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轉帖]從宮廷謀殺案說到附子
    

本草求真:[轉帖]從宮廷謀殺案說到附子

據《漢書》記載,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年~前49年),大將軍霍光的妻子想讓自己的女兒做皇后,想法謀害當時的皇后許氏。許氏分娩之后,霍光的妻子就脅迫御醫(yī)淳于衍利用服藥的機會進行謀害。淳于衍暗中將搗好的中藥附子帶進宮中,偷偷摻合在許皇后要吃的藥丸內。許皇后服藥后不久,即感到全身不適,很快昏迷死亡。
  附子是一味劇毒藥,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旁生塊根(子根),大辛大熱,含有許多生物堿類,如烏頭堿、次烏頭堿、中烏頭堿等。藥理實驗指出,口服0.2毫克烏頭堿,即可產生中毒癥狀,表現為口腔、咽喉部刺痛、燒灼感,口唇及舌頭的麻木感,語言不流利,舌體不靈活;重者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眼花,四肢肌肉強直,陣發(fā)性抽搐,牙關緊閉,甚至引起心室顫動、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鑒于此,古往今宋,不少醫(yī)生對它的使用都持慎重態(tài)度。
  然而,中醫(yī)理論認為,藥物的有毒無毒是相對的,“有是證,用是藥”,根據病人的“證”選用劇毒藥物,藥物的針對性強,能夠發(fā)揮其專注、強大、峻猛的治療作用。此時有毒之藥就成了有益之品。
  以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遵循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是發(fā)揮劇毒類藥物臨床效應、有效防止其毒副作用的根本措施。如附于是大毒之品,由于有回陽救逆,除濕散寒的良好作用,故在臨床上有廣泛用途。我們還可配伍其它藥物,以起到增效減毒的效果。如“四逆湯”以附子配干、炙甘草主治少陰虛寒證,姜、草即增強了附子的回陽救逆之功,又緩解了它的毒性,具有一箭雙雕之效果。同時,“久煎”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煎煮的時間越長,其毒性越小。
  經驗豐富的醫(yī)學家,能夠把附子馴服得俯首聽命,用它的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追復散失的元陽,常能收到立竽見影的效果,確是一個神來之筆。醫(yī)圣張仲景就很善于用附子治病,在他著的《傷寒論》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條;《金匱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16條。著名方劑附子湯、附子理中丸金匱腎氣丸等,都是屢用屢驗、經久不衰的名方,用之得當,療效絕佳。
  《本草正義》寫道:附子“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里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臟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附子若與其它藥物配伍,則更有良好的效果。
  附子配麻黃,能夠溫肺化飲治療肺脹。臨床凡是咳喘頻發(fā),咯痰清稀,脊背寒冷,舌苔白膩等陽虛飲凝證者,取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藥、細辛干姜、甘草、五味子、半夏)加附子投之,每能奏效。附子大辛大熱,不僅祛寒,而且燥濕,與退黃專藥茵陳相使而用,溫陽化濕,治療陰黃有良好的效果。附子其氣親下,善補腎陽,溫膀胱之氣,與石葦等清利通淋之劑同用,可以溫陽行氣,通淋排石。附子配大黃,可以溫陽泄?jié)嶂侮P格,大黃為降濁之要藥,有祛濁通腑之力,惟其性寒涼,久服必伐腎陽;附子辛熱,功能溫散寒濁而開閉結,并能抑制大黃性寒而保存其走泄之性,兩藥合用,共成溫散寒濁、苦辛通降之劑,而奏通關除格之功。附子主入手少陰心經,能夠大補心陽,其性走而不守,善于祛除寒邪,疏通血氣,用以治療胸痹,有一舉三得之妙。特別是與生脈飲同用,既生脈養(yǎng)飲,又振奮陽氣,效果更好。
  現代醫(yī)學對附子進行了較多的研究,發(fā)現附子可使原來低下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合成率提高,并能興奮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調節(jié)性激素;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加強心肌收縮力,擴張血管,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增強機體抵抗力;還有調節(jié)植物神經、祛除寒冷的作用。
  現在用熟附子已經制成注射液,肌肉注射,可以治療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應由醫(yī)生根據病情使用。
在冬季,附子燉羊肉,是虛寒證老人的優(yōu)良補品。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附子補陽,羊肉暖中補虛,既有食補的作用,又有藥補的效能,相得益彰,兩全其美。具體方法是取 1~2斤羊肉,洗凈,切塊,放入鍋中,加水,再加入制附子30g,配適量大茴、小茴、桂皮、甘草、生姜等作料,武火燒沸后,再用文火慢燉2~3個小時。兩三個小時的慢燉,能使烏頭堿水解破壞,食用是安全的。老年體虛、咳嗽氣喘、體溫偏低、畏寒肢冷等慢性病患者,在冬季進補大有裨益。

[ Last edited by 慈航廣濟 on 2006/11/30 at 22:46 ]
-----------bhskgw.cn/yaoshi/
-----------請教一下,黑白附子如何區(qū)分?

我在藥房看到三種附子,一種是乳白色的附片,藥師說就叫附片,另有兩種黑色的附片,從外觀上看是一樣的,都是黑色的,中間有些發(fā)棕黃色,藥師說一個是黑附片,一個是白附片,制法不同,但外觀兩種很難區(qū)分。
-----------不要道聽途說以訛傳訛,放入丸藥的附子量不會大,是不會致死的。
-----------日本的卡通片里,也有用附子來殺人的情節(jié).可見在日本也認為附子是毒藥呢.不過偶吃過那么多也沒什么事.
-----------我的一個同事吃過60克的付子也沒有事。
-----------我去年吃了一周一付90克的,現在還在給你們回貼呢。
-----------這都是沒用過附子的人意yin出來的無聊歷史.
-----------(一)
    兒時上學住校,周末步行30多里回家。時值盛夏,見路邊有不知其名的“莊稼”,長勢甚好,葉如艾,呈劍齒狀,質厚,墨綠色,泛油光。詢之,才知為中藥附子。后來,每到附子采挖之時,經濟拮據的鄰里人家便將一袋袋的附子拎回家,浸洗削皮切片,以獲得一點加工費。不過活得快點干,因為新鮮附子易爛,只有浸在鹵堿水中始不爛。那些天,全縣所有的汽車都要趕去鹽都自貢拉鹵堿。
    我作醫(yī)生后,曾數至大乘寺附近的附子廠考察,親見了附子加工的全過程。江油為附子之鄉(xiāng),至今街上還設店賣附子,1包1kg,色如冰糖,謂是上品,用以饋贈親友。我小時侯身體弱,尿床,每到冬至,幾乎家家戶戶都用附子燉狗肉,這時,父親就帶我去他朋友家喝狗肉附子湯。在我印象里,附子和土豆的味道差不多,久煮之后,嚼著面面的,大概1碗4-5片,約1兩左右。一次,我在上海拜訪姜春華先生,他問我:你們四川人拿附子當菜吃,是真的嗎?我說我就吃過,姜老為之咋舌。

(二)
    善用附子者莫過于四川醫(yī)生。明代瀘州人韓飛霞在《醫(yī)通》中說:“附子回陽,霸功赫奕”,但尚不以善用附子著稱。清同治年間,邛崍鄭欽安在成都開創(chuàng)了“火神派”,觀其治病,恒以陰陽為綱,陰證則無論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類,效如桴鼓。光緒時復有羅定昌者,其治熱病發(fā)熱譫語,舌生芒刺,煩躁不便,而脈尺寸俱無,即用承氣加附子。說非用附子治病,而是借其熱直達少陰耳。傳此派之學者,百余年來不乏其人:吳佩衡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吳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證而風靡一時。祝味菊東去上海,當時滬上幾無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熱病,雖高熱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說熱病不死于發(fā)熱,而死于心衰。章次公先生于此十分心折,說他治病“心狠手辣”。名醫(yī)徐小圃的兩個兒子俱死于熱病,小兒子又病熱,幾至不救,祝以附子起之。今滬上徐氏兒科仍以用附子見長,即祝公昔年所教也。祝味菊譽附子為“百病之長”,其用附子有每劑3、4兩的。華陽劉民叔懸壺于上海,高僧惠宗病胃癌,吐血不止,劉力阻西醫(yī)輸血,以大劑干姜附子佐甘草、灶心黃土、花蕊石、云南白藥、阿膠,三帖而血全止。近賢重慶龔志賢、成都戴云波諸先生,治風寒濕痹,附子都用60g以上,其中戴氏所擬烏附麻辛姜桂草湯為治痹名方。有一年,四川醫(yī)生帶著計算機痹證軟件到北京義診,處方用附子30g,川烏30g。竟無人敢服用,中醫(yī)界攻譏者亦復不少,不幾天即門可羅,鎩羽而歸。

(三)
    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其性剛雄,溫五臟之陽。
心功能不全多見于肺原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等疾病,大率以心陽虛衰為本,血瘀水停為標,證見心悸怔忡,汗出肢冷,喘促,神疲乏力,面色恍白,紫紺,胸悶腹脹,下肢水腫,嚴重者甚至出現胸、腹水,全身浮腫,小便不利,脈沉細或結代,舌淡苔白者,常用參附湯、真武湯、桂枝茯苓丸、防己黃芪湯四方合方,收效甚速。我曾在某部隊醫(yī)院會診一風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劑即效,再劑即可下床活動。韓飛霞說人參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xiāng),王道也;黑附子回陽,霸功赫奕,合用于心衰,則相得益彰。心衰之重者,,則非伍用干姜不可,或干姜、生姜同用,附子無姜不熱,附子配干姜、甘草則仲景之四逆湯也,用于心衰之吐利不止,有回陽返本,起死回生之功;陽衰而陰竭者,合生脈飲陰陽兩補。章次公先生治療心衰嘗用《馮氏錦囊》的全真一氣湯,即參、附合麥冬、五味子、熟地、白術、懷牛膝。
    附子溫腎陽,李時珍說附子是“補下焦命門陽虛之藥”;《本草正義》說附子“達下元而溫痼冷”,舉凡腎陽不足,證見畏寒肢冷、尿頻、口渴、不食,下利滑脫不禁,腰痛陽痿、痛經諸證,皆可用附子。命火式微,火不暖土,常用右歸丸;脾腎兩虛可用附子配炒山藥、人參、白術;虛寒痛經,常用小溫經湯(附子、當歸);消渴晚期陰損及陽,陰陽兩虛時,渴極而涼潤生津不效者,可用附子、肉桂。唐代王燾《外臺秘要》以釜蓋之干潤作喻:“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蓋若以板蓋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也,若無火力,水氣則不上,此板終不可潤也”。至于腎陽衰憊,不能化氣行水之水腫,則非真武湯不可為功。
   《珍珠囊》說附子“溫暖脾胃”,脾陽傷而下利不止,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脈沉遲者,理中湯加附子,即附子理中湯。我年輕時在農村作醫(yī)生,經常遇到前來求救的因劇烈吐瀉而亡陽的孩子,急用大劑附子配人參、干姜、干草、龍骨、牡蠣回陽固脫救逆,多能挽回。有一左姓老人,寒邪直中三陰,吐瀉不已,神昏煩躁,揚手擲足,鄭聲喃喃,人或疑為陽證議用清下,我力阻之,蓋六脈極沉微故也,用制附子24g,紅人參10g,干姜15g,炙甘草6g,白術10g,龍骨、牡蠣各30g,一服而瀉全止,酣然入睡,次日易方調理而安!秱N要》說附子有“通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信然。
    附子亦溫肺陽、肝陽。肺陽虛則咳喘、咯痰清稀,背冷、形寒;肝陽虛則疲憊乏力,巔頂疼痛,脅肋少腹隱痛陰冷。前者可用附子合干姜、炙草,后者可用附子合肉桂、黃芪。

(四)
   附子治痹,古方多用之,仲景桂枝附子湯治風濕相摶,一身盡痛,不能自轉側;桂枝芍藥知母湯治歷節(jié)疼痛,腳腫如脫,皆其范例。《湯液本草》說“附子無所不至,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痹證的病機是“閉”,附子走而不守,溫經散寒,除濕通閉,實為痹證不可或缺之藥,,痛甚附子合川烏、草烏、細辛,可增強散寒止痛之功,附子合桂枝則溫經通脈的作用益佳。不僅風寒濕痹可用附子,即使風熱濕痹舌紅脈數者,也可在祛風、清熱、燥濕利濕的基礎上酌用小劑量附子以通閉解結。我治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肩關節(jié)周圍炎、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脫出、強直性脊柱炎等,就恒以大劑量附子、川烏同用。《千金方》獨活寄生湯亦治痹名方,用以治療風寒濕久羈之肩、腰、膝、腿痛,陳無擇《三因方》說:如加附子,則其效益佳。

(五)
   或曰:川人喜用附子,是盆地多雨濕,地勢使然。此不知附子,亦不知川人之言,仲景就是善用、倡用、多用附子的第一人。仲景用附子與干姜、甘草相配(四逆湯)而為回陽救逆第一方;與茯苓、白術、白芍、生姜相配(真武湯)治水腫;與人參、白術、茯苓、白芍相配(附子湯)溫補元陽;與麻黃、細辛相配(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發(fā)表;與白術等(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相配治風濕骨節(jié)煩疼(術附合用為除濕之圣藥);與半夏、粳米、大棗、生姜配伍(附子粳米湯)溫脾止瀉;與大黃、細辛相配(大黃附子湯)溫下寒積;與大黃、黃芩、黃連相配(附子瀉心湯)扶陽消痞;與生地、阿膠、黃土、白術、甘草、黃芩相配(黃土湯)溫脾止血;與薏苡仁、敗草相配(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與烏梅、黃連、黃柏、川椒等相配(烏梅丸)治蛔厥及久利;與地黃、山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桂枝相配(腎氣丸)而為補腎祖方……可以說他已經把附子之用發(fā)揮到極致了,而仲景并非川人。
    仲景之后,附子的臨床應用更加廣泛,如:《古今錄驗》以附子與麻黃、桂枝、丹參、人參、防風、杏仁、防己、黃芩、生地、甘草相配(小續(xù)命湯)治風寒歷節(jié)痛不可忍,腰痛背痛不可轉側,晝靜夜劇。《千金方》以附子配細辛、防風、干姜、山茱萸、茯苓(三五七散)治大寒中于風腑,頭痛項筋緊急!督Х健芬愿阶优浒仔g、甘草、大棗、生姜(術附湯)治風虛頭重眩暈!吨夂蠓健芬愿阶优天雄、川烏(三建湯)治元陽素虛,寒邪外入,厥后脈沉!短绞セ莘健芬愿阶优洫毣睢⑴O、桂心川芎、赤芍、當歸、仁(獨活散)治冷滯風氣攻刺,肢體疼痛!度蚍健芬愿阶优涓山、甘草、人參、芍藥、茯苓、桂心、白術(附子八物湯)治歷節(jié)四肢疼痛,如槌鍛不可忍。《局方》以附子配草烏、全蝎、天麻、蒼術、胡桃肉(善腎散)治腎氣虛損,腰腳骨節(jié)疼痛,膝脛不能屈伸;配鹿茸、蓯蓉、人參、熟地、肉桂、石斛、五味子、黃芪、茯苓、白芍、白術、半夏、甘草(鹿茸大補湯)治孕婦諸虛不足;配人參、干姜、甘草、肉桂、吳茱萸麥芽、神曲、枳實、桔梗、細辛(大溫脾丸)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食少傷多!冻嗨椤芬陨阶印⑸胂、生姜相配(三生飲)治痰眩!稄埵厢t(yī)通》以附子配白果、橘紅、生姜、甘草(冷香飲子)治夏月中寒,腹痛吐瀉!夺t(yī)學心悟》以附子配干姜、白術、甘草、茵陳(茵陳術附湯)治陰黃。以上名方,不過隨手寫來,已是掛一漏萬,然從唐宋一直到明清,從官修方書到個人著作,從中可見附子之用廣矣哉!近賢祝味菊更用附子配棗仁,治心動過速及期前收縮(早搏);配知母,治熱病口渴欲飲而心陽不振;配磁石,治神經衰弱之失眠。姜春華先生認為許多慢性疑難雜病,特別是許多慢性炎癥用常法清熱解毒不效,原因即在于久病體虛而濕熱火毒病邪不解,他從仲景烏梅丸、薏苡附子敗醬散諸方得到啟發(fā),打破常規(guī),溫清并用,補瀉兼施,體病同治,如他治白塞氏病,用附子配黨參、黃芪、甘草、yin羊藿、黃連、黃芩、丹皮、蒲公英、半枝蓮而效,即其范例。
    我用附子也薄有體會。除前已述及者外,腎著,用甘姜苓術湯加附子,其效更捷;肩關節(jié)周圍炎,我常用黃芪、當歸、白術、yin羊藿、威靈仙、希薟草、桂枝、姜黃、海桐皮,然必重用附子,否則不效;虛人易感,用玉屏風散加附子、姜、棗;急性腎炎初起,畏寒、無汗、水腫,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慢性腎炎水腫,用真武湯、實脾飲,皆以附子為主藥;久瀉不止、五更瀉、老人大小便失禁,用理中合四神再加肉桂、附子溫補命火;口腔潰瘍用涼藥不效者,多為陰盛陽浮,可用姜附劑破陰回陽,必陰霾去而火始安其位;慢性咽炎,用附子一片蜜炙,切成小塊含咽;痛經寒癥居十之七八,則用附子合當歸。
    綜合古今用附子的經驗和我的粗淺體會,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補,可寒可熱,可行可止,可內可外,隨其配伍之異而變化無窮,用之得當,療效卓著,在群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說它是“百藥之長”,是并不過分的。

(六)
    附子的用量,向來爭議很大。仲景方用附子一枚,炮,破八片,則每帖約60g,附子質量,一大片即6-8g,曰“炮”,則為生附子,其力更大。所以當用附子時,不必畏忌,初用10-15g,如無問題,完全可以續(xù)增至30g以上。
我治痹證,陽虛畏寒,用量均在30g以上,屢遭藥房拒配,不得不鄭重簽字,但也有簽字后仍不配的時候。我曾治張某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每劑用附子30g,藥房拒配,醫(yī)生也不愿抄方,好在他在海淀藥房有個親戚,這才取了,共服百余劑而愈,前后用附子十幾斤。又治孫某的寒濕痹,每付用附子30g,不應,增至60g,他為省事,兩付藥一起煮,則其用量實為120g矣。我不是說劑量愈大愈好,但對大證、重證,如僅用數克,則無異于隔靴搔癢,不能解決問題。
附子須先煎,小劑量(9g左右)先煎半小時,中等劑量(15g左右)先煎1小時,大劑量(30g以上)先煎2小時,頭煎如此,二煎小火煮40分鐘即可。煎附子時加生姜一塊(約30g,拍破)、蜂蜜1兩更好,可以減低附子的毒性。
用附子不會蓄積中毒,沈陽有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至今服藥400劑以上,每方皆重用附子至30g,共用附子數十斤矣,從初診起到現在一直堅持上班工作,已基本痊愈。
    古有烏頭反半夏、栝樓、貝母白芨、白蘞之說,為“十八反”的一組藥,但沒有說半夏、栝樓等反附子。川烏系附子的母頭,但這是兩味藥,如說附子也反半夏、栝樓等,便是“株連”了。何況烏頭半夏同用,在醫(yī)圣張仲景已開先河。
    半夏、附子同用的機會很多,如果要我證明,我可以舉出古今100個以上的醫(yī)案醫(yī)方來作證。有一次我處方里半夏、附子同用,某藥店的藥工一看處方,大為不屑,說這是哪兒的江湖醫(yī)生開的方?連常識都不懂。我聽了,不生氣,只是苦笑。當代名醫(yī)姜春華、朱良春、顏德馨諸先生都曾鄭重地撰文駁斥過半夏反附子之說,讀者諸君有興趣的不妨找來看看。
-----------好帖,頂到前面去請高手跟帖.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