胱陰虛, 陽無所主, 用滋腎丸。
若膀胱陽虛, 陰無所化, 用腎氣丸。

萬密齋曰: 子淋之病, 須分二證, 一則妊母自病, 一則子為母病。 然妊母自病, 又分二證, 或服食辛熱。 因生內(nèi)熱者, 或自汗自利, 津液燥者。 其子為母病, 亦分二證, 或胎氣熱壅者, 或胎形迫塞者, 證既不同, 治亦有別也。 大抵熱則清之, 燥則潤之, 壅則通之, 塞則行之, 此治之之法也。

(方劑)

五淋散, 治孕婦熱結(jié)膀胱, 小便淋瀝。
赤芍藥, 山梔子[各二錢], 赤茯苓[一錢二分], 當歸[一錢], 子芩[六分],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一方加生地黃澤瀉木通滑石車前子各等分。

子淋散, 治妊娠小便澀痛頻數(shù)。
麥門冬[去心], 赤茯苓, 大腹皮, 木通, 甘草, 淡竹葉[等分],
上銼, 水煎, 空心服。 一方無甘草大腹皮二味。

安榮散, 治妊娠小便澀少, 遂成淋瀝, 名曰: 子淋。 {此用細辛自有深意, 蓋腎苦燥, 故用辛以潤之, 欲便天降之陰, 沛然于陰分也。 }
麥門冬[去心], 通草, 滑右, 人參, 細辛[各二錢], 當歸[酒浸], 燈草,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煎麥門冬湯調(diào)下。
一方無滑右燈心, 有車前扁蓄。 此方恐滑右太重而滑胎, 若臨月可用, 若六七個月已前, 宜斟酌之。

加味木通湯, 治妊婦奉養(yǎng)太厚, 喜食炙博酒面辛熱之物, 以致內(nèi)熱, 小便赤澀作痛者。
木通, 生地黃, 赤芍藥, 條芩, 甘草[梢各等分],
上銼。 加淡竹葉十二片水煎服。

生津湯, 治妊婦嘗病自汗, 或因下痢后, 小便短少不痛者, 此津液不足也。
當歸, 甘草[炙各五錢], 麥門冬[去心], 通草, 滑右[各三錢], 人參, 細辛[各一錢],
上為細末, 每服六七錢, 燈心煎湯, 空心調(diào)服。

冬葵子湯, 治妊婦素淡滋味, 不嗜辛酸, 病小便赤澀而痛者, 此胎熱也, 此方主之。 冬葵子[一兩], 赤芍藥, 條芩[各半兩], 赤茯苓, 車前子[各三錢], 上為末, 每服二錢, 米飲調(diào)服, 不拘時。 如小便不通, 恐是轉(zhuǎn)胞, 加發(fā)灰少許極效。 {發(fā)灰能使氣血上行故轉(zhuǎn)胞加之妙。 }

大腹皮散, 治妊婦八九月, 胎形肥碩, 小便短少, 小腹脹, 身重惡寒, 起則暈眩欲倒, 此胎氣逼塞, 膀胱之氣不行也, 宜此力主之。
赤茯苓[三錢], 大腹皮, 枳殼[麩炒], 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末, 每服一錢, 濃煎蔥白湯下。

地膚子湯, 冶孕婦小便澀數(shù), 名曰: 子淋。 {此方寓升于降妙。 }
地膚子, 車前子, 知母, 黃芩, 赤茯苓, 白芍藥, 枳殼[麩炒], 升麻, 通草, 甘草[炙各三分],
上切一劑。 水煎服。

地膚大黃湯, 始妊娠子淋宜下。 {此治實熱而淋者, 大便通則小便自利矣。 }
木黃[炒], 地膚草[各三兩], 知母, 黃芩[炒], 豬苓, 赤芍藥, 通草, 升麻, 枳實[炒], 甘草[各三兩],
上銼, 每服四五錢, 水煎服。

療妊娠數(shù)月小便淋瀝疼痛心煩悶亂不思飲食方
瞿麥穗, 赤茯苓, 桑白皮, 木通, 葵子[各一兩], 黃芩, 芍藥, 枳殼, 車前子[各半兩],
上銼, 每服四錢, 水煎服。

忘憂散, 治妊娠心經(jīng)蘊熱, 小便赤澀, 淋瀝作痛。
琥珀[不拘多少], 萱草根[一握],
上琥珀為細末, 每服五分, 濃煎萱草根調(diào)服。

補遺方, 治胎前諸般淋瀝, 小便不通。 {此可治氣淋恐與熱淋無與。 }
檳榔, 赤芍藥[各等分],
上銼。 每服五錢, 水煎溫服, 甚效。

一方, 治子淋, 小便數(shù)出, 或熱疼痛, 及子煩。 地膚草四兩, 以水四升,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或新取地膚草搗取自然汁服亦可, 不獨治子淋, 凡小便淋閉, 服之無不效。

雜方, 治妊娠子淋。
葵子一升, 以水三升, 煮取二升, 分再服。
一方葵根一把, 以水三升, 煮取二升, 分再服。
一方蕪菁子七合為末, 水和服方寸七, 日三。
一方豬苓為末, 白湯調(diào)方寸七, 加至二七。 

第十八節(jié), 遺尿

薜氏曰: 若脬中有熱, 宜用加味逍遙散。 若脾肺氣虛, 宜用補中益氣湯加益智。 若肝腎陰虛, 宜用六味丸。

(驗案)

一妊婦遺尿內(nèi)熱, 肝脈洪數(shù), 按之微弱, 或兩太陽作痛, 脅肋作脹, 余以為肝火血虛, 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尋愈, 后又寒熱, 或發(fā)熱或恚怒, 前證仍作, 用八珍散逍遙散, 兼以清肝火養(yǎng)肝血而痊。

(方劑)

白薇, 治妊娠尿出不知。 {本草謂芍藥白補赤瀉, 金收而火散也, 故子淋方中多用赤, 而遺尿方中則用白也。 }
白薇, 白芍藥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三錢, 食前溫酒調(diào)服。

桑螵蛸散, 治妊娠小便不禁。
桑螵蛸[炙黃二十枚],
上為末, 每服二錢, 空心米飲調(diào)下。

一方, 自礬, 牡蠣,
上為未, 每服二錢, 酒調(diào)下。

一方, 益智為末, 米飲下, 亦效。 

第十九節(jié), 尿血

大全云: 妊婦勞傷經(jīng)絡, 有熱在內(nèi), 熱乘于血, 血得熱則流溢, 滲入子脬, 故令尿血也。 {按尿血之人皆從心斷喪中來。 }

薜氏曰: 前證 因怒動火者, 宜小柴胡湯加山梔。 因勞動火者, 宜補中益氣湯。 因厚味積熱, 宜清胃散(雜病齒門)加犀角連翹甘草。 因肝經(jīng)血熱, 宜加味逍遙散。

(驗案)

一妊婦因怒尿血, 內(nèi)熱作渴, 寒熱往來, 胸乳間作脹, 飲食少用, 肝脈弦弱, 此肝經(jīng)血虛而熱也, 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兼服漸愈, 又用八珍湯加柴胡丹皮山梔而痊。

(方劑)

續(xù)斷, 治妊娠下血及尿血。 {分兩差等可法。 }
當歸, 生地黃[各一兩], 續(xù)斷[半兩], 赤芍藥[二錢半],
上為末, 每服二錢, 空心蔥白湯調(diào)下。

一方, 治妊娠尿血。
阿膠[炒], 熟地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 空心粥飲調(diào)下二錢。

姜蜜湯, 治妊娠小便尿血。
生姜[七片], 蜜[半盞], 白茅根[一握], 入水濃煎服。

加減五苓散, 本方去桂加阿膠炒, 同為粗末, 每服四錢, 用車前子白茅根濃煎溫服。

雜方{溫涼滑利不同在人自擇。 } 用葵子一升, 研細, 水五升, 煮二升, 分溫三服。
一方用生艾一斤, 酒五升, 煮二升, 分三服。
一方用生地黃一斤, 酒四斤, 煮二升, 分三服。
一方豬苓為末, 白湯調(diào)下一匙, 日三。
一方白茅根濃煮湯, 吞酒蒸黃連丸。
一方治無故尿血。 {止血之劑。 }
龍骨[一兩], 蒲黃[半兩],
上為末, 每服二錢, 酒調(diào), 日三服。 

第二十節(jié), 眼目

一婦將臨月, 忽然兩目失明, 不見燈火, 頭痛眩暈, 項腮腫滿, 不能轉(zhuǎn)頸, 諸治不瘥, 反加危困, 偶得消風散服之, 病減七分, 獲安分娩, 其眼吊起, 人物不辨, 乃以四物湯加荊芥防風, 更服眼科天門冬飲子, 二方間服, 目漸稍明, 大忌酒面煎炙雞羊鵝鴨豆腐辛辣熱物, 并房勞, 此證因懷妊多居火間, 衣看太暖, 伏熱在內(nèi), 或酒面炙燇太過, 以致胎熱也。 {目病大都因火, 而懷妊則胎熱居多, 故以涼散之劑取效。 }

(方劑)

天門冬飲子, 治妊娠肝經(jīng)風熱上攻, 眼目帶吊失明。 天門冬[去心], 知母, 充蔚子, 五味子, 防風[去蘆], 茯苓[去皮], 川羌活[去蘆], 人參[各一錢], 上作一服, 水二鐘, 生姜三片, 煎至一鐘, 食后服。 

第二十一節(jié), 臟躁悲傷

仲景云:婦人臟躁, 悲傷欲哭, 象如神靈所作, 數(shù)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 {臟躁者, 肺金燥也肺之志為悲, 胎熱則火炎, 肺不能自持, 故無故悲, 哭茲治以甘緩, 佐以涼瀉, 無不愈矣。 }

許學士云: 鄉(xiāng)里有一婦人, 數(shù)次無故悲泣不止, 或謂之有祟, 祈禳請禱備至, 絳不應, 予忽憶金匱有一證云: , 婦人臟躁, 悲傷欲哭, 象如神靈, 數(shù)欠伸者, 宜甘麥大棗湯, 予急令治藥盡劑而愈, 古人識病制方, 種種絕妙如此。

薛氏曰: 前證或因寒水攻心, 或肺有風邪者, 治當審察。

(驗案)


一妊婦無故自悲, 用大棗湯二劑而愈, 后復患, 又用前湯, 佐以四君子加山梔而安。
一妊婦悲哀煩躁, 其夫詢之, 云: 我無故, 但自欲悲耳, 用淡竹茹湯為主,佐以八珍湯而安。

(方劑)

甘麥大棗湯, 治婦人臟躁, 悲傷不止。 {悲傷肺病, 此方補脾, 所謂補母也, 且甘能生濕, 濕生則又何燥焉。 }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上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溫分三服, 亦補脾氣。

淡竹茹湯, 治妊婦心虛驚悸, 臟躁, 悲傷不止, 又治虛煩甚效。
麥門冬[去心], 小麥, 半夏湯[泡各一錢半], 人參,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 加生姜五片, 棗一枚, 淡竹茹一團如指大, 水煎服。

一方, 治胎臟躁, 悲哭, 及自笑自哭。 用紅棗燒存性, 米飲調(diào)下。 

第二十二節(jié), 妊病下胎

大全云: 妊娠羸瘦, 或挾疾病, 臟腑虛損, 氣血枯竭, 不能養(yǎng)胎, 致胎動而不堅固, 若終不能安者, 則可下之, 免害妊婦也。

薛氏曰: 前證宜用腰腹背痛門方論主治, 其胎果不能安者, 方可議下, 慎之慎之。

(驗案)

大中丞許少微公, 向令金壇時, 夫人胎漏, 療治不止, 時迫于上計, 公欲因其勢遂下之謀于余, 余第令服fo手散, 以為可安即安, 不可安即下, 順其自然而已, 既數(shù)服, 公憂疑不決, 女科醫(yī)者, 檢方以進, 乃用牛膝一兩, 酒煎服, 謂牛膝固補下部藥耳, 用之何害, 公遂信而服之, 而胎果下。 余時有時從母之戚, 未及知此, 知而馳至, 則聞盈庭皆桂麝氣, 蓋因胞衣未下, 女醫(yī)又進香桂散矣, 血遂暴下, 如大河決, 不可復止, 亟煎獨參湯未成而卒, 公哀傷甫定, 而過余謝, 且余曰: 牛膝補藥而能墮胎, 何也? 余對曰: 生則宣而熟則補, 故破血之與填精, 如箭鋒相拄, 豈獨牛膝哉。 鹿角亦墮胎破血, 而煎為白膠, 則安胎止血, 因其熟而信其生, 此之謂粗工, 公嘆恨無已, 余故特著之以為世戒。 {生宜熟補之說似是而貧非宜思之。 }

(方劑)

桂心散, 治妊娠因病, 胎不能安者, 可下之。 桂心, 瓜蔞, 牛膝, 瞿麥[各五分], 當歸[一錢], 上銼, 水煎服。 一方, 單用牛膝一兩, 酒一鐘, 煎七分, 作二服。 千金神造湯, 婦人脈陰陽俱盛, 名曰: 雙軀, 若少陰微緊者, 血即凝濁, 經(jīng)養(yǎng)不周, 胎即偏夭, 其一獨生, 其一獨死, 不去其死, 害母失胎, 此方主之。 爪[一升], 阿膠[三兩], 甘草[二兩]。 {阿膠固胎蟹瓜破血, 甘草和中, 并行不悖奇哉。 } 上銼, 取東流水一斗, 先煮蟹爪甘草至三升, 去滓, 下膠令烊, 頓服之, 不能分再服下胎方, 治妊母因疾病, 胎不能安, 可下之。 取七月七日法面{大全作曲}四兩, 水二大盞, 煎取一盞三分, 綿瀝去渣, 分溫三服, 立下。 {法面用堿破胎。 }

又方大曲五升, 清酒一斗, 煮二沸, 分五服, 隔宿勿食, 但再服, 其子如糜, 母無疾苦, 千金不傳妙方。 又方麥蘗一升為末, 和水煮二升, 服之即下, 神效。 {麥蘗能破血。 } 又方附子二枚為末, 以淳苦酒和涂右足, 去之大良。 又方取雞子一枚, 以三指撮醫(yī)放雞子中, 服之立出。 按陳良甫以列有牛膝湯桂心散諸方, 樓全善皆不之取, 而獨取此數(shù)方, 其見卓矣。 

第二十三節(jié), 防胎自墮

丹溪云: 陽施陰化, 胎孕乃成, 血氣虛損, 不足營養(yǎng), 其胎自墮, 或勞怒傷情, 內(nèi)火便動, 亦能墮胎, 推原其本, 皆因熱火消物, 造化自然, 病源乃謂風冷傷于子臟而墮, 此未得病情者也。 予見賈氏婦, 但有孕, 至三月左右必墮, 診其脈, 左手大而無力, 重取則澀知其血少也, 以其妙年, 只補中氣, 使血自榮, 時正初夏, 教以濃煎白術(shù)湯下黃芩末一錢, 服三四十帖, 遂得保全其生。 {單用白術(shù)補中以營出中焦土生萬物也。 } 因而思之, 墮因內(nèi)熱而虛者, 于理為多, 曰: 熱曰: 虛, 當分輕重, 蓋孕至三月, 正屬相火, 所以易墮, 不然何以黃芩熟艾阿膠等為安胎妙藥耶, 好生之工, 幸無輕視。 {熟艾性溫亦功相火若果有熱或恐不宜。 }

(驗案)

一婦年三十余, 或經(jīng)住, 或成形未具, 其胎必墮, 察其性急多怒, 色黑氣實, 此相火太盛, 不能生氣化胎, 反食氣傷精故也, 因令住經(jīng)第二月, 用黃芩白術(shù)當歸甘草, 服至三月盡, 止藥, 后生一子。

一婦住經(jīng)三月后, 尺脈或澀或微弱, 其婦卻無病, 知是子宮真氣不全, 故陽不施陰不化精血雖凝, 柊不成形, 至產(chǎn)血塊, 或產(chǎn)血胞。

一婦腹?jié)u大如懷子, 至十月求易產(chǎn)藥, 察其神色甚困, 難與之藥, 不數(shù)日, 生白蟲半桶蓋由婦之元氣太虛, 精血雖凝, 不能成胎而為穢腐, 蘊積之久, 濕化為熱, 濕熱生蟲理之所有, 亦須周十月之氣, 發(fā)動而產(chǎn), 終非佳兆, 其婦不及一月而死, 濕熱生蟲, 譬之溝渠污濁, 積久不流, 則諸蟲生于其間矣。

汪石山治一婦長瘦, 色黃白, 性躁急, 年三十余, 常患墮胎, 已七八見矣。 診其脈, 皆柔軟無力, 兩尺雖浮而弱, 不任尋按, 曰: 此因胎墮太多, 氣血耗甚, 胎無滋養(yǎng), 故頻墮譬之水涸而禾枯, 土削而木倒也。 況三月五月, 正屬少陽火動之時, 加以性躁而急發(fā)之, 故墮多在三五七月也, 宜大補陰湯, 去桂加黃檗黃芩煎服仍用研末, 蜜丸服之, 庶可保生, 服半年, 胎固, 而生二子。 錢仲陽治一孕婦病, 醫(yī)言胎且墮。 錢曰: 妊者五臟傳養(yǎng), 率六旬, 乃更候其月, 偏補之何必墮, 已而母子皆全。

陳斗巖治一婦有胎, 四月墮下, 逾旬腹腫發(fā)熱, 氣喘脈洪盛, 面赤, 囗鼻舌青黑, 陳診之曰: “脈洪盛者, 胎未墮也: 面赤, 心火盛而血干也; 舌青, 口鼻黑, 肝既絕而胎死矣。 ”

內(nèi)外皆曰: “胎墮久矣”, 復診, 色脈如前, 以蛇脫煎湯, 下平胃散加芒硝歸尾一倍, 服之, 須臾腹鳴如雷, 腰腹陣痛, 復一死胎隨下, 病亦愈。 程仁甫治一婦, 年近四十, 稟氣素弱, 自去其胎, 五日內(nèi), 漸漸腹脹如鼓, 至心前, 上吐不能食, 用補藥不效, 診六脈微弱, 但只叫脹死, 此乃損傷脾氣而作脹。 然急則治標若泥丹溪法, 恐緩不及事, 用桃仁承氣加枳實厚樸倍硝黃, 煎服四分, 吐去其一, 次早仍不通, 事急又服琥珀丸三錢, 至申時大通, 脹減, 但體倦, 四肢無力, 囗不知味, 發(fā)熱, 再用參耆歸芍查術(shù)陳皮八劑而安。 江應宿治汪鎬妻三十五歲, 厭產(chǎn), 誤服打胎藥, 下血如崩, 旬余, 腹痛一陣即行, 或時鼻衄, 諸藥不效, 診得六脈數(shù)而微弦, 乃厥陰之火泛逆, 投四物換生地黃加阿膠炒黑山梔蒲黃一劑愈。 薛氏曰: 大抵治法, 須審某月曷某經(jīng)育養(yǎng)而藥之。

(方劑)

芎藭補中湯, 治懷妊血氣虛弱, 不能衛(wèi)養(yǎng), 以致數(shù)月而墮, 名曰: 半產(chǎn)。 每見婦人孕不滿十月而損墮, 得服此遂安全。 芎藭, 五味子, 阿膠[蛤粉炒], 干姜[炮各一錢], 黃耆[去蘆蜜炙], 當歸[酒浸], 白芍藥, 白術(shù)[各一錢半], 人參, 杜仲[去皮], 木香[不見火], 甘草[炙各五分], 上作一服, 水二鐘, 煎至一鐘, 不拘時服。

阿膠湯, 治妊娠數(shù)墮胎, 小腹疔席不可忍。 阿膠[炙燥], 熟干地黃[焙], 艾葉[微炒], 芎藭, 當歸[切焙], 杜仲[去粗皮炙銼], 白術(shù)[各一兩], 上咬咀, 每服四錢, 棗三枚, 水煎, 食前溫服。 千金保胎丸, 凡女人受孕, 經(jīng)三月而胎墮者, 雖氣血不足, 乃中沖脈有傷, 中沖脈, 即陽明胃經(jīng), 洪應胎孕, 至此時, 必須節(jié)飲食, 絕欲戒怒, 庶免小產(chǎn)之患, 服此可以保全。 {三月雖手心主養(yǎng)胎, 而實十二經(jīng)皆受氣于陽明, 陽明屬中沖, 故中衡傷胎亦墮也, 此方極穩(wěn)當。 } 白術(shù)土炒, 熟地黃姜汁炒, 杜仲姜汁炒各四兩, 當歸酒洗, 續(xù)斷酒洗, 阿膠蛤粉炒, 香附米四制, 益母草, 條芩炒各二兩, 陳皮, 川芎, 艾葉醋炙各一兩, 砂仁炒五錢, 上為細未, 煮棗肉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百丸, 空心米湯下。

杜仲丸, 治妊娠三兩個月, 胎動不安, 防其欲墮, 宜預服之。 {胎系于腎, 故用杜仲補腎, 若云: 胎動不安, 則有脾虛氣虛血虛有寒有熱之不同, 又當因病而孳之不可執(zhí)也。 } 杜仲[去粗皮], 姜汁[炒去絲], 上為末, 棗肉杵丸, 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米飲下。

刪繁方, 治妊娠懷胎, 數(shù)落而不結(jié)實, 或冷或熱, 百病之源。 黃耆,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川芎, 地黃, 吳茱萸[各等分], 一方有當歸, 干姜。 上為末, 空心溫酒調(diào)下二錢, 忌菘菜桃李肉醋物。 樓氏曰: 按丹溪論, 俱是虛熱而無寒者, 今姑存此一方, 以俟施之于千百而一者也。 {此言宜玩。 } 

第二十四節(jié), 胎墮后為半產(chǎn)

夫妊娠日月未足, 胎氣未全而產(chǎn)者, 謂之半產(chǎn)。 蓋由妊婦沖任氣虛, 不能滋養(yǎng)于胎, 胎氣不固, 或顛撲閃墜, 致氣血損動, 或因熱病溫瘧之類, 皆令半產(chǎn)。 仲景謂寒虛相搏, 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產(chǎn)漏下是也。

又云: , 半產(chǎn)俗呼小產(chǎn), 或三四月, 或五六月, 皆為半產(chǎn), 以男女成形故也。 因憂恐悲哀暴怒, 或因勞力打撲損動, 或觸冒暑熱, 忌黑神散, 恐犯熱藥, 轉(zhuǎn)生他疾, 宜玉燭散和經(jīng)湯之類。 便產(chǎn)須知云: 小產(chǎn)不可輕視, 將養(yǎng)十倍于正產(chǎn)可也。 又云: 半產(chǎn)即肌肉腐爛, 補其虛損, 生其肌肉, 益其氣血, 去其風邪, 養(yǎng)其臟氣, 將養(yǎng)過于正產(chǎn)十倍, 無不平復, 宜審之。

薛氏曰: 小產(chǎn)重于大產(chǎn), 蓋大產(chǎn)如粟熟自脫, 小產(chǎn)有如生采, 破其皮殼, 傷其根蒂也, 但人輕忽致死者多, 治法宜補形氣, 生新血, 去瘀血。 若未足月, 痛而欲產(chǎn), 芎歸補中湯倍加知母止之。 若產(chǎn)而血不止, 人參黃耆湯補之。 若產(chǎn)而心腹痛, 當歸川芎湯主之。 胎氣弱而小產(chǎn)者, 八珍湯固之。 若血出過多而發(fā)熱者, 圣愈湯。 汗不止, 急用.獨參湯。 發(fā)熱煩躁, 肉潤筋惕, 八珍湯。 大渴面赤, 脈洪而虛, 當歸補血湯。 身熱面赤, 脈沉而微, 四君加姜附。 東垣云: 晝發(fā)熱而夜安靜, 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 晝安靜而夜發(fā)熱, 是陽氣下陷于陰分也。 如晝夜俱發(fā)熱者, 是重陽無陰也, 當峻補其陰。 王太仆云: 如大寒而甚, 熱之不熱, 是無火也。 熱來復去, 晝見夜伏, 夜發(fā)晝止, 時節(jié)而動, 是無火也。 如大熱而甚, 寒之不寒, 是無水也。 熱動復止, 倏忽往來, 時動時止, 是無水也。 若陽氣自旺者, 四物二連湯。 陽氣陷于陰者, 補中益氣湯。 重陽無陰者, 四物湯。 無火者, 八味丸。 無水者, 六味丸。

(驗案)

一妊婦五月服剪紅丸墮胎, 腹中脹痛, 服破血藥益甚, 手按之愈痛。 余曰: 此峻藥重傷脾胃受患, 用八珍倍參耆加半夏乳沒, 二劑痛止, 數(shù)劑全愈。 {倍法加法俱有獨見。 } 史仲子室, 年甫二十, 困疫眙墮, 時咳, 服清肺解表, 喘急不寐, 請視。 余曰: 脾土虛不能生肺金, 藥重損之, 與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五味炮姜四劑漸愈, 再往視, 又與八珍加五味及十全大補湯而全愈。

東垣云: 婦人分娩及半產(chǎn)漏下, 昏冒不省, 瞑目無所知覺, 蓋因血暴亡, 有形血去, 則心神無所養(yǎng), 心與包絡者, 君火相火也, 得血則安, 亡血則危, 火上熾, 故令人昏冒, 火勝其肺, 瞑目不省人事, 是陰血暴去, 不能鎮(zhèn)撫也。 血已虧損, 往往用滑石甘草石膏之類乃甘辛大寒之藥, 能瀉氣中之熱, 是血虧瀉氣, 乃陰虧瀉陽, 使二者俱傷, 反為不足醫(yī).學全在線。

{所謂有兩死而無兩生也。 }虛勞之病, 昏迷不省者, 上焦心肺之熱也, 此無形之熱, 用寒涼之藥, 驅(qū)令下行, 豈不知上焦之病, 悉屬于表, 乃陰證也, 汗之則愈, 今反下之, 幸而不死, 暴虧氣血, 必夭天年。 又不知內(nèi)經(jīng)有說, 病氣不足, 宜補不宜瀉, 但瞑目之病, 悉屬于陰, 宜汗不宜下。 又不知傷寒郁冒, 得汗則愈, 是禁用寒涼藥也。 分娩半產(chǎn), 本氣不病, 是暴去其血, 亡血補血, 又何疑焉。 補其血則神昌, 常時血下降亡, 今當補而升舉之, 心得血養(yǎng)而神不昏矣。 血若暴下, 是秋冬之令太旺, 令舉而升之, 助其陽, 則目張神不昏矣。

{妙在升陽。 }今立一方, 補血養(yǎng)血, 生血益陽, 以補手走厥陰之不足也, 名全生活血湯。 {生產(chǎn)后諸證, 更于產(chǎn)后方論中參用之。 }

(方劑)

人參湯, 治半產(chǎn)后, 血下過多, 心驚體顫, 頭目運轉(zhuǎn), 或寒或熱, 臍腹虛脹疼痛。 {別錄謂人參能治心腹鼓痛, 故此用之, 蓋虛痛也, 若實痛則不宜矣。 } 人參, 麥門冬[去心], 生干地黃, 當歸[洗], 芍藥[炒], 黃耆,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 上咬咀,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七分, 食前溫服。

人參黃耆湯, 治小產(chǎn)氣虛, 血下不止。 {牌統(tǒng)血氣載血此方最妙。 } 人參, 黃耆[炒], 白術(shù)[炒], 當歸, 白芍藥, 艾葉[各一錢], 阿膠[炒二錢], 右作一劑。 水煎服。 龍骨散, 療因損娠下, 惡血不止。 {此重在惡血不止故姜及之用也。 } 龍骨, 當歸, 地黃[各二兩], 芍藥, 地榆, 干姜, 阿膠[各一兩半], 艾葉[一兩炒], 蒲黃[一兩二錢半], 牛角鰓[炙焦二兩半], 上為細末, 食前用米飲調(diào)下二錢。

全生活血湯, 治婦人分娩, 及半產(chǎn)漏下, 昏冒不省, 瞑目無所知覺, 此因血暴亡, 心神無所養(yǎng)也, 用此補血升陽。 {陰從陽升故用藥如此。 }{三陰三陽之氣俱升。 } 升麻, 白芍藥[各三錢], 當歸[酒洗], 葛根, 柴胡[去苗], 羌活, 獨活, 防風, 甘草[炙各二錢], 川芎, 槁本[各一錢五分], 生地黃[見月加], 熟地黃[各一錢], 蔓荊子, 細辛[骼五], 紅花[三分], 上咬咀, 每服五錢,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滓, 食前稍熱服。 已上治血下過多之劑。

生地黃湯, 治妊娠胎氣損動, 氣血不調(diào), 或跌撲閃墜, 以致胎墮, 墮后惡滯不盡, 腹中疥痛。 {妙在桂與大黃同用然須認病真切方可。 } 生干地黃[一兩], 大黃暴[煨], 芍藥, 白茯苓, 當歸, 細辛, 黃芩, 甘草[炙], 桂[去粗皮各半兩], 上咬咀,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入生姜大棗拍碎同煎, 至一盞, 去滓, 不拘時溫服。

當歸酒, 治妊娠墮胎后, 血不出。 {產(chǎn)后忌芍藥, 而此以血不出者用之, 要知與當歸同用, 以無灰酒生地汁同煮, 則不收斂, 而入肝行血矣。 } 當歸炙令香, 芍藥炒各二兩 上咬咀, 每服三錢, 無灰酒一盞, 入生地黃汁一合, 銀器內(nèi)慢火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以惡血下為度。

烏金散, 治妊娠墮胎后, 血不下, 兼治諸疾血病。 好墨[二兩, 折二寸挺子, 燒通赤, 用好醋一升醮七遍, 又再燒通赤放冷, 另研為末], 沒藥[研], 麒麟竭[各二錢半], 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 每服溫酒調(diào)下一錢七, 如血迷心, 用童便加酒調(diào)下二錢七。

紅藍花散, 治墮胎后血不出, 奔心悶絕, 不識人。 {二方俱宜合之以備緩急。 } 紅藍花[微炒], 男子發(fā)[燒存性], 京墨[燒紅], 血竭[研], 蒲黃[隔紙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 以童便小半盞調(diào)二錢, 服之立效。

白蜜酒, 治墮胎后, 惡血不出。 {妙在緩肝行血。 } 白蜜[二兩], 生地黃[取汁一盞], 酒[半甕], 右汁與酒, 共入銅器中煎五七沸, 入蜜攪勻, 分兩服, 服三劑, 百病可愈。 已上治惡血不出之劑。 {以上諸方攻補不同, 所謂寒熱溫涼, 各從其事也, 用者審之。 }

當歸湯, 治妊娠墮胎, 胞衣不出。 {此方活血滑利催生下胞俱可用。 } 當歸[切炒], 牛膝[酒浸各一兩半], 木通, 滑石[研各二兩], 冬葵子[炒三合], 瞿麥穗[一兩], 上咬咀。 每服三錢, 水煎服, 未下, 再服, 以下為度。

地黃湯, 治胞衣不出。 {方法俱妙宜詳之。 } 蒲黃[炒], 生姜[切炒各二錢半], 生地黃[半兩以銅竹刀切炒], 上以無灰酒三盞, 于銀器內(nèi)同煎至二盞, 去滓, 分三服, 未下, 再作服。

澤蘭, 治胞衣不出。 澤蘭葉[切研], 滑石末[各半兩], 生麻油[少許], 上以水三盞, 先煎澤蘭至一盞半, 去滓入滑石末并油更煎三沸, 頓服之, 未下更服。

蒲黃酒, 治胞衣不下。 {一方一變巧似化工。 } 蒲黃炒[一合], 槐子[十四枚為末], 上以酒三盞, 煎至二盞, 去滓, 分溫二服, 未下更作服。 已上治胎衣不下之劑。

當歸川芎湯, 治小產(chǎn)后瘀血, 心腹痛, 或發(fā)熱惡寒。 {平正久方可法可法。 } 當歸, 川芎, 熱地黃, 白芍藥, 玄胡索[炒], 紅花, 香附, 青皮, 澤蘭, 牡丹皮, 桃仁[各等分], 上水煎, 入童便酒各小半盞服。 {尤妙。 } 若以手按腹愈痛, 此瘀血為患, 宜此藥, 或失笑散消之, 若按之不痛, 此是血虛, 宜四物參苓白術(shù)。

芎藭湯, 治墮胎, 心腹冷痛。 {既曰: 冷痛, 則不宜芍藥, 又曰: 腹痛則不宜白術(shù)用者詳之。 } 芎藭, 芍藥, 白術(shù), 阿膠[炒令燥], 甘草[炙各一兩], 一方無白術(shù)有人參。 上咬咀。 每服三錢, 入艾葉糯米生姜同煎, 食前服。

當歸散, 治產(chǎn)后氣血虛弱, 惡露內(nèi)停, 憎寒發(fā)熱。 {此方以氣血虛弱而用則可, 以惡露內(nèi)停而用芩芍白術(shù)恐不宜。 } 當歸, 白芍藥[炒], 川芎, 黃芩[炒各二兩], 白術(shù)[五錢] 上為細末, 溫童便調(diào)下二錢。

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躁熱, 目赤面紅, 煩渴引飲, 晝夜不息, 脈洪大而虛, 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 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病似陽明癥象白虎故云: , 然此東垣神方也, 病真藥當一服如神。 } 當歸[三錢], 黃耆[一兩], 上作一服, 水煎服。

四物二連湯, 治血虛發(fā)熱, 或口舌生瘡, 或晝安夜熱。 {此河間方后二味非實熱心火不用。 } 當歸, 川芎, 芍藥, 熱地黃, 胡黃連, 宣黃連[各一錢], 上作一服, 水煎服。 

第二十五節(jié), 胎不長

大全云: 妊娠不長者, 因而宿疾, 或因失調(diào), 以致臟腑衰損, 氣血虛弱, 而胎不長也, 當治其疾疚, 益其氣血, 則胎自長矣。

薛氏曰: 前證更當察其經(jīng)絡, 審其所因而治之。

(驗案)

一妊婦胎六月, 體倦懶食, 面黃晡熱, 而胎不長, 因勞欲墜, 此脾氣不足也, 用八珍湯倍加參術(shù)茯苓三十余劑, 脾胃漸健, 胎安而長矣。

一妊婦因怒, 寒熱往來, 執(zhí)業(yè)獸醫(yī)內(nèi)熱晡熱, 脅痛嘔吐, 胎至八月而不長, 此因肝脾郁怒所致, 用六君加柴胡山梔枳殼紫蘇桔梗病愈, 而胎亦長矣。

(方劑)

安胎白術(shù)散, 治妊娠宿有冷, 胎痿不長, 或失于將理, 傷胎多墮, 此藥補榮衛(wèi), 養(yǎng)胎氣。 {天地以大氣春生夏長, 人身以心肝應之, 若有宿冷者春氣不溫也, 以吳茱萸溫之, 胎癈不長者, 夏氣不大也, 以川芎大之, 白術(shù)甘草乃培土, 以補其母也, 以此為法, 思過半矣。 } 白術(shù), 川芎[各一兩], 吳茱萸[湯泡半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食前溫酒調(diào)下, 忌生冷果實。

黃耆湯, 治妊娠胎不長, 安胎和氣, 思食, 利四肢。 {此方悉以補氣為主, 而前胡散結(jié)氣, 川芎行結(jié)血, 皆所助其生長也, 觀其主治, 乃得其妙。 } 黃耆[炒], 白術(shù)[炒], 白茯苓, 前胡, 人參[各七分半], 川芎, 甘草[炒各五分], 上咬咀, 加生姜三片, 棗二枚, 水煎, 食前服。

長胎白術(shù)丸, 治孕婦宿有風冷, 胎痿不長, 或?qū)⒗硎б? 傷動胎氣, 多致?lián)p墮, 常服益血保胎, 調(diào)補沖任。 {此方以風冷而用川椒川芎, 以傷動而用白術(shù)牡蠣阿膠生地, 涼血固胎, 不多用者, 提其涼也, 當歸一兩其血中之主藥, 歟故以為君。 分兩奇。 } 白術(shù), 川芎, 阿膠, 生地[各六分], 當歸[一兩], 牡蠣[一分], 川椒[三分], 上為末, 煉蜜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米飲下。

人參丸, 治妊娠胎不長, 宜服養(yǎng)胎。 {此方助生氣寬中育胎又是一法。 } 人參, 白茯苓, 當歸, 柴胡, 刺薊, 厚樸, 桑寄生[各一兩], 枳殼[七錢半], 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 煉蜜丸, 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食前溫水下。 

第二十六節(jié), 先期欲產(chǎn)過期不產(chǎn)

大全云: 婦人懷胎, 有七月八月而產(chǎn)者, 有至九月十月而產(chǎn)者, 有經(jīng)一年二年, 乃至四年而后產(chǎn)者, 各依后治法。 樓氏曰: 先期欲產(chǎn)者, 涼血安胎, 過期不產(chǎn)者, 補血行滯。 薛氏曰: 一妊婦八個月, 胎欲墜, 似產(chǎn), 臥久少安, 日晡益甚, 此氣血虛弱也, 朝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隨愈, 更以八珍湯數(shù)劑而安。

(方劑)

知母丸, 治妊娠日月未足而痛, 如欲產(chǎn)者, 兼治產(chǎn)難及子煩。 {治子煩胎熱妙劑。 } 知母不拘多少, 為細末, 煉蜜丸, 如雞頭實大, 溫酒嚼下, 日三服。 一方丸如桐子大, , 粥飲下二十丸。

槐子丸, 治妊娠月數(shù)不足, 而似欲產(chǎn)腹痛者。 {此方與治胞衣不下蒲黃酒同, 而一以酒煎作湯, 一以蟹丸酒下, 煎丸分兩雖殊, 而其藥則一也, 宜致思之。 } 槐子, 蒲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 蜜丸, 如桐子, 溫酒下二十丸, 以痛止為度。 又方取蒲黃篩過, 如棗核大, 以井花水調(diào)服。 又方搗菖蒲根汁一二升, 灌喉中。 又方梁上塵灶突墨, 同為末, 空心溫酒服方寸七。

加味四物湯, 治過月不產(chǎn)者, 用此補血行滯。 四物湯, 香附, 桃仁, 枳殼, 縮砂, 紫蘇, 上用水煎服, 即生。 

第二十七節(jié), 鬼胎

大全云: 夫人臟腑調(diào)和, 則血氣充實, 風邪鬼魅, 不能干之, 若榮衛(wèi)虛損, 則精神衰弱, 妖魅鬼精, 得人于臟l, 狀如懷娠, 故曰: 鬼胎也。

薛氏曰: 前證因七情相干, 脾肺虧損, 氣血虛弱, 行失常道, 沖任乖違而致之者, 乃元氣不足, 病氣有余也。 若見經(jīng)候不調(diào), 就行調(diào)補, 庶免此證, 治法以補元氣為主, 而佐以雄黃丸之類行散之。 若脾經(jīng)郁結(jié)氣逆者, 用加味歸脾湯調(diào)補之。 若脾虛血不足者, 用六君芎歸培養(yǎng)之。 肝火血耗者, 用加味逍遙散滋抑之。 肝脾郁怒者, 用加味歸脾逍遙二藥兼服。 腎肝虛弱者, 用六味地黃丸。

(驗案)

一婦人經(jīng)閉八月, 肚腹?jié)u大, 面色或青或黃, 用胎證之藥不應。 余診視之曰: 面青脈澀寒熱往來, 肝經(jīng)血病也。 面黃腹大, 少食體倦, 脾經(jīng)血病也。 此郁怒傷脾肝之證, 非胎也, 不信, 仍用治胎散之類不驗, 余用加味歸脾逍遙二藥, 各二十余劑, 諸證稍愈, 彼欲速效, 遂服通經(jīng)丸一服, 下血昏憒, 自汗惡寒, 手足俱冷, 嘔吐不食, 余用人參炮姜二劑漸愈。

(方劑)

{下三方皆治諸蟲怪疾之假氣血而成形者, 又何獨論鬼胎之有。 }

斬鬼丹, 治鬼胎, 如抱一甕。 吳茱萸, 川烏一方作川芎, 秦艽, 柴胡, 白僵蠶, 巴戟, 巴豆不去油, 芫花醋煮各二兩上為未, 煉蟹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七丸, 蜜酒送下, 即出惡物而愈。 輕者, 去芫花巴豆巴戟。 斑玄丸, 治鬼胎惑于妖魅, 狀如癥瘕, 一切氣血痛亦效。 {斑蝥宜慎用。 } 班螫[去頭足翅炒], 玄胡索[炒各三錢], 上為末, 糊丸, 酒下, 或為末, 以溫酒調(diào)下半錢, 以胎下為度。

雄黃丸, 治鬼胎瘀血腹痛。 {雖曰: 有故無殞, 然大毒之藥亦須慎也。 } 雄黃[細研], 鬼臼[去毛], 莽草, 丹砂[細研], 巴豆[去油], 獺肝[炙黃各半兩], 蜥蜴[一枚炙黃], 蜈蚣[一條炙黃], 上為細末, 煉蜜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二丸, 空心溫酒下, 日兩服, 后當利, 如不利, 加至三丸, 初下清水, 次下蟲如馬尾狀無數(shù), 病極者, 下蛇蟲或如蝦蟆卵雞子, 或如白膏, 或如豆汁, 其病即除。

枳實檳榔丸, 治妊娠癥瘕癖塊, 及二者疑似之間, 久服安養(yǎng)胎氣, 消散癥瘕, 兼寬膈進食。 {此方甚平, 何以能治癥瘕痞塊惟疑似者, 庶乎可。 } 枳實, 檳榔, 黃連, 黃柏, 黃芩, 當歸, 阿膠[炒成珠], 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 水和丸, 如小豆大, 每服三十丸, 溫米飲下, 不計時, 日三服。
點擊查看:<<濟陰綱目>>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