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經方醫(yī)學 > 正文:討論(轉帖)MODS的中西醫(yī)融合治療2例報告等幾篇文章
    

中西匯通:討論(轉帖)MODS的中西醫(yī)融合治療2例報告等幾篇文章

作者:中西醫(yī)融合觀
病案1 溫熱病后陰虛液涸(重癥遷延性肺炎)
張XX,女,1歲,因發(fā)熱咳嗽已五日,于1959年1月24日住某醫(yī)院。
住院檢查摘要:體溫38℃,皮膚枯燥,消瘦,色素沉著,夾有紫瘢,口四周青紫,肺叩濁,水泡音密聚,心音弱,肝大3公分。血化驗:白細胞總數4,200/立方毫米,中性61%,淋巴39%,體重4.16公斤。診斷:1.重癥遷延性肺炎。2.三度營養(yǎng)不良。3.貧血。
病程與治療:入院表現精神萎靡,有時煩躁,咳嗽微喘,發(fā)熱,四肢清涼,并見拘緊現象,病勢危重,治療一個半月,雖保全了生命,但褥瘡形成,肺大片實化不消失,體重日減,使用各種抗菌素已一月之久,并多次輸血,而病兒日沉困,白細胞總數高達38,400/立方毫米,轉為遷延性肺炎,當時在治療上非常困難。于三月十一日請蒲老會診,證見肌肉消瘦,形槁神呆,咽間有痰,久熱不退,脈短澀,舌無苔,屬氣液枯竭,不能榮五臟,濡筋骨,利關節(jié),溫肌膚,以致元氣虛怯,營血消爍,宜甘溫咸潤生津,并益氣增液。
處方:干生地四錢、清阿膠三錢(另烊)、麥門冬二錢、炙甘草三錢、白芍藥三錢、生龍骨三錢、生牡蠣四錢、制板八錢、灸鱉甲四錢、臺黨參三錢、遠志肉一錢五分、濃煎300毫升,雞子黃一枚另化沖,童便一小杯先服,分二日服。
連服三周后,大便次數較多,去干地、童便,加大棗三枚(劈),小麥三錢,再服二周痰尚多,再加膽星一錢,天竺黃二錢。
自服中藥后,病情逐漸好轉和恢復。1.不規(guī)則發(fā)熱于二周后,體溫逐漸恢復正常;2.肺大片實化逐漸消失;3.用藥一周后,褥瘡消失,皮膚滋潤,色素沉著減退,一個半月后,皮下脂肪漸豐滿;4.體重顯著增加;5.咳嗽痰壅消失;6.食欲由減退到很好;7.由精神萎靡,轉為能笑、能坐、能玩。于同年五月八日痊愈出院。
按:吳鞠通說:“溫病后,一以養(yǎng)陰為主,飲食之堅硬濃厚者,不可驟進,間有陽氣素虛之體質,熱病一退,即露舊虧,又不可固執(zhí)養(yǎng)陰之說,而滅其陽火,故本論(《溫病條辨》)中焦篇,列益胃、增液、清燥等湯,下焦篇,列復脈、三甲、五汁等復陰之法,乃熱病調理之常理,下焦篇,又列建中、半夏、桂枝數法,以為陽氣素虛,或誤傷涼藥之用,乃其變也”。由此可見溫熱病后調理,養(yǎng)陰復陽,全在醫(yī)者知其常變。本例屬溫病久羈,氣陰兩傷,遷延兩月之久,已成陰虛液涸虛怯之危候,非大劑三甲復脈法甘溫咸潤之品并用,不足以填補其虛,若不長期堅持以“陽不足者溫之以氣,陰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原則,則難達到效果,故本例服藥二周后虛熱始退,一個半月后氣液始充,形神始復。
討論
本例病案是一個有名的病案,選之《蒲輔周醫(yī)案》,高輝遠等整理,中醫(yī)研究院主編(內部發(fā)行),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2年出版。由于時間距今較久,病歷書寫不甚規(guī)范,給討論帶來一定困難。
本病例患兒1歲,西醫(yī)診斷為:1.重癥遷延性肺炎。2.三度營養(yǎng)不良。3.貧血。因發(fā)熱咳嗽已五日于1959年1月24日住某醫(yī)院。入院表現精神萎靡,有時煩躁,咳嗽微喘,發(fā)熱,四肢清涼,并見拘緊現象,病勢危重,治療一個半月,雖保全了生命,但褥瘡形成,肺大片實化不消失,體重日減,使用各種抗菌素已一月之久,并多次輸血,而病兒日沉困,白細胞總數高達38,400/立方毫米,轉為遷延性肺炎?梢钥闯鲞@是一個感染(Sepsis或MODS)引起的異常消耗過程。
于三月十一日請蒲老會診,見肌肉消瘦,形槁神呆,咽間有痰,久熱不退,脈短澀,舌無苔,屬氣液枯竭證,與西醫(yī)的檢查“褥瘡形成,肺大片實化不消失,體重日減……病兒日沉困,白細胞總數高達38,400/立方毫米,轉為遷延性肺炎”綜合在一起分析,中醫(yī)認為:本例屬溫病久羈,氣陰兩傷,遷延兩月之久,已成陰虛液涸虛怯之危候。西醫(yī)認為:嚴重長期感染例如Sepsis或者MODS常伴有嚴重營養(yǎng)不良,這是因為:①持續(xù)性高代謝,耗能往往大于實際需要,代謝率可達正常的1.5倍以上,耗能大于能量的實際需要。②耗能途徑異常,Sepsis或MODS通過大量分解蛋白,主要是肌蛋白獲得能量,被消耗的主要是支鏈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被蓄積并參與Sepsis的其它病理學過程,胰島素抵抗與三羧酸循環(huán)障礙導致糖利用障礙。③“自噬代謝”補充外源性營養(yǎng)物不能有效地阻止自身消耗,所以輸血或補充營養(yǎng)不能糾正營養(yǎng)不良的進展。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導致肌肉萎縮,精神萎靡,形槁神呆,褥瘡形成,體重日減,抵抗力下降,感染不易恢復,同時有肺炎,出現肺大片實化不消失,咽間有痰,久熱不退等。此時,營養(yǎng)不良是主要矛盾。
在Sepsis和MODS后期,由于肌蛋白的大量消耗,肌細胞中的鎂也會發(fā)生異常,由于鎂具有廣泛而重要的生理功能,與鈣和鉀的代謝密切相關,所以陰虛諸證與機體肌蛋白消耗,鎂、鈣、鉀離子紊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酶系統(tǒng)紊亂相關聯(lián)。當陰虛恢復時,機體各器官系統(tǒng)以及肌組織的恢復,首先需要酶系統(tǒng)的功能要恢復,必須增加鎂、鈣、鉀、銅、錳等元素的攝入量。在酶系統(tǒng)恢復后,進入體內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才能被充分利用,陰虛狀態(tài)才能被糾正。許多病后虛弱狀態(tài),西醫(yī)采用輸血、腸內外加強營養(yǎng)等各種方法治療無效,中醫(yī)辨證為肺胃陰虛、肝腎陰虛,不用輸血,不用特別加強營養(yǎng),取得滿意效果,其道理就在于:鱉甲、龜板、牡蠣、阿膠、雞蛋黃不僅含有豐富的鎂、鈣、鉀、銅、錳等元素,含有豐富的骨膠原以及天冬氨酸、蘇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等多種必須氨基酸,還有各種優(yōu)質蛋白等,這些物質對于陰虛狀態(tài)的恢復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這些離子以與有機質結合的形式存在,有利于機體吸收及利用。對于治療陰虛生內熱、陰虛動風也符合現代醫(yī)學的理論及實踐。多種必須氨基酸、各種優(yōu)質蛋白與鎂、鈣、鉀、銅、錳等元素的有機組合有利于:1.無機鹽的吸收及利用,許多無機鹽必須與蛋白質結合才能被吸收和利用,硫酸鎂口服,鎂離子不能被吸收反而引起腹瀉就是例子;2.鎂、銅、錳等與比例合適的氨基酸、蛋白質才能組成酶系統(tǒng);3.鎂、鈣、鉀等的合適比例有利于維持離子間的平衡,有利于解除神經-肌肉的功能失衡狀態(tài)。(參考虛弱-慢性期綜合征)
現代藥理學證明,具有強心、補腎、調整性機能、免疫、補血等功能的“復脈系列諸方”(復脈湯、加減復脈湯、一甲、二甲、三甲復脈湯、大定珠湯)中鎂、、鐵、錳、鈷、硒等微量元素含量豐富,配伍科學是其療效奇特的關鍵。
中醫(yī)認為:本例“已成陰虛液涸虛怯之危候,非大劑三甲復脈法甘溫或潤之品并用,不足以填補其虛”,故本例服藥二周后虛熱始退,一個半月后氣液始充,形神始復。在治療方面與現代醫(yī)學的理論完全相符。(參考熱耗真陰-異常消耗證態(tài))
病案2? 使用中醫(yī)藥干予感染性MODS的探討
SIRS(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是急性危重癥中連續(xù)的病理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SIRS是MODS的前驅表現。以感染為例,若單一系統(tǒng)器官感染未能得到控制,則炎癥介質將會過度釋放,導致炎癥失控,進而發(fā)展為MODS,甚至出現MOF(多臟器衰竭),死亡率極高,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臨床中我們體會這類病應當以綜合治療為主,特別是中醫(yī)藥的干予,對控制病情的發(fā)展有很大潛力。現報告一成功病例。
病例介紹:患者李某,男,36歲,農民。因發(fā)冷、發(fā)熱伴進行性消瘦月余,痰中帶血并左眼腫痛1周,于2000年11月29日19時50分由當地醫(yī)院轉來我急診搶救室;颊1月前不明原因發(fā)冷發(fā)燒,夜重,無汗,體溫波動在36.4℃~39.0℃以上,輕咳。曾自服利君沙、阿莫西林、靜滴先鋒霉素、克林霉素等無效。病后3~4天當地醫(yī)院檢查后以“糖尿病”收入院治療,仍無效。病情日漸加重,食呆納差,消瘦較快,病后體重下降約30kg,極度乏力,轉來時已臥床不起。轉來前1周出現棕紅色粘痰,左眼腫痛、怕光、淚液增多,全身肌肉疼痛,尤以下肢為重,大便數日未解,尿少色黃。病程中無意識障礙及呼吸困難,無腹痛腹瀉,否認糖尿病病史及家族史。入搶救室當時查體:血壓98/68mmHg,脈搏108次/min,呼吸44次/min,體溫36.6℃。神清,萎糜,衰竭態(tài),被迫臥位,查體配合困難;皮膚彈性差,表淺淋巴結不大;左眼上、下瞼明顯紅腫,畏光緊閉,淚液不斷流出,球結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多,右眼正常;唇干裂,舌紅、苔黃厚有裂紋,咽赤;雙肺呼吸音粗糙;心率108次/min,律齊,各辦膜聽診區(qū)未聞病理性雜音;腹軟,舟狀腹,全腹無壓痛,肝、脾肋下未及;骨瘦如柴,三角肌,大小魚際肌及腓腸肌均萎縮,有明顯觸痛,雙下肢壓陷性浮腫(++);神經系統(tǒng)除肌力Ⅰ~Ⅱ級外,反射無異常。血常規(guī):WBC11.1×109/L、N0.914,RBC32×1012/L、Hb109g/L,PLT 4×109/L;尿常規(guī):尿糖(-)、尿酮體(++);空腹血糖:13.23mmol/L;血電解質:K+3.48mmol/L,Na+133.5mmol/L,Cl-95.4mmol/L,Ca++1.8mmol/L;血氣分析:PO2 82.3mmHg、PCO 232.8mmHg、PH 7.478、HCO3-24mmol/L、SBE 0.8mmol/L、SO2? 96.6%;胸X光片示右肺感染;心電圖報告竇性心動過速,心率158次/min。
診治經過:經過檢查,以重度肺部感染將患者收入急診觀察室。當晚體溫升至39.5℃,伴寒戰(zhàn),行血培養(yǎng)檢查并予頭孢噻肟鈉2.0,2/日靜滴,連續(xù)4天無效。體溫呈弛張熱型,波動在36.0℃~39.9℃間。進一步檢查發(fā)現肝功:ALT 112Iu,AST 56u(正常均為0~40Iu),總蛋白43.0g/L,白蛋白24.0g/L;腹部B超示肝大小正常,肝右前后葉交界處有6.1×7.7×5.3cm,邊界欠清,中等偏低回聲區(qū),內有氣體回聲,脾略大。據此,考慮肝膿腫,將頭孢噻肟鈉增為3.0,2/日靜滴,仍無效,癥狀無改善。2000年12月4日將患者轉入急診ICU。12月6日查體發(fā)現患者雙上肢及胸部皮膚散在出血點,痰涂片查見大量G-桿菌及G+球菌;復查腹部B超見肝原異常區(qū)增大為9.5×8.4cm,并出現少量腹腔積液;胸部CT示兩肺多發(fā)結節(jié)病灶,右上肺片狀陰影,兩肺下葉膨脹不全,雙胸腔有少量積液。分析患者系全身膿毒毒血癥(即)MODS合并DIC。即將抗菌素改為泰能0.5,3/日靜滴,同時服用中藥清營湯犀角地黃湯1付/日(100ml 3/日)共計用5天,繼續(xù)對癥支持治療,用中藥當日體溫已開始下降。2000年12月8日在B超引導下,經皮對肝異常區(qū)及肺結節(jié)實施診斷性穿刺。術中自肝內抽出咖啡色膿液70ml,送涂片及培養(yǎng),對膿腔壁及肺結節(jié)行活檢送病理檢查,術后以生理鹽水對肝膿腔反復進行沖洗。檢查結果:肝穿刺液涂片見大量膿細胞及少量紅細胞,肺結節(jié)及肝膿腔壁活檢報告大量膿細胞及炎細胞浸潤,小膿腫形成,痰及肝抽出液培養(yǎng)均生長肺炎克雷伯菌。至此,病原清楚,診斷明確。12月14日第二次肝穿引流,抽出咖啡色膿液18ml,以1%甲硝唑液10ml沖洗膿腔,術后腔內注入泰能稀釋液(約0.15g)。12月17日第三次肝穿僅抽出乳黃色液10ml,膿腔明顯縮小,術后處理同第二次。三次肝穿共排出膿液98ml,出院前肝膿腔完全閉合,肺結節(jié)全部吸收。
左眼處理:入ICU后眼科多次會診,曾以利福平眼藥水,帕利白眼藥水,氧氟沙星眼藥水等點眼,效果不大。自服中藥清營湯后眼癥有所改善,但左眼視力已經喪失,因病人及家屬不同意摘除眼球,未行手術。
其他檢查與治療:在診斷過程中曾對患者進行過PPD試驗,抗HIV抗體,康華氏反應,腫瘤標識物,骨穿等檢查,亦曾對霉菌感染,肺吸蟲病,阿米巴感染等進行過鑒別,均無異常發(fā)現。由于患者極度衰竭,我們十分重視對癥支持治療,曾用機分血小板,氧合濃紅細胞、血漿、白蛋白、丙種球蛋白、必需氨基酸、脂肪乳等,并注意調整水電紊亂,加強基礎護理及心理治療,尤其使用中醫(yī)藥適時介入干予,取得了顯著效果。于2001年1月10日出院,隨訪,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下,全身炎癥最終痊愈,檢查結果均恢復正常,肝膿腔閉合,肺結節(jié)消失。
討論
1.診斷
(1)西醫(yī)診斷: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合并DIC)
該例患者由最初的肺部感染因為未得到有效的治療,發(fā)展為SIRS(炎癥反應綜合征),符合美國1991年ACCP/SCCM四項標準。炎癥介質不斷釋放與相互作用,促進病情惡化,發(fā)展為全身膿毒血癥,出現肺、肝、眼膿腫并被證實為肺炎克雷伯菌所致。食呆、便秘使腸粘膜屏障功能損害,導致細菌毒素移位,使機體的病理變化進入感染極期,發(fā)生高分解代謝,多系統(tǒng)器官功能受到影響。表現高血糖、肝功異常、肌肉萎縮、運動受限、浮腫、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消耗促成了DIC的發(fā)生,致咯血,皮膚出血點。西醫(yī)認為:微血管內存在微血栓是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重要特征之一,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在MODS和相關死亡中具有重要作用。
(2)中醫(yī)診斷:患者高熱夜甚,唇干裂,舌苔黃厚,咯血及皮膚出血點在本例中醫(yī)認為是熱入營分、血分,熱灼營陰,迫血妄行證的表現。
從以上診斷分析來看,“從系統(tǒng)狀態(tài)的時間結構看MODS與營分證,血分證是一致的”,“從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角度來看,MODS與營分證,血分證也是統(tǒng)一的”。這印證了我們提出的中西醫(yī)結合的證態(tài)合一的論點是正確的。
本例病人熱灼營陰、迫血妄行與MODS、DIC是一個證態(tài)。
2.治療
(1)西醫(yī)治療:
①抗菌素:由于本例是由炎癥導致的SIRS、MODS,并被穿刺物、膿腔壁活檢、痰培養(yǎng)證實為肺炎克雷伯菌所致,因而治療自然是以抗感染為主,首要為更換有效,足量的抗菌素,本例選擇了對致病菌敏感的泰能。
②對肝膿腫采用了B超引導下的經皮肝膿腔穿刺引流及藥物沖洗注入,三次即愈。
(2)中醫(yī)治療
感染極期治療:在更換抗菌素的同時,根據中醫(yī)理論對患者證候的分析是熱入營血,迫血妄行,因而中藥采用了清營涼血,散熱救陰,活血散瘀的代表方劑清營湯合犀角地黃湯煎服。
清營湯的組成:本方出自<溫病條辨>由以下藥物組成:犀角9.0g(三錢)磨汁沖服、生地15.0克(五錢)、玄參9.0克(三錢)、麥冬9.0克(三錢)、丹參6.0克(二錢)、黃連3.0克(一錢)、銀花15.0克(五錢)、連翹15.0克(五錢)、竹葉心3.0克(一錢)。
犀角地黃湯的組成:本方出自<千金要方>,由以下藥物組成:犀角9.0g(三錢)、生地黃30.0克(一兩)、芍藥12.0克(四錢)、丹皮9.0克(三錢)。
功用:該例患者采用了二方合并共用,因為二者雖同為清營涼血要方,但清營湯、透熱轉氣,清熱解毒作用強,而犀角地黃湯主治熱入營血、涼血散瘀,故二者合用三付即使熱退、咯血停止,皮膚出血點消失,共用五付癥狀未再反復。方中犀角難尋,以水牛角代之,但加大了用量。本例具體方劑為:水牛角30.0克,生地30.0克,玄參9.0克,麥冬9.0克,丹參6.0克,丹皮9.0克,芍藥12.0克,黃連3.0克,銀花15.0克,連翹15.0克,竹葉心3.0克。
《中藥復方化學與藥理研究》認為本方有降溫、抑菌、降低動物內毒素血濃度、明顯抑制家炎性介質PGI2和5-HT的釋放,提高體內IgG含量,降低全血粘度,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抗血栓形成等作用,F代藥物研究通過對其組成藥物的分析,進一步證實了以上作用。①本方組成中的絕大部分藥物如黃連、銀花、連翹、麥冬、竹葉、芍藥、丹皮、丹參等都對多種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特別是丹皮對多種G-桿菌的抑菌殺菌作用,丹參、丹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的抑制作用,使本方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都對西藥抗菌素可起到輔助作用;②活血散瘀,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F代藥物研究證實方中的犀角及其代用品水牛角有縮短出血時間的作用,生地有促凝血作用,黃連可保護血小板使其不易破碎,連翹含有豐富的維生素P,能增加毛細血管的致密度,以上藥物能減輕毛細血管出血及皮下瘀血;方中丹參又有擴張血管作用,能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芍藥能明顯延長體外血栓形成時間;丹皮能抑制環(huán)氧化酶作用,減少血栓素A2與血小板凝聚,對人血有較強抗凝作用,與芍藥共奏輔犀角,地黃清營涼血作用,又防二者太過寒涼而引起瘀血停滯;③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祛邪扶正。方中黃連能明顯增強血細胞及網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作用;犀角及其代用品水牛角能顯著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促進皮質激素釋放;生地有皮質激素樣作用,并能延緩糖皮質激素在肝臟中的分解代謝,其復方劑還能對抗糖皮質激素對垂體一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的反饋性抑制作用;④其他作用:現代藥理研究發(fā)現本方還有強心、鎮(zhèn)驚、防止心臟和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作用,犀角尚有興奮腸道平滑肌作用,對防止腸道細菌、毒素移位有一定作用。所以,本方與泰能同用當日體溫下降,加之肝穿刺等治療,病情發(fā)生重大轉機。
從救治本病例的成功說明清營湯合犀角地黃湯的適應癥是:MODS、DIC--熱灼營陰、迫血妄行證態(tài)。
恢復期治療:當患者體溫正常,一般情況好轉進入恢復期時,我們根據證一態(tài)分析,使用了加減復脈湯輔助治療也取得了良好效果。通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使患者在入院20天后即能自行翻身坐起,并能在他人扶持下行走,1月后內科治愈轉入眼科。
本例有力說明利用證態(tài)概念,適時、正確使用中醫(yī)藥介入,干予感染性SIRS和MODS的治療會取得令人十分滿意的效果。12月6日查體發(fā)現患者雙上肢及胸部皮膚散在出血點,復查腹部B超見肝原異常區(qū)增大為9.5×8.4cm,分析患者系全身膿毒毒血癥(即)MODS合并DIC。即將抗菌素改為泰能0.5,3/日靜滴,同時服用中藥清營湯并犀角地黃湯1付/日(100ml 3/日)共計用5天,用中藥當日體溫已開始下降。自2000年12月8日在B超引導下,先后三次穿刺引流,共排出膿液98ml,泰能、中藥、肝穿刺引流三者對病情轉機起到重要作用。
[ 此貼被黃力在2007-08-12 23:53重新編輯 bhskgw.cn/zhuyuan/]

-------------------
中西醫(yī)融合是必然的
提要
中西醫(yī)匯通、結合、融合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經過300多年的歷程,至今沒有實現融合,是因為在研究同一客體(疾病)時采用了不同的參考系,形成了具有不可通約性的理論體系。是認識上的差異,而不是客觀真實存在(客體)的差異,因此,只要找到共同參考系,中西醫(yī)的理論體系就能夠融合。臨床醫(yī)學的基本任務是診斷及治療,西醫(yī)診斷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癥狀、體征、各種實驗檢查。中醫(yī)診斷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癥狀、體征、脈象和舌象。癥狀與體征是中、西醫(yī)具有的共同參考系。在臨床上一組相對固定的癥狀與體征的組合中醫(yī)稱為證,西醫(yī)稱為病理狀態(tài),證與病理狀態(tài)的融合稱為“證態(tài)”。證態(tài)成為中、西醫(yī)兩大理論體系的中介概念體系,通過這個中介,中、西醫(yī)的概念可以在對方的理論構架內等價自由流易,從而實現中、西醫(yī)兩大理論體系的融合。
不可通約性與可融合性是統(tǒng)一的,在一個系統(tǒng)內,子系統(tǒng)之間、不同層次之間“具有不可通約性”與“可融合性”是系統(tǒng)存在的必備條件,是事物本質的反映。醫(yī)學發(fā)展的過程及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事實上時時刻刻都處于融合的過程之中,最困難的是找到融合的方法,證態(tài)體系正是實現融合的方法。

一  證態(tài)概念體系
中西醫(yī)融合指的是理論體系的融合。醫(yī)學理論體系屬于概念體系,是由概念以及理論構架組成的。中、西醫(yī)兩大理論體系之所以未能融合,是因為在研究同一事物(疾病)時,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參考系,形成了不同的概念體系及理論構架,形成了不同的理論體系。中、西醫(yī)的概念不能在對方的理論構架內自由流易,使得二者“具有不可通約性”。因此,要實現中西醫(yī)的理論體系的融合,首先要找到它們的共同參考系,把不同理論體系的概念及理論構架分別統(tǒng)一起來,不同的理論體系才能夠融合。臨床醫(yī)學的基本任務是診斷及治療,西醫(yī)診斷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癥狀、體征、各種實驗檢查。中醫(yī)診斷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癥狀、體征、脈象和舌象。所不同的是,中醫(yī)沒有各種實驗檢查,西醫(yī)沒有脈象和舌象。癥狀與體征是中、西醫(yī)具有的共同參考系。在臨床上一組相對固定的癥狀與體征的組合中醫(yī)稱為證,西醫(yī)稱為病理狀態(tài),證與病理狀態(tài)的融合稱為“證態(tài)”。證態(tài)成為中、西醫(yī)兩大理論體系的中介概念體系,通過這個中介,中、西醫(yī)的概念可以在對方的理論構架內等價自由流易,從而實現中、西醫(yī)兩大理論體系的融合。
我們在“中醫(yī)外感熱病學與現代感染病學兩大理論體系可相融性探討”的研究中發(fā)現,西醫(yī)感染病中的所有病理狀態(tài)在中醫(yī)外感熱病中都能找到相應的證,反之亦然。證與病理狀態(tài)的融合稱為“證態(tài)”,由此而產生的《外感染熱病證態(tài)學》涵蓋了西醫(yī)的感染病與中醫(yī)外感熱病,并在診斷與治療方面實現了二者的融合。
趙金鐸著《中醫(yī)證候鑒別診斷學》把溫病與傷寒的證候歸納為135個證,鄧鐵濤《中醫(yī)證候規(guī)范》把外感證候歸納為76個證,證態(tài)體系把六經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與感染病的疾病過程融合為統(tǒng)一的整體,揭示了證與證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在這個理論體系內,中醫(yī)的證可以通過相應的“證態(tài)”在西醫(yī)的理論框架內自由流易,西醫(yī)的病理狀態(tài)也可以在中醫(yī)的理論框架內自由流易,這樣,西醫(yī)根據病理狀態(tài)的診斷通過相應的證態(tài)可以獲得正確的中藥方劑,中醫(yī)可以借助證態(tài)體系使得“證”得到相應病理狀態(tài)的客觀指標以及詳盡的治療方案。證態(tài)體系在中西醫(yī)融合理論層面上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證態(tài)新概念可以同時完成對中醫(yī)外感熱病學與現代感染病學的分割與重組,如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認識,可以形成一個有機融合的病理過程,即衛(wèi)分證、太陽經證、前驅期是感染的急性反應期,以非特異性臨床癥侯群為特點;氣分證、陽明證、少陽證是輕度全身炎癥反應發(fā)熱與典型的局部炎癥反應的組合;營分證是膿毒癥或者MODS的早期;血分證是膿毒癥或者MODS合并DIC;三陰經病是感染的慢性期。用它可以指導對各種感染病的中醫(yī)治療,如對流腦可用以上證態(tài)演變關系進行診治:上呼吸道感染期即衛(wèi)分證,可用銀翹散加減治療;敗血癥期可用清營湯、化斑湯、犀角地黃湯治療;腦膜炎期可用三寶(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加清營湯或清瘟敗毒飲等治療,從原則上不會失誤。其他感染性疾病都可按證態(tài)概念重新分割組合。
證態(tài)概念為證找到了診斷的客觀指標,為西醫(yī)的病理狀態(tài)找到了中藥治療方劑。這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例如邪熱壅肺-肺炎證態(tài),邪熱壅肺證的診斷指標就是肺炎的診斷指標,西醫(yī)的肺炎就可以用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
二  不可通約性與可融合性統(tǒng)一論
(一)  不可通約性的淵源
不可通約性來源于數學中的“不可通約量”。 大約公元前5世紀,古代希臘數學流派畢達哥拉斯學派發(fā)現了正方形的邊長與對角線的比為 ,是不可公度的比(不可通約), 是一個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即無理數。
  1874年康托證明了無理數比有理數多得多、非代數數比代數數多得多!這也意味著,無形的、不是根式的無理數竟比直觀的、根式的無理數多得多!數軸上代表有理數的點雖然是稠密的,任何兩個有理數點之間恒有無數多有理數點,但是除有理數點外的“空隙”更多。點與點的集合無論多么稠密不能形成連續(xù)的線,只有“空隙”一旦填滿,稠密概念就發(fā)展成了連續(xù)的概念,數軸上點及其“空隙”與實數完全對應,無理數問題畫上了永遠的句號。無理數所體現的完美無缺、一絲不茍的純粹理性與無孔不入、盡人皆知的世俗應用,正是數學的魅力之所在。
  從數學發(fā)展史看,人類對無理數的發(fā)蒙始于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2-497)學派,但二千四百年后才產生包括無理數在內的實數嚴格定義,這時無理數問題才畫上完美的句號。
二)“不可通約性”概念
“不可通約性”概念是庫恩晚年科學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他的“科學發(fā)展與語匯變化”一文中,庫恩認為科學發(fā)展與語匯變化的模式非常相似。古希臘有由亞里士多德“物理學”所體現的自然語匯,另一方面,近代早期的歐洲人有另外一種以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為理論基礎的語匯。兩種語匯當然都有“運動”這一平常的概念,但是“運動”在亞里士多德的語匯里與在牛頓語匯里卻大不相同。確切地說,每一種語匯里的“運動”都有無法翻譯為另一種語匯的因素。因此,在這一比較中,“不可通約性”即意味著“不可翻譯性”。這里說的是“無法翻譯為另一種語匯的因素”而不是說根本不能翻譯。例如藏象與器官,中醫(yī)的肝與西醫(yī)的肝具有不可通約性,就是說不能等同,不能直接翻譯,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可通約性并不意味著中醫(yī)的肝與西醫(yī)的肝毫不相干,肝的大小、重量、位置以及部分功能中西醫(yī)的認識是一致的。中醫(yī)認為肝主怒,怒傷肝,肝屬木,肝與春季、青色、東方相對應,而西醫(yī)不用這樣的方法研究肝臟,因而得不出這樣的結論。這一部分對于中、西醫(yī)來說是“不可通約”的,它們的“比”是一個無理數,即相互比較是沒有道理的、無理的。但是現代醫(yī)學已經證實如同憤怒這樣激昂、劇烈的精神刺激可以引起肝臟的損傷;肝硬化長期黃疸的病人面色呈現青色;某些肝病容易發(fā)生在春季等,都說明中醫(yī)對肝的認識是有道理的,有正確的方面。隨著現代科學與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中醫(yī)理論的科學性必定會得到更多的證實。把兩大理論體系中“不可通約”的部分找出來,就為兩大理論體系的融合找到了突破口,這才是庫恩“不可通約性”的偉大貢獻。當把中醫(yī)的無數個不確定性、模糊性、可延展性概念充填到西醫(yī)的準確性、實證性、機械性點狀空隙時,就像有理數與無理數融合為實數那樣,現代醫(yī)學的范式就成熟了。實數概念的建立,是因為數學家始終對無理數認識不清,迷惑不解,數學家從不同的方面不斷的研究無理數,經過2400多年的努力,當將要把無理數研究清楚的時候,實數的概念也成熟了。換句話說,把中醫(yī)的理論研究透徹了,現代醫(yī)學的范式就成熟了,F代科學、現代哲學、現代醫(yī)學不等于近代的、西方的科學與醫(yī)學,前面已經說過經典力學與相對論具有不可通約性,近代西醫(yī)與現代醫(yī)學同樣具有不可通約性,例如傳統(tǒng)西醫(yī)的神經系統(tǒng)與現代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具有不可通約性;腸道細菌毒素移位引起ARDS、MODS與傳統(tǒng)西醫(yī)的腸道解剖、功能具有不可通約性,F代醫(yī)學中的許多概念、語匯、術語都與近代西醫(yī)的概念、語匯、術語“具有不可通約性”,例如休克,近代西醫(yī)認為休克的機制是血壓降低,現代醫(yī)學對于休克機制的認識可以達到分子水平,如此等等。中醫(yī)與現代醫(yī)學同樣具有不可通約性,陰陽五行學說與唯物辯證法具有不可通約性,運氣學說與系統(tǒng)論具有不可通約性,“天人合一”與“社會-心理-生物模式”同樣具有不可通約性。同時也具有可融合性,這是辯證法。
系統(tǒng)的進化是揚棄、包容與涵蓋,矛盾雙方的每一次轉化,都是系統(tǒng)的一次進步。系統(tǒng)的每一次進步都把矛盾雙方的優(yōu)點吸收進來,把可能有利于自己發(fā)展的因素包容與涵蓋起來,把那些不利于自己發(fā)展的因素揚棄掉。這樣矛盾運動進化由量變到質變,直至新的系統(tǒng)代替舊系統(tǒng)。當新系統(tǒng)代替舊系統(tǒng)時,新、舊系統(tǒng)之間就具有了不可通約性。我們用這樣的觀點看待中、西醫(yī)與現代醫(yī)學的關系,現代醫(yī)學是有別于近代西醫(yī)與中醫(yī)的新系統(tǒng),如果西醫(yī)是有理數的話,那么中醫(yī)就是無理數,現代醫(yī)學就是實數。正是無理數這種非點狀的特性充填了點狀有理數之間的無數空隙,實數數軸才成為完美無缺、流暢連續(xù)的直線,實現了數學家追求和諧、完美世界的夢想。
(三)不可通約性與可融合性統(tǒng)一論
不可通約性與可融合性是統(tǒng)一的,不可通約性說的是革命前科學與革命后科學必須區(qū)分開來,不能混為一談,他們之間的語匯、術語、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對等、等同,不能夠直接、精確翻譯,不能對號入座。近代醫(yī)學與現代醫(yī)學具有不可通約性,如前述。可融合性說的是革命前科學與革命后科學是連續(xù)的、不可分割的。融合就是找發(fā)生在兩個系統(tǒng)、兩個層次或多個系統(tǒng)、多個層次之間的關聯(lián),關聯(lián)就是相互之間的作用,就是共同參考系。古代西方醫(yī)學、近代西方醫(yī)學、現代醫(yī)學;中國古代醫(yī)學、中西醫(yī)結合、現代醫(yī)學,都是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不同類型,正因為它們具有不可通約性,這些不同的醫(yī)學類型才有其特殊性,才能把它們區(qū)別開來;也正是因為它們之間有聯(lián)系、有關聯(lián),它們才同處于醫(yī)學這個大系統(tǒng)之中,才具有可融合性。在一個系統(tǒng)內,子系統(tǒng)之間、不同層次之間“具有不可通約性”與“可融合性”是系統(tǒng)存在的必備條件,是事物本質的反映。醫(yī)學發(fā)展的過程及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事實上時時刻刻都處于融合的過程之中,最困難的是找到融合的方法更快的實現融合。
不可通約性與可融合性,二者之間關系的討論不僅僅涉及中西醫(yī)融合以及其他科學之間的關系,而且涉及到東西方文化、價值觀、哲學、法律、戲劇、藝術等等諸多方面,涉及到世界的一體化與多樣化之間的辨證統(tǒng)一問題。中西醫(yī)兩大理論體系的融合無疑是一個關鍵性的突破口,其融合的方法與思路必將成為其他學科融合的借鑒。   

-------------------
《外感染熱病證態(tài)學》是中醫(yī)外感熱病學與西醫(yī)感染病學融合后形成的現代醫(yī)學,是中西醫(yī)結合的發(fā)展。中西醫(yī)匯通、結合、融合是一個連續(xù)過程,中醫(yī)、西醫(yī)、中西醫(yī)結合以及哲學、歷史、自然科學的學者們進行了300多年的不懈奮斗至今沒有完成融合的任務。我們在前人奮斗的基礎上,特別是中西醫(yī)結合在臨床與科學實驗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中醫(yī)前輩鄧鐵濤、趙金鐸對中醫(yī)的“證”進行規(guī)范,對外感染熱病證態(tài)學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趙金鐸著《中醫(yī)證候鑒別診斷學》把溫病與傷寒的證候歸納為135個證,鄧鐵濤《中醫(yī)證候規(guī)范》把外感證候歸納為76個證,但是他們沒有揭示證與證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沒有形成理論。證態(tài)體系把六經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與感染病的疾病過程融合為統(tǒng)一的整體,揭示了證與證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在這個理論體系內,中醫(yī)的證可以通過相應的證態(tài)在西醫(yī)的理論框架內自由流易,西醫(yī)的病理狀態(tài)也可以在中醫(yī)的理論框架內自由流易,這樣,西醫(yī)根據病理狀態(tài)的診斷通過相應的證態(tài)可以獲得正確的中藥方劑,中醫(yī)可以借助證態(tài)體系使得“證”得到相應病理狀態(tài)的客觀指標以及詳盡的治療方案。證態(tài)體系在中西醫(yī)融合理論層面上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各  論
第一章  衛(wèi)分表證-前驅期證態(tài)
一、太陽表實-重感冒證態(tài)
二、太陽表虛-感冒證態(tài)
三、風溫衛(wèi)分-前驅期證態(tài)
四、暑濕表寒-感冒證態(tài)
五、濕遏衛(wèi)氣-前驅期證態(tài)
六、燥熱衛(wèi)分-感冒證態(tài)
七、風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證態(tài)
八、太陽表實兼水飲-氣管炎證態(tài)
九、太陽表實兼內熱-重感冒證態(tài)
十、表熱下迫大腸-胃腸型感冒證態(tài)
十一、燥熱犯清竅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證態(tài)
十二、太陽少陰兩經感寒證-老年感冒證態(tài)
第二章  氣分、陽明病、少陽病-典型期證態(tài)
一、氣分-Sepsis綜合征
(一)熱入氣分~SIRS證態(tài)
(二)暑熱傷氣-高熱、失鹽失水證態(tài)
(三)熱毒熾盛-敗血癥證態(tài)
(四)濕熱(暑濕)彌漫三焦證-菌血癥證態(tài)
(五)熱擾胸膈證-上消化道功能障礙證態(tài)
(六)上焦氣熱爍津證-早期敗血癥
二、肺部感染綜合征
(一)風熱壅肺-急性肺炎證態(tài)
(二)燥熱傷肺-急性間質肺炎證態(tài)
(三)暑傷肺絡-咳血、鼻衄證態(tài)
三、胃腸道感染綜合征
(一)感染性腹瀉綜合征
1.霍亂樣綜合征
2.痞證-胃腸炎證態(tài)
3.少陽熱迫大腸證-腸炎證態(tài)
4.厥陰熱迫大腸證-腸炎證態(tài)
5.下焦不固滑脫-慢性結腸炎證態(tài)
6.下焦虛寒便膿血-結腸潰瘍性炎癥證態(tài)
(二)濕溫-亞急性腸道傳染病綜合征
1.濕阻氣分-菌血癥證態(tài)
2.濕阻中焦-夏秋季胃腸功能紊亂證態(tài)
3.濕熱困中焦-胃腸感染證態(tài)
4.濕熱(暑濕)滯著胃腸證-慢性痢疾樣綜合征
5.邪伏膜原證
(三)黃疸綜合征
1.氣分濕熱蘊毒-肝細胞性黃疸證態(tài)
2.陽明濕熱發(fā)黃-肝炎病毒性黃疸證態(tài)
四、急腹癥綜合征
(一)結胸-胸腹腔感染綜合征
1.大結胸-急性腹膜炎證態(tài)
2.小結胸-胸腔感染證態(tài)
3.懸飲-胸腔非炎癥性積液證態(tài)
4.寒實結胸-慢性炎癥性積液證態(tài)
(二)腸腑不通綜合征
1.胃腸實熱內結-腸梗阻證態(tài)
2.熱結腸腑陰虛-失鹽失水、大便干結證態(tài)
3.熱結腸腑氣陰虛-腸梗阻合并虛弱證態(tài)
4.脾約-便秘證態(tài)
(三)少陽證-肝膽胰感染綜合征
(四)蓄血綜合征 
1.太陽蓄血身黃證-宮外孕盆腔積血證態(tài)
2.陽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證態(tài)
3.熱入血室-急性盆腔炎證態(tài)
五、風濕綜合征 
(一)少陰陽虛寒濕證-類風濕證態(tài)
(二)血虛寒厥-重癥類風濕證態(tài)
(三)風濕相搏-風濕性關節(jié)炎證態(tài)
(四)濕熱郁于經絡-感染性變態(tài)反應性關節(jié)炎證態(tài)
(五)心陰心陽兩虛-心肌炎證態(tài)
六、水電解質紊亂-陽虛、亡陽綜合征
(一)膀胱蓄水-滲透壓調定點異常證態(tài)
(二)心陽損傷-電解質紊亂心功能障礙證態(tài)
(三)脾胃陽氣損傷證-胃腸功能障礙證態(tài)
(四)少陰陽虛水泛-低血鉀,低血鈉證態(tài)
(五)津氣欲脫-感染性休克證態(tài)
(六)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證態(tài)
2.少陰陰盛陽越-暖休克證態(tài)
3.少陰陽衰陰盛-休克證態(tài)
七、邪擾心包-腦功能障礙綜合征
(一)衛(wèi)、表-感冒證態(tài) 腦功能障礙綜合征
1.太陽陽虛心神浮越證
2.少陽里虛熱陷證
(二)氣分-典型期證態(tài)腦功能障礙綜合征
1.熱陷心包-急性腦感染證態(tài)
2.濕熱痰蒙心包-非典型腦炎證態(tài)
第三章  營血分-MODS證態(tài)
一、熱灼營陰-早期MODS證態(tài)
二、熱入心包-中毒性腦病昏迷證態(tài)
三、熱盛迫血-DIC證態(tài) 
四、血熱動風-中毒性腦病痙攣證態(tài)
五、氣營(血)兩燔證-重度中毒性腦病顱內高壓證態(tài)
六、熱結腸腑-腸梗阻中毒腦病證態(tài)
第四章  余熱未凈、陰虛-恢復期、慢性期綜合征
一、少陰陰虛火旺-疲勞綜合征證態(tài)
二、邪留陰分-異常消耗低毒感染證態(tài)
三、熱耗真陰-異常消耗證態(tài),
四、陰虛風動-異常消耗、離子紊亂證態(tài)
五、太陰虛寒證-營養(yǎng)不良證態(tài)_
六、少陰陰虛停水-泌尿系感染證態(tài)
七、余熱未凈-恢復期證態(tài),

-------------------
參考系與理論創(chuàng)新
  宇宙間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運動著,所以為了研究運動,必須假定某個物體不動,參照這個被假定不動的物體,以確定其它物體的運動。通常,我們選擇觀察者本身或與觀察者保持靜止的另一個物體作為參考標準,來描述物體的運動。這個選作參考標準的物體,稱為參考系。原則上講,選擇參考系沒有限定條件,但在不同的參考系中觀察同一物體的運動,其運動形態(tài)是不同的,考慮到方便,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一般以地面或某一相對地面靜止物體為參考系。例如:甲車正在路面上向東行駛,相對地面和路邊的樹,車是在向東運動;若相對于與甲車并排同方向行駛的乙車,甲車就是靜止的;若相對于車速超過甲車行駛的丙車,甲是在向西運動,所以一個物體的運動,會由于參考系的選擇不同而運動狀態(tài)不同。再如,人站在地球上,以地球為參考系,人是靜止的,速度為零。而以太陽為參考系,則人隨著地球圍繞大陽運動,其速度約為30公里/秒。自然界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這就是運動的絕對性,靜止是相對的。但是運動又只能用相對參考系來描述,沒有參考系也就談不上運動的描述。
  參考系是人們觀察事物的基石,時間和空間是描述和研究事物的依托。對自然界觀察而言,時空關系與參考系又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這就是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相對論”中所闡明的基本論點。我們把物理學中的參考系“泛化”,那么人們認識事物、處理事物都必須首先建立參考系,人們自覺與不自覺地應用某種參考系去描述、認識或處理客觀事物。從單細胞開始,細胞就以自己為參考系識別異于自己的物質。當我們去認識、判斷某一具體事物時,我們的大腦里絕對不是一片空白,也絕對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系列模型、規(guī)則、標準、理論、概念等等,與具體事物的某些側面進行比對,從而去認識判斷具體事物的價值。
  胎兒一生下來就以媽媽為參考系觀察人,之后的一切學習活動都是在頭腦中建立各種參考系,我們認識每一個具體事物,都是把客觀事物與頭腦中已有的參考系進行比對,形成概念,進行邏輯推理,得出對該事物的看法。當人們創(chuàng)造出或者發(fā)現一個新的參考系時,就會產生一系列新的概念,形成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人類很早就對“熱”有所認識,並加以應用。但是將熱力學當成一門科學且有定量的研究,則是由17世紀末開始的,也就是在溫度計制造的技術成熟以後,才真正開啟了對熱力學的研究。溫度計也是一種參考系,在溫度計發(fā)明之前人們對熱的認識依靠的是皮膚感覺與視覺形成的條件反射,不能定量。中醫(yī)依靠病人的感覺,依靠醫(yī)生用手觸摸病人的肌膚,通過病人的舌象、脈象推測病人體溫的高低。溫度計這個新參考系的誕生,引發(fā)了物理學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即熱力學。溫度計也成了醫(yī)學的重要參考系。熱力學與統(tǒng)計物理建立了一套完全不同于力學的基本概念,它把所研究的對象稱為熱力學系統(tǒng),把與系統(tǒng)能夠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周圍環(huán)境叫外界。能量的交換依靠作功與傳熱兩種方式。與外界不發(fā)生能量與物質交換的系統(tǒng)叫孤立系統(tǒng),可以發(fā)生交換的叫開放系統(tǒng)。系統(tǒng)在不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即不與外界發(fā)生能量物質交換)的情況下,宏觀性質不隨時間變化的狀態(tài)叫平衡態(tài),否則叫非平衡態(tài)。系統(tǒng)狀態(tài)的變化叫過程。自然界的過程有可逆與不可逆兩類。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實質是:自然界與熱現象有關的宏觀過程都是不可逆的。不可逆過程是指一個過程進行后無法使系統(tǒng)與外界同時返回初始狀態(tài)的過程。也就是說自然界與熱現象有關的宏觀過程都有確定的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不可能自然發(fā)生。溫度計的發(fā)明開創(chuàng)了熱力學,由熱力學第二定律引導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遠離平衡態(tài)的開放系統(tǒng),由此引導出現代醫(yī)學的原基概念“疾病與健康”、“亞健康狀態(tài)”,為建立現代醫(yī)學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
  轉換參考系是一種很重要的物理方法,一個物體的運動在不同參考系中觀察,會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就有不同的描述。在每一個物理問題中都有一個最佳參考系的選擇,它可使研究對象的規(guī)律描述得最簡潔,使一個表面上看較為復雜的問題可以得到簡化的處理。參考系選擇不正確,可使簡單問題復雜化,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所有物體都有“同樣的權利”、“同樣的資格”被看作是“靜止的”。因此,把一個運動相對某個參考系的描述(例如西醫(yī))按照一定的關系變換為相對另個參考系的描述(例如中醫(yī))是完全可行的。在醫(yī)學中也是這樣,正確選擇參考系有利于問題的解決。例如骨折,在治療時以機械力學模式為參考系,把骨折的斷端看作是木頭的斷端,使用機械的方法將骨折固定,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在解釋關節(jié)運動時,把人的四肢當作為一部機器,運用力學原理解釋關節(jié)運動是最簡單、最正確的方法,這時我們無法使用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解釋關節(jié)的運動。治療血吸蟲病病人,使用化學藥物,采用生物醫(yī)學模式為參考系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而發(fā)動群眾消滅釘螺,改善環(huán)境,消滅疫源地,治療病人消滅傳染源,從根本上消滅血吸蟲病,只有以社會醫(yī)學模式為參考系才能達到目的。同樣治療SARS病人是醫(yī)生的任務,以生物醫(yī)學模式為參考系就夠了,但是要組織治療大批患者,防止疫情擴展以生物醫(yī)學模式為參考系則遠遠不夠。治療、預防神經精神障礙應當以社會-心理-生物醫(yī)學模式為參考系,如此等等。參考系選擇不正確,不利于解決問題,例如以西醫(yī)為參考系研究中醫(yī)理論最終失敗。所以不同的參考系,不同的醫(yī)學模式有其各自的適用范圍,不能互相替代,處于低級的古老的模式(科學范式)不能被消滅或消失,只能被改善,被揚棄,被包容,被涵蓋。正如人體保留著億萬年進化過程中各階段動物的基本功能一樣,如果因為爬行動物低級把人體內爬行動物的功能與結構“消滅”,人體還能存活嗎!以新陳代謝與基因遺傳為參考系,人類與其他動植物一樣屬于生物界;以能否自主運動及主動攝取食物為參考系,人與其他動物一樣屬于動物門;以卵生還是胎生為參考系,人不屬于爬行動物而屬于哺乳動物。參考系不同人的屬性也不同,解決人的不同屬性的問題,要選擇不同的參考系。解決人的社會屬性的問題要使用社會學的方法,不能用醫(yī)學的方法。解決人的社會醫(yī)學的問題時,要以社會醫(yī)學為參考系,在社會醫(yī)學的范式內解決。X8E7K>
  轉換參考系,發(fā)現新的參考系都可能引發(fā)科學革命,可能產生新的科學體系。經典物理學肯定事物自身具有自己的全部性質,其中最基本的是被稱為第一性質的時間、空間、質量等等。相對論改變了這一觀念,它表明,客體的性質(屬性、規(guī)定)并不是絕對的,而是在一定參考系中的相對表現。從牛頓的經典物理學進化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因為愛因斯坦采用了有別于牛頓使用的參考系。采用不同的參考系研究同一事物會得出事物的不同性質與屬性,用物理學-力學方法研究人體,就得出人體是一部機器,揭示了人體的機械屬性;用化學方法研究人體,就得出人體是一個化學工廠,揭示了人體的化學屬性;以細胞為參考系研究人體,人體是由無數細胞組成的器官及系統(tǒng),與動物相同,揭示了人體的生物學屬性;以人種學為參考系,人類可以分為不同的人種;以階級為參考系,人群可以分為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揭示了人的階級屬性……,一個人體可以具備無數個屬性或性質,這些屬性與性質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過程(健康狀態(tài)與疾病狀態(tài))。人的社會屬性對疾病的影響,以往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疾病譜發(fā)生了變化,對于疾病的認識深入了,充分認識到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世界衛(wèi)生組織重新定義“健康”,采用了不同于生物醫(yī)學的參考系,社會-心理-生物醫(yī)學模式終于得到承認。參考系的轉換引發(fā)了醫(yī)學革命,產生了新的科學范式,按照托馬斯?庫恩的理論,革命前后的科學范式之間具有不可通約性,所以,近代西醫(yī)“生物醫(yī)學模式”與現代醫(yī)學“社會-心理-生物醫(yī)學模式”具有不可通約性。
  由托馬斯?庫恩的著作引發(fā)的“不可通約性”討論,最激進的不可通約論者,它們聲稱每一個科學革命都涉及參考系的改變。“地心說”對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來說,以地球作為參考系有利于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作為宇宙觀,特別是神學宗教用來統(tǒng)治束縛人民的工具,地心說是錯誤的,日心說是正確的。每一個理論、每一個范式都有自己的參考系,這個參考系規(guī)定了它適用的范圍,選擇適當的參考系可以使問題簡單化,有利于解決問題。
關于發(fā)展的觀念是什么?發(fā)展的觀念完全是一個革命的轉變,是新的參考系的出現。如何轉變?就是要找到新的參考系。中國的儒家,不僅是儒家,還有道家,包括儒、釋、道,這里面牽涉到詮釋學的問題,那么怎樣來詮釋它?——《二程遺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周易》等等。我們對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哲學,應該怎樣地去詮釋?選擇什么參考系去詮釋?
現在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中還沒有取得它應有的合法的地位,沒有取得生存的權力,西方不承認中國哲學有自己的主線。那么,它是不是一個哲學?有一個“軸心時代”的說法。這個軸心時代是說世界上有三大形態(tài)(中國、希臘、印度的哲學形態(tài))三大哲學形態(tài)發(fā)生轉向的軸心期是在兩千多年前。那么作為軸心期的一個形態(tài),我們現在應該怎樣來解釋?過去一百年來,我們完全是用西方的文化、哲學為參考系來解讀中國的哲學,我們老師輩都是這樣。比如馮友蘭先生,發(fā)表了很多東西,用新實在論,新康德,用新黑格爾,用柏格森等等,利用那些西方的參照系來解讀中國的哲學,把中國哲學提升到可以和西方平起平坐的地位。其實這樣是根本不對的。21世紀的文明是全世界的文明,它不是一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問題,F代文明多元地發(fā)展,就是中國的文明、亞太的文明、儒家的文明和整個基督教的文明,猶太教、回教、fo教文明必須進行對話、進行參照。在十八世紀的很多歐洲思想家總以儒家的文明和中國的價值作為他們的重要的參考系。現在我們實質上不僅要以西方的文明作我們的參考,日本文明為我們參考,他們發(fā)展得比較好,同時要把印度的文明、拉美的文明,也作為我們的參照。要實現全世界文明的的大融合,就要找到能夠包容、涵蓋、揚棄各種文明的共同參考系,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世界文明,而不是用某一個參考系改造其它文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存在決定意識,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內,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過去100多年我們完全是用西方的文化、哲學為參考系來解讀中國的哲學,中國哲學沒有地位是因為世界上資本主義占據統(tǒng)治地位。中國的哲學屬于封建社會的哲學,資本主義比封建社會先進的緣故。公元1275年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到中國,住17年后返國時,便帶了一批中國書籍,其中有不少儒家的著作。公元1582年意大利人利瑪竇奉耶穌會之命來中國傳教時,他用儒家思想,去解釋基督教義。這是因為當時中國的封建社會處于鼎盛時期,中國的封建社會比歐洲封建社會完善得多,歐洲也曾有過以儒家思想為參考系的時候,因為那時中國比歐洲先進(參考中國與歐洲社會的時代差),F代社會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同時存在的過渡時期,在哲學領域內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代表了世界前進的方向,中國古代哲學應當以辯證唯物主義為參考系進行解讀,發(fā)掘其中有利于現代社會進步的精華為我們所用。毛澤東為我們作出了榜樣,他把馬克思哲學運用于中國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關于中西哲學的融合從古代開始就一直進行著,在中國,天園地方學說→易經→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莊子)→漢朝董仲舒的天命論→宋儒程朱理學→鴉片戰(zhàn)爭→“五四”運動;在歐洲,畢達各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宗教哲學神學體系→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兩條哲學主線具有可融合性前面已經討論過。近代以來,隨著西方自然科學的傳入,西方近代哲學,也逐漸傳入中國。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西方的各派哲學更大量移譯過來。杜威、羅素來華講學,于是實用主義與新實在論分析哲學在中國發(fā)生了一定影響。上世紀20年代后期,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哲學更受到青年學子的熱烈歡迎。同時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的學說亦皆有一定影響。也有人專習希臘哲學。無產階級革命家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從而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迄今為止,世界文明史,中國文明史都是以人為參考系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歷史:在中國氏族社會產生的“天園地方”學說、“天地交會”、“天人合一”是以人為參考系對世界的認識;奴隸社會以人為參考系原始宗教創(chuàng)造了“神”的社會,天堂里的神就是奴隸主,下地獄的都是奴隸;天庭里的玉皇大帝,圣經里的耶和華、耶蘇基督,古蘭經中的真主,fo教的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無不是以人為參考系創(chuàng)造出來的;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科學戰(zhàn)勝了神學,新興的資產階級提倡解放人性,以科學技術為武器戰(zhàn)勝自然,改造自然,讓自然界為人類服務,以人為本,實際上仍然是以人為參考系改造自然。人類“無情”的、不顧一切的改造自然的同時,自然界也在“無情”的改造著人類。生存危機迫使人們不得不尋找新的參考系,用以協(xié)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類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必須遵循自然界的規(guī)律與游戲規(guī)則,經過巨大的痛苦,人們終于認識到必須以自然為參考系重新認識人類自己及自然,以自然為參考系改造人類自己與自然,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才能維持人類的繼續(xù)生存。
就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這一最基本的任務來說,哲學的目的和宗旨卻是一致的,因此,哲學融合的真正根據,即是這種對自然和世界的認識與改造。毛澤東哲學正因為始終把哲學方向指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個大目標上,從而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到達了對中西哲學的融合。
毛澤東哲學在其實質內容上完全實現了有史以來對中西哲學進行融合的任務,這種融合已經不再是簡單地比較,不再是僅僅把中西哲學的不同概念、命題、觀點和思想進行一種對比,而是從總體上進行概括。而且這種概括并不局限于對不同哲學體系優(yōu)秀成果的吸收、組合,而是以一種全新哲學的態(tài)勢,高屋建瓴地涵容著中西哲學的基本精神。實際上,毛澤東哲學是以馬克思哲學為參考系在中國革命實踐中實現了中西哲學的融合。在這種實踐基礎上融合的哲學還需要在理論上進行融合,還需要找到中西哲學的共同參考系,從概念和理論構架上進行融合。中西哲學理論體系融合的過程就是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準確詮釋,諸如《二程遺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周易》,《內經》、陰陽五行學說、天人合一等等才能得到準確的詮釋,才能與現代的系統(tǒng)論、相對論等相銜接,即以馬克思主義、相對論、系統(tǒng)論為參考系批判地繼承中國古典哲學與文化。正如我們現在所作的中醫(yī)外感熱病學與感染病學相融合那樣,從50年代蒲輔周老中醫(yī)成功治療“乙腦”以來,直至近年中西醫(yī)治療SARS及愛滋病,在臨床治療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總結出來許多成功經驗,在中醫(yī)外感熱病與感染病的融合方面基本上取得一致的看法:太陽病、衛(wèi)分證與感染病的初期一致;陽明病、氣分證、營血分證與感染病的極期一致;余熱未盡與恢復期一致。這種由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距離理論的突破僅是一步之遙,《外感染熱病證態(tài)學》實現兩大理論體系的融合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
中國文化發(fā)展歷史經歷了如下主要階段:(1)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創(chuàng)立封建社會理論;(2)漢唐宋時期,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理論體系完善,明清時期有少許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時期);(3)鴉片戰(zhàn)爭時期,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大舉侵入;中西文化對立與融合開始;(4)五四運動,開始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毛澤東思想產生,中西文化劇烈對立,焦點是:中國是走資本主義還是走社會主義?(5)新中國成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在中國成為主流,中西文化仍然劇烈對立,焦點是: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6)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蓬勃發(fā)展,引進資本主義自由竟爭機制,90年代,以中國“入世”開始,出現了中西融合的大討論,試圖解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立,最終解決世界未來的藍圖問題。(7)21世紀初以載人航天成功為標志,中國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為中國人創(chuàng)立新理論提供了平臺,從此中國人可以在世界舞臺上提出屬于自己的新理論。中醫(yī)的歷史與中國文化發(fā)展同步進行,每一個新時期的出現都是因為出現了新的參考系、新的理論,現在所進行的中西醫(yī)理論體系的融合,就是要成為現代醫(yī)學。中西文化、哲學、醫(yī)學能否融合?如何融合?成為最近十幾年內理論界必須解決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中醫(yī)的命運,而且關系到中國的命運乃至世界的命運。不單單是個哲學問題,文化問題,似乎是一個自然科學家不敢問津的、也不應該過問的政治問題。
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古代文化、哲學,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這個事實在實際上解決了中國古代與歐洲近代文化的對立,至此,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已經在實踐中實現了中國古代與歐洲近代哲學的融合。隨著中西文化、哲學融合討論的深入發(fā)展,一定會促進中西哲學理論體系的融合。
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全國展開證本質研究,以西醫(yī)為參考系尋找證的客觀指標,由于中西醫(yī)具有不可通約性,終于失敗!白C”無法用近代西醫(yī)的客觀指標表示,按照數學的表述:中、西醫(yī)的“比”是一個無理數,如果西醫(yī)是有理數,那么中醫(yī)就是無理數,反之,西醫(yī)就是無理數。理論研究的失敗使我們認識到中西醫(yī)理論體系的融合不能以西醫(yī)或者中醫(yī)為參考系,應當找到它們的共同參考系,以高于中醫(yī)與西醫(yī)的視角審視中西醫(yī)才能使之融合。
基于臨床實踐中西醫(yī)結合療效提高的成功經驗以及以西醫(yī)為參考系理論研究的失敗,我們站到了更高的位置,尋找別的道路。經過長期的努力與準備,1999年開始我們連續(xù)發(fā)表了:“中醫(yī)外感熱病學與現代感染病學兩大理論體系可融合性探討”,“中西醫(yī)融合與證態(tài)新概念”,“參考系、證態(tài)概念體系與中西醫(yī)融合”等論文。2003年出版了《傷寒論現代解讀》,從理論上解決了兩大理論體系具有不可通約性同時具有可融合性的問題,找到了融合的方法及途徑。在此基礎上撰寫了《外感染熱病證態(tài)學》,成功的實現了中醫(yī)外感熱病學與現代感染病學兩大理論體系的融合,成為中西醫(yī)融合的突破口。中西哲學的融合與中西醫(yī)的融合始終是伴行而且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的。中西醫(yī)融合會成為東西方哲學、藝術、文化融合的突破口。
中西醫(yī)兩大理論體系的不可通約性,已被許多學者論證。不可通約,按照庫恩的說法,是指“能將兩個理論完全表達出來,并因而在它們之間逐點比較的共同語言是沒有的”。就是說,二者“沒有共同的量度”。沒有用來判定其優(yōu)劣的一組共同中性標準。從兩種不可通約的理論體系看世界,得到的印象和意義是完全不同的。中西醫(yī)正是這樣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醫(yī)學和其他科學一樣,其理論體系都是一種概念體系,概念集合。從中西醫(yī)結合的歷史和現狀來看,其最大的困難仍然是理論上,首先是概念上的。在臨床醫(yī)學范圍內,診斷思維所使用的思維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斷和推理。疾病的診斷在概念的系統(tǒng)流易中形成,在判斷的辨證中確定,在推理的綿延演進中告立。這個診斷邏輯過程及所遵循的邏輯原則中、西醫(yī)是一樣的,應當充分認識到的是概念的移易是在自身的概念系統(tǒng)中進行的。一般地說從西醫(yī)的概念中是移易不出中醫(yī)的概念來的,反之亦然。由于概念體系的不同,以致中、西醫(yī)的概念不能在對方的理論構架內流易,形成了中、西醫(yī)兩大理論體系的不可通約性,所以對同一病人得出兩個不同的診斷。中西醫(yī)兩大理論體系的不可通約性是因為采用了不同的參考系。
  如前所述,當選擇不同的參考系去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時,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站在勻速行駛的車廂中的人,放手落下一個小球,車上的人看到小球垂直自由下落,地面上的人看小球呈拋物線運動。再如以地球為參考系人造衛(wèi)星在一個近乎圓形的軌道上繞地球運動;而以太陽為參考系,衛(wèi)星的軌道呈波紋形。參考系不同,對同一現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這就是描述運動的相對性。對于同一現象的不同描述都只是相對真理!霸诮^對的總的宇宙發(fā)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fā)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真理性。”。當把參考系的概念引伸到醫(yī)學領域時,中、西醫(yī)對疾病的不同認識也是因為采用了不同的參考系。中醫(yī)是相對真理,西醫(yī)是相對真理,現代醫(yī)學也是相對真理。病人是客觀存在,患者就醫(yī)時首先展現在醫(yī)生(中醫(yī)和西醫(yī))面前的是一組癥狀和體征,是疾病動態(tài)全過程中的某個階段,此時病人只存在一種病理狀態(tài)(中醫(yī)表述為證,西醫(yī)表述為病理狀態(tài)),分別使用中藥或西藥,同一病理狀態(tài)消失,病人痊愈,在這一過程中對同一狀態(tài)所產生的不同表述,是因為對同一狀態(tài)使用了不同的參考系。盡管參考系不同、表述不同,病人痊愈是一致的,說明中醫(yī)和西醫(yī)有內在的聯(lián)系,可能在不同的參考系中存在著共同的參考物。對病理狀態(tài)(證)的表述,中醫(yī)采用的參考系是脈象、舌象、癥狀和體征;西醫(yī)采用的參考系是癥狀、體征及各種實驗檢查,包括各種化驗診斷、病理診斷、影像診斷及遺傳學診斷等。可見癥狀和體征是其共同參考物。
在疾病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處于一定階段的一組癥狀和體征的組合,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參考系,中醫(yī)表述為證,西醫(yī)表述為病理狀態(tài),因此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概念體系。證與病理狀態(tài)的融合產生一個新概念,我們稱之為證態(tài)。癥狀和體征是臨床醫(yī)務人員賴于診斷疾病的主要依據,也是判斷疾病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中醫(yī)和西醫(yī)對于同一癥狀及體征的表述,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不一致的。例如:發(fā)熱、惡寒、腹痛、惡心、嘔吐、咳嗽、昏迷、癱瘓、壓痛、包塊、黑便、黃疸、紅腫等是一致的;也有許多是不一致的,例如:中醫(yī)的痞塞、厥冷、腳攣急、臍下悸、身熱不揚等,西醫(yī)沒有這類描述,但是可以通過中、西醫(yī)的交流得出共同的認識,如在《傷寒論》中厥冷是指四肢發(fā)涼、臍下悸是指腹部肌肉跳動、腳攣急是指腓腸肌痙攣等。通過中、西醫(yī)的交流可以對常見癥狀及體征規(guī)范化,這樣中、西醫(yī)有了統(tǒng)一的參考物,各個證態(tài)才能規(guī)范化,中、西醫(yī)的融合才有可能。無論疾病與健康的概念如何變化,無論醫(yī)學模式如何變化,癥狀與體征始終保持著相對穩(wěn)定,某些癥狀與體征的組合(證態(tài))相對穩(wěn)定,這就是不同醫(yī)學模式轉換的共同參考系。
在討論一個具體問題時只能選擇一個參考系,不能在討論過程中任意變換參考系,轉換參考系就是轉換科學范式,就會得出具有不可通約性的看法、理論甚至于價值觀。任意變換參考系還會得出一些有悖于常理的論題,例如戰(zhàn)國時期公孫龍?zhí)岢觥鞍遵R非馬”等論題。他是這樣論證的:黑馬是馬,因為白馬不是黑馬,所以白馬不是馬。誰都知道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卻說不出錯誤在什么地方。問題出在任意轉換參考系,“黑馬是馬”是以“馬”為參考系的(即以馬的形狀為參考系),而“白馬不是黑馬”是以“黑”為參考系的(即馬的顏色為參考系),其結論又是以“黑馬”(色與形的結合)作為參考系,即以黑馬作為馬的標準(參考系),當然,白馬就不是馬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甚至于國際事務中許多辯論沒有結果,就是因為在討論前沒有規(guī)定共同參考系,在討論過程中任意變換參考系,造成了無謂的浪費。例如,美國是民主國家,其他國家不是美國,所以其他國家不是民主國家。西醫(yī)是科學,中醫(yī)不同于西醫(yī),所以,中醫(yī)不是科學。西方社會是文明社會,東方不是西方,所以東方社會不是文明社會。諸如此類狡辯在現代社會里甚至于在國際事物中如此普遍,說明我們祖先在2300多年前提出的問題時至今日沒有得到解決。馬、白馬、黑馬分開來比較,具有不可通約性,綜合起來比較,具有可融合性。馬的屬性(象)可以有無數個,以不同的參考系可以分為許多類,以顏色分類,可分為白色的、黑色的、黃色的……;以性別分類,雄性與雌性;以年齡分類,老馬與小馬等等。
“是”與“等于”屬于不同參考系中的語言,黑馬是馬,但是黑馬“不等于”馬,“是”在這里是從屬的意思,是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而“等于”則是數學中嚴格定義的語言,對于一個命題的論證應該使用具有嚴格定義的語言。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范式”與數學語言中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約性。
諸如現代中醫(yī)腎病學、現代中醫(yī)免疫學、現代中醫(yī)分子學等概念都是非常含糊的,現代中醫(yī)的概念是什么?中醫(yī)腎病的概念是什么?對一個概念作定義時只能采用一種參考系,不能任意變換參考系,否則讀者無法判斷討論中的概念的確切含義,F代醫(yī)學、西醫(yī)、中醫(yī)是具有不可通約性的醫(yī)學,對腎的認識也具有不可通約性,對腎病的認識既有相同的部分,而相當大的部分是不同的,概念的混亂與無規(guī)則的變換,不能構成理論體系,讀者就無法接受。
公孫龍,姓公孫,名龍,傳說字子秉。六國時趙人,約生活于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250年之間。公孫龍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以“白馬非馬”、“堅白石”等聞名一時。但他獨特的哲學思想和思維方式卻對中國哲學,邏輯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時至今日,科學家、哲學家還在爭論,還沒有證明“白馬非馬”錯在哪里。
近來有“腦主神明”與“心主神明”之爭論,與許多類似的爭論一樣沒有結果,其原因在于沒有找到共同參考系,沒有在同一個科學范式內討論問題!澳X”屬于近代西醫(yī)范式內的概念,“心”與“神明”屬于中醫(yī)范式內的概念。西醫(yī)沒有“神明”這個概念;思維、意識、感覺等作為科學概念在“內經”時代還沒有出現,這些概念屬于近代心理學范疇,并不完全屬于近代西醫(yī)學范疇。以“意識”而言在心理學范疇內: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首先向馮特的心理學提出挑戰(zhàn),華生說意識是主觀的東西,誰也看不見、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試管里去化驗,這樣虛渺的東西決不能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在心理學范圍內對意識就有不同的看法。在醫(yī)學范疇內有意識為清醒狀態(tài),無意識為昏迷狀態(tài)。在哲學范疇內“意識”是針對客觀存在而言的,存在決定意識,客觀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完全不是指昏迷與清醒的意思。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學科范疇內具有不同的內涵與外沿,參考系不同,同一概念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所以討論任何問題必須首先尋求同一參考系,實際上解決問題就是尋求共同參考系的過程!靶摹迸c“神明”屬于中醫(yī)范式內的概念,“腦”屬于近代西醫(yī)范式內的概念,所以,腦根本不可能主“神明”,腦可以主思維、意識,而“心”也根本不可能主思維、意識。要說明“心”與思維意識之間的關系,或者想要說明腦與“神明”之間的關系,必須首先尋求“神明”與思維、意識之間的共同參考系,如果二者沒有共同參考系,那么“心”與腦具有不可通約性,中醫(yī)的“心”與西醫(yī)的“腦”不能以“神明”或者思維意識為參考系進行比較,或者說它們的“比”是個無理數。而客觀事實是“神明”與思維意識之間、中醫(yī)“心”的功能與西醫(yī)腦的功能之間的確存在著許多相同之處,有比較多的重疊,當把二者的關系研究清楚之后,中西醫(yī)就自然融合了。有人認為未來一定會發(fā)現心臟對大腦具有控制作用,證明“心主神明”而不是腦主神明,這又是一個錯誤的命題,因為中醫(yī)的“心”不是單指心臟,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的心臟實體屬于西醫(yī)范式內的概念,既就是現代醫(yī)學證明心臟具有某種控制大腦的功能,也不能說:實體心臟主“神明”,須知實體心臟與“神明”是分別屬于不同的科學范式內的概念。也許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參考系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也是因為參考系的轉變,生物醫(yī)學模式中疾病與健康是對立的,疾病與健康互為參考系,疾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沒有。簧-社會-心理醫(yī)學模式中健康定義為: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狀態(tài)。由于健康的定義(參考系)發(fā)生了變化,健康與疾病不是完全對立的,其間還存在一個亞健康狀態(tài),因此才引發(fā)了醫(yī)學模式的改變。
當我們全面譯介西方近百年來不同國度不同流派的理論時,術語的大批量移入是不可避免的。創(chuàng)新的機制異;钴S起來,概念眾多,流派紛呈,致使諸多飽學之士發(fā)出“讀不懂”的驚嘆。這就造成了當代語言論轉向中不同范式間的“視”。這種盲視是由不同理論范式間的不可通約性帶來的。庫恩曾對不可通約性做過這樣的解說:不可通約性首先意味著,不同范式面對必須解決的問題時,對問題的設定及對對象的選擇是不同的,因為它們關于學科的標準和定義是不相同的。其次,原有的術語、概念的試驗在新范式的構架內部已形成了新的相互關系,由空間、時間等各種因素構成的整個概念網,必須在整體的基礎上再次轉移并重新編織。第三,不同的范式共同體的成員對待同一事物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此一范式可能將事物鑲嵌于一個平面的框架之中,而另一范式則可能將事物鑲嵌于彎曲的空間框架中,因此他們看到的總是不同的事物。第四,各范式共同體的成員因深受其范式的束縛,已成為自己的理論、期望、昔日的經驗和語言構架的俘虜,以至于不能與新的其他范式或構架中的成員交流,互相之間難以溝通、對話。
證態(tài)概念是一個新的參考系,標志著出現了一個新的理論范式,由證態(tài)概念構成的整個概念網,必須在整體的基礎上再次轉移并重新編織,形成新的理論體系。

-------------------
結胸-胸腹腔感染證態(tài)
【中醫(yī)別名】大結胸證,痰熱結胸證,小結胸證,熱實結胸證,寒實結胸證,大陷胸湯證,小陷胸湯證,大陷胸丸證。
【證態(tài)概念】結胸證是一大類疾病,是指胸腔下部腹腔上部的炎癥滲出性改變。這一大類疾病包括:急性胸膜炎、慢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滲出性胸膜炎、化膿性胸膜炎、肺下部的滲出性炎癥、心包炎、上腹部滲出性腹膜炎等,這些病理狀態(tài)分別與各結胸證相吻合。
趙金鐸主編《中醫(yī)證候鑒別診斷學》把結胸證分為:大結胸證,小結胸證,寒實結胸證。鄧鐵濤主編《中醫(yī)證候規(guī)范》統(tǒng)稱為結胸證!秱摗繁嫣柌∶}證并治下,主要內容就是結胸證。
1.大結胸-急性腹膜炎證態(tài)
【中醫(yī)別名】熱實結胸證,大陷胸湯證,結胸證。
【臨床表現】熱實結胸證的臨床表現可以歸納如下:
(1)疼痛:心下痛;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
(2)腹診有拒按、按之石硬的體征。
(3)發(fā)熱:日晡所小有潮熱,即下午3~4時發(fā)熱。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氣(呼吸急促)、躁煩、心中懊憹、惡心嘔吐、躁擾不寧等。
(7)舌質老黃,苔黃厚膩,脈沉緊有力或浮滑。
【證態(tài)概念】
源于《傷寒論》
128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
129  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
130  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一云,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說:以上三條是結胸證與臟結的鑒別。按之痛與不痛是首要鑒別點。按照西醫(yī)的觀點,對一個包塊或者在病變部位進行按診,有壓痛的首先考慮炎癥,無壓痛的首先考慮腫瘤,參考其它臨床表現,如有發(fā)熱,煩躁不安,劇烈疼痛,不大便,飲食減少等表現,這是炎癥;如果病人不發(fā)熱,表面上沒有什么病癥表現,飲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脈象和舌苔表現出機體處于全身虛弱和寒凝聚結的狀態(tài),不僅考慮是腫瘤而且考慮可能是惡性腫瘤。所以藏結與惡性腫瘤是一個證態(tài)。
131  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大黃半斤、葶藶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藥法。
134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一云頭痛即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
大陷胸湯方
大黃去皮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由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137  太陽病,重發(fā)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熱,(一云日脯所發(fā)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解說:綜合131條~137條為大結胸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方法。
(1)熱實結胸證的病位:陳亮斯:“結胸者,結于胸中,而連于心下也!匚妇悴,乃成結胸”。從而明確了對結胸的部位是以胃脘為主,而不是專指胸膈!翱蜌鈩与酢本褪钦f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臨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膽、胰、胃及十二指腸、大、小網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縱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F代醫(yī)學認為,腹膜壁層神經來源于肋間神經及腰神經,屬于體神經系統(tǒng),故觸痛敏感性強,疼痛定位準確,受到炎癥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緊張,而且腹部壓痛和腹肌緊張的范圍與急性腹膜炎的范圍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圍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圍。熱實結胸證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壓痛點,疼痛的程度比較劇烈,定位明確等特點,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熱實結胸證的病變性質:根據以上臨床表現的描述,可以看出熱實結胸證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夠定位的腹痛,病變來自腹壁腹膜,有這種腹痛時,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時還有前腹壁壓痛和腹肌緊張,則急性腹膜炎的診斷應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說明熱實結胸證與急性腹膜炎是一個證態(tài)。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日脯所小有潮熱”,“無大熱”等描述說明有發(fā)熱,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癥狀,發(fā)熱的時間、程度、熱型隨病因、病情而異。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腸功能紊亂出現惡心嘔吐、煩躁不安,胸腹不適、心中懊憹等表現。由于炎癥刺激腸腹膜,引起腸麻痹,腸梗阻,所以出現數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滲出物聚積于腹腔,引起水電解質紊亂,所以出現口渴,口舌干燥。由于發(fā)熱及胸腹腔積液壓迫肺,所以出現呼吸急促、氣短等表現。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臨床表現。
(3)“客氣動膈”、“胸胃俱病”與膈上、下感染狀態(tài)的關系。中醫(yī)對膈的認識與西醫(yī)對膈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中醫(yī)認為膈下是“胃”,西醫(yī)則知膈下有肝、膽、胰、脾、胃及十二指腸等。急性腹膜炎分原發(fā)性及繼發(fā)性,繼發(fā)性多見,其主要原因是闌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腸穿孔、急性胰腺炎、膽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膿腫破裂、腸傷寒穿孔等,一者這些器官大多緊連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層有豐富的淋巴網,易于把感染引導至膈下間隙,引起膈下間隙感染。膈下間隙感染約2/3的病例經治療后炎癥可吸收,1/3的病人則發(fā)展為局限性膿腫。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應,此時可出現咳嗽、氣促、胸痛等癥狀。據有關資料分析,胸部癥狀突出者占45%,腹部癥狀明顯者約40%,X光透視及拍片可有胸腔積液、胸膜反應及肺下部浸潤等。當膈下膿腫穿破膈肌時,首先引起胸腔漿液滲出性炎癥,繼而形成膿胸。有時由于膿腫的穿破擴散,膈上、膈下,肝內,肝外可以同時有膿腫存在。膈下膿腫和膿胸、肝膿腫的鑒別有時較為困難。所以膈下、上感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古代沒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術,以上病理狀態(tài)比現代更多、更嚴重,所以古代醫(yī)學家提出“客氣動膈”“胸胃俱病,乃成結胸”實際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狀態(tài)作為一個病理單元,稱之為熱實結胸證。
(4)熱實結胸證的病因,“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人因作結胸……所以成結胸者下之太早故也”。這是因為闌尾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膽胰系統(tǒng)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會有局部腹膜炎癥反應及腹痛加重或發(fā)熱等屬于陽證的臨床表現,現代醫(yī)學原則在腹痛原因確定之前禁用導瀉,以免促發(fā)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這與熱實結胸證的成因:“病發(fā)于陽……下之太早”相一致。
【鑒別診斷】
(1)急性腹膜炎與內科急腹痛的鑒別和熱實結胸證與痞證、小陷胸湯證相鑒別的融合。西醫(yī)認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與內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內感染病,急性胃腸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鑒別,鑒別的要點是內科急腹痛沒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軟,沒有肌緊張感,壓痛無或不劇烈,這與《傷寒論》中按之濡者為痞,按之石硬為結胸相一致。某些傷寒學家把小結胸證歸于痞證有一定道理,有人則認為小結胸證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證則與現代的胃腸道內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腸炎、痢疾等相一致。
(2)急性腹膜炎與腸梗阻相鑒別和熱實結胸證與大承氣湯證相鑒別的融合。腸梗阻屬陽明腑實證,用大承氣湯治療,這已是醫(yī)學常識,傷寒學家早就指出“大承氣專主腸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說明大承氣湯證的病變部位在腸內,熱實結胸證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腸之外的含義,這種認識與西醫(yī)對腹膜炎的認識(感染位于胃腸之外的腹膜腔內)和腸梗阻的認識(腸梗阻后感染位于腸道內)是一致的。
(3)熱實結胸證與大柴胡湯證的鑒別和急性腹膜炎與膽、胰急性感染相鑒別的融合。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腺炎當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時都會引起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這時符合熱實結胸證,而當感染未透壁時,必須與急性腹膜炎相鑒別,鑒別的要點是:膽、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脅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劇烈的頻繁的嘔吐或腹瀉,壓痛部位與膽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無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嘔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則腹肌緊張明顯,按之石硬,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等。從臨床表現膽、胰急性感染與大柴胡湯證一致,現代用大柴胡湯治療急性胰炎,急性膽囊炎已屬常規(guī)治療。同時,也解釋了熱實結胸證與黃疸之間的關系,如134條所述:“若不結胸……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這是因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1/3的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出現黃疸,這些黃疸都伴有腹痛、發(fā)熱等,與熱實結胸證相似,所以當排除了結胸證之后(即沒有發(fā)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會出現黃疸,這些黃疸與大柴胡湯證(急性膽、胰感染)有一定的關系。
(4)急性腹膜炎與急性盆腔炎的鑒別和熱實結胸證與熱入血室相鑒別的融合!盁崛胙遥缃Y胸狀”,熱入血室應當與結胸證鑒別,鑒別要點是:熱入血室必與經水適來適斷有關,而結胸證與經水無關;熱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兩側下腹部、胸脅部、疼痛不甚劇烈,沒有結胸證“按之石硬,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的表現,按照西醫(yī)的診斷標準,熱入血室是婦女經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現,熱實結胸證與熱入血室的鑒別要點與急性腹膜炎與急性盆腔炎的鑒別是一致的。18
(5)熱實結胸證與太陽蓄血證之間的關系。106條、124條、125條為太陽蓄血證,其主要表現是發(fā)熱惡寒,少腹硬滿急結、下血愈等。《傷寒論》中所說的“少腹急結”、“少腹里急”實則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臍下正中部疼痛謂之小腹痛。以上臨床表現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膿腫的表現。盆腔膿腫常系盆腔化膿性感染的結果,常見的原因如闌尾炎穿孔,彌漫性腹膜炎的并發(fā)癥,婦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當膿腫形成時其主要表現是下腹痛或墜脹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癥狀或直腸刺激癥狀,這與少腹硬、滿、急結一致。當膿腫穿破直腸、陰道、膀胱時,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膿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種解釋。當膿腫破向腹腔時又會引起急性腹膜炎?梢姛釋嵔Y胸證(急性腹膜炎)與太陽蓄血證(盆腔膿腫)有著互相演變的關系,同時需要鑒別。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膿腫與急性盆腔炎(熱入血室)關系密切,即太陽蓄血證與熱入血室證關系密切,所以傷寒學家邢錫波認為:蓄血證,應與熱入血室聯(lián)系起來方為全面,是有道理的?梢姛釋嵔Y胸證、熱入血室證、太陽蓄血證之間的演變關系,鑒別要點與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膿腫之間的演變關系,鑒別要點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懸飲證與大結胸證、痞證都與水電解質紊亂有關,痞證下利為炎癥滲出物在腸道內形成并排出體外;大結胸證為化膿性滲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應性滲出;懸飲證則為炎癥滲出液(非膿性)或漏出液聚積于第三體腔,當以大結胸證為參考系時,懸飲證的熱象明則不顯。五苓散證也與第三體腔積液有關,它更偏重于漏出液。還要根據病人的全身情況、病情的緩急、積液量的多少等情況選用五苓散或者十棗湯
【治療】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藥理研究
(1)利尿:動物實驗表明,大陷胸湯煎劑有非常顯著的利尿作用,其排尿量以及排鈉、鉀量與速尿相似,比對照組生理鹽水組顯著增多。在對大陷胸湯抗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實驗研究中,發(fā)現本方具有利尿、保護腎功能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陷胸湯具有類似速尿的利尿作用,此作用可能與其抑制腎小管對鈉鉀重吸收有關,因而其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和肺水腫的臨床效果,可能與其利尿、導瀉而致血容量減少有關。臨床觀察對大劑量速尿治療無效的病例,用大陷胸湯依然有效,可能與其導瀉作用有關。導瀉作用減輕了體內過多的水分,減輕了腎周圍組織水腫對腎皮質的壓迫,使腎小球濾過功能得以恢復,尿量增加。大陷胸湯可促進尿閉的動物排尿,減少尿毒癥性胸腹水,促進利尿可加速毒物排泄,對腎臟具有某種保護作用。
  通過對大黃、芒硝、甘遂的藥理研究及復方研究都證明大陷胸湯具有瀉下和利尿作用。腹膜對感染具有強大的防御能力,腹膜的面積相當于人體的體表面積,但其吸收等滲液的能力則大大超出皮膚,特別是膈腹膜下有豐富的淋巴組織,吸收能力極強,在腹膜炎早期能將大量滲液及毒素吸收。大陷胸湯通過其逐水利尿作用可使經腹膜吸收的大量滲液及毒素通過腎和腸排出體外,為機體消除感染提供有利條件,利于炎癥的消退和局限化,同時也可消除胸腔的反應性積液和肺底部浸潤。
(2)改善急性腎衰竭的癥狀:大陷胸湯可使氯化汞中毒的家兔當天無尿現象得到明顯改善,尿量保持為中毒前的58.7%。對氯化汞中毒家兔血尿素氮升高無明顯影響,但給藥組幾乎未出現胸腹水,而生理鹽水組胸腹水達(120±55.7)ML。能夠明顯減輕氯化汞中毒家兔腎臟的病理損害。
(3)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能力。
臨床應用:臨床報道,用大陷胸湯治療結核性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腸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均能取得良好效果,應用大陷胸湯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所出現的高血容量綜合征及肺水腫等嚴重合并癥,療效令人滿意。
結論:熱實結胸證與膈上、下急性感染狀態(tài)相吻合;大陷胸湯可將胸、腹腔的炎性滲出液及毒素迅速排出體外,為消除胸、腹腔炎癥,促使炎癥局限化提供有利條件。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