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中醫(yī)妙論【推薦】
    

中醫(yī)學子:中醫(yī)妙論【推薦】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14:32 編輯 bhskgw.cn/pharm/

http://www。wfas。com。cn/tcmtools/base/fangji/756.html


綠色中藥保健康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626 【字體:小 大





    綠色中藥材是指無污染、安全、優(yōu)質的中藥材。而中藥材中農藥殘留、重金屬和微生物含量超標是影響中藥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制約中國中藥走向國際市場。美國加州1999年公布260種中成藥檢測結果,有123種不符合輸美中成藥FDA要求,國內(不含香港)93種之多,其中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是主要因素之一,如我國某廠生產的定心丸、汞量分別超過FDA或美國藥典標準26倍和580倍,可見中藥污染問題的嚴重性。
   
國際中成藥市場的規(guī)模大約為60億美元,我國僅占10%左右,重金屬及農殘含量等超標因素是造成中藥出口不暢的重要原因。FAOWHO均制定了類似食品、蔬菜及茶葉等產品的重金屬允許攝入量和農殘限量。而美國、歐盟及我國傳統中藥出口的東南亞地區(qū)均對中藥提出了重金屬和農藥殘留物限量的指標。我國中藥及其他產品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不斷有因重金屬、農殘超標等被查扣的事件報道,對中藥的國際聲譽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例如曾在德國風靡一時的普洱減肥茶現已完全退出了德國市場。西藏的某藏藥在國內有較好的銷量,但是因重金屬超標,廣交會上幾乎沒有出口成交。
   
近年來國際貿易中綠色認證制度日趨盛行,環(huán)保標簽在許多情況下變成貿易壁壘加以利用。據歐盟環(huán)保機構的一項調查,僅1998年,歐盟國家禁止進口的非綠色產品價值達300億美元。因此,綠色中藥標準對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質量、數量和價格必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中藥資源是取自大自然的生物資源,人們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時,必須保護大自然,使自然資源能夠再生。藥用植物的引種栽培是中藥資源擴大、再生的最基本,也是目前生產上最主要的方法。但在藥用植物引種栽培及中藥材的貯存運輸過程中,往往遭受到各種病蟲害的危害,直接影響其產量和質量,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藥材生長過程中噴施各種殺蟲、殺菌、除草或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是農藥殘留污染的重要途徑。農藥的使用,對作物的穩(wěn)產、高產、優(yōu)質有著重大的意義,但長期廣泛地使用農藥也帶來了作物產品上的農藥殘留問題,中藥材作為一種特殊食品為患者及體弱者所服用,服用時間長,更易造成蓄積中毒。農藥對人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神經毒性。中藥及其制劑中的農藥殘留主要原因是農藥施用時機和季節(jié)不合理,而有機氯農藥雖然早已被禁用,但由于該農藥以前長期廣泛使用,又不易分解,在土壤中長期殘留,也對中藥材造成污染。再者中藥材在倉儲過程中為了防蟲蛀而噴灑農藥也是主要的污染途徑。
   
中藥材中重金屬的含量主要來源于栽培地的土壤、空氣和水,其中工業(yè)三廢的污染及地質有害元素背景又是最重要的因素。中藥制劑中重金屬的存在主要來源于中藥材、輔料、提取溶媒、工藝設備、接觸器皿等。另外,中藥的礦物藥中有一些藥物含有這些元素,例如鉛粉、鉛丹陀僧等含有鉛、朱砂中含有汞、雄黃中含有砷,入藥后易引起重金屬含量超標。重金屬元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由于它們進入體內并與體內酶蛋白上的 SH和 鍵牢固結合,從而使蛋白質變性、酶失去活性、組織細胞出現結構和功能上的損害。例如鉛主要損害神經系統、造血系統、血管和消化系統;汞主要損害腎臟,造成腎衰竭;砷主要是擴張毛細血管,麻痹血管舒縮中樞,使腹腔臟器嚴重充血,引起肝、腎、心等實質器官的損害。
   
因此,加強中藥材病蟲綜合治理,防止藥材農殘和重金屬污染,既是生產高效、優(yōu)質、無污染中藥材,實現中藥現代化,中藥走向國際的重要保證,也是維護中成藥的國際聲譽、維護廣大群眾身體健康的客觀需要。



[1]





綠色中藥保健康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627 【字體:小 大






   
在中國,綠色概念也已深入人心,消費者對于重金屬、農藥殘留等危害的認識日益深刻。中國已經界定了綠色中藥的含義,通過分析綠色中藥的現狀和發(fā)展前景,建立了綠色中藥開發(fā)管理體系,成立了綠色中藥服務和檢測機構,并對綠色中藥標識進行嚴格管理。綠色中藥標準很可能過渡為全行業(yè)標準,中藥生產企業(yè)應及早制定政策,達不到綠色標準的中藥產品,將得不到消費者的信賴及國內外市場的準入,被迫退出市場。因此,中藥產品獲得綠色標準達標認證已是大勢所趨。



表3    中藥栽培禁用的農藥及禁用原因




種類



農藥名稱



禁用原因



有機氯



殺蟲劑滴滴涕、六六六、林丹、艾氏劑、狄氏劑



高殘毒



有機磷殺蟲劑



甲攔磷、乙攔磷、久效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甲胺磷、甲基異柳磷、治螟磷、氧化樂果、磷胺、地蟲硫磷、滅克磷(益收寶)、水胺硫磷、氯唑磷、硫線磷、殺撲磷、特丁硫磷、克線丹、苯線磷、甲基硫環(huán)磷



劇毒、高毒



氨基甲酸酯殺蟲劑



涕滅威、克百威、滅多威、丁硫克百威、丙硫克百威



高毒、劇毒或代謝物高毒



鹵代烷類熏蒸殺蟲劑



二溴乙烷、環(huán)氧乙烷、二溴氯丙烷、溴甲烷



致癌、致畸、高毒



阿維菌素





高毒



無機砷殺蟲劑



砷酸鈣、砷酸鉛



高毒



有機砷殺蟲劑



甲基砷酸(稻腳青)、甲基砷酸鈣(稻寧)、甲基砷酸鐵銨(田安)、福美甲砷、福美砷



高殘毒



有機汞殺菌劑



氯化乙基汞(西力生)、醋酸苯汞(賽力散)



劇毒、高殘毒



氟制劑



氟化鈣、氟化鈉、氟乙酸鈉、氟鋁酸胺、氟硅酸鈉



劇毒、高毒、易產生藥害



有機氯殺螨劑



三氯殺螨醇



我國產品中含滴滴涕



有機磷殺菌劑



稻瘟凈、異嗅米



高毒



取代苯類殺菌劑



五氯硝基苯、稻瘟醇(五氯苯甲醇)致癌、高殘留










伊尹湯液創(chuàng)方劑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397 【字體:小 大





    相傳在我國商代,有一位非同凡響的廚師,他就是商湯王的御廚,名叫伊尹。伊尹遇事喜歡動腦筋,又勤于動手實踐,燒制的菜肴味美可口。由于他技藝超群且為人忠厚,深得湯王賞識,閑暇之時,二人常在一起說古談今。伊尹講得最多的當然是烹飪,除此之外,他還懂得不少醫(yī)藥知識,與湯王有時也探討一些醫(yī)學上的問題。




24



    傳統煎煮器具及藥材伊尹時?紤]能否把自己喜愛的烹飪與醫(yī)藥結合起來,當時醫(yī)生給病人用的都是單味藥,由于單味藥作用范圍和力量有限,難以控制復雜和危重的病證。職業(yè)習慣使他自然聯想到做湯的方法,他試著把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藥物放在一起煎煮,由此誕生了中藥復方,即方劑。煮出的湯液的療效優(yōu)于單味藥,因此古有伊尹制湯液而始有方劑一說。伊尹其人現無可考據,但可以肯定,方劑是我國古人在與疾病長期斗爭中發(fā)明的。1979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出土文物中有一本名為《五十二病方》的書,列方約300首并附理論闡述。從字體和內容看,著于公元前三世紀末,說明至少在距今2200年前已經開始了方劑整理和理論研究工作。
   
方劑的出現,使多味藥配合在一起相互協同作用,治療效果大有提高,同時還促進了藥性理論、基礎理論的研究,可謂源遠流長,意義重大。今天,中藥方劑在防病治病中仍占據重要地位。首先,其組成藥物取自天然,經過合理炮制和配伍之后,無毒或低毒;其次,方劑中發(fā)揮作用的成分是復合成分,人體一般不會產生耐藥性;再次,中藥價格相對低廉,易于被廣大患者接受。更為重要的是,在數千年的醫(yī)療實踐中,經過不斷改良與淘汰,前人給我們留下了一大批療效突出的有效方劑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推廣應用。方劑以安全、高效、經濟的優(yōu)勢,一直延續(xù)使用到今天,并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醫(yī)藥科技工作者的關注。





以證立法方藥出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259 【字體:小 大







    我們都有這樣的常識,兩個同患感冒的病人到一個中醫(yī)大夫那里去看病,拿到的處方卻并不一定相同。即使是同一個病人,兩次感冒的處方也不一定相同。那么,中醫(yī)看病開方到底以什么為準繩呢?答案是治法。例如,治法為汗法,開出的方子就是發(fā)汗解表方;治法為清法,開出的方子就是清熱瀉火方。而治法與病人的病證息息相關。證是中醫(yī)體系獨具特色的部分,是醫(yī)生對病人的病史、癥狀、體征等全面分析后得出的結論,也就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作出的診斷。如前面的例子,兩個人同患感冒,甲惡寒發(fā)熱無汗,屬風寒表實證;乙惡風發(fā)熱有汗,屬風寒表虛證。證不同則治法亦當有別:甲應峻汗解表,而乙則宜調和營衛(wèi)。這就是根據癥狀,確定證候,并設立出相應治法的過程;有了治法,就可以確立所用方劑了,甲可用麻黃湯,乙則用桂枝湯。此即法隨證立,方隨法出
   
中醫(yī)診病劃分的證候多至無以勝數的程度,但都離不開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這八綱。同樣,中醫(yī)治法也千變萬化,但并不是無章可循,歸納起來有八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每一種治法都有代表性方劑。
   
汗法:是使病人汗出的治法,目的是開腠理,透毛竅,調營衛(wèi),使表邪隨汗出而解。適用于外感表邪或麻疹、瘡瘍、瘧疾等病初起兼表證者。代表方如麻黃湯、桂枝湯
   
吐法:是使病人嘔吐的治法,目的是使食物積滯及誤服的毒物、痰涎吐出。適用于食積、藥食中毒、痰涎壅盛的神昏等病。代表方如瓜蒂散。但吐法容易損傷胃氣,身體虛弱的人應慎用。
   
下法:是使病人泄瀉的治法,目的是通過蕩滌腸胃,除卻胃腸積滯(包括久積糞便、瘀血、停水等)。適用于各型便秘、停痰積飲等病。代表方如大承氣湯、十棗湯
   
和法:是通過和解、調和來治病的一類方法。和解專指和解少陽,用于邪在少陽,往來寒熱者,代表方如小柴胡湯;調和指的是寒熱并用、攻補兼施的治法,代表方如半夏瀉心湯。
   
溫法:指通過溫里散寒、溫經通絡、回陽救逆等手段來治療里寒證的方法。適用于寒滯臟腑、寒凝經脈、亡陽欲脫證。代表方如溫脾湯、溫經湯四逆湯。
   
清法:指通過清熱來治療里熱證的方法,與溫法相對立。根據熱證所在部位和兼證,清法又分為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清營涼血、清熱燥濕、清退虛熱等,分別適用于氣分熱盛、臟腑實熱、熱毒壅盛、營血分熱、濕熱合邪、陰虛內熱等證。代表方如白虎湯、瀉白散、普濟消毒飲、易黃湯、青蒿鱉甲湯等。
   
消法:指體內有形之結消散的治法。適用于氣滯、血瘀、痰凝、食積、水聚、蟲積等證。代表方如越鞠丸、厚樸三物湯、苓桂術甘湯等。
   
補法:指通過補益而治療虛損證的方法,分為補氣、養(yǎng)血、助陽、滋陰等,分別適用于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證。代表方如四君子湯、四物湯、右歸飲、六味地黃丸。此外,補法中還有專補臟腑者,如養(yǎng)心、健脾、滋腎等,代表方如歸脾湯、腎氣丸等。
   
上述每一大法中包括了許多小法,如補法有補氣、養(yǎng)血、助陽、滋陰、補臟腑等。小法之間互有聯系,如氣血雙虧者宜氣血雙補。大法之間也互有配合,如氣虛而滯者應補氣行滯,綜合了補法和消法 ;熱結便秘需清熱瀉火通便,綜合了清法和下法。如此,八法就演繹出了無窮無盡的治法,方劑也就得以充分的發(fā)揮。





圓機活法話變化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256 【字體:小 大







    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成方佳品,但根據法隨證立,方從法出的原則,這些成方并不一定對病人都十分合適,因為個人體質有差異,沒有兩個人的病證是完全相同的,更何況今人與古人其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有較大甚至很大的不同,這些都會導致同一種病證之間的差異。如同為風寒外感,因今人多食肥甘厚味,痰火內盛,故往往表現為外有風寒、內有痰熱的寒熱錯雜證,治療上需在解表的同時清泄里熱,單純用麻黃湯就不行了,這時要對麻黃湯加以變化,加上清肺化痰的藥物。再如今人思慮多而勞作少,腠理疏松,不耐峻汗攻伐,用麻黃湯時麻黃、桂枝發(fā)汗藥物的劑量亦應適當減少。此外,有時還要減藥味或加藥量以適應病情,可見對古方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對藥味和藥量的增減,具體怎樣增減還要依據辨證論治的原則,用辨證指導立法,以立法指導方藥。
   
其實,對成方進行加減變化古已有之,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一個麻黃湯就派生出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麻杏苡甘湯、麻黃加術湯等麻黃湯系列方,后世又有三拗湯、華蓋散等方劑,他們都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以治療各種麻黃湯變證。研究古方變化,也包括了藥味與藥量的加減,具體說明如下:
   
加藥味以適應新的兼證。如平日痰多者,遇感風寒,往往在惡寒發(fā)熱無汗的同時,有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背部怕冷的兼證、辨證為外感風寒,內停水飲;治法宜發(fā)汗解表,溫肺化飲;用麻黃湯為底方,發(fā)散風寒表邪,再加溫肺化飲的細辛、干、半夏,斂肺止咳的五味子,養(yǎng)血斂陰的白芍,組成了小青龍湯。
   
減藥味以更具針對性。如外感風寒較輕之證,見惡寒身重、鼻塞清涕、胸滿氣短、咳嗽有痰等癥狀,在這里風寒表邪主要影響了肺氣宣降;治療應重在散表邪,暢肺氣;選用麻黃湯,去除溫經散寒、透營達衛(wèi)的桂枝,以麻黃發(fā)表散寒,配合杏仁宣降肺氣,甘草和藥性,再加生姜就組成了新方三拗湯。
   
化藥量以改變主要功效。在一方中,加大某一藥或數藥的量,以強調這一(數)味藥的功效,從而改變了整個方劑的功用。如桂枝加桂湯,即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變桂枝9克到15克,原方以桂枝、白芍調和營衛(wèi),治療風寒表虛證,惡風自汗,加大桂枝用量后,可引導本方突出發(fā)揮桂枝的療效,溫經散寒,平沖降逆,治療下焦寒盛,陰寒之氣從少腹上沖于心,病人冷汗自出,腹痛,咽喉發(fā)緊,心慌,時而發(fā)熱,時而怕冷。這一癥狀中醫(yī)叫奔豚,西醫(yī)稱胃腸神經官能癥。
   
可見,在成方變化中,增減藥味是為了調整方劑治病的精確性,減藥不能減君藥,增藥也不會影響君藥的地位,調整后方劑配伍關系有所改變,但因君藥不變,所以主治病證也不變。增減藥量不同可以影響到整個方劑的配伍關系,改變方劑的主要功效和主治病證,甚至改變君藥的地位,從而使方劑的重心發(fā)生改變。



用藥如兵講劑量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323 【字體:小 大







    眾所周知,用藥如用兵。楚漢相爭時,名將韓信的用兵原則是多多益善,那么用藥劑量也是如此嗎?中藥劑量是指臨床應用時的分量,主要是指每味藥的成人每日量,其次指方劑中每味藥之間的比較分量,即相對劑量。24



    藥櫥中藥的重量單位有市制:即斤、兩、錢、分、厘;公制:即千克、克、毫克;數量如生姜3片、大棗5枚、蜈蚣2條、蔥白2寸等。自明清以來,我國普遍采用16進位制的市制計量方法,即1市斤=16兩=160錢。自1979年起,我國對中藥生產劑量統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為了處方和調劑計算方便,按規(guī)定以如下的近似值進行換算:1市兩(10進位制)=30克;1錢=3克;1分=0?3克;1厘=0?03克。
   
許多人認為中藥絕大多數來源于自然界,是天然藥物,安全量幅度較大,用量不像化學藥品那樣嚴格,量小量大無所謂。其實不然,中藥的用量得當與否是直接關系到臨床效果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藥量過小,起不到治療作用而貽誤病情;藥量過大,戕傷正氣,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中藥多是復方應用,其中主要藥物的劑量變化可以影響到整個處方的功效和治療病證的改變。因此,對于中藥劑量的使用應采取科學、謹慎的態(tài)度。一般來講,確定中藥的劑量,應考慮如下因素。
   
首先,是藥物性質與劑量的關系。劇毒藥或作用峻烈的藥物應嚴格控制劑量,開始時用量宜輕,逐漸加量,一旦病情好轉后,應當立即減量或停服,防止過量或蓄積中毒。此外,花、葉、皮、枝等量輕質松及性味濃厚、作用較強的藥物用量宜;礦物、介殼等質量沉墜及性味淡薄、作用溫和的藥物用量宜大;鮮品藥材含水分較多,用量宜大;干品藥材用量當小;過于苦寒的藥物也不要口服過量,免傷脾胃;再如羊角麝香、牛黃、猴棗、鹿茸等貴重藥材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少用量。
   
其次,是劑型、配伍與用量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同樣的藥物入湯劑比入丸散劑的用量要大些;單味藥使用比復方中應用劑量要大些。在配伍使用時,主要藥物比輔助藥物用量要大些。
   
再次,是患者年齡、體質、病情與劑量的關系。由于病人年齡、體質的不同而對藥物耐受程度不同,藥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別。一般老年人、小兒、婦女產后及體質虛弱者,都要減少用量,成人及體質較強的患者用量宜重。一般5歲以下的小兒用成人藥量的1/45歲以上的兒童按成人用量減半服用。病情輕重、病勢緩急、病程長短與藥物劑量也有密切關系。一般病情輕、病勢緩、病程長者用量宜;病情重、病勢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另外,還要考慮季節(jié)變化與劑量的關系。夏季發(fā)汗解表藥及辛溫大熱藥不宜多用,冬季則可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藥用量宜重,冬季用量宜輕。





七情合和談配伍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257 【字體:小 大







    中藥的配伍是按照不同的病情需要和藥物的不同特點,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應用。藥物配合應用,相互之間必然產生一定的作用,所以,掌握中藥的配伍規(guī)律對指導臨床用藥意義重大。中藥的配伍大體有以下七種:   
   
單行,是用某一味藥來治療某種病情單一的疾病。如柴胡針劑發(fā)汗解熱、丹參片劑治療胸痹心痛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相須,是兩種功效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藥物的功效。如麻黃配桂枝,能大大增強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
   
相使,是以一藥為主,另一藥為輔,輔藥可增進主藥某方面的功效。如黃連木香治療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以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木香調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治療濕熱瀉痢的效果。
   
相畏,是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殺,是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其實,相畏、相殺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說法。
   
相惡,是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的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萊菔子,因為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相反,是兩藥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海藻、大戟、芫花、甘遂等與甘草同用,可能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
   
上述七情配伍除單行外,相須、相使可以起到協同作用,能提高藥效,是臨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殺可以減輕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證安全用藥,是使用毒副作用較強的藥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藥的炮制及中毒解救;相惡、相反則是配伍用藥的禁忌。
   
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y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并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適當的劑型,即是方劑。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fā)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更為高級的形式。





雷公妙典論炮制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335 【字體:小 大





    火的發(fā)現和利用,使人類從茹毛飲血演變到炮生食熟。隨著火的利用和醫(yī)藥知識的積累,一些制備熟食的方法被應用于處理藥物,使一些藥物也有了生、熟之分。這樣,洗滌、劈破、打碎等簡單加工,再加上用火處理藥物的方法,便產生了中藥炮制。
   
中藥材在臨床應用和制成丸散膏丹等各種劑型之前,根據醫(yī)療調劑、制劑的需要而進行加工的過程,成為炮制。這是我國在長期防病治病用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門獨特的制藥技術。




23    傳統炮制用具   



    中藥經炮制后,可以把附著的泥土、夾帶的沙石及非藥用部分和其他異物除去,使藥材純凈,如茯苓去泥土、防風去蘆頭、枳殼去瓤等;可以切制成一定規(guī)格的藥材,便于調劑制劑;可以干燥藥材以利于貯藏;可以矯味、矯臭,使中藥便于服用,如酒制烏梢蛇、醋炒靈脂等;可以降低毒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如巴豆榨油去霜、姜礬水制半夏及南星;可以增強藥物功能,提高臨床療效,如延胡索醋制后增強活血止痛功效;可以改變藥物性能,擴大應用范圍;還可以引經入藥,便于定向用藥,如知母、黃柏鹽炒后,增強入腎經的作用。
   
炮制方法是經過歷代實踐逐步發(fā)展和充實起來的,一般來講可分為五類。第一是修治,為進一步加工、貯存、調劑、制劑和臨床用藥作準備;第二是水制,是用水或其他輔料處理藥材的方法,清潔藥物、除去雜質、軟化藥物,以便于切制、降低毒性、調整藥性等;第三是火制,是將藥物經火加熱處理方法;第四是水火共制,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藥物還必須加入其他輔料進行炮制;第五是其他制法如制霜、發(fā)酵、精制、藥拌等。   
   
中藥通過水浸、加熱等方法及各種輔料的處理,藥性即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及毒性等發(fā)生了變化。如生大黃苦寒,氣味重濁,瀉下峻猛,適用于實熱便秘;經酒制后可緩其苦寒之性,使瀉下作用減弱,并借酒的升提之性,清上焦實熱;熟大黃苦寒之性更緩,以活血通經為主;大黃炒炭則收澀之性增強,以收斂止血為主。中藥經炮制后,可以改變中藥毒性成分的結構、降低其毒性成分的含量,或利用某些輔料的解毒作用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以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
   
現代藥理、藥化研究也表明,中藥經炮制后,理化性質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有的成分被水解或轉化成新的成分,如烏頭含的毒性成分為烏頭堿,經蒸煮炮制后,大部分被水解成毒性較小甚至無毒的苯甲酰烏頭胺或烏頭胺,從而大大減低了毒性;有的有效成分難溶于水,經炮制后變成易溶于水,如延胡索的有效成分為難溶于水的生物堿,經醋制后,生成生物堿鹽溶于水,大大提高了其止痛效力。
   
總之,炮制后的中藥,其藥性、藥理和化學成分都有所變化,從而直接影響了中藥的臨床效果。單味藥物炮制適當,則方劑的療效可以提高,適應證可以擴大或改變。方劑中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也可以被消除,湯劑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也可大大提高。





更新:2006-11-11



桐君采藥有門道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275 【字體:小 大





    相傳很早以前,在秀麗怡人的富春江畔,一位采藥行醫(yī)的老翁結廬棲身于桐廬東山的一株桐樹下,人皆尊稱其為桐君,桐君山也由此得名。桐君乃是受黃帝之命采藥求道于桐廬東山,識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藥物。自桐君之后,中藥的采集仍為眾多醫(yī)藥學家所重視,大量醫(yī)藥文獻也指出,依不同季節(jié)采集的藥品,其質量必然不同。
   
現代藥物化學研究證實,在不同季節(jié),藥物的有效成分及有毒成分含量有很大變化。如用于止咳平喘的杜鵑花科植物照山白,3月采集的枝葉有效成分總黃酮含量可達2?75%,而有毒成分梫木毒素為0?03%;到8月份采集的總黃酮含量降至1?72%,而梫木毒素則上升為0?60%。人參有效成分皂苷8月份含量最高,動物藥鹿茸則以36年健壯的梅花鹿于清明前后鋸的頭茬茸質量最高。可見,每種藥材因其藥用部位或生長活動季節(jié)的不同,都有一定的采收時節(jié)和方法,現簡單介紹采收原則如下。
   
全草類藥材,多在植物充分生長,枝葉茂盛的花前期或花初開時采收。有的割取植物的地上部分,如益母草、紫蘇等;有的則以帶根全草入藥,如車前草、蒲公英等;有的需要在花未開前采割,如薄荷、青蒿等;有的則需在嫩苗時采收,如茵陳等。






11 蒲公英






12 薄荷



[NextPage]
   
葉類藥材通常在花蕾將放或盛開的時候采集。此時正當植物生長茂盛的階段,葉片茂盛,性味完壯,藥力雄厚,最宜采收,如荷葉、枇杷葉等;而有些特定的藥物如桑葉則需在秋季經霜后才能采收。




13荷葉






14桑葉  



[NextPage]    花類藥材一般在含苞未放時采摘花蕾,如銀花、辛夷等;有的花半開時采摘為好,如月季花等;有的需在花正開時采摘,如旋覆花、菊花。采花最好在晴天早晨,以保持花朵完整,便于晾曬,不易霉爛。






15菊花  





16金銀花



[NextPage]
   
果實類藥物大多要在成熟時采摘,如瓜蔞、馬兜鈴等;而有些則要在果實未成熟時采收,如枳實、青皮等;以種子入藥的,通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如蓮子、銀杏等;有些種子成熟時易脫落,或果殼易開裂使種子散失,應在果實開始成熟尚未裂開時收取,如茴香、牽牛子等;容易變質的漿果,如枸杞子、山茱萸等,在略熟時晴天清晨采收為好,以便于晾曬干燥。




17瓜蔞圖






18枸杞子



[NextPage]    根及根莖類藥材以秋末春初時采收為佳,此時植物的養(yǎng)分多貯存在根或根莖內,所含有效成分高,因而藥材的質量好,產量多,如天麻、蒼術等。但半夏、延胡索等則要在夏天地上苗將枯萎時采收。






19天麻






20半夏



[NextPage]
   
樹皮、根皮類藥材通常在春夏時節(jié)植物生長旺盛,植物體內漿液充沛時采集,此時藥性較強、療效較高并容易剝離,如黃柏、杜仲等。也有些植物根皮則以秋后采收為宜,如牡丹皮、地骨皮等。




21杜仲






22丹皮




   
動物昆蟲類藥材也須根據其生長活動季節(jié)捕捉采集,礦物類藥材全年皆可采收,只要注意方法,擇優(yōu)選采即可。





一方水土一方藥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291 【字體:小 大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山清水秀、人杰地靈之處,往往是蘊育優(yōu)秀人才的搖籃,同樣也培育出了優(yōu)秀的中藥材——道地藥材。
   
中藥資源比其他生物資源有更強的地域性,尤其是道地藥材。道地藥材指的是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質優(yōu)良、療效突出的藥材。中醫(yī)用藥歷來十分重視藥材產地,強調只有選擇道地藥材才能保證藥效,是臨床選藥治病的重要依據。
   
我國幅員遼闊,地跨溫帶、亞熱帶、熱帶及高寒地區(qū)等不同氣候帶,地貌復雜,平原沃土、高山丘陵、江河湖海構成了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多種藥用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加上在漫長的生產過程中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栽培技術和采集方法,以及藥物品種經過不斷地擇優(yōu)選擇,使許多優(yōu)秀名貴藥材的生產,無論從品種、產量、質量上都有一定的區(qū)域性,最終形成了不少帶有產地氣候及土壤特征的道地藥材。如素有東北三寶美稱的人參、鹿茸、熊膽;享譽天下的河南懷慶府的四大懷藥:地黃、山藥、牛膝、菊花;內蒙古的甘草、黃芪;安徽的滁白菊;廣東的陳皮;云南的三七、茯苓;廣西的蛤蚧;四川的大黃、黃連、川芎;河北的棗仁等。這些道地藥材自古沿用至今,形成了杏林藥苑中的一株株瑰麗的奇葩。




10



    道地藥材區(qū)域分布圖道地藥材的生產均需要特定的地理范圍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在一些地方雖然也能生長發(fā)育,有時外貌生長也良好,但由于對生存環(huán)境不適應,其有效成分就有變化,質量也就相差很多,臨床療效也會大減,F代研究證明,不同產地的土壤、水質、氣候、雨量、濕度、溫度、光照、污染、肥料等自然條件,都直接地影響藥用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等一系列生態(tài)過程,特別是土壤成分更能影響中藥的內在化學成分的質和量,使藥效產生差異。



如下表(表2)的不同地區(qū)、不同品種的大黃所含的致瀉成分蒽醌總量相差很大:



2    不同地區(qū)及品種的大黃蒽醌總量表




掌葉大黃



唐古特大黃



藥用大黃



藏邊大黃



河套大黃



山大黃



華北大黃



5.19%



4.36%



3.37%



2.94%



2.90%



2.10%



0.70%




    其瀉下作用也以掌葉大黃最好,藥用大黃次之,其他地區(qū)、品種的大黃就相差更遠了。



    但是,道地藥材在其形成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產地有時也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如隨著用藥經驗的積累,對不同地區(qū)生產的藥材認識上發(fā)生不斷變化。一些新的優(yōu)質藥材不斷被認識發(fā)掘;一些道地藥材引種成功,產地擴展;也有一些道地藥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產地發(fā)生變化?傊,道地藥材的主產區(qū)并非固定不變,其產量也畢竟有限,因此,在不影響藥效的前提下,不必過分拘泥于藥材生產的地域限制。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14:31 編輯 bhskgw.cn/shouyi/


物質基礎知多少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285 【字體:小 大







    所謂藥物作用機理,應指能不能用相應醫(yī)藥學理論來解釋其作用或指導其使用。在中醫(yī)藥學理論指導下,中藥作用機理很清楚。而西藥作用機理清楚,亦是指在西醫(yī)藥學理論體系內,若將其放到中醫(yī)藥學理論來衡量,其作用機理則不清。
   
但是為了使中醫(yī)藥能進一步為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從而為更多的人解除疾苦,我們也需要從現代醫(yī)藥學的角度來客觀地闡釋中藥治病的物質基礎、藥效作用和作用機理。
   
目前對200種左右的常用中藥材品種,從化學、藥理、含量測定、質量標準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鑒定。對升麻、天麻、靈芝、沉香、yin羊藿、黃芪等傳統中藥進行過化學成分的分析,發(fā)現了部分中藥的有效成分。國家藥品和生物制品檢定所已建立中藥標準成分對照品100余種。
   
借鑒西藥研究經驗對單味中藥的有效部位及單體進行研究,業(yè)已出現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幾十種新中藥單體達到較高臨床治療水平,如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紅斑狼瘡雷公藤皂甙、治療炎癥的小檗堿、抗膽堿藥山莨菪堿、治療青光眼藥丁公藤、驅絳蟲藥鶴草酚、抗血栓藥毛冬青素、肌肉松弛藥氯甲左箭毒、膽堿能神經阻滯藥樟柳堿。
 
單味藥藥理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如研究發(fā)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qū)降低的M膽堿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并可調節(jié)老年大鼠血漿環(huán)核苷酸含量;衰老大鼠心肌 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而用黃芪、人參、枸杞子可使其升高;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對環(huán)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并可能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yǎng)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并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脂質過氧化。紅參在預防高血壓視網膜動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jié)血壓的作用。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的高水平表達,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質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
   
在中藥藥效作用研究上,除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闡述中藥傳統功效以外,近年來,針對當前的難治性疾病以及現代醫(yī)藥迫切需要解決的病證,開展了中藥功能作用的研究,如中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研究,發(fā)現了大黃和大黃素等的活性;對中藥抗排異作用的研究,發(fā)現補骨脂等具有實驗性抗移植排斥反應的作用。在作用機理上,中藥對細胞信號轉導和基因調控的作用正在受到重視。
   
同時,多年來圍繞著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在植物界的分布規(guī)律及中藥 - 物質基礎 - 藥效的計算機處理分析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收集了4萬多份中草藥療效的信息,并應用電子計算機進行了規(guī)律性的分析,初步建立了中藥療效數據庫和中藥藥效物質基礎數據庫。對毛茛科、小檗科、木通科、大血藤科植物以及大黃屬、麥角屬、莨菪屬、紫草屬、人參屬、貝母屬、五味子屬等植物系統的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和臨床藥效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比較研究。





更新:2006



水能載舟亦覆舟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768 【字體:小 大





    近年來,伴隨綠色革命和回歸大自然的浪潮、中藥在治療慢性病和疑難雜病中的特殊療效,以及西藥的毒副作用強且開發(fā)周期長的不足,使中藥在現代社會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禁用黃連以及日本小柴胡湯事件,比利時防已減肥事件,美國禁售、禁用麻黃、龍膽瀉肝丸等事件的發(fā)生,一度使中藥中毒病例的報道直線上升。人們在選擇中醫(yī)藥療法時已顯得猶豫徘徊,所以理性認識中藥的毒性已經十分必要。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中藥也不例外。如果應用得當則可以祛病延年;反之,不僅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會危害機體,導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這一點,我們的祖先在發(fā)現中藥的同時,就已經觀察到了,所以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有凡藥三分毒的說法。在古代,毒與藥不可分,混稱為毒藥,認為毒是藥物的氣味偏勝之性,此為廣義之毒性。魏晉以后,毒的含義逐漸變?yōu)閷V改切┧幮詮娏摇⒎笠壮霈F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命者。近代對毒藥的認識比較明確,將既有藥理作用能治病療疾,又有毒副作用可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中藥歸之為毒藥,如斑蝥、巴豆、川烏、草烏、砒石、馬前子等,化學研究也證實這些藥物含有毒成分,如臨床使用不當可致中毒,故屬毒藥。此為狹義之毒性。






5 斑蝥






6砒霜[NextPage]





7川烏




   
毒性是中藥的一種性能,與其他性能一樣,具有普遍性,因而廣義的毒性,與實際情況更能相符,F代的《普通毒理學導論》也明確指出:藥物的任何作用,對健康人和非適應證的人都是具有毒副作用的;在這種情況下,藥物具有毒物的性質。
   
中藥什么情況下就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引起中毒了呢?總的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劑量過大中藥毒性反應的發(fā)生和危害的輕重,主要取決于用量的大小。醫(yī)者處方過量;或患者不遵醫(yī)囑,恨病吃藥,欲求速效,擅自加大藥量;或長期服用具有蓄積毒性的中藥等均可發(fā)生中毒。
    2
?藥不對證中藥是用于糾偏治病的,對于正常人體或藥不對證,違背治療原則,很容易導致新的病理偏向,對人體造成傷害,從而表現出毒性。
    3
?藥材品種混用中藥的來源可能只涉及一個品種,也可能包括多個品種。不同品種的藥材,其毒性強弱是存在差異的。如傳統用的木通,有木通、川木通、關木通等不同品種,其中關木通對腎功能有損傷。為保證臨床安全用藥,必須注意一味藥所含不同品種之間的毒性差異。






8關木通






9川木通[NextPage]




    4
?藥材質量低劣同種藥材因產地、采集、貯存不同,或使藥物中有毒成分含量增加,或產生新的有毒成分,或混入有毒藥物,而存在質量差異,因而毒性強弱也有不同。環(huán)境污染和農藥濫用,可使藥材中重金屬和毒物的含量增加,影響用藥的安全。
    5
?炮制方法不當合理的炮制可以降低藥物的毒性,而不合理的炮制又可能導致藥物的毒性增加。炮制目的主要是減毒,若炮制的火候不夠,或所用輔料不合要求,則其炮制品容易造成中毒反應。
    6
?給藥途徑不當機體的不同組織對藥物的吸收、反應、分布與排泄可能存在差異,不同的給藥途徑,不僅會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也會影響藥物的毒性。一般來說,同樣毒物按照毒性反應出現的早晚,其排列次序為:靜脈注射、呼吸吸入、腹腔注射、肌內注射、皮下注射、口服和直腸灌注。
    7
?劑型與制劑工藝不當在劑量相同的前提下,同一藥物在不同劑型中毒性強弱可能存在差異,如作為注射劑,特別是靜脈注射劑,其毒性往往比口服劑大。其次一般中藥都含多種成分,各種成分之間還可能存在相互拮抗或相互協同的關系,而各種成分的理化特性不同,也可能使藥物在湯、丸、散、酒等劑型中所顯示的總體毒性存在差異。此外,同一藥物在不同劑型中,可能因制劑工藝不同,其毒性存在差異。   
    8
?配伍不當中藥通過合理配伍,可以使原有毒性減輕或消除。而如果配伍不當,則會使毒性增強,甚至產生新的毒性。另外,中藥與西藥配伍,也有類似情況。   
    9
?患者個體差異人體對毒物的反應往往因個體差異而有極大的不同。某些藥物的處方劑量雖然在安全范圍之內,但因個體差異如幼兒、年老體弱或過敏體質者可出現中毒。一般有過敏史或過敏性疾患,如哮喘、蕁麻疹等,也易產生中藥過敏,用時宜慎重。
   
中藥是由天然的、具有能夠治病也能夠致命作用的動物、植物和礦物組成的。首先,天然不等于無毒。天然與無毒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中藥是天然的,但它是因為具有能夠調節(jié)人體機能的作用而被確定為藥品的,是具有特殊屬性的天然物質,這種屬性當然包含毒性。在現代人回歸大自然的思潮影響下,中藥這一天然藥品受到人們青睞是必然的,商家為了迎合人們的口味,打出了純中藥制劑,來自綠色,來自天然的廣告,放大了人們認為中藥無毒的錯覺。在這種錯覺下,有的人生了病就到藥店隨便買些中藥來吃,有的慢性病患者長期服用中藥,還有的人沒病也要服中藥或用中藥材做的保健品來防病。他們都以為中藥沒有毒副作用,就是吃錯了藥也不會有事,以至產生了過敏反應、蓄積性中毒、藥物性依賴等問題。 其次,毒性不等于毒藥。毒性是中藥的一種基本屬性,但是毒性不等于毒藥。既然中藥有毒性,服用時就必然有一個劑量、療程、服用禁忌的問題。超量、超療程、違反禁忌證服用必然會產生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這是一個用藥常識問題,而不是服用中藥才會出現的問題。 
   
再次,藥品不等于食品。是藥三分毒是古人經過千百年用藥實踐對中藥的認識,也是對今人用藥的勸誡。可見毒性是藥物的共性。但是有些廠家打著藥食同源的旗號,大肆開發(fā)治療用的保健食品。在產品說明中,鼓吹天然中藥無毒害,卻不知藥食雖然同源,卻未必同性。甲醇和乙醇雖然只在碳鏈中有些小差異就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乙醇可以飲用,甲醇卻可致命。人參大補,但使用不當,亦可致;全蝎熟食無毒,因毒素經加熱可以分解。但飲全蝎酒過量卻可致命,因毒素在酒中溶出充分且不被破壞。這些都不乏報道。所以食品或許可以隨便吃,藥品則不能隨便吃。
   
近年來圍繞中藥的毒性和毒理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有毒中藥的毒性與其所含有毒生物堿(如烏頭、雷公藤、曼陀羅)、有毒甙類(萬年青、八角楓、芫花、半夏、鴉膽子)、有毒植物蛋白(蒼耳子、火麻仁)、有毒動物蛋白及毒素(如毒蛇、蟾蜍等)有關。自1993年起,馬兜鈴酸所致的中草藥腎病受到人們廣泛的重視。馬兜鈴酸又名木通甲素,可來源于馬兜鈴、關木通、防己、厚樸、細辛等中草藥。馬兜鈴酸所致中草藥腎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貧血和高血壓。馬兜鈴酸致腎病的機制目前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誘導腎小管細胞凋亡;促進腎間質成纖維細胞增生或活性增高;引起腎小血管壁缺血。
   
中藥中毒后,可出現臨床癥狀較輕的過敏反應,也可能會出現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循環(huán)系統、泌尿系統等癥狀,以及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發(fā)生中藥中毒后,一般過敏反應臨床癥狀較輕者,停藥或經抗過敏反應對癥處理,癥狀可逐漸消失。因過敏致死者少見。而中毒反應一旦確診后,必須迅速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進行搶救,首先采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及時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接著輸液、利尿甚至換血、透析等以增強解毒功能,加速毒物排出,之后對證采取各種辦法進行治療。
   
看到這里,讀者也許要說了:中藥中毒也這么可怕呀,那我們可不敢吃了!其實,中藥的毒性是早在幾千年前,就通過用藥實踐肯定了的客觀事實。從總體而言,中藥的毒性明顯小于化學藥物,但對其存在的毒性,也應高度重視。我們應當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借助現代的臨床研究和毒理學研究,對中藥的毒性加深認識或再次評價。
   
中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與所有藥品一樣,只是有個合理使用的問題。
   
首先,中藥應用時是非常講究劑量的。無論是單服藥的劑量過大,還是服用的時間過長,發(fā)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都會增強。如果能嚴格掌握好劑量和療程,就可以避免和減少毒副作用。在臨床使用中藥時,必須以保證安全并且取得預期療效為原則。應防止兩種片面性:一是使用所謂無毒藥時,目加大用量,忽視安全,以至引起中毒反應;二是使用所謂有毒藥時,為了確保用藥安全而過分小心,以至忽視療效,隨意將用量降低到有效劑量之下。幾千年來,我們祖先克服了實驗檢驗加工條件落后的困難,通過運用浸煮、蒸、曬、炒、炮、炙等簡單工藝,研究出了一套科學有效的克服中藥毒性的方法,經現代技術測試,確有減輕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有些外用藥用升華方法提取竟達到與先進設備提取一樣的純度。甘草解百毒,姜汁浸半夏、烏頭、附子減其毒性,以及藥物藥性方面的相佐、相克、相須的運用,有效地提高了藥品的療效,達到了只取其效、不受其害的目的。
   
其次,在對待中藥毒性、中藥使用及中藥毒性研究等方面,既不能忽視中藥的毒性,也不能談毒色變,有毒就予以否定,而是要研究怎樣克服毒性,或利用毒性達到治療作用。同時,還要認識到一些毒性較明顯的藥物具有較強或較特殊的醫(yī)療作用。古今醫(yī)家利用有毒藥治療惡瘡腫毒、疥癬、癌腫及某些疑難證、急重證等,積累了不少經驗,獲得了肯定療效,證明有毒藥有其可以利用的一面。由此可見,對有毒中藥,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罷而不用,只要加強管理,在臨床實踐基礎上進行合理地開發(fā)利用,就能使之成為某些疾病的克星,從而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藥達病所說歸經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364 【字體:小 大







    歸經是指藥物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既指明了藥物治病的適用范圍,也表明了藥效所在。
   
歸經學說是中藥藥性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以所治療的具體病證為依據而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經絡可以溝通人體內外表里,所以一旦機體發(fā)生病變,那么體表病變就可以影響到內在臟腑、內在臟腑病變也可以反映到體表上來。如心經病變可見心悸、失眠,用朱砂、遠志能愈之,說明此二藥歸心經。
   
歸經理論也是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的。東漢張仲景創(chuàng)立了六經辨證體系,臨床上便出現了六經用藥的歸經方法;溫病學派創(chuàng)立了衛(wèi)氣營血以及三焦辨證體系,又使衛(wèi)氣營血、三焦用藥的歸經方法應運而生。但不管采用何種歸經方法,均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歸經的基礎。
   
掌握歸經理論對指導臨床用藥有很重要的意義。歸經理論為臨床辨證用藥提供了方便。如熱證有肺熱、胃火、肝火之異,選藥治療各當有別:肺熱咳喘當用入肺經之桑白皮、貝母以瀉肺平喘;胃火牙痛則以歸胃經的石膏、黃連以清瀉胃火;肝熱目赤腫痛,用歸肝經的夏枯草決明子以清肝明目。歸經理論還有助于療效相似藥物的鑒別應用。如同治頭痛,羌活善治太陽經后頭項疼痛,葛根善治陽明經前額頭痛;柴胡善治少陽經偏頭痛,吳茱萸善治厥陰經巔頂痛。
   
運用歸經理論指導臨床用藥時,還當與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結合起來全面分析,才能準確用藥。對歸經理論的現代研究存在爭議:部分學者認為中藥有效成分在體內的選擇性分布是歸經的重要依據,而歸經卻不完全取決于分布量的多少。部分學者認為中藥的歸經理論與現代藥理學的受體概念有內在聯系,歸經的物質基礎就是受體的存在,取決于受體分布于哪些臟腑、經絡相關的位置及所能起的作用。
   
總之,歸經理論的發(fā)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我們應當在繼承的基礎上,綜合采用多學科知識作更深入地研究,使其更加完善,更有利于指導臨床用藥。





藥海泛舟談浮沉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272 【字體:小 大







    泛舟游弋于藥海,隨波起伏之際不禁令人想到了藥性理論的又一重要內容——藥物的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藥物作用于人體的不同趨向,與疾病所表現的趨勢相對而言。
   
人體臟腑氣機或升或降,密切聯系,不斷地進行物質代謝和能量轉換,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若臟腑氣機升降失司,就會引起疾病的發(fā)生。疾病在病勢上有向上(如嘔吐、呃逆)、向下(如脫肛、泄瀉)、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如表證未解入里);在病位上有在表(如外感表證)、在里(如里實便秘)、在上(如目赤腫痛)、在下(如遺尿尿頻)等不同。因而能夠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而言就分別具有了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
   
升浮與沉降是兩種對立的作用傾向。一般來講,人們將向上、向外的作用稱升浮,升浮藥有升陽舉陷、解散表邪、透發(fā)麻疹、托毒排膿、涌吐、開竅、散寒等作用,治療病位在表、病勢下陷的病證。向下、向里的作用稱沉降,沉降藥有瀉下通便、清熱瀉火、利水消腫、重鎮(zhèn)安神、潛陽息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止呃、平喘、收斂固澀等作用,治療病位在里、病勢上逆的病證。
   
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可受四氣五味、質地輕重、炮制方法、配伍用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味辛甘、性溫熱之品多為升浮藥,味酸苦咸、性寒涼之品多為沉降藥;花、葉、枝、皮等質輕的藥物多升浮,種子、果實、介殼、礦物等質重之品多沉降。炮制后的藥物升降浮沉也會改變,如酒制提升、鹽制下行、姜炒則散、醋炒則斂。
   
藥物的升降浮沉又可通過配伍發(fā)生轉化,少量升浮藥配大量沉降藥也隨之下降,少量沉降藥與大量升浮藥同用也隨之上升。還有部分藥物本身即具有雙向性,如川芎上行頭目,下走血海。
   
藥物的升降浮沉既有一般的共性,每味藥又各有特性,并且其升降浮沉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對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必須做到多方面的綜合分析,才能正確而恰當地運用。






五味辛甘酸苦咸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390 【字體:小 大





    人們有時會因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心情不暢,常說心里像翻倒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什么味都有。調料有五味,中藥也有五味,稱為辛、甘、酸、苦、咸。
   
人類最初是從食物中得到了味覺的感受,而許多中藥同時又是食物,人們就通過對食物的品嘗、辨別,進而聯想和推理,從而產生了對藥物味的認識。然而和四氣一樣,更重要的是五味也是通過長期臨床觀察,在藥效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來的。即五味不僅是藥物滋味的反映,更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因而也就有了藥物實際可嘗出的滋味種類遠不止藥味的五味藥味和可嘗出的藥的滋味,有相當一部分不一致等客觀事實。
   
具有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于人體,產生不同的反應,也獲得不同的療效。辛味藥主要含揮發(fā)油,甘味藥大部分含有機體代謝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如氨基酸、糖類及其他活性物質,酸味藥中絕大多數含酸性成分如鞣質,苦味藥中苦寒藥以生物堿和苷類成分為主,苦溫藥則多含揮發(fā)油,咸味藥多含鈉、鉀、鈣、鎂、碘等無機鹽及其他活性成分。












    另外,還有淡、澀味。淡有利小便的作用,澀味藥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后世醫(yī)家主張淡附于甘、澀附于酸,故仍只言五味。
   
此外,有些藥的氣味芳香,而其作用難以用四氣五味理論來解釋,又有芳香藥性之說。芳香藥早期只是作為辟邪防病的調香品,后由于外來香藥的不斷輸入,宋代以后其應用范圍日益擴大,對其認識亦不斷加深,形成芳香藥性學說,是四氣五味學說的補充和發(fā)展,也是中藥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寒熱溫涼話四氣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455 【字體:小 大





    臨床用藥必須明確藥物之氣(性),這點為歷代醫(yī)家所首肯。
   
古人認為藥物的稟受于天,的產生與天氣有關。因所受有差異,故有四氣的不同。而寒、熱、溫、涼,就是藥性模擬四時氣候而言的,所以稱。性,指藥性。狹義的即指藥物的四氣而言,廣義的則是泛指藥物的氣、味、毒性、功用、治療、制劑所宜等。
   
寒、熱、溫、涼四氣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fā)生的反應而概括出來的,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應: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古人認為凡能治療熱證的藥物,屬寒性或涼性;能治療寒證的藥物,屬熱性或溫性。寒涼與溫熱相對立,而寒與涼、溫與熱則分別具有共同性;溫次于熱,涼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另外,還有一種平性,因實際仍有微溫或微涼之偏,故雖有平性之名而不獨成一氣,仍總稱四氣。
   
藥物治病是利用藥物性氣調整人身之氣的偏盛偏衰,使之復歸于平衡。性氣的運用是針對證候的寒熱而施。具體見下表(表1):



1    寒熱溫涼作用表






功效



主治病證



治則



副作用



寒涼藥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清退虛熱清化熱痰



瀉熱通便清熱利尿



清心開竅滋陰潛陽



涼肝息風



實熱煩渴溫毒發(fā)斑血熱吐衄火毒瘡瘍痰熱喘咳熱結便秘熱淋澀痛黃疸水腫高熱神昏熱極生風



療熱以寒藥,熱者寒之



寒涼損中,傷陽伐氣



溫熱藥



溫里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



溫經通絡引火歸元



回陽救逆



中寒腹痛寒疝作痛



陽痿不舉宮冷不孕



陰寒水腫風寒痹證



血寒經閉虛陽上越



亡陽虛脫



療寒以熱藥,寒者熱之



損津劫液,耗傷氣血,動火生熱





   
總之,寒涼藥治療陽熱證,溫熱藥治療陰寒證,這是臨床必須遵循的用藥原則,反之則必然導致病情的進 一步惡化,甚至引起死亡。
   
由于寒與涼、溫與熱之間有程度上的差異,因而用藥時要有一定的界限而不能混同。如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則徒損其陽。至于寒熱錯雜病證,則當寒熱之藥并投,使寒熱之證俱除。若遇真寒假熱當用熱藥治療;真熱假寒證則當以寒藥相投,不可真假混淆。中藥藥理的現代研究資料表明:許多寒涼藥可抑制兒茶酚胺類合成,降低交感神經活性,并對腎上腺皮質功能、代謝功能也有抑制作用。不少寒涼藥多有鎮(zhèn)靜、抗驚厥等中樞抑制作用;而溫熱藥對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與皮質功能、代謝功能等也有一定增強作用。有些藥物如清熱藥、辛涼解表藥等多屬寒涼,除有不同程度地抗菌、抗病毒作用外,還分別具有抗毒素、抗炎等與感染有關的多種藥理作用,特別是其中許多藥物尚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或抗腫瘤、抗癌等作用。





名目繁多話中藥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1061 【字體:小 大





    從遠古時代的神農嘗百草開始,便有了中醫(yī)中藥。經過歷代醫(yī)家的艱辛求索與實踐,如今它已茁壯成長為醫(yī)苑中的一株奇葩,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用藥方式和卓著的療效,在現代醫(yī)學領域中大放異彩,倍受世人矚目。作為中醫(yī)藥學人,有亢奮,也有喜悅。那么,什么是中藥呢?
   
中藥一詞的概念,屢經歷史沿革,由本草草藥、中藥、中草藥民族藥、天然藥 ,名目繁多。中藥的定義已有十余個,但目前尚無一個完整的公認的概念。傳統的中藥概念,或囿于封閉,或拘于保守,或過于寬泛。
   
有人認為:中藥是中醫(yī)所用的藥物,其中以植物藥為最多,也包括動物藥和礦物藥。這似乎可以涵蓋傳統中藥的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民間草藥、民族藥、現代中藥、洋中藥、植物藥,而中醫(yī)所用的西藥也被納入其中。
   
有人認為:中藥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及康復保健等方面的物質。可以包括傳統中藥、民間草藥、民族藥、現代中藥、洋中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甚至西藥中用等。但是沒有確切中醫(yī)理論指導的民族藥、民間草藥、引自國外傳統藥物、植物藥、洋生藥,卻難以包含其中。還有人認為:中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這似乎可以總攬傳統中藥、民間草藥、民族藥,但是現代中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洋中藥、植物藥卻難以納入。
 
當今科學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作為一門傳統學科,中醫(yī)藥學理論應充分吸收和借鑒包括生物醫(yī)學在內的現代科技成果,中醫(yī)藥學的理論、方法和概念不能拘泥于傳統,應與時俱進,內要符合中國國情,外能接軌國際慣例。因此,在新形勢下,中藥的概念和內涵應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并與時俱進。






1 紅參






2 朱砂



名目繁多話中藥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1062 【字體:小 大







3 荊芥






4 蛤蚧



    因此有學者認為:目前廣義的中藥(Chinese Herbal Drugs)是指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用于疾病預防、治療、診斷和康復的天然藥物及其制品的總稱。這里所說的中醫(yī)藥理論是指廣義的中醫(yī)藥理論,既包括高度抽象的基本理論、豐富而具體的臨床經驗,也涵蓋浩如煙海的現代相關研究資料。因此,傳統的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草藥及其制品、民族藥及其制品、中草藥提取物、進口中藥和植物藥及其制品、中藥和天然藥物有效部位及其制品、有效成分結構修飾物及其制品、以天然活性成分為先導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藥物等均可涵蓋于廣義的中藥范疇之中。
   
也就是說,廣義的中藥范疇既包括漢族藥,也包括少數民族藥;既包括已上市的中藥和天然藥物,也包括未上市的中藥和天然藥物;既包括國內傳統藥物,也有引自國外的傳統藥物;既有天然產物,也有人工合成產物;既有混合物,也有單體化合物。不論是洋人還是國人率先研發(fā)和使用的,也不論是西醫(yī)藥學人員還是中醫(yī)藥學人員率先研發(fā)和使用的,只要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使用的,都可以算是中藥。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藥與天然藥物、中藥與洋中藥之間的界限已被打破,傳統的中藥概念和范疇已悄然在變。
   
所以,中藥不應拒洋排外,可以采取拿來主義,如西洋參、玳瑁、乳香丁香、豆蔻、沉香、檳榔砂仁、龍腦、蘇木、番瀉葉、胖大海、藏紅花、兒茶、血竭等早已被我們的老祖宗洋為中用了。而今為何要將復方甘草片、莪術油注射液、小檗堿類、青蒿素類、莨菪堿類、阿托品類、嗎啡類、咖啡因類、水飛薊素類、甘草酸類、斑蝥素類、七葉皂苷類、苦參素、秋水仙堿三尖杉堿、喜樹堿、鬼臼毒素、石松杉堿、延胡索乙素、蘆丁川芎嗪、穿心蓮內酯、薏苡仁內酯、人參皂苷 Rg3、熊去氧膽酸、三氧化二砷(砒霜)等源于中草藥的中藥精華藥物斥之為西藥?
   
所以,中藥不應拘于傳統,應該與時俱進,巖白菜素、丁香羅勒油、鴉膽子油、八角茴香油、薄荷腦西瓜霜、青黛、冰片、枯礬蘇合香、楓香脂、顛茄葉及其制劑、水飛薊、洋地黃、羅布麻葉、長春花蘿芙木、黃花夾竹、毛果蕓香葉、當歸流浸膏、甘草流浸膏、大黃流浸膏、絞股藍、紅景天、貫葉金絲桃、紫錐菊等已經納入中藥的管理。
   
中藥的概念和范疇不僅包括粗、大、黑的傳統中藥,也包括半粗、半黑的所謂現代中藥(如中藥有效部位制劑,也僅有50%的大類成分清楚,還有50%的大類成分不清楚。即使50%的大類成分清楚,但究竟含有哪些單體成分、它們之間組成關系如何、作用機理如何等問題都不清楚),更應包括不粗、不黑的基于中草藥有效成分的化學藥(既包括未經修飾中草藥有效成分及其制劑,也包括經過修飾中草藥有效成分及其制劑,甚至以中草藥有效成分為先導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藥物也不應被拒之門外)。不粗、不黑的中藥是中藥創(chuàng)新與中藥現代化發(fā)展的一種新形式、新境界。正如基因、基因組學等新概念、新知識,傳統西醫(yī)學教科書中是沒有的,現在很自然地被納入現代醫(yī)學(西醫(yī))范疇之中。同樣,中醫(yī)藥學也不應拒絕新的東西,要及時吸納新的東西,否則中醫(yī)藥學永遠停留于傳統,難有真正的出路。
   
在中醫(yī)藥學理論指導下,中藥的作用機理可以從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闡釋。



證候禁忌有說辭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272 【字體:小 大







    前面我們講了很多使用方藥時應該怎樣做,現在要強調的是不能怎樣做,也就是用藥禁忌的問題,主要談談證候禁忌。
   
中醫(yī)診病治病的原則是辨證論治。證,是對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綜合評定。如病人怕冷、發(fā)熱、無汗、頭疼、關節(jié)酸痛、咽癢流涕時,中醫(yī)大夫認為是一個證——風寒表證,治療時可選用成藥九味羌活丸。反過來,發(fā)熱這一個癥狀,會出現在多個證里,如風寒表證、風熱表證、氣分熱證、溫熱證、血分熱證、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暑熱證、疳熱證等等,只有把發(fā)熱與其他癥狀、體征結合起來,才能得出相應的證,選擇相應的藥。也就是說,方與證是一一對應的,而證與癥并不一一對應。
   
每一個證都有一張對應的方,換句話說,方是因證而設,各個證之間,癥狀可能有交叉。而對大多數患者來說,癥狀是最直接表現的。如咳嗽,這只是一個癥狀,如果不結合其他癥狀和體征,得不出證候,患者可能會在很多止咳藥中無所適從?人杂卸喾N證候,若咳嗽兼怕冷、發(fā)熱、頭痛、無汗、全身酸痛,是表寒證,可用通宣理肺丸;兼頭痛、發(fā)熱、口渴、咽痛、舌邊尖紅,是表熱證,用桑菊感冒片;兼痰多色白,膠粘難咯,是寒痰咳嗽,用蘇子降氣丸;兼痰黃粘稠,是痰熱咳嗽,可用清氣化痰丸;兼干咳少痰,低熱口干,是肺燥咳嗽,可用二冬膏;兼氣短乏力,語聲低微,是肺虛咳嗽,可用人參保肺丸;兼腰膝酸軟,面目浮腫,為肺腎雙虛,用百果仙膠。上述這些成藥都治療咳嗽,但如果選擇不當,咳嗽不但不會緩解,反而有可能加重。
   
看到這里,讀者朋友對成藥應用的嚴格法則有了一定了解,隨之可能會產生一個念頭,認為中成藥使用起來太麻煩,不好掌握。





合理用藥保療效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236 【字體:小 大







    醫(yī)生開了處方,藥也拿到了患者手里,但這并不能保證藥物發(fā)揮最好的療效,因為如果使用方法不當,藥方再好也是枉然。在使用方法上,我們要注意用藥時間、用藥頻度、用藥溫度、用藥方式、用藥劑量和藥后調護等問題。
   
一般情況下,內服藥物應在飯前半小時至1小時之間服用,但若是急救藥,則越快越好。有些藥物有特定的服用時間,如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后服;滋補藥、驅蟲藥宜晨起空腹服;安神藥應在睡前服等。外用藥使用時間不太嚴格。
   
服藥頻度,內服藥一般一天分二三次服用;病情嚴重者可一次頓服;治療胃氣虛弱的藥物、止嘔藥,則需要少量頻服。外用藥的用藥頻度差異很大,有的一天數次,如點眼液、滴鼻液;有的數天換一次,如祛風止痛的膏劑、散劑;較常見的是一天用一次,如拔毒膏、黃水散等。
   
內服藥一般溫服;解表劑、攻下劑、活血劑、通絡劑、溫里劑等需熱服以助藥力行散;若真熱假寒證,也應寒藥熱服,以免拒藥嘔吐;有時需要冷服,如收澀劑、止血劑、清熱劑及真寒假熱證的熱藥冷服。外用藥也很講究用藥溫度,外洗劑一般溫用;而狗皮膏類溫經散寒的藥應熱用;清熱解毒的金黃散、柏葉散則應以涼水調敷患處。
   
用藥方式也即給藥途徑,分為內服、外用、注射三種。內服又包括煎服、燉服、直接吞服、沸水沖泡、開水送服、藥汁送服、調服、含化、鼻飼等方法;外用有撒敷、涂敷、貼敷、吹敷、點入、吸入等方法;注射分皮下、肌肉、靜脈、穴位、局部幾個層次,要求無菌操作。此外,還有栓劑的放置法,線劑的結扎法,釘劑、條劑的插入法等。
   
處方上已標明用藥劑量,藥物說明書上也有用量標準,一般情況下,嚴格按說明掌握用量即可,但有時醫(yī)生特別強調的用量與說明書上有出入,則要遵醫(yī)囑服藥。尤其是嬰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用量不同,如36歲用成人量的1/23歲以內用成人量的1/4。
   
藥后調護是指用藥后要注意飲食起居的調護,以保證甚至可增強藥劑的療效,這是中醫(yī)治病獨具特色的部分。一般情況下,用藥后應避風寒,慎起居,節(jié)飲食
   
可見藥劑是否見效,既要看醫(yī)生辨證論治的水平,又要看患者能否正確使用藥物,掌握正確的用藥知識對保證療效非常重要。





中西結合細斟酌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229 【字體:小 大





   



    在臨床治療中,醫(yī)生多采用中西藥結合方法,以達到取長補短、提高療效的目的。當然,臨床也發(fā)現,中西藥配伍不當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副反應,下面就介紹這方面的情況。
   
中西藥各有特點,充分利用它們的長處,相互配合應用,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很多中西藥合用后能增強療效,如利福平與靈芝合劑同用治療肺結核,效果遠遠優(yōu)于單獨使用利福平或靈芝合劑。對腦血管意外的病人,往往用甘露醇配合復方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濕痰咳嗽,痰粘膠結難咯,服橘紅丸祛痰止咳,配合西藥痰咳凈稀釋痰液,使之便于排出,二藥配合使用,有利于止咳化痰。
   
有時中西藥結合能夠互不缺陷,同樣取得好的臨床效果。如一個病人患了流感,頭痛流涕,又有咽痛紅腫,扁桃體腫大,這是病毒合并細菌感染。西藥青霉素治療這種細菌感染十分便捷而且高效,但對付病毒感染就沒有什么絕招了。此時,可顯出中藥的威力。許多清熱解毒藥都有抗病毒的作用,代表性的有板藍根沖劑、清開靈注射液(口服液)、銀黃口服液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細菌合并病毒感染有極佳的療效。
   
有些西藥對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選擇合適的中成藥可以減輕或消除這種反應。腫瘤病人一般采用中西醫(yī)配伍用藥法,因為西醫(yī)化療藥有明顯的殺死癌細胞的作用。但不可避免的是血細胞被抑制和殺傷,典型反應是白細胞減少,病人對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表現出一派虛證,而很多中成藥可以扶正固本、對證治療,包括傳統成藥十全大補丸、參茸衛(wèi)生丸等,能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防病抗病能力,或有肯定的升高白細胞的作用。眾所周知,長期使用鏈霉素會出現耳鳴眩暈,這是因為鏈霉素損害了聽神經,若同時服用甘草劑,甘草酸與鏈霉素的堿性基團結合形成甘草酸鏈霉素,可大大降低鏈霉素的毒性而不影響其抗菌力。
   
前面說了很多中西藥配伍的優(yōu)點,可是在某些情況下,中西藥合用會出現相反的結果,降低療效,甚至發(fā)生毒副作用。這就是中西藥配伍禁忌。含大量鞣質成分的中成藥,如四神丸、六味地黃丸、牛黃解毒片等,不宜與維生素B1、酶制劑、重金屬鹽、生物堿類、蛋白制劑合用。
   
含黃酮成分的中成藥,如橘紅丸、龍膽瀉肝丸、二陳丸等,不宜與氫氧化硅、三硅酸鎂、碳酸鈣合用。
   
含金屬離子,主要指含礦物質成分的中成藥,如牛黃上清丸、烏貝散朱砂安神丸等,不宜與四環(huán)素、異煙肼合用。
   
含動物膽汁的中成藥,如蛇膽川貝液牛膽汁浸膏等,不宜與奎尼丁合用。
   
含朱砂的中成藥,如六神丸、朱砂安神丸、梅花點舌丹、仁丹、紫雪散、冠心蘇合丸等,不宜與溴化鉀、溴化鈉、碘化鉀、碘化鈉、硫酸亞鐵、亞硝酸鹽合用。
   
含雄黃的中成藥,如六神丸、牛黃解毒丸、安宮牛黃丸等,不宜與硫酸亞鐵、亞硝酸鹽合用。
   
珍珠的中成藥,如小兒化毒散、五粒回春丹等,不宜與小檗堿合用。
   
含甘草、鹿茸的中成藥,如麻杏石甘散、四君子丸參茸片等,不宜與阿司匹林、優(yōu)降糖、降糖靈合用。
   
總之,如果使用得當,中西藥可以一起發(fā)揮治療作用,只有掌握用藥知識,才可能興利除弊,使中西藥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反之,如果配伍不當,則會事與愿違,甚至發(fā)生危險,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中西結合細斟酌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230 【字體:小 大





   



    在臨床治療中,醫(yī)生多采用中西藥結合方法,以達到取長補短、提高療效的目的。當然,臨床也發(fā)現,中西藥配伍不當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副反應,下面就介紹這方面的情況。
   
中西藥各有特點,充分利用它們的長處,相互配合應用,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很多中西藥合用后能增強療效,如利福平與靈芝合劑同用治療肺結核,效果遠遠優(yōu)于單獨使用利福平或靈芝合劑。對腦血管意外的病人,往往用甘露醇配合復方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濕痰咳嗽,痰粘膠結難咯,服橘紅丸祛痰止咳,配合西藥痰咳凈稀釋痰液,使之便于排出,二藥配合使用,有利于止咳化痰。
   
有時中西藥結合能夠互不缺陷,同樣取得好的臨床效果。如一個病人患了流感,頭痛流涕,又有咽痛紅腫,扁桃體腫大,這是病毒合并細菌感染。西藥青霉素治療這種細菌感染十分便捷而且高效,但對付病毒感染就沒有什么絕招了。此時,可顯出中藥的威力。許多清熱解毒藥都有抗病毒的作用,代表性的有板藍根沖劑、清開靈注射液(口服液)、銀黃口服液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細菌合并病毒感染有極佳的療效。
   
有些西藥對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選擇合適的中成藥可以減輕或消除這種反應。腫瘤病人一般采用中西醫(yī)配伍用藥法,因為西醫(yī)化療藥有明顯的殺死癌細胞的作用。但不可避免的是血細胞被抑制和殺傷,典型反應是白細胞減少,病人對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表現出一派虛證,而很多中成藥可以扶正固本、對證治療,包括傳統成藥十全大補丸、參茸衛(wèi)生丸等,能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防病抗病能力,或有肯定的升高白細胞的作用。眾所周知,長期使用鏈霉素會出現耳鳴或眩暈,這是因為鏈霉素損害了聽神經,若同時服用甘草劑,甘草酸與鏈霉素的堿性基團結合形成甘草酸鏈霉素,可大大降低鏈霉素的毒性而不影響其抗菌力。
   
前面說了很多中西藥配伍的優(yōu)點,可是在某些情況下,中西藥合用會出現相反的結果,降低療效,甚至發(fā)生毒副作用。這就是中西藥配伍禁忌。含大量鞣質成分的中成藥,如四神丸、六味地黃丸、牛黃解毒片等,不宜與維生素B1、酶制劑、重金屬鹽、生物堿類、蛋白制劑合用。
   
含黃酮成分的中成藥,如橘紅丸、龍膽瀉肝丸、二陳丸等,不宜與氫氧化硅、三硅酸鎂、碳酸鈣合用。
   
含金屬離子,主要指含礦物質成分的中成藥,如牛黃上清丸、烏貝散、朱砂安神丸等,不宜與四環(huán)素、異煙肼合用。
   
含動物膽汁的中成藥,如蛇膽川貝液、牛膽汁浸膏等,不宜與奎尼丁合用。
   
含朱砂的中成藥,如六神丸、朱砂安神丸、梅花點舌丹、仁丹、紫雪散、冠心蘇合丸等,不宜與溴化鉀、溴化鈉、碘化鉀、碘化鈉、硫酸亞鐵、亞硝酸鹽合用。
   
含雄黃的中成藥,如六神丸、牛黃解毒丸、安宮牛黃丸等,不宜與硫酸亞鐵、亞硝酸鹽合用。
   
含珍珠的中成藥,如小兒化毒散、五粒回春丹等,不宜與小檗堿合用。
   
含甘草、鹿茸的中成藥,如麻杏石甘散、四君子丸、參茸片等,不宜與阿司匹林、優(yōu)降糖、降糖靈合用。
   
總之,如果使用得當,中西藥可以一起發(fā)揮治療作用,只有掌握用藥知識,才可能興利除弊,使中西藥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反之,如果配伍不當,則會事與愿違,甚至發(fā)生危險,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推陳出新新劑型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 266 【字體:小 大







    隨著中醫(yī)藥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近年來方劑的劑型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主要目的是方便使用,提高藥材的功效和利用率。這些新劑型中,有的是由傳統劑型改革而成,有的則為全新劑型。
19.1
改革劑型  *2   



19.1?1露劑、合劑、糖漿劑是湯劑的改進劑型。露劑指芳香揮發(fā)性藥物經蒸餾而得到的飽和或近飽和的透明水溶液;合劑是由湯劑濃縮而成;糖漿劑是將湯液濃縮后再加入一定比例糖漿的制劑。   
19.1.2
酊劑酊劑是酒劑的發(fā)展,是直接用一定濃度的乙醇浸泡藥材得到的含一定量有效成分的液體制劑。
19.1.3
流浸膏流浸膏是用乙醇、水等浸出藥材有效成分后,再調整濃度及含醇量而得的液體浸出劑型,一般1毫升流浸膏的有效成分相當于1克原藥材。
19.1.4
沖服劑、膠囊劑沖服劑是散劑的精華,是藥材經提取、濃縮、干燥與制粒等工序制成的顆粒狀散劑,比傳統散劑節(jié)省藥材,便于吸收。膠囊內的藥物現代已由單純的原材粉末發(fā)展到浸膏粉和提純物,膠囊種類也因材料不同而分為硬膠囊和軟膠囊。此外還有一種微膠囊,是由高分子物質或共聚物質包裹藥物而成。
19.1.5
滴丸滴丸是丸劑家族的新成員。將藥材在熔點較低的脂肪性或水溶性基質中溶解、混懸、乳化后,滴入一種不相混溶、比重適宜的冷卻液中,熔融的液滴驟凝成球形丸粒,即成滴丸。一般含揮發(fā)油而不耐高溫的藥物可制滴丸。
19.1.6
橡皮膏劑橡皮膏是外用膏劑新劑型,是以生橡膠、松香、植物油、凡士林、氧化鋅等混合成基質,再加入適量的中藥浸膏粉及其他藥物制成,屬硬膏劑,比傳統硬膏劑應用方便。
19.2
新劑型
19.2.1
注射劑將中藥提取液精制、滅菌后,灌封于安瓿中的制劑為注射劑,用于皮下、肌肉、靜脈注射。注射劑劑量準確,使用方便,起效迅速,適用于急救。
19.2.2
口服安瓿劑將中藥提取液精制后加入適量糖或蜜,經滅菌灌封于安瓿瓶中,專供口服的制劑稱口服安瓿劑。這種制劑服用劑量小,吸收快,服用方便,味道易被接受。
19.2.3
膜劑膜劑系將藥物細末或有效成分均勻分散或溶解在成膜材料中制得的膜狀固體制劑,可供粘膜或皮膚用藥,起效迅速,作用部位明確,使用方便,藥效成分破壞少。
19.2.4
氣霧劑借助拋射劑或霧化器使藥物細粉或有效成分以霧狀形式噴出的制劑稱為氣霧劑,有便捷衛(wèi)生,藥物分布均勻的優(yōu)點。
19.2.5
片劑片劑為藥物細粉或提取物加適量粘合劑、崩解劑、潤滑劑等,再經制粒、壓片而成,外表不包糖衣的為素片,外包糖衣的為糖衣片。為避免某些藥物刺激胃壁或被胃液破壞,要給這些藥物外包腸溶衣,使其在腸道中分解。
   
劑型的改進是人們認識水平與科技水平提高的必然結果,它把方劑學的發(fā)展帶入了一個新的天地。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